端侧粘接剂层36和多 个中间粘接剂层37由该图中向左下方的斜线阴影线表示。
[0050] 主体侧粘接剂层35设置在侧片3的延伸方向中的吸收性主体2侧,将各弹性部件 33的吸收性主体2侧的端部或其附近的部分,从侧片3的内表面P侧向外表面Q侧固定。 前端侧粘接剂层36设置在侧片3的延伸方向中的前端部3a侧,将各弹性部件33的侧片3 的前端部3a侧的端部或其附近的部分,从侧片3的内表面P侧向外表面Q侧固定。
[0051] 如图4所示,主体侧粘接剂层35没有到达侧片3中的吸收性主体2侧的端缘,侧 片3在基端部3b具有侧片片材31、32间为非接合状态的主体侧非接合区域。此外,前端侧 粘接剂层36没有到达侧片3中的搭扣带4侧的端缘,侧片3在前端部3a具有侧片片材31、 32间为非接合状态的前端侧非接合区域。本实施方式中的侧片3的基端部3b包括在侧片 片材31、32间存在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部分的整体或一部分和主体侧非接合区域。另一 方面,侧片3的前端部3a包括在侧片片材31、32间存在前端侧粘接剂层36的部分的整体 或一部分和前端侧非接合区域。
[0052] 中间粘接剂层37在侧片3的延伸方向中的主体侧粘接剂层35与前端侧粘接剂层 36之间的区域即中间区域30设置有多个。中间粘接剂层37的宽度比上述两个粘接剂层 35、36中的任一个均小,在中间区域30中间隔性(间断)地形成有多个。反而言之,主体 侧粘接剂层35和前端侧粘接剂层36形成为比中间粘接剂层37的宽度更宽。在侧片3的 延伸方向中,在主体侧粘接剂层35和与其邻接的中间粘接剂层37之间、邻接的中间粘接剂 层37彼此之间、前端侧粘接剂层36和与其邻接的中间粘接剂层37之间,分别形成有没有 配置粘接剂的非接合区域38。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侧片3的延伸方向与尿布宽度方 向一致。
[0053] 主体侧粘接剂层35、前端侧粘接剂层36和中间粘接剂层37均与在X方向上延伸 的多根(更优选为3根以上)弹性部件33交叉,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Y方向)上延伸。主 体侧粘接剂层35、前端侧粘接剂层36和中间粘接剂层37均优选与在X方向上延伸的全部 弹性部件33交叉,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Y方向)上延伸,更优选在侧片3的上下缘3u、3d 间的全长形成。
[0054] 非接合区域38也同样与在X方向上延伸的多根(更优选为3根以上)弹性部件 33交叉并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Y方向)上延伸。非接合区域38也优选与在X方向上延伸 的全部弹性部件33交叉并在尿布1的长度方向(Y方向)上延伸,更优选在侧片3的上下 缘3u、3d间的全长形成。
[0055] 在尿布1中,构成侧片3的2个侧片片材31、32中的配置在外表面Q侧的第一侧 片片材31,在吸收性主体2侧,具有该第一侧片片材31的吸收性主体2侧的端部向内侧折 返而形成的2层的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所谓"向内侧折返"是指向侧片3的内侧且是 向第一侧片片材31与第二侧片片材32相对的一侧折返。在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中, 对通过折返而相对的第一侧片片材31间施以粘接剂,形成有主体侧层间粘接剂层31a。该 粘接剂31a施加在通过折返而相对的第一侧片片材31的大致整个区域。
[0056] 此外,第一侧片片材31在侧片3的前端部侧,具有该第一侧片片材31的前端部侧 的端部向内侧折返而形成的2层的前端侧层叠构造部分31B。所谓"向内侧折返"的意义是 与上述相同。在前端侧层叠构造部分31B中,对通过折返而相对的第一侧片片材31间施以 粘接剂,形成有前端侧层间粘接剂层31b。该粘接剂31b施加在通过折返而相对的第一侧片 片材31的大致整个区域。
[0057] 如上所述,在第一侧片片材31中,吸收性主体2侧的端部和侧片3的前端部侧的 端部均向内侧折返,而形成有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和前端侧层叠构造部分31B。与此对 照,位于侧片3的内表面P侧的第二侧片片材32中,吸收性主体2侧的端部和侧片3的前 端部侧的端部均没有被折返。
[0058] 在第一侧片片材31的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中,主体侧层间粘接剂层31a超过 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向侧片3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侧延伸出来。通过该延伸而形成 有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不由第一侧片片材31覆盖,该主 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朝向侧片3的内表面P侧露出。而且,露出的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 31a'将各弹性部件33的吸收性主体2侧的端部或其附近的部分从侧片3的外表面Q侧向 内表面P侧固定。
[0059] 在第一侧片片材31的前端侧层叠构造部分31B中,前端侧层间粘接剂层31b超过 前端侧层叠构造部分31B,向侧片3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侧延伸出来。通过该延伸而形成 有前端侧延出粘接剂层31b'。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b'不被第一侧片片材31覆盖,该主 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b'朝向侧片3的内表面P侧露出。而且,露出的前端侧延出粘接剂层 31b'将各弹性部件33的侧片3的前端部侧的端部或其附近的部分从侧片3的外表面Q侧 向内表面P侧固定。
[0060] 在侧片3中,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的形成位置和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 位置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而且,侧片3在其吸收性主体2侧,各弹性部件33利用 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从第一侧片片材31侧固定,并且利用主体侧粘接剂层35从第二 侧片片材32侧固定。即,各弹性部件33固定于第一和第二侧片片材31、32这两者。同样 地,侧片3中前端侧延出粘接剂层31b'的形成位置和前端侧粘接剂层36的形成位置在尿 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而且,侧片3在其侧片3的前端部侧,各弹性部件33利用前端侧 延出粘接剂层31b'从第一侧片片材31侧固定,并且利用前端侧粘接剂层36从第二侧片片 材32侧固定。即,各弹性部件33固定于第一和第二侧片片材31、32这两者。这样,各弹性 部件33在吸收性主体2侧的端部或其附近的部分固定于第一和第二侧片片材31、32这两 者,并且在侧片3的前端部侧的端部或其附近的部分也固定于第一和第二侧片片材31、32 这两者。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配置在侧片3中的各弹性部件33能够可靠地固定 于第一和第二侧片片材31、32,因此在穿着尿布1时即使过度拉伸该侧片3,也不易引起弹 性部件33的剥离。
[0061]特别是如图4所示,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和主体侧接合层35中,优选侧片3 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侧的端部的位置一致。代替该结构,或除此结构之外,如图4所示, 前端侧延出粘接剂层31b'和前端侧接合层36中,优选侧片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侧的端 部的位置一致。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达到将弹性部件33更可靠地固定于第一和第二侧 片片材31、32的有利效果。从使该效果更加显著的观点出发,侧片3的宽度方向X上的主 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的宽度和前端侧延出粘接剂层31b'的宽度分别单独为3mm以上, 特别优选为5mm以上。上限值为15mm以下,特别优选为IOmm以下。例如优选上述宽度分 别单独为3mm以上15mm以下,更优选为5mm以上IOmm以下。
[0062] 此外,如图4所示,主体侧接合层35跨主体侧延出粘接剂层31a'和主体侧层叠构 造部分31A而形成。基于此,能够获得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侧片3与吸收性主体2的固定的 有利效果。此外,如图4所示,前端侧接合层36跨前端侧延出粘接剂层31b'和前端侧层叠 构造部分31B而形成。基于此,能够获得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侧片3与勾面带(hook tape) 4 的固定的有利效果。
[0063]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侧片3,在尿布宽度方向(X方向)上的吸 收性主体2侧,具有将第二侧片片材32与构成肌肤侧片20的一部分的立体护围形成用片 21b接合的上侧接合部66。详细而言,在上侧接合部66中,第二侧片片材32的2个面中的 朝向内表面P侧的面经由内表面侧粘接剂层66a与立体护围形成用片21b接合。而且,侧 片3的上侧接合部66的形成位置和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位置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 重叠。在上侧接合部66的形成位置和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位置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 上重叠时,能够提高侧片3的根部附近的强度,从该方面来说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在充分 获得了侧片3的根部附近的强度时,也能够代替此结构,如图5所示,采用上侧接合部66的 形成位置和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位置不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
[0064] 此外,如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侧片3,在尿布宽度方向(X方向) 上的吸收性主体2侧,具有将第一侧片片材31和非肌肤侧片22接合的下侧接合部62。详 细而言,在下侧接合部62中,第一侧片片材31的2个面中的朝向外表面Q侧的面经由外表 面侧粘接剂层62a与构成非肌肤侧片22的防漏片22a和/或外层无纺布22b接合。而且, 侧片3的下侧接合部62的形成位置和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位置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 上重叠。进而,如图4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侧片3中,侧片3的下侧接合部62 的形成位置和由于存在主体侧层间粘接剂层31a而被加强了的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的 形成位置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
[0065] 通过使侧片3的上侧接合部66的形成位置和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位置在尿 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能够获得如下有利效果:即使在施加将侧片3的下缘部3d与吸收 性主体2的侧缘部的角度大幅打开的力时,也不易在侧片3的下缘部3d的根部附近产生撕 裂。通过使侧片3的下侧接合部62的形成位置和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位置在尿布1 的厚度方向上重叠,该防止撕裂的效果更为显著。进而,通过使下侧接合部62的形成位置 和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的形成位置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也能够获得不易产生 撕裂的有利效果。
[0066] 上述防止撕裂的效果通过具有如下结构而更为显著:由于存在主体侧层间粘接剂 层31a而得到加强的主体侧层叠构造部分31A,经由主体侧粘接剂层35与第二侧片片材 32接合,且该第二侧片片材32的粘接有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部分与立体护围形成用片 21b(肌肤侧片21)由上侧接合部66接合。从更进一步提高上述防止撕裂的效果的观点出 发,更为有利的是,上侧接合部66的形成位置、主体侧粘接剂层35的形成位置和主体侧层 间粘接剂层31a的形成位置在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重叠。
[0067]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1中的侧片3包括具有前端侧层间粘接剂层31a的 前端侧层叠构造部分31B,由该前端侧层叠构造部分31B加强的前端部3a利用连接用粘接 剂层65与搭扣带4接合。搭扣带4包括带基材42和接合于该带基材42且形成扣接部41 的机械性面状扣件的勾面部件(阳面部件)。而且,搭扣带4中的仅由带基材42所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