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需将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固定在距针尖约2?3cm处并夹持,使针尖露出约I?2cm,将针尖固定在进针部位皮肤表面位置,左手持针柄,如使用焊接或胶带连接的本发明针具则夹持焊接后或已用胶带固定的针柄,使本发明的针具与皮肤表面呈10?30°夹角并以此角度进针。进针时双手协同用力,将针尖刺入皮肤约1cm,具体应根据患者体形胖瘦决定后,观察进针方向及角度,如发现进针方向偏离经络走向或进针角度过大/过小,可根据具体偏差将针尖部分稍向外抽,而后在皮下进行微调,调整正确后左手以使针体与皮肤表面平行的角度为方向用力推动针柄,右手帮助保持针体不因患者皮肤肌肉组织阻力或左手用力过猛而弯曲或折断,如使用带有薄滑套或卡扣、固定夹的本发明针具,则右手在针体没入皮肤的同时将薄滑套、卡扣或固定夹向针柄方向滑动,保持针具内各部分的进针轨迹一致,待针体整个没入患者皮下进针操作结束。
[0068]如使用胶带连接的本发明针具,可在留针时去除胶带捆绑,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单个毫针进行行针,以加强刺激量,提高疗效。
[0069]进针后应观察患者是否得气,即针体在皮下是否引发患者类似酸胀、麻重、热、凉、痒、痛、抽搐或蚁行等感觉。如未得气,则应通过行针或重新进针等方法候气。
[0070]进针及行针操作完毕后为防止针体滑出,可使用消毒后的医用胶带固定针柄,嘱患者尽量避免活动以免发生弯针、滞针或折针事故。
[0071]留针时间一般为I?6小时,在此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变化,如发生晕针,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
[0072]出针前首先去除用来固定针柄的胶带,如使用的是焊接法固定的本发明针具,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柄将针缓缓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如使用的是胶带连接的本发明针具,可在解除胶带捆绑后使单个毫针分别提出。
[0073]当针退出后,仔细查看针孔是否出血,询问针刺部位有无不适感,核对针数是否遗漏,并注意有无晕针延迟反应现象。
[0074]本发明的针具可用于经络段的伏刺留长针治疗,由于顺应经络和肌肉走向留针,一部分肢体留针后不影响站立行走和轻工作,所以,留针时间可以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长针长向长经络段和长时间留针,可使针刺疗效良性放大,大大提高施治范围和患者依从性,更加方便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减轻痛苦,并大大减少患者接受针刺治疗所耗时间。
[0075]本发明使用时,能将传统针刺疗法中的垂直、斜刺及平刺进针手法加以发挥改良为“伏刺进针” “平铺留针”的治疗方式,用于沿经络段伏刺长向长时段留针的毫针伏刺治疗。
[0076]本发明使用情况一:
颈椎病
(一)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分类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0077]( 二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病例标准
凡符合诊断标准者,均可纳入观察病例。
[0078]2.排除病例标准
(1)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颈部肿瘤、结核患者;
(3)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
(4)特别惧怕扎针的患者。
[0079](5)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0080]3.剔除病例标准
(1)脱落:因各种原因,治疗尚未结束前,中断就诊及观察期间内无法随访者;
(2)沾染:治疗观察期间服用止痛药及其它和本病相关的中、西医药物者;
(3)不依从:未按时复诊治疗和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受治者自行退出试验者;
(4)干扰:治疗期间因患其它疾病,接受其它治疗者;或者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0081](三)分组:全部纳入病例共60例,来自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老专家门诊。
[0082]试验组30例:男8例,女22例,男女之比为0.36:1 ;发病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平均发病年龄43.70 ±9.54岁;病程最短半个月,最长20年,平均59.48 ±65.09月。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男女之比为0.5:1 ;发病年龄最小35岁,最大66岁,平均发病年龄49.30±9.14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2年,平均58.90±48.69月。治疗前两组病例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前两组病例病情资料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0083]实验组采用经络疗法,对照组给予颈愈汤口服。
[0084]1、经络治疗方法
选取双侧风门一天柱段(第2胸椎棘突下至后发际线正中旁开1.5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针柄以“品”字形焊接固定,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_,长约75_毫针针具。以25°角刺入皮肤约1cm,让患者带针休息2分钟后,再将长针沿皮下浅肌层经络线平直前行至针身没入皮肤,共留针4束,留针I至2小时后完成治疗。每周I次,4周为I疗程。
[0085]2、颈愈汤方药组成及剂量:
葛根30g、桂枝10g、赤芍20g、红花10g、羌活20g、桃仁10g、红藤20g、威灵仙15g、两头尖12g、甘草6g
煎服法:上药先浸泡I?2h,水煎两遍取汁400ml,每日早晚各一次,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次200ml。日一剂,每服六天,停服一天。
[0086](四)疗效性观测
(I)颈椎病治疗积分、改善指数
依据治疗前后的症状与体征综合评分的改善情况:制定临床疗效评分表,分别记录患者颈、肩、背疼痛、上肢痛和/或麻木、活动痛、头痛、头晕、压痛、压顶和/或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颈过伸试验等症状及全身症状治疗前后变化,并换算成各自积分。
[0087](2)对疼痛按VAS标尺法评分 (五)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0%,其中临床控制17例(56.67% ),显效9例(30.00% ),有效4例(13.33%),无效O例(0.00% ) 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临床控制3例(30.00% ),显效 6 例(20.00% ),有效 13 例(43.33% ),无效 8 例(26.67% ) 0
[0088]本发明使用情况二:
强直性脊柱炎
一、诊断标准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二、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和病房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根据纳入病例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共收集70例患者作为观察病例。42为住院病例,28为门诊病例。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0089]两组病例从性别、年龄、病程,中医主症,次症,舌质,舌苔,脉象,整体功能,主要体征,ESR、CRP、IgA等方面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 > 0.05)。
[0090]治疗组施以经络疗法,对照组口服给予脊痹汤水煎服,每日I剂。
[0091]三、治疗方法
1、经络疗法选取双侧三焦俞一小肠俞段(第I腰椎至第I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双侧肓门一胞肓段(第I腰椎棘突下至第2骶后孔旁开3寸)经络段。病人背对医生面向椅背伏坐在椅子上并暴露出需要针刺的部位,医生由上而下常规消毒皮肤。准备针柄以“品”字形焊接固定,每针针身粗细直径为0.33mm,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