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跟痛症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736510阅读:来源:国知局
钟后再敷药,以增加疗效。
[0047]跟痛症(Painful Heel Syndrome,PHS)是一种以足后跟部疼痛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尤多见于久站久行者或肥胖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开始站立或起步走路时,足底或足跟部疼痛,严重时出现针刺样疼痛,甚则无法行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治疗主要以内服非留体类抗炎止痛药和痛点封闭类固醇类激素药以及手术治疗等手段为主。但据临床观察,服用抗炎止痛药及封闭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且易反复发作。手术治疗创伤性大,且手术费用昂贵,部分患者很难接受。中医学对跟痛症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内服、中药熏洗、针灸、小针刀治疗等方法,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是中药熏洗配合中药内服,但不少患者反应中药口味较苦和以及治疗周期长,费用难以接受,对此,本研究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科回顾既往门诊以中药“秦皮地骨药垫”治疗跟痛症的病例中,采集较完整的病例信息来探求其临床的有效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I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来自于2010年I月到2014年12月至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跟痛症的患者。本组病历资料90例,男42例,女48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左32足,右43足),共计75足;对照组30例(左16足,右19足),共计35足。对照组30例,在年龄,性另IJ,症状,体征等方面,与治疗组(60例)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0048]1.1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及1995年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足跟下疼痛,晨起站立时较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结节前下方有明显压痛,也有压痛见于跟前外侧和内侧者;X线摄片显示跟骨结节前有骨刺形成或有足弓中点部的条状钙影,排除骨质病变。但疼痛者不一定都有骨刺。
[0049]1.2纳入标准具有典型的跟痛症的临床症状,符合跟痛症诊断标准者;所接受临床治疗为本组方制剂治疗或外涂骨友灵搽剂者;同时符合上述各项诊断标准者方可纳入。
[0050]1.3排除标准合并服用其它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定的药物及采取综合治疗者;排除其他足部疾病,如跟腱末端疾病、足部骨折、恶性肿瘤等;排除合并心脑血管、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治疗时程不足4周者;符合以上任何一项者即予排除。
[0051 ] 1.4脱落标准患者主动退出;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出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依从性差,未能遵医嘱实行。
[0052]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应用本组方制剂治疗,两天一换,四周一疗程;
2.1.1本组方制剂的制作方法:将秦皮60g、地骨皮60g、川芎15g、白芷15g杜仲12g红花12g、乳香9g、没药9g、当归12g、丹参12g、骨碎补12g、山茱萸12g、土元9g、姜黄9g、冰片6g,将15味中药加工成细粉,过20目筛,装瓶备用。每次取药粉10?30克左右,均匀洒在医用胶布上,两边各留I cm空白,医用胶布大小应正好覆盖后脚跟和脚踝部,胶布大小可自己调整,以覆盖脚后跟为主,外面包裹袜子,进一步固定。
[0053]2.2对照组:外涂骨友灵擦剂治疗,每天两次,四周一疗程。
[0054]3.疗效评价标准及结果 3.1观察指标
四周后通过在疼痛、压痛、功能障碍等方面对比分析。在开始治疗当天观测记录I次,在治疗4周后复诊时记录I次。同时随访了解患者有无不良事件发生。
[0055]3.2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0056]痊愈:疼痛消失,行走正常,能正常生活;
显效:疼痛明显减轻,行走正常;有效:疼痛减轻,步行久后可出现疼痛;
无效:疼痛无改善,影响行走。
[0057]3.3结果:治疗组60例,计75足,痊愈15足,显效44足,无效16例,有效率78.7%。对照组30例,计35膝;痊愈5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有效率约71.4%。(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ο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脱落病例。
[0058]3.4讨论:跟痛症是一种临床多发症,也是骨伤科常见病症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以足跟部疼痛为主。由于对本病发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缺乏确切认识,因此现代医学的治疗多以消炎镇痛药物治标为主,首先应用非留体抗炎药物以至麻醉镇痛药物;内科治疗无效时则考虑外科治疗。而当前治疗跟痛症的多种西药具有消化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顾虑重重。因此,即使治疗效果慢一点,患者也愿意选择治疗方法对自身安全的,无或轻的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
[0059]中医认为,跟痛症又叫足跟痛,是以疼痛为首要症状的足跟的慢性疼痛的综合症,属“伤筋”、“痹证”、“骨痹”等范畴,肝主筋,肾主骨,所以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肝肾亏损或先后天气血生化不足,致筋骨失于荣养,不荣则痛;气血不足,生化无源,导致局部瘀血堆积,不通则痛;风寒湿邪入侵经脉导致经脉闭塞,不通则痛。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从肝肾亏虚、瘀血、风寒湿邪外侵及外伤劳损等方面论治,采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胜湿止痛等方法。我们中药外敷治疗法,不经胃肠道、血液等复杂的循环吸收过程,而直接通过局部皮肤吸收、使有效药物直达病所,因而更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作用。达到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缓解肌肉和关节韧带的紧张,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静脉瘀滞,降低骨内压力,缓解疼痛和肿胀,从而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的治疗目的。本方积历代医家之论,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该方,通过一个疗程的观察,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方应用秦皮苦、涩、寒。能清热燥湿。《本经》:“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本草汇言》:“秦皮,味苦性涩而坚,能收敛走散之精气”。其提出物秦皮甲、乙素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利尿作用。可以直接调控微血管功能,发挥其抗炎作用,并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中起重要作用。地骨皮性味甘寒,滋阴凉血,清肺降火。《本草纲目》:“壮筋骨,补精髓”。《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痉痼,腰痛,行痹”。药理研究:地骨皮具有降学血、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以及解热镇痛作用。重用两味为主药,补益肝肾以固本,辅以杜仲、骨碎补山萸肉加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补而不腻,祛邪而不伤正。杜仲其成份具有促进骨细胞增值作用,,增强成骨细胞的活性成分,骨碎补总黄酮亦具有抗炎降血脂作用能够预防骨质疏松以及抗炎镇痛。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疗效显著。方中川芎味辛性温,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白芷祛风湿,活血止痛。冰片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三药味辛温发散善祛风寒湿痹。又芳香走窜为使药,既有增强通络行气止痛,又能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之功。红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均为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药物为佐药,主治气血瘀滞,跌打瘀肿等症。而当归又活血养血;丹参又养血安神之用。使本方又具有祛瘀生新,血中寓补之意。本方用药精简,功专力效。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诸药合用,共奏祛寒湿,通经络,濡筋脉、利关节、补肝肾,强筋骨、止痹痛之效。与治疗同样适应症的其它药物相比,本方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优势。
[006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治疗跟痛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份:秦皮5?12重量份、地骨皮5?12重量份、川;2?5重量份、白芷2?5重量份、杜仲2?4重量份、红花2?4重量份、乳香I?3重量份、没药I?3重量份、当归2?4重量份、丹参2?4重量份、骨碎补2?4重量份、山茱萸2?4重量份、土兀I?3重量份、姜黄I?3重量份、冰片I?2重量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跟痛症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份:秦皮8.5重量份、地骨皮8.5重量份、川考3.5重量份、白.5重量份、杜仲3重量份、红花3重量份、乳香2重量份、没药2重量份、当归3重量份、丹参3重量份、骨碎补3重量份、山茱萸3重量份、土兀2重量份、姜黄2重量份、冰片1.5重量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跟痛症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份:秦皮5~12重量份、地骨皮5~12重量份、川芎2~5重量份、白芷2~5重量份、杜仲2~4重量份、红花2~4重量份、乳香1~3重量份、没药1~3重量份、当归2~4重量份/丹参2~4重量份、骨碎补2~4重量份、山茱萸2~4重量份、土元1~3重量份、姜黄1~3重量份、冰片1~2重量份;本方用药精简,功专力效,攻补兼施,标本兼顾;疗效显著,经济低廉。
【IPC分类】A61P19/04, A61K35/64, A61P29/00, A61K36/9066, A61P19/02, A61P19/10, A61P19/08, A61K31/045
【公开号】CN105497824
【申请号】CN201610112146
【发明人】王奕来, 张淑霞, 王琳茹, 胡光蕾, 姜康
【申请人】胶州市人民中医医院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