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拔罐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73893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拔罐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拔罐器。
【背景技术】
[0002]拔罐(俗称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而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曾经盛行拔罐疗法。拔罐的治疗机理比较复杂,其利用负压在皮肤上作用一段时间,使局部毛孔逐渐扩张,并同时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治疗患处的效果。此外。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加速排出。然而,拔罐也是有限制的,当皮肤表面有某些炎症、或是出现溃破等受损情形时,该类患处皮肤是不能进行拔罐的,否则就会加重皮肤的破损,而此时,若想要进行患处附近的拔罐治疗,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能应用于普通拔罐治疗,且当需拔罐处有皮肤溃破等制约因素存在时,也能合理避开该类皮肤受损处,利用尽可能少的罐体快速、顺利地实现拔罐,且具备震动按摩功能,施治效果好,功能全面的拔罐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拔罐器,包括一端开口的主罐体,所述的主罐体包括外侧壁筒、外顶壁板,所述的主罐体内设有一内环筒,内环筒一端与外顶壁板之间密封连接,内环筒另一端具有开口,内环筒的开口朝向与主罐体的开口朝向一致,主罐体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外密封圈,内环筒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内密封圈,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主罐体均与内环筒同轴,内环筒内部空间为内罐腔,内环筒与主罐体之间的空间为外罐腔,主罐体上设有一端与内罐腔连通的内排气管,内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栗接头,主罐体上设有一端与外罐腔连通的外排气管,外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栗接头,内排气管中、外排气管中均设有排气单向阀,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电机,所述的电机通过固定支架与主罐体之间固定,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一减速机的动力输入端,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为一输出轴,输出轴与内环筒同轴,输出轴上设有若干与输出轴垂直的起震杆,起震杆内端与输出轴连接,起震杆外端设有引震杆,所述的引震杆轴线与输出轴轴线平行,所述的引震杆上设有球槽,球槽内固定有滑球,引震杆与外侧壁筒之间具有余量间隙,外侧壁筒的外壁上设有环状的滑槽,环状的滑槽的中轴线与输出轴轴线重合,滑球伸入滑槽内且与滑槽的槽内壁面滑动配合,所述的外密封圈、内密封圈均为内部空心的充气密封圈,外密封圈与内密封圈之间设有平衡气管,平衡气管一端与外密封圈内部连通,平衡气管另一端与内密封圈内部连通。
[0005]外密封圈、内密封圈用于与皮肤接触,从而在内罐腔、外罐腔内抽负压(抽真空)时,起到隔绝内罐腔内外空气、外罐腔内外空气的作用,使得主罐体能够吸附在拔罐处的体表(皮肤)上。内罐腔、外罐腔是分开的,当需拔罐处皮肤有溃破、受损等情形时,可以将内环筒对着皮肤受损处,使得皮肤受损处被罩在内环筒范围内,然后仅将外罐腔进行抽真空,如此一来,仅需要一个罐体,就能针对一个患处进行顺利拔罐,拔罐时不仅避开了皮肤受损处,而且在皮肤受损处周围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拔罐范围。而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罐体,则需要多个罐体环绕皮肤受损处,不仅操作复杂、效率低,而且患处附近皮肤的“占有率”也相对较低(罐体与罐体之间有多与空间,不像本方案中直接构成一个环形拔罐空间)。其中,抽真空时,利用抽气栗直接接在抽气栗接头上进行抽真空即可,想要抽哪个腔内的空气,抽气栗就接至对应那个腔的排气管上的抽气栗接头。此处的抽气栗接头,可以是任意常规的螺纹接头、套结接头等,只要能实现对接功能即可。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为空心的充气密封圈,避免了普通密封圈容易受温度影响,出现硬度过高(例如温度低时),弹性不佳的问题。且体表很多部位不是均匀的,拔罐部位也很可能是那些起伏、不均匀的体表,主罐体开口对着拔罐部位时,拔罐部位表面与外密封圈间距可谓处处不同,相对内密封圈也是如此,若是采用普通的密封圈,容易出现密封圈与体表局部接触紧密,局部接触很松的状况。但是采用了充气密封圈,且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之间可以进行自主气体交换,则密封圈与体表之间变形自由度较大,而且密封圈受压比较厉害的部分的气体也可以调节到密封圈本身其它位置或另一个密封圈内去(通过平衡气管),如此一来,就能保障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与体表接触的部分都能比较紧密,且接触压力较为均匀,可有效保障密封效果,维持拔罐过程的稳定性。
[0006]主罐体吸附在体表(皮肤)之后,可以开启电机,电机带动起震杆转动,开始提供震动动力,引震杆扩大了震动波及范围和相对幅度,主罐体整体震动效果好,从而可以起到局部震动按摩的效果,类似于拔罐中的“走罐”疗法,即施加一定外力,提高对拔罐处附近皮肤的刺激,提升拔罐疗效。
[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若干药筒,各药筒以内环筒轴线为中心均匀环状分布,药筒穿过外顶壁板,药筒内端伸入外罐腔中,药筒外端处在主罐体外,药筒内端、外端均具有开口,药筒外端设有封住药筒外端开口的外端盖,外端盖上设有投药口、盖住投药口的投药盖,投药盖与外端盖卡接,药筒上设有下压杆,下压杆穿过外端盖,下压杆内端设有处在外罐腔中的内端盖,内端盖盖住药筒内端开口,所述的外顶壁板与输出轴垂直,下压杆外端设有顶簧块、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顶簧块处在开盖压球与药筒之间且顶簧块与下压杆连接,顶簧块与药筒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外顶弹簧,外顶弹簧一端连接顶簧块,夕卜顶弹簧另一端连接药筒的外端盖,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小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而限定了 “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则等同于还限定了: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加上开盖压球的半径所得的总长度,大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拔罐时,可以辅助使用药物(多为外敷药粉等),来提升治疗效果。外端盖上的投药盖可以打开,然后将药粉投入药筒,再盖上投药盖。电机工作过程中,转动的各起震杆当经过开盖压球时,会将开盖压球向内压一小段距离,使得开盖压球带动下压杆、内端盖移动,内端盖暂时离开药筒内端开口,药粉洒落至外罐腔,可以落到拔罐处的皮肤上。而下压杆被压动时,外顶弹簧是受压的,当起震杆离开开盖压球时,外顶弹簧带动下压杆、内端盖复位。需要指出的时,“药罐”疗法时,主罐体最好轴线竖直或不要偏离竖直方向太多角度,并保证主罐体开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这样才能保障药粉能尽可能多地落在、停留在皮肤上。本方案中,起震杆每转动经过一次开盖压球,就会少量地洒下一点药粉,从而可以实现一个循序供药的效果。由于拔罐时,拔罐处皮肤并不会马上“毛孔大张”、“血液循环迅速加快”,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拔罐时间一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