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用药物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及其制备 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 位。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临床表现因结石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异。泌尿系结石是全球 性的常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较高。
[0003] 肾与输尿管结石的典型表现为肾绞痛与血尿,在结石引起绞痛发作以前,病人没 有任何感觉,由于某种诱因,如剧烈运动、劳动、长途乘车等,突然出现一侧腰部剧烈的绞 痛,并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程度不同的血尿。尿结石看起来很像石 头,实际上是人体异常矿化的一种表现,可被看成一种生物矿石。根据结石成份可分为草酸 钙结石、磷酸盐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黄嘌呤结石。尿结石的成因相当复杂,目前较 普遍地认为尿结石不是单一原因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促成。泌尿系结石的生成受尿液 酸碱度、尿路是否存在梗阻、尿路是否有异物以及身体其他某些疾病的影响。
[0004] 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在15% 左右,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南方的发病率远高于北方。泌尿系统 结石的发生发展与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贫穷落后国家食物中以植物蛋白为主,尿中缺乏 磷酸盐,容易发生膀胱结石,小儿尤为常见,而发达国家常见成人含钙肾结石。泌尿系统的 梗阻、异物和感染可促进泌尿系统结石的形成,反之,泌尿系统结石又可以是梗阻、感染的 原因。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痛风、草酸以及胱氨酸等代谢异常也可以是泌尿系 统结石形成的原因。对泌尿系统结石来说,治疗后,形成结石的因素并未得到解决,如不注 意预防措施,结石还有可能复发。
[0005]泌尿系结石症的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症状反应可为疼痛、血尿、尿频、尿急、发 热、寒颤。很多患者经过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结石暂时得以去除。如果患者生活上不加注意, 已经治好的泌尿系结石症就会复发,生成新的结石,患者十分痛苦。
[0006] 目前有多种方法,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各种内腔镜取石或碎石术可供 我们选择,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只有少数病人还需要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但肾结石手术 治疗后复发率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泌尿外科医生。而且肾结石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症, 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如:损伤肾脏、术后发烧、伤口感染、败血症、术后出血等。
[0007] 在药物治疗方面,现在市场上用于治疗结石的中药和西药多种多样,普遍存在服 用时药性较慢,疗程较长,治愈率不高的缺点;且有些药物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存在一定程 度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该药剂能有效的对泌尿系结石症状进 行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象,有效防止结石的进一步恶化,其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它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 仙鹤草:18~23份;扁蓄:27~33份;沉香:12~18份;木通:7~13份; 泽兰:10~16份;川楝子:7~13份;白茅根:11~16份;杜仲:8~14份; 乌药:9~15份;皂角刺:12~17份;竹叶:5~10份;甘草:9~13份; 鳖甲:6~12份;大黄:4~8份;青皮:6~12份;白芍:8~13份。
[0009] 在一个优选的方案中,它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制作而成: 仙鹤草:20份;扁蓄:30份;沉香:15份;木通:10份; 泽兰:15份;川楝子:10份;白茅根:14份;杜仲:11份; 乌药:13份;阜角刺:15份;竹叶:8份;甘草:12份; 鳖甲:10份;大黄:6份;青皮:9份;白芍:11份。
[0010] -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 取权利要求1或2任一所述的按重量配比的各药材,第一次煎煮加药材总重量的8-10 倍的水煎煮提取,煎煮1.5-2.5小时,滤出药液待用:第二次加入6-8倍量的水,煎煮1-1.2h, 滤出药液待用;第三次加入6-8倍量的水,煎煮0.8-1.2h,滤出药液待用;合并三次煎液,过 滤,收集滤液;滤液浓缩至在60°C时的相对密度为1-1.1;在3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在60 °C -80 °C喷雾干燥,得干浸膏; 2) 将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粉碎,加入适量蔗糖、糊精混合,以乙醇为润湿剂,制粒,干 燥,整粒,制得颗粒剂; 3) 或者将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干燥,粉碎,制成散剂; 4) 或者将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粉碎,加入适量微粉硅胶、α-半乳糖混合,以乙醇为润湿 剂,制粒,干燥,整粒,装胶囊,制得胶囊剂; 5) 或者将步骤1)制得的干浸膏粉碎,加入适量蔗糖、糊精混合,以乙醇为润湿剂,制粒, 干燥,整粒,压片,制得片剂; 6) 或者向上述步骤1)得到的离心后的浓缩液中加入适量蔗糖、香精混合,灭菌,灌装, 制得药液剂。
[0011] 中医认为,泌尿系统结石属中医砂、石淋范畴。究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阻 滞气机,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运转不利,体液被热邪煎熬日久,聚而成石,结石与湿热停 留,阻碍气血运行必成瘀血;结石损伤血络,血液外溢,或内阻而成瘀血,因而湿热瘀血是结 石的王要病因。
[0012] 故临床立法用药,当调畅气血,通利水道,从而使结石从病灶排出。故从中医的角 度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目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所用各药用原料合理配伍,充分发挥 各组份的药性: 仙鹤草:药性味苦、涩,性平;归肺;肝;脾经;功效:收敛止血,止痢;主治:尿血;便血; 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百草镜》记载: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 痢,肠风下血。
[0013] 扁蓄:药性:苦;性微寒;归经:膀胱;大肠经;功效:利水通淋;杀虫止痒;主治:淋 证;小便不利;黄疸;带下;泻痢; 沉香:药性辛;苦;温;归经:肾;脾;胃;命门;肺;胆;肝经;功效:行气止痛;温中降逆; 主治:脘腹冷痛;气逆员息;《本经逢原》:沉水香专于化气,诸气郁结不伸者宜之。温而不燥, 行而不泄,扶脾达肾,摄火归原。
[0014]木通:药性苦;寒;有毒;归经:心、;小肠;膀脫经;功效:清心、与火;能淋;主治:小便 赤涩;热泪盈眶淋;水肿;心中烦热;导赤散记载: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主治心经热盛,心胸 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心热移小肠,小便赤涩刺痛。
[0015] 泽兰:性味苦;辛;性微温;归经:归肝;脾经;功效: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解毒消痈; 主治:癥瘕浮肿;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本草经疏》:泽兰,苦能泄热,甘能和血,酸能入肝, 温通营血。佐以益脾土之药,而用防己为之使,则主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气。
[0016] 川楝子:归经:归肝、小肠、膀胱经;功效: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主治:脘腹胁肋疼 痛;痛气疼痛;腹痛;头癣;《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0017] 白茅根:药性:甘;寒;归经:肺;胃;心;膀胱经;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 淋;主治:血热出血;热病烦渴;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本经》: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 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0018] 杜仲:药性:甘;微辛;性温;归经: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腰脊 酸疼;尿频;小便余沥;《神农本草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 便余沥。
[0019] 乌药:药性辛;温;归经脾;胃、肝、肾、膀胱;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治胸胁满 闷;脘腹胀痛;头痛;寒疝疼痛;痛经及产后腹痛;尿频;遗尿;《药品化义》:乌药,气雄性温, 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 自除; 皂角刺:药性辛;温;归经肝;肺经;功效消毒透脓;搜风;杀虫;功效分类活血药;祛风 药;主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 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
[0020] 竹叶:药性甘;淡;寒;归经心;肺;胃经;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功效分类清热 药;生津药;祛痰药;主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癎;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疮。《重庆堂随 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效。
[0021 ]甘草:药性甘;平;归经脾;胃;心;肺经;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 解毒;调和诸药;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 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 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
[0022] 鳖甲:药性味咸;性微寒;归经肝;肾经;功效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功效 分类补益药;平肝熄风药;主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小作惊痫;久疟; 疟母;癥瘕;经闭;《药性论》:主宿食、症块、痃癖气、冷瘕、劳瘦,下气,除骨热,骨节间劳热, 结实壅塞。治妇人漏下五色赢瘦者。
[0023] 大黄:药性苦;性寒;归经胃;大肠;肝;脾经;功效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 瘀;解毒;功效分类泻下药;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 不利;《本草经疏》:《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 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 拨乱反正之殊功。
[0024] 青皮:药性苦;辛;温;归经肝;胆;脾;肺;心经;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治肝郁 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 至的癥瘕积聚;久疟癖块;《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