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897782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特别是供痈疽患者使用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的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症见局部肿胀、掀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病原菌为葡萄球菌。由于目前西药无法有效治疗痈疽,且长期服用西药还会产生诸多副作用。因此,人们对快速有效治疗痈疽的中药药物存在极大的需求,截止目前,还未发现本发明的相关文献。
[0003]那么,就如何找到一种可有效治疗痈疽的药物,是我们目前应该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随着我国中医中药学的不断发展,在治疗痈疽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中医治疗上述疾病的优点,且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针对现有西医治疗痈疽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以解决痈疽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问题。该药物是以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等特点,并可有效治疗痈疽一症。
[0005]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当归7.5?16g、大黄3?13g、金银花15?26g、地骨皮9?16g、乳香(醋制)5?16g、野菊花10?16g、天花粉10?16g、蒲公英10?30g、黄苳3?10g、苦参3?10g、半支莲15?30g、天门冬6?16g、白花蛇舌草15?30g、板蓝根25?45g、马楝子5?15g、芦根5?30g、海金沙5?10区、漏芦9?168、鼠尾草15?3(^、黄苗10?3(^、鸡屎藤15?258、穿心莲9?168、青风藤3?8g、甘草3?15g、泽兰6?12g、穿山甲3?1g、知母6?12g、苍术3?1g、白芥子3?10g、白及3?12g、败酱'25?45g。
[0006]—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当归10?14g、大黄6?12g、金银花18?23g、地骨皮10?14g、乳香(醋制)8?14g、野菊花12?14g、天花粉12?14g、蒲公英15?26g、黄苳6?9g、苦参6?9g、半支莲18?26g、天门冬8?14g、白花蛇舌草18?26g、板蓝根30?40g、马楝子8?13g、芦根8?26g、海金沙6?9g、漏芦10?Hg、鼠尾草18?26g、黄苗15?26g、鸡屎藤18?22g、穿心莲10?14g、青风藤4?7g、甘草8?13g、泽兰8?llg、穿山甲6?9g、知母8?llg、苍术6?9g、白芥子6?9g、白及6?Hg、败酱30?40g。
[0007]—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佳方案”药物的各个组分及其质量份比如下所示:
当归13g、大黄llg、金银花20g、地骨皮13g、乳香(醋制)13g、野菊花13g、天花粉13g、蒲公英23g、黄苳8g、苦参8g、半支莲23g、天门冬13g、白花蛇舌草23g、板蓝根35g、马楝子12g、芦根23g、海金沙8g、漏芦13g、鼠尾草23g、黄芪23g、鸡屎藤20g、穿心莲13g、青风藤6g、甘草12g、泽兰10g、穿山甲8g、知母10g、苍术8g、白芥子8g、白及10g、败酱35g。
[0008]—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A、将上述原料中药拣去杂质和粉尘后,按照质量份比分别粉碎成粗粒状包煎;
B、将包好的原料中药放入冷开水中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再将浸泡好的药物和浸泡药物的澄清液一并放入煎药机内煎煮两次:a、第一次加水6倍量,武火煎煮沸腾十分钟后,再用文火煎煮二十八分钟,过滤即得第一次煎煮液。b、将第一次过滤后的药渣加水4倍量,武火煎煮沸腾,再用文火煎煮二十二分钟,过滤即得第二次煎煮液。c、两次混合煎煮液,先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十分钟即得中药液2160毫升,袋装密封后,入冰箱保鲜备用。
[0009]—种用于治疗痈疽的内服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用方法为:将制备好的中药液分四天服用,早中晚各服一次,给药量180毫升/次,饭前服。服药7?28天,症状逐渐减轻或痊愈。
[0010]本发明组方中的各原料中药在中国药典、中国辞典以及中华本草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发明选用其中最常见的中药为原料,充分发挥各组分的药理功效:
当归,性味:甘辛、性温,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癥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难便、赤痢后重、痈疽疮疡、金疮、跌扑损伤;
大黄,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池、搜赤、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金银花,性味: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肿毒、瘰疬、痔漏;
地骨皮,性味:味甘、性寒,具有有清热、凉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乳香(醋制),性味:味辛、苦、微温,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腹疼痛、风湿痹痛、经闭痛经、跌打瘀痛、痈疽肿毒、肠痈、疮溃不敛等症;
野菊花,性味:味苦辛、性凉,具有疏风清热、消肿解毒的功能、治风热感冒、肺炎、白喉、胃肠炎、高血压、疔、痈、口疮、丹毒、湿疹、天泡疮;
天花粉,性味:甘苦酸、性凉,具有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蒲公英,性味: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黄芩,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之功效,用于治疗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苦参,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半支莲,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烫伤、跌打损伤、湿疮;
天门冬,性味:味甘苦、性寒,具有有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的功能、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白花蛇舌草,性味: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喘咳、扁桃体炎、咽喉炎、Il尾炎、痢疾、黄疸、盆腔炎、附件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
板蓝根,性味: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效、用于治疗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
马楝子,性味:味甘、性平,具有清热、利湿、止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黄疸、湾痢、吐血、衄血、血崩、白带、喉痹、痈肿等病症;
芦根,性味:味甘、性寒,具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
海金沙,性味: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之功效、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痒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漏芦,性味:味苦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通筋脉之功效,用于治疗痈疽发背、乳房肿痛、乳汁不通、瘰疬恶疮、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热毒血痢、痔疮出血;
鼠尾草,性味:味苦、微寒,可有效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