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47409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颈椎牵引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
【背景技术】
[0002]正常人体颈椎稳定性和功能的完成由两大部分来维持:一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和相连韧带结构,为静力性平衡系统;二是外源性稳定,主要为颈部肌肉以及相关组织的调节与控制,它是脊柱运动的原始动力,为动力性平衡系统。颈椎系统的稳定和协调,受到静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双重影响。其中,动力系统对颈椎系统稳定和协调的影响是始动因素,即动力失衡为先,而该因素最终通过影响静力系统而产生相关的颈椎病症状。动力系统可以改变静力系统的形态结构(如生成椎骨骨赘、改变颈椎曲度),也可以通过动力系统自身的变化影响静力系统的生理化学状态(例如,颈部异常应力与椎间盘钼胞凋亡的关联等圈)。中医导引和现代康复医学就是通过对姿势的矫正和相关的医疗体操,来改善颈椎局部的肌肉系统,进而缓解颈椎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在已有技术中的各种上托只有固定作用。另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ZL200510033048.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下颂托的改进结构,ZL201110336432.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变的牵引装置的顶杆部分的改进结构。专利号ZL201110336388.9,可较好实现颈椎固定与牵引功能,但不能实现颈椎有阻抗力的功能锻炼。
[0003]现有技术的颈椎牵引器在使用时,将下托箍靠在肩膀上,上托前部紧贴使用者的下颚以及下颚两侧,上托后部贴附于使用者的脑部后侧;牵引装置的本体部分固定在下托,所述牵引装置的上端通过旋钮可调节松紧地铰接于所述上托:上托与使用者贴合好后,牵引装置的顶杆向上伸出以顶托上托,使上托往上对下颚及下颚两侧施加压力,达到牵引治疗的目的。
[0004]牵引治疗的同时,牵引装置向上顶托时,同时给下托向下的顶力,使得下托稳定地固定在使用者身上,保证上托的稳定装配。如果下托存在与使用者前胸和肩膀未贴合的位置,则意味着下托给使用者前胸或肩膀传递力的接触点减少了,无法完全利用牵引装置提供的顶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另外,下托上与使用者前胸和肩膀未贴合的位置在受到很大的牵引力时,同样会向下运动,而由于设计的缺陷,这样运动的后果依旧无法与使用者完全贴合,只会出现该位置的一个点或几个点顶住使用者,或者类似的不和谐的情况,下托通过这些单独的点给使用者传递牵引力,则会产生严重的不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下托及使用其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以实现下托与使用者前胸及肩膀的贴合,提高使用时的舒适度。
[000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种下托,包括前托和颈侧托;所述颈侧托向后延伸形成肩后托,两所述肩后托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肩后部的漏斗状结构。
[0008]优选的,所述下托是包括前托、两所述侧托和两所述肩后托的一体式结构,两所述侧托由所述前托的两端向后延伸形成。
[0009]优选的,所述肩后托由所述侧托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的宽度越大。
[0010]优选的,所述肩后托从上往下的侧壁为向下倾斜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肩后托设有过渡槽,所述过渡槽设置在所述侧托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时的拐折位置。
[0012]优选的,所述过渡槽倾斜设置,且倾斜的方向与其所在位置的所述肩后托的向下倾斜方向一致。
[0013]优选的,所述侧托的外侧设有垫下托,所述垫下托由所述侧托的下端面沿着垂直于所述侧托的外侧壁方向延伸形成。
[0014]优选的,还包括上托和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设置在所述下托,且所述牵引装置的上端通过旋钮可调节松紧地铰接于所述上托;
[0015]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下托和上托后将两者可调节松紧地固定,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上托的连接点异于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上托的铰接点。
[0016]优选的,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主体通过角度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下托;
[0017]所述角度调节结构包括锁紧部、移动部和调节路径部,所述锁紧部穿过所述牵引主体和所述下托后将两者可调节松紧地固定;所述调节路径部设置在所述下托,所述移动部与所述牵引主体连接,且所述移动部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调节路径部;
[0018]所述调节路径部为圆弧状,以适应所述移动部带着所述牵引主体在所述调节路径部上滑动时,所述旋钮的旋转中心同为所述牵引主体的旋转中心。
[0019]使用上述下托的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使用时,前托在中间,贴附在使用者的前胸,两颈侧托分别托住使用者颈部的两侧;两所述颈侧托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两肩后托,两所述肩后托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颈后部的漏斗状结构,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同时提高了穿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托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仰视角度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前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摩擦垫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托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可牵引功能锻炼颈托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0030]其中:上托1、滑槽11,垂直部12,下颚托101,侧托102,后托103,檐边104
[0031]下托2,支承槽21,前托201,颈侧托202,肩后托203,过渡槽2031,垫下托204 ;
[0032]牵引装置3,牵引主体31;连接部4,旋钮5;前固定板6,卡块61;螺帽7;摩擦垫8,垫圈81,两垫脚82;
[0033]锁紧部91,移动部92,调节路径部93,副调节路径部94,副移动部95;
[0034]牵引滑槽13,卡槽131;垫片14。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36]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下托,包括前托201和颈侧托202所述颈侧托202向后延伸形成肩后托203,两所述肩后托203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肩后部的漏斗状结构。
[0037]使用时,前托201在中间,贴附在使用者的前胸,两颈侧托202分别托住使用者颈部的两侧;两所述颈侧托202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两肩后托203,两所述肩后托203通过连接件直接固定后形成完全贴附于使用者颈后部的漏斗状结构,提高了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同时提高了穿戴的稳定性。
[0038]连接件的设置以能实现两肩后托203的直接连接固定为准,且均落入本方案的保护范围内;而优选的方案是,将魔术贴分别设置在两肩后托203的内外侧壁,直接将两肩后托203通过魔术贴搭接固定即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39]所述下托是包括前托201、两所述侧托202和两所述肩后托203的一体式结构,两所述侧托202由所述前托201的两端向后延伸形成。
[0040]一体式结构避免了各部分结构(前托201、两侧托202和两肩后托203)再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保证了整个下托与使用者的贴合,提高使用者穿戴时的舒适度。)所述肩后托203由所述侧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203的宽度越大。
[0041]所述肩后托203的后部为圆角,拿持时方便,同时避免尖角产生应力集中,是使用者产生不舒适的感觉。
[0042]所述肩后托203由所述侧托202向所述下托的内侧下方延伸形成,且越往后所述肩后托203的宽度越大,满足人体颈肩部的形状特征,且肩后托203的后部为整个下托的固定位置,增加其上下走向的宽度,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避免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松散或变形而影响治疗效果。
[0043]所述肩后托203从上往下的侧壁为向下倾斜设置。
[0044]使得两所述肩后托203从上往下为八字型结构,贴服在使用者的颈肩部,提高固定时的稳定性,避免整个装置在使用时松散或变形而影响治疗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