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踏车训练机的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9405发布日期:2019-09-13 22:56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脚踏车训练机的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脚踏车训练机的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脚踏车训练机是放在室内供人们健身的体育器材。其与普通脚踏车不同,脚踏车训练机在使用时不会像普通脚踏车整体移动,由于脚踏车训练机不受场地限制,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人对脚踏车进行使用时,通过脚踏使脚踏车链条带动后部结构中的后轮转动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其转速(阻力)因人而异,而后部结构的高度是影响其转速(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后部结构需要对地面具有良好的防滑性,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滑动;但现有技术中脚踏车训练机的后部结构高度不可调节,且防滑性一般,给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脚踏车训练机后部结构高度不可调且防滑性一般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脚踏车训练机的后部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脚踏车训练机的后部结构,包括车架、与车架前端配合连接的高度调节装置、与车架后端配合连接的后部结构,后部结构包括支撑底座、设置在支撑底座上的带轮轴、皮带轮、链轮以及阻力装置,所述支撑底座包括第一底柱、第一支撑柱、第一连接件、第二底柱、第二支撑柱、第二连接件、防滑支撑套以及固定件;所述第一底柱与第一支撑柱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设置在第一支撑柱上,第二底柱与第二支撑柱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设置在第二支撑柱上,第一底柱左右两端与第二底柱左右两端均套设有防滑支撑套,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配合连接,所述固定件穿设过第一连接件并与第二连接件配合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主体、设置在第一连接件主体左端面的连接槽、穿设于第一连接件主体内的通孔以及均布设置在第一连接件主体右端面上的主齿轮,所述通孔左右贯通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件主体、设置在第二连接件主体内的安装槽、配合连接在安装槽内的反弹装置、均布设置在第二连接件主体左端面上的副齿轮,所述副齿轮与主齿轮配合啮接。

其中,所述反弹装置与安装槽配合连接的压杆、配合连接在压杆上的弹簧触发按钮、以弹簧触发按钮为轴心对称设置在压杆上的弹簧夹,所述弹簧夹上设有呈半球型结构设置的凹槽。

其中,所述固定件包括盖板、配合连接在盖板上的插接柱以及固定连接在插接柱一端的顶压头。

其中,所述防滑支撑套包括由内向外依次配合连接的橡胶层、聚酯纤维层、减震层以及耐磨层,所述聚酯纤维层内均布设有若干个充气气囊,所述减震层内配合连接有抗震网体以及均布设置在抗震网体内的抗压球,所述耐磨层外壁面还设有防滑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第一连接件上的主齿轮与第二连接件上的副齿轮交错啮接,固定件上的插接柱穿过设置在第一连接件上的通孔并与设置在安装槽内的反弹装置配合连接,插接柱上的顶压头置于凹槽内,实现其固定;当需要调节高度时,按压盖板,使得顶压头按压弹簧触发按钮,弹簧夹打开,弹簧触发按钮也向外弹起,使得顶压头脱离凹槽,随后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分开,并找到合适的角度后通过主齿轮与副齿轮啮接,最后将固定件插入其固定即可,拆卸以及调节方式便捷,且防滑支撑套有防滑减震效果,可以避免使用时出现滑动并提供一定的减震功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配合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件中反弹装置原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防滑支撑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防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数字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车架,2—高度调节装置,3—后部结构,4—支撑底座,5—带轮轴,6—皮带轮,7—链轮,8—阻力装置,9—第一底柱,10—第一支撑柱,11—第一连接件,12—第二底柱,13—第二支撑柱,14—第二连接件,15—防滑支撑套,16—固定件,17—第一连接件主体,18—连接槽,19—通孔,20—主齿轮,21—第二连接件主体,22—安装槽,23—反弹装置,24—副齿轮,25—压杆,26—弹簧触发按钮,27—弹簧夹,28—凹槽,29—盖板,30—插接柱,31—顶压头,32—橡胶层,33—聚酯纤维层,34—减震层,35—耐磨层,36—充气气囊,37—抗震网体,38—抗压球,39—防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脚踏车训练机的后部结构,包括车架1、与车架1前端配合连接的高度调节装置2、与车架1后端配合连接的后部结构3,后部结构3包括支撑底座4、设置在支撑底座4上的带轮轴5、皮带轮6、链轮7以及阻力装置8,所述支撑底座4包括第一底柱9、第一支撑柱10、第一连接件11、第二底柱12、第二支撑柱13、第二连接件14、防滑支撑套15以及固定件16;所述第一底柱9与第一支撑柱1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11设置在第一支撑柱10上,第二底柱12与第二支撑柱1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件14设置在第二支撑柱13上,第一底柱9左右两端与第二底柱12左右两端均套设有防滑支撑套15,第一连接件11与第二连接件14配合连接,所述固定件16穿设过第一连接件11并与第二连接件14配合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件11设置在第一支撑柱10上端,第二连接件14设置在第二支撑柱13上端,用户可通过固定件16、第一连接件11以及第二连接件14去调节第一支撑柱10与第二支撑柱13之间的角度来达到调节支撑底座4高度的目的,而支撑底座4高度的不同,可以增大或是减小用户在骑行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以达到适合用户自身的最佳健身方式,根据多数用户的反馈,第一支撑柱10与第二支撑柱13之间的最佳角度在45°到60°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1包括第一连接件主体17、设置在第一连接件主体17左端面的连接槽18、穿设于第一连接件主体17内的通孔19以及均布设置在第一连接件主体17右端面上的主齿轮20,所述通孔19左右贯通设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4包括第二连接件主体21、设置在第二连接件主体21内的安装槽22、配合连接在安装槽22内的反弹装置23、均布设置在第二连接件主体21左端面上的副齿轮24,所述副齿轮24与主齿轮20配合啮接;通过主齿轮20与副齿轮24之间相互啮接达到调节角度以及固定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弹装置23与安装槽22配合连接的压杆25、配合连接在压杆25上的弹簧触发按钮26、以弹簧触发按钮26为轴心对称设置在压杆25上的弹簧夹27,所述弹簧夹27上设有呈半球型结构设置的凹槽28。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16包括盖板29、配合连接在盖板29上的插接柱30以及固定连接在插接柱30一端的顶压头31;盖板29处于连接槽18内,插接柱30穿过通孔19并与安装槽22内的反弹装置23配合连接,在原始状态时,顶压头31处于凹槽28内并与弹簧触发按钮26相接触,当需要调节角度时,按压盖板29,使得顶压头31按压弹簧触发按钮26,弹簧夹27打开,弹簧触发按钮26也向外弹起,使得顶压头31脱离凹槽28,调节方式便捷。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滑支撑套15包括由内向外依次配合连接的橡胶层32、聚酯纤维层33、减震层34以及耐磨层35,所述聚酯纤维层33内均布设有若干个充气气囊36,所述减震层34内配合连接有抗震网体37以及均布设置在抗震网体37内的抗压球38,所述耐磨层35外壁面还设有防滑结构39;抗压球38为实心橡胶球,防滑结构39为网状凹槽28,充气气囊36、抗震网体37以及抗压球38都能提供良好的减震缓冲效果,而网状凹槽28能避免防滑,给用户带来最佳的体验效果。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原始状态时,第一连接件11上的主齿轮20与第二连接件14上的副齿轮24交错啮接,固定件16上的插接柱30穿过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1上的通孔19并与设置在安装槽22内的反弹装置23配合连接,插接柱30上的顶压头31置于凹槽28内,实现其固定;当需要调节角度第一支撑柱10与第二支撑柱13之间的角度时,按压盖板29,使得顶压头31按压弹簧触发按钮26,弹簧夹27打开,弹簧触发按钮26也向外弹起,使得顶压头31脱离凹槽28,此时将插接柱30从安装槽22以及通孔19中抽离,随后将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分开,并找到合适的角度后通过主齿轮20与副齿轮24啮接,将插接柱30穿过通孔19、安装槽22内,与弹簧触发按钮26接触顶压,使其弹簧夹27向中间收拢,使得顶压头31位于凹槽28内,实现其最终固定,拆装以及调节方式便捷,防滑支撑套15具有减震防滑的效果,避免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后部结构3出现滑动,影响其使用,给用户带来最佳的体验效果。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