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8785发布日期:2020-10-17 00:54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泡泡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娱乐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泡泡机,该泡泡机可产生泡泡供舞台布效时使用或供儿童玩乐。



背景技术:

现有的泡泡机中一般在出泡口前设置有抹液件,该抹液件旋转一方面抹液使出泡口形成新的液膜,另一方面起到将吹起的泡泡割断的作用。只需要抹液件的旋转范围能够覆盖出泡口即可实现上述作用,但是如果抹液件要实现摆动,就需要在旋转一定的角度后就回转,那么需要设置特定的控制程序来控制回转,增加了软件开发成本。为了节约成本,目前的泡泡机中的抹液件都是单向360度旋转,这样一来在出泡口的周侧就需要预留出供抹液件360度旋转的位置,使得泡泡机出泡口处体积需相应地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泡泡机,该种泡泡机给出了一种不需要控制程序控制回转也能实现抹液件摆动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泡泡机,包括风机、风路、出泡口、抹液件和驱动机构,风机吹出的风经风路到达出泡口,以使出泡口处的液膜形成泡泡,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抹液件转动以再次形成液膜,包括曲柄连杆结构,所述抹液件与连杆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连同抹液件来回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中部可旋转地固定在一个旋转支点上,所述连杆的一端设置有移动通槽,所述曲柄边缘上的插块插入移动通槽内,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时,插块推动连杆的该端摆动,连杆中部绕旋转支点旋转,从而使得连杆的另一端来回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的位于移动通槽与中部之间的位置设有与来回摆动方向平行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包括出泡环,所述抹液件可旋转地固定在出泡环的一面,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抹液件活动连接,连杆的该端来回摆动推动抹液件来回旋转,从而实现抹液件来回摆动。

进一步地,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对留有间隙的推动件,出泡环上设有传动件,传动件插入间隙内,以使连杆的端部来回摆动时,一对推动件轮流推动传动件,从而带动抹液件来回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齿轮传动组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风机共用电机:所述电机为双头电机,双头电机一个输出轴连接齿轮传动组件,另一个输出轴连接风机。

进一步地,设有泡泡液腔,还设有导液流道把从泡泡液腔流出的泡泡液导至出泡口,导液流道设计成把泡泡液导至出泡口的正面和背面,以使得在出泡口的正面和背面都能形成液膜。

进一步地,所述导液流道包括主导液流道,其上端接泡泡液腔,下端接出泡口的一面。

进一步地,出泡口接主导液流道下端的所述一面高于另一面;导液流道包括在出泡环外壁开设的外壁轴向导液槽和/或在出泡环内壁开设的内壁轴向导液槽,轴向导液槽两端分别接通出泡口的两面从而能够把泡泡液从出泡口较高的一面导至其较低的一面。

进一步地,出泡口接主导液流道下端的所述一面是正面,所述抹液件设在出泡口背面。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泡泡机包括曲柄连杆结构,抹液件与连杆连接,驱动机构驱动曲柄转动,从而带动连杆连同抹液件来回摆动。该种泡泡机不需要控制程序控制回转就能实现抹液件摆动,不仅可以减小软件开发成本,而且也可以相应地缩小出泡口处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泡泡机的结构图;

图2为泡泡机除去半个枪身后的结构图;

图3为成泡机构的结构图;

图4为壳体内的结构图;

图5为雾化模块的结构图;

图6为雾化模块除去外壳后的结构图;

图7为雾化通道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泡泡枪拆分上盖、安装腔的盖子后拆除雾化模块后的示意图;

图9为出泡环和抹液件的结构图;

图10为曲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阐述。

如图1,连续喷出式泡泡机为枪形,该泡泡机包括枪身1、内部为泡泡液腔的泡泡液瓶2和装载在枪身1内的成泡机构3。如图2,泡泡液瓶2顶部设有泡泡液出口21,泡泡液出口21通过管道(未画出)与成泡机构3上的进水管323(见图9)连接,管道中部连有将起泡水抽出并输送到进水管323的提升泵(未画出),提升泵启动时泡泡液瓶2为成泡机构3供应起泡水。枪身1的手柄内设置有用于放置三节电池的第一电源腔11,提升泵设置在枪身1的后部以便第一电源腔11内的电池为其供电。泡泡液瓶2和提升泵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其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在此赘述。

如图3,成泡机构3包括曲柄连杆结构31、出泡环32、抹液件33和壳体34,壳体34围成雾化风路35(见图4)、吹泡风路36(见图4)。如图4,壳体34内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的背部设置有齿轮传动组件37,齿轮传动组件37旁固定有双头电机38,双头电机38的第一个输出轴与扇叶组件39连接形成风机,扇叶组件39位于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的后端,双头电机38带动扇叶组件39转动时,扇叶组件39产生的风从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的后端分别进入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内。吹泡风路36是基本直行的风路,雾化风路35先向右走,然后向前经过雾化模块4后向左拐与吹泡风路36汇合,即雾化风路35是迂回的,且雾化风路35比吹泡风路36窄,因此进入雾化风路35的风量更小,使得雾化风路35风速低于吹泡风路36。由于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共用一个风机,且通过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结构上的设计,在满足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不同风速的要求下,减少了风机的数量,节约了泡泡机的体积。吹泡风路36和雾化风路35前端汇合,因此扇叶组件39产生的风分别经过雾化风路35和吹泡风路36后汇合到达出泡环32(见图3),雾化风路35中的烟雾被带至出泡环32,然后带有烟雾的风连续将出泡口321处的液膜吹起连续形成包裹有烟雾的泡泡,实现连续出泡。

在雾化风路35中设有用于可拆卸地安装雾化模块4的安装腔351(见图8),雾化模块4安装在安装腔351内,安装腔351配有盖子352(见图8),盖子352通过螺丝固定在枪身1上。如图5,雾化模块4包括外壳41、雾化通道42和雾化液容器43(见图6),雾化通道42和雾化液容器43都被外壳41包住,但雾化通道42的两端口不被外壳41遮住,以使风能从雾化通道42的一端流动到另一端。如图6,雾化通道42被雾化液容器43部分包裹住,雾化液容器43内装有雾化液,雾化通道42的位于雾化液容器43内的部位开有两个相对的通孔421(见图7)。雾化通道42内有吸液棉(未画出),吸液棉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421伸入雾化液容器43内,使得雾化液能被吸液棉吸收,并沿着吸液棉的两端向中部蔓延传输,从而实现向雾化通道42供应雾化液。吸液棉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通孔421后,吸液棉恰好将通孔421填满,使得雾化液容器43内的雾化液只能沿着吸液棉进入雾化通道42内,避免了雾化液过多地进入雾化通道42内可能从雾化通道42两端漏出的问题。吸液棉的位于雾化通道42内的部位上缠绕有作为加热器件的加热丝(未画出),枪身1内在曲柄连杆结构31的上方设置有第二电源腔5(见图2),安装在第二电源腔5内的电池为电热丝供电(其结构和原理在下文详述)。如图8,枪身1包括上盖12,上盖12通过螺丝固定在枪身1上。上盖12盖住时,第二电源腔5的开口和安装腔351的盖子352的被螺丝锁住的部位被上盖12遮住。上盖12被打开后,第二电源腔5的开口裸露出来,使用者可以更换电池。另外,安装腔351的盖子352上被螺丝锁住的部位也裸露出来,使用者可以拆除螺丝后将安装腔351的盖子352打开,然后更换雾化模块4。安装腔351内设有与第二电源腔5内电池电连接的供电接点6,雾化模块4上设有与安装腔351内供电接点6对准的取电触片44(见图5),取电触片44与加热丝电连接。雾化模块4安装在安装腔351内时,第二电源腔5内的电池通过供电接点6和取电触电为加热丝供电,使得加热丝可以加热使得雾化通道42内的雾化液雾化,形成烟雾。在本实施例中雾化液容器43实现对雾化液的封装,雾化液容器43上开有注液口431(见图6),生产厂家将雾化液从注液口431处灌装入雾化液容器43内并封堵住注液口431。雾化液模块制造完毕后,外壳41挡住注液口431,使得使用者无法自行添加雾化液,以保证安全。如果雾化液使用完后,使用者只需整体更换雾化模块4即可,更换下来的雾化模块4可以直接丢弃,如果生产厂家有需求,也可以给生产厂家回收再次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液容器43实现对雾化液的封装,还可以改为外壳41实现对雾化液的封装,只要外壳41将雾化液与使用者隔离,并且外壳41上不设置可以注入雾化液的注入口,使得使用者不能自行向内添加雾化液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通道42的位于雾化液容器43内的部位开有两个相对的通孔,还可以改为只开有一个通孔421,吸液棉的一部分穿过通孔421伸入雾化液容器43内,另一部分在雾化通道42内,只要使得雾化液容器43内的雾化液能通过吸液棉蔓延至雾化通道42内即可。

如图2,壳体34的前端连接有泡泡液回收件7。泡泡液回收件7包括前壳体71和后壳体72,前壳体71和后壳体72围成容置空间,泡泡液回收件7用于回收泡泡液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不在此赘述。出泡环32和抹液件33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如图9,出泡环32中间形成出泡口321,出泡口321的正面上方设有主导液流道322,主导液流道322的下端接出泡口321正面,上端连接进水管323,进水管323穿过后壳体72后通过管道接提升泵后再接泡泡液瓶2,提升泵将泡泡液瓶2内的泡泡液提升输送至进水管323。出泡环32的正面与前壳体71之间留有间隙,以使得泡泡液从进水管323进入主导液流道322后,可以从上往下流向出泡口321,并在出泡口321的正面形成正面液膜。出泡环32的上半环外壁开设有外壁轴向导液槽324,出泡环32的内壁开设有多个环绕式密布在出泡口321周沿的内壁轴向导液槽325,每一个轴向导液槽324、325两端分别接通出泡口321的两面。出泡环32顶部朝后倾斜,以使出泡口321正面高于背面,使得从主导液流道322下端流下到正面的泡泡液可以通过外壁轴向导液槽324和内壁轴向导液槽325流到背面,由此可见,主导液流道322、外壁轴向导液槽324和内壁轴向导液槽325作为导液流道使用。抹液件33的顶部可旋转地固定在出泡环32背面上,抹液件33与传动件331连接,传动件331在曲柄连杆结构31(见图3)的带动下带动抹液件33摆动,从而使得抹液件33涂抹流道背面的泡泡液以使出泡口321的背面形成背面液膜。由于本实施例的泡泡机在出泡口321的正面和背面都能形成液膜,且正面和背面在形成液膜时基本相互不干扰,因此只要出泡口321的正面和背面任一面形成了液膜,就能起泡,提升了起泡成功率;由于正面和背面都能形成液膜,正面出泡的同时背面能及时形成液膜,故正面出泡后背面可立即出泡,提升了出泡连续性。

如图3,曲柄连杆结构31包括连杆311和曲柄312。连杆311的前端固定有一对留有间隙的推动件81、82,出泡环32上的传动件331穿过后壳体72后插入间隙内。如图10,曲柄312的边缘设有插块3121,曲柄312的下表面中部设有旋转轴3122,旋转轴3122穿过外壳41后与齿轮传动组件37中的尾传动轮372(见图4)连接,齿轮传动组件37中的首传动轮371(见图4)与设置在双头电机38的第二个输出轴上的螺杆9啮合,齿轮传动组件37为现有技术,其内各个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不在此赘述。双头电机38启动后可以通过齿轮传动组件37带动曲柄312转动,由此可见,双头电机38和齿轮传动组件37作为驱动机构使用。如图3,连杆311的后端设置有移动通槽3111,曲柄312边缘上的插块3121插入移动通槽3111内,外壳41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旋转支点45,连杆311的中部可旋转地固定在旋转支点45上。曲柄312转动时,插块3121推动连杆311的后端摆动,而连杆311的中部绕旋转支点45旋转,从而使得连杆311的前端来回摆动。一对推动件81、82随连杆311的前端来回摆动推动传动件331连同抹液件33来回旋转,从而实现抹液件33来回摆动。连杆311的位于移动通槽3111与中部之间的位置设有与来回摆动方向平行的限位槽3112,以限定连杆311端部来回摆动的距离,从而限定抹液件33来回摆动的角度,以使抹液件33来回摆动刚好满足在出泡口321涂布泡泡液形成液膜的需求。该种泡泡机不需要控制程序控制回转就能实现抹液件33摆动,不仅可以减小软件开发成本,而且也可以相应地缩小出泡口321处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出泡环32的上半环外壁开设有外壁轴向导液槽324,出泡环32的内壁开设有多个环绕式密布在出泡口321周沿的内壁轴向导液槽325,每一个轴向导液槽324、325两端分别接通出泡口321的两面,且出泡环32顶部朝后倾斜,使得从主导液流道322下端流下到正面的泡泡液可以通过外壁轴向导液槽324和内壁轴向导液槽325流到背面,然后再通过设置在出泡口321背面的抹液件33摆动来涂抹流到背面的泡泡液,从而在泡泡口321的背面形成背面液膜。在非优选地情况下,还可以将上述外壁轴向导液槽324和内壁轴向导液槽325改为在出泡环背面设置一个与主导液流道322相同的另一个主导液流道,背面的主导液流道的上端也与进水管323连接,其下端接出泡口321背面,以使得泡泡液从进水管323进入背面的主导液流道后,可以从上往下流向出泡口321,并在出泡口321的背面形成背面液膜。在此种情形下,抹液件33、曲柄连杆结构31和齿轮传动组件37可以省略,具有结构更精简的优点。但是由于利用背面的主导液流道向下流动至出泡口处形成背面液膜的前提在于:主导液流道需要在出泡口的上方。而使用者在使用该泡泡机时有可能会倾斜握持,使得主导液流道不位于出泡口的上方,此时就具有不能在出泡口形成液膜的风险,使得该泡泡机不能连续出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结构改动,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