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6460发布日期:2021-05-07 19:54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蹦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术领域,具体讲的是一种新型蹦床。



背景技术:

蹦床是一项独特的运动健身项目,利用中间床布的反弹力,在蹦床上人们可以完成各种常人在平地上无法完成或难以完成的动作。也由于蹦床的这些独特的特性,所以蹦床在游乐健身设施中也受到广泛的喜爱。另外,蹦床运动对儿童的全身平衡、四肢协调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现有技术的蹦床其结构包括框架、设于该框架内的弹跳布及框架下端的支撑脚,框架与弹跳布之间通过拉簧连接,使用者在弹跳布上跳跃,在其下落的过程中,会对弹跳布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该弹跳布在压力的作用下沿其法线方向下降,当压力移除时,该弹跳布及拉簧将提供向上的回复力,促使弹跳布恢复原位,籍此,使用者可以在弹跳布上往复弹跳,进而达到运动的效果。而现有技术的蹦床框架较大,其所占用的空间也较大,且蹦床框架为固定连接结构,不能采用拆分或折叠等方式进行收纳,因而当制造厂商制造出蹦床产品后,不仅在厂内堆存成品会占用有限的空间,且在外销时也会增加运输成本。

为了减少蹦床占用的空间以及节约包装和运输成本,人们将蹦床设置成可拆式或折叠式,如公开号为cn206950537u、名称为便于拆装运输的蹦床,其结构包括底架、柔性垫及多个柔性杆,底架包括底座及装设于底座上的若干支撑脚,底座包括若干安装管及若干连接管,若干安装管相互组合形成所述底座,两相邻安装管间通过一个以上的连接管连接固定;安装管的两端均设有延伸孔,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装设于相邻安装管的延伸孔内。其通过设置由多段安装管组合形成的底座,使底座可拆分收纳。该现有技术的蹦床虽然能拆分收纳以节约空间,但其稳定性及牢固性较差,不能承受较大重量人的使用;另外,该支撑脚为u形管设置,在整体拆分后仍占用较大的空间,导致包装成本依然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稳定性高、承重能力强,且拆分后体积小、节约包装成本的新型蹦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新型蹦床:它包括

框架,其包括多个横杆,所述的横杆依次围设成多边形的框架,每相邻两个横杆之间设有连接座,该连接座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杆的端部可转动连接;

多个立柱,其与连接座相对应设置,所述的立柱与连接座的底部连接;

弹跳体,设置在框架内侧,且弹跳体的边缘与框架的内侧壁连接;

所述的横杆包括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的外端分别与横杆两端的两个连接座铰接,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的内端通过转动机构可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杆件的内端连接有第一转动座,第二杆件的内端连接有第二转动座;所述的第一转动座上设有两个第一转盘,第二转动座上设有两个与第一转盘相配贴合的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和第二转盘通过中心轴可转动连接,且第一转动座上设有第一止挡面,第二转动座上设有第二止挡面,当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相对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所述的第一止挡面和第二止挡面相抵,使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保持水平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座的两个第一转盘的内端面上均设有内凸定位凸起,所述第二转动座的两个第二转盘的外端面上设有与定位凸起相配卡接的定位槽。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座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外端和顶部分别贯穿连接座的侧壁和顶壁;所述横杆的端部通过铰销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座的外侧套设一壳体,所述的壳体上设有供两个第二转盘插接及转动的导向孔;所述第一转动座的两个第一转盘上设有卡口,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卡口相配卡接的卡块。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连接孔,所述的连接孔用于供弹跳体连接。

作为优选,每个立柱的内侧壁上连接一供立杆插接的套管,且套管正下方的立柱的内侧壁上连接有与套管相配的顶板。

作为优选,所述的框架为正六边形设置。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蹦床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该一种新型蹦床的框架是由横杆依次围设成的多边形框架,且构成框架的连接座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杆的端部可转动连接,再加上横杆的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的外端分别与横杆两端的两个连接座铰接,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的内端通过转动机构可转动连接;也即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之间可转动连接,且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与连接座之间可转动连接,这样在该新型蹦床包装时,可将横杆的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转动折叠,横杆与连接座之间转动折叠使横杆与立柱折叠在一起;因此该新型蹦床拆分后体积小、节约包装成本,运输方便;另外,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组成的横杆、连接座及立柱之间连接结构稳定、牢固,使该新型蹦床结构稳定性高、承重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蹦床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蹦床的横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蹦床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

1、框架,100、横杆,101、第一杆件,102、第二杆件,103、连接孔,2、转动机构,200、第二转动座,201、第一转动座,202、第二转盘,203、定位凸起,204、第一转盘,205、定位槽,206、第二止挡面,207、壳体,208、导向孔,209、卡块,210、卡口,3、连接座,300、安装槽,301、铰销,4、立柱,400、套管,401、顶板,5、弹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4所示;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蹦床,它包括框架1,其包括多个横杆100,所述的横杆100依次围设成多边形的框架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框架1为正六边形设置,当然也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八边形等;每相邻两个横杆100之间设有连接座3,该连接座3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横杆100的端部可转动连接;在本本实施例中有六个横杆100和六个连接座3;所述连接座3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一安装槽300,所述安装槽300的外端和顶部分别贯穿连接座的侧壁和顶壁;所述横杆100的端部通过铰销301可转动连接在安装槽300内。多个立柱4,其与连接座3相对应设置,在本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立柱4为六个,所述的立柱4与连接座3的底部连接;弹跳体5,设置在框架1内侧,且弹跳体5的边缘与框架1的内侧壁连接;该弹跳体5为柔软富有弹性的弹性布,该弹性布的边缘通过弹簧与框架1的内侧壁的连接孔103连接;所述的横杆100包括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所述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分布的连接孔103,所述的连接孔103用于供弹跳体5连接。所述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的外端分别与横杆100两端的两个连接座3铰接,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的内端通过转动机构2可转动连接。这样在该新型蹦床包装时,可将横杆100的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转动折叠,横杆100与连接座3之间转动折叠使横杆100与立柱4折叠在一起;因此该新型蹦床拆分后体积小、节约包装成本,运输方便;另外,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组成的横杆、连接座及立柱之间连接结构稳定、牢固,使该新型蹦床结构稳定性高、承重能力强。

再次参见图3和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杆件101的内端连接有第一转动座201,第二杆件102的内端连接有第二转动座200;所述的第一转动座201上设有两个第一转盘204,第二转动座200上设有两个与第一转盘204相配贴合的第二转盘202;所述第一转盘204和第二转盘202通过中心轴可转动连接,且第一转动座201上设有第一止挡面211,第二转动座202上设有第二止挡面206,当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相对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所述的第一止挡面211和第二止挡面206相抵,使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保持水平状态。所述第一转动座201的两个第一转盘204的内端面上均设有内凸定位凸起203,所述第二转动座200的两个第二转盘202的外端面上设有与定位凸起203相配卡接的定位槽205。所述第一转动座201的外侧套设一壳体207,所述的壳体207上设有供两个第二转盘202插接及转动的导向孔208;所述第一转动座201的两个第一转盘204上设有卡口210,所述壳体207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卡口210相配卡接的卡块209。该第二转盘202的定位槽205与第一转盘204上的定位凸起203相配卡接定位,从而使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相对转动至水平状态时,操作方便,展开标识性强;另外,第一止挡面211和第二止挡面206相抵,使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保持水平状态,这样在第一杆件101和第二杆件102展开时,使横杆的承重能力增强,且结构稳定性高。再者,壳体207的安装非常方便,且无需使用螺丝。

再次参见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每个立柱4的内侧壁上连接一供立杆插接的套管400,且套管400正下方的立柱4的内侧壁上连接有与套管400相配的顶板401。该套管400可供立杆插接,顶板可供立杆的底部抵靠,该立杆上可连接防护网,用户在蹦床上运动时,该防护网起到防护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