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阻高透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57243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低阻高透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空气过滤行业内,需要大量高透气效能又低阻力的涤纶材料,以用在过滤袋、过滤芯、和净化器的复合材料中。而目前市场上现在多出现的是涤纶长纤维工艺制造的基材。这种长纤维工艺的基材由于受到长纤维工艺影响的限制,布面不均匀、透气性低、成本高等因数的影响,从而造成做出空滤产品的性能效果不理想等系列问题的出现。传统涤纶长纤维无纺布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纤维原料全部是涤纶长丝,其涤纶长丝具有如下特性:强度:涤纶纤维的强度比棉花高近1倍,比羊毛高3倍,因此涤纶织物结实耐用。耐热性:可在70~1700C使用,是合成纤维中耐热性和热稳定性最好的。弹性:涤纶的弹性接近羊毛,耐皱性超过其他纤维,织物不皱,保形性好。耐磨性:涤纶的耐磨性仅次于锦纶,在合成纤维中居第二位。吸水性:涤纶的吸水回潮率低,绝缘性能好,但由于吸水性低,摩擦产生的静电大,染料自然吸附性能差,因此涤纶一般染色采用高温高压染色法。染色性:涤纶自身缺少亲水基团或染料接受体部位,故涤纶的染色性较差,可用分散染料或非离子染料染色,但染色条件比较苛刻。然而传统的涤纶长丝无纺布使用在空气净化材料上具有以下二大弊端:一是由于受到涤纶长纤维的工艺影响在生产过程中纤维的摆丝和铺网总是很难达到材料表面均匀的效果,从而影响了材料的高透气效能。二是涤纶长丝无纺布受到喷丝板工艺的限制很难做到20dex孔径以上的纤维牵伸,从而影响了材料阻力的增大和适用性不强。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满足空气净化行业的产品特性需要,具有高透气、低阻力、打折性好等特点的低阻高透气材料。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阻高透气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低阻高透气材料具有高透气、低阻力、打折性好,且其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设备投入小、生产成本低、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低阻高透气材料的各组分和各组分的质量份为:涤纶短纤维65份;聚酯低熔点纤维35份。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涤纶短纤维为35dex*76mm的粗涤纶短纤维;所述聚酯低熔点纤维的熔点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所述聚酯低熔点纤维的纤维密度为3.37g/cm^5,所述聚酯低熔点纤维的当量直径为38.05,所述聚酯低熔点纤维的断裂强度为280Mpa。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低阻高透气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分别将30dex*76mm的粗涤纶短纤维和熔点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的聚酯低熔点纤维装入第一开包机和第二开包机内,其中粗涤纶短纤维和聚酯低熔点纤维的质量比为65:35;步骤S2,启动开松机和混棉机将粗涤纶短纤维和聚酯低熔点纤维充分梳理和调和后,形成均匀的纤维棉网;步骤S3,在130-150摄氏度的温度条件下,使用热轧机对纤维棉网进行加热定型,即制得低阻高透气材料,也即是高透气的无纺布。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传统采用涤纶长丝生产无纺布的过程中采用了聚酯低熔点纤维,使用混合涤纶短纤维和聚酯低熔点纤维的方式,实现了不需要100%的采用涤纶长丝。同时,通过热轧工艺的制作形成了新的合成纤维面料,它解决了长纤维无纺布成本高、能耗大的生产工艺模式。聚酯低熔点纤维具有优秀的热粘合性能,它可以在比一般聚酯更低的温度下熔融,并和其它纤维粘合。本发明生产出来的无纺布材料具有稳定的可加工性和良好的弹力。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实施例1,以生产100千克本发明的低阻高透气材料为例:步骤S1,分别将65千克35dex*76mm的粗涤纶短纤维和35千克熔点为130摄氏度至150摄氏度的聚酯低熔点纤维装入第一开包机和第二开包机内;步骤S2,启动开松机和混棉机将粗涤纶短纤维和聚酯低熔点纤维充分梳理和调和后,形成均匀的纤维棉网;步骤S3,在130-150摄氏度的温度条件下,使用热轧机对纤维棉网进行加热定型,即制得低阻高透气材料,也即是高透气的无纺布。上述原材料和设备均可以市售可得。本实施例生产出的低阻高透气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对比传统工艺的长纤维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其中经实验对比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数据对比内容传统涤纶长纤维本发明的低阻高透气材料对比结果材料克重60g/m260g/m2同克重材料厚度0.42mm0.32mm厚度薄材料透气度2500l/m2.s5500l/m2.s透气率大材料阻力12.5pa/m24.5pa/m2阻力小结论更适用于空气净化领域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