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2432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轴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转轴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湿巾是人们旅游休闲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用品,现代人对于湿巾的使用量也日益增大,而现有的湿巾一般都是通过无纺布材料制作而成,在对湿巾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无纺布在流水线上进行快速的裁剪,由于裁剪时速度本身就非常快,而在裁剪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般裁剪的无纺布为多层一起裁剪,在裁剪的一瞬间剪切力非常大,对于设备裁剪处的切刀的速度有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对于切刀旋转轴的传动系统转速及动力的需求精度较高,而现有湿巾纸在裁剪的传动系统为电机上的主动轮通过传送带驱动从动轮,再通过从动轮直接对切刀旋转轴上的切割轮进行传递动力后使切刀进行快速切削,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切刀切力较大,传递动力的传送带在使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产生松弛现象,而且频率很高,现有的张紧轮在对传送带进行张紧后,虽然减缓了一定的松弛时间,但是还是经常需要更换,而且一旦传送带出现松弛现在而位处理,就很容使无纺布切割面不平整,从而严重影响湿巾的质量,同时,由于从动轮上的旋转轴末端为悬空结构,而且旋转轴伸出的长度较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旋转轴的水平度,从而影响切割轮和其他轴的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某种或某些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轴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保证切刀的切削动力和切削速度,对张紧轮进行自动调节,能够对传送带的松弛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输送带由于极限拉伸而断裂,提高旋转轴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切刀裁剪稳定,切割面平整,生产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旋转轴控制系统,包括机架、安装在机架上通过电机带动的主动轮、与主动轮通过传送带连接的从动轮组、与从动轮组连接的切割轮,所述从动轮组包括旋转轴、依次设在旋转轴上的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三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切割轮之间采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和主动轮之间采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通过传送带传递动力到其他驱动轮上,所述机架上设有一个对所述第二从动轮和主动轮之间的传送带进行张紧力自动调节的控制装置。

在动力的传输过程中,电机带动的主动轮通过传送带带动从动轮组,然后再将动力分别传递到切割轮和其他旋转轴,从而能够实现一个电机带动多个旋转轴旋转的效果,而主动轮对第二从动轮进行动力的传递后,直接使第一从动轮对切割轮进行齿轮啮合传递动力,动力的专递更加直接,有效动力效果更好,在通过第一从动轮传递动力时,动力效果更大,同时第二从动轮的直径小于第一从动轮,在主动轮相同的转速条件下,切割轮的旋转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第二从动轮和主动轮之间的传送带通过控制装置进行控制张紧,能够自动对传送带的松紧度进行调整,使传送带在运行过程中张紧力合适,能够有 效的保证切刀的切削动力和切削速度,对张紧轮进行自动调节,能够对传送带的松弛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输送带由于极限拉伸而断裂,提高旋转轴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切刀裁剪稳定,切割面平整,生产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对传送带松弛度进行控制的张紧轮、用于控制张紧轮对传送带的张紧力的控制器。

传送带通过张紧轮进行调节,结构更加简单,当传送带的松弛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通过控制器能够对张紧轮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张紧轮继续对已经松弛的输送带进行张紧,使同一根传送带的使用寿命更长。

作为优选,所述控制器采用液压油缸控制,所述机架上设有一个与控制器连接对传送带的张紧力进行自动控制的调节系统。

控制装置采用液压油缸控制,张紧轮设在液压油缸活塞杆的前端,通过液压油缸进行控制,液压油缸的压力更大,对张紧轮在定位更加准确,在张紧轮进行张紧时,液压油缸活塞杆不会产生向后伸缩现象,同时通过控制液压油缸,能够直接对张紧轮的前进距离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通过调节系统,能够对张紧轮对传送带的张紧力进行检测,当传送带产生松弛时,能够通过调节系统对控制器进行调节,使张紧轮的张紧效果达到所需要求,从而达到自动控制张紧力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系统包括设在机架上对传送带在运动过程中的松紧度进行监测的第一感应器、设在机架上对张紧轮的极限移动距 离进行控制的第二感应器,设在机架上与第二感应器连接的报警器。

第一感应器安装在机架上对传送带未通过张紧轮张紧的一侧传送带进行检测,其用于检测传送带的松紧度,当传送带在传递动力的过程中出现晃动的范围达到检测值时,第一感应器传递一个信号给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张紧轮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传送带的晃动范围小于设定值,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当张紧轮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后,达到第二感应器的位置时,表示张紧轮对传送带进行多次张紧后,传送带的拉伸值接近传送带本身的安全值,从而发送一个信号给控制系统后通过报警器进行报警,提醒维修工程师需要更换传送带了,在控制的过程中,能够自动对传送带的松弛度进行检测,以防传送带过度松弛从而影响切刀切割效率,能自动对传送带的张紧力进行调节,当输送的拉伸值带达到一定范围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换,能够有效的保证切刀的切削动力和切削速度,对张紧轮进行自动调节,能够对传送带的松弛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输送带由于极限拉伸而断裂,提高旋转轴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切刀裁剪稳定,切割面平整,生产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

作为优选,所述机架上设有一个对旋转轴进行定位的固定装置。

由于旋转轴的伸出长度较大,通过固定装置能够对旋转轴伸出端进行定位支撑,使传动轮组上的旋转轴的两端均进行固定,使旋转轴的使用寿命更长,旋转轴轴向精度更高。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杆、安装杆、设在固定杆与安装杆之间的连接杆,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转接在固定杆上,所述固定装 置采用Z字形结构。

通过固定装置在对旋转轴的一端进行固定时,相比于其他结构,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杆上设有两个长条形的安装孔,所述安装杆与机架之间采用螺母固定。

在对旋转轴进行固定后对固定装置本身进行固定时,通过长条形的安装孔进行固定,能够对安装孔与机架之间沿着安装孔进行一定的调节,使安装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旋转轴控制系统,包括机架13、安装在机架13上通过电机带动的主动轮1、与主动轮1通过传送带2连接的从动轮组11、与从动轮组11连接的切割轮10,所述从动轮组11包括旋转轴21、依次设在旋转轴21上的第一从动轮12、第二从动轮8和第三从动轮7,所述第一从动轮12与切割轮10之间采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8和主动轮1之间采传送带2连接,所述第三从动轮7通过传送带2传递动力到其他驱动轮上,所述机架13上设有一个对所述第二从动轮8和主动轮1之间的传送带2进行张紧力自动调节的控制装置16;所述控制装置16包括对传送带2松弛度进行控制的张紧轮5、用于控制张紧轮5对传送带2的张紧力的控制器 15;所述控制器15采用液压油缸控制,所述机架13上设有一个与控制器15连接对传送带2的张紧力进行自动控制的调节系统4;所述调节系统4包括设在机架13上对传送带2在运动过程中的松紧度进行监测的第一感应器3、设在机架13上对张紧轮5的极限移动距离进行控制的第二感应器14,设在机架13上与第二感应器14连接的报警器9;所述机架13上设有一个对旋转轴21进行定位的固定装置6;所述固定装置6包括固定杆17、安装杆19、设在固定杆17与安装杆19之间的连接杆20,所述旋转轴21的一端转接在固定杆17上,所述固定装置6采用Z字形结构;所述安装杆19上设有两个长条形的安装孔18,所述安装杆19与机架13之间采用螺母固定。

实际工作时,电机带动主动轮1旋转,从而使主动轮1通过传送带2直接传递动力给第二从动轮8,由于第二从动轮8与第一从动轮12和第三从动轮7之间采用同轴设置,当第二从动轮8旋转时,第一从动轮12带动切割轮10旋转,从而使与切割轮10同轴设置的切刀对无纺布进行切割处理,在动力的传递时,动力传递更加直接,切割轮10的动力效果更好,旋转速度更快,使用寿命更长,第三从动轮7还可以带动其他非主要受力的旋转轴进行旋转,使动力的传力更加直接,由于旋转轴21上平列设有三个从动轮,旋转轴21的一端远离机架13,通过固定装置6对旋转轴21伸出端进行支撑定位后,能够有效的防止旋转轴2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完全等现象,使旋转轴21的使用寿命更长,当所述第二从动轮8和主动轮1之间采传送带2连接传递动力的过程中,通过张紧轮5对传送带2进行张紧,同 时,第一感应器3对传送带2在旋转过程中的晃动距离进行检测,第二感应器14对张紧轮5的移动距离进行检测,当第一感应器3感应到传送带2的晃动值大于检测值时,表示传送带2出现了松弛,切刀的切割力马上无法正常切削,此时,第一感应器3发送一个信号给控制系统后对控制器15进行控制,使控制器15对张紧轮5进行向前移动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传送带2的张紧力达到所需的要求,当传送带2通过控制器15对张紧轮5多次向前移动后,如果第二感应器14感应到张紧轮5时,则表示传送带2的拉伸距离达到正常使用拉伸极限寿命,此时,第二感应器14发送信号给控制系统后使报警器9产生报警提示,从而使维修人员能够及时的对传送带2进行更换,使传输带2能够一直保持有效的动力传输,能够有效的保证切刀的切削动力和切削速度,对张紧轮5进行自动调节,能够对传送带2的松弛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输送带2由于极限拉伸而断裂,提高旋转轴21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切刀裁剪稳定,切割面平整,生产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