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挂烫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挂烫机中通常采用多次加热的蒸汽发生器,如图2所示,即通过二次加热体12对低温蒸汽进行二次加热,从而有效提升挂烫机的出口蒸汽温度,满足不同的熨烫需求。但是,蒸汽发生器中的二次加热体12一般不会设置在水中,而是在空腔中处于干烧状态,仅用于对蒸汽进行再加热,因而二次加热体12的温度特别高,这样就会导致二次加热体12在加热蒸汽的同时,会有大量的热量辐射到蒸汽发生器壳体13上,造成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温度异常高,使产品内部温升高,容易造成靠近蒸汽发生器壳体13安装的电控板50的损坏、导汽管30熔化等严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及具有该蒸汽发生器的挂烫机,能够有效避免二次加热体对蒸汽发生器外壳和电控板等的热辐射、热传导损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其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该蒸汽发生器壳体内形成有蒸发腔,所述蒸发腔内设置有使该蒸发腔内的水加热蒸发的一次加热体和对蒸汽再加热的二次加热体,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用于阻隔所述二次加热体的热量辐射或传导至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隔热层,该隔热层间隔设置在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与所述二次加热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隔热层为硅胶层;
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的内表面形成有热辐射反射层;
优选地,所述蒸发腔包括位于液位下方的水腔室和位于液位上方的蒸汽腔室,所述一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水腔室中,所述二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蒸汽腔室中,所述隔热层覆盖于所述蒸汽腔室中的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隔热层包括底端的触水部,该触水部向下伸入所述水腔室的液位下方;
优选地,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包括顶盖壳,所述顶盖壳形成有出汽口;
其中,所述隔热层包括顶端的卡接部,所述隔热层从所述顶盖壳的顶盖内壁向上延伸至覆盖所述出汽口的内周壁并通过所述卡接部卡接于所述出汽口的顶端周缘;
优选地,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还包括周向壳体,所述水腔室周围的所述周向壳体设有进水口,所述隔热层全覆盖所述蒸汽腔室内的所述周向壳体的内周壁并向下越过所述进水口;
优选地,所述蒸发腔内设有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所述一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最低水位之下,所述二次加热体设置在所述最高水位之上;
优选地,所述二次加热体包括在所述蒸汽腔室内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独立加热单元;
优选地,所述隔热层的外壁面与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隔层,所述隔热层包括多个连接壳体部,该多个连接壳体部间隔布置在所述隔热层的外壁面上并从该隔热层的外壁面向外凸起,所述连接壳体部穿过所述空气间隔层连接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的内壁上。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挂烫机,其包括主体部、导汽管、喷头、电控板以及上述的蒸汽发生器,所述主体部内设有水箱,所述电控板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内并抵近所述蒸汽发生器壳体设置,所述喷头通过所述导汽管连通所述蒸汽发生器的蒸汽腔室,所述水箱管路连接所述蒸汽发生器的水腔室。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中,由于在蒸发腔中的蒸汽发生器壳体与二次加热体之间设有隔热层,能够有效隔离二次加热体的热量辐射和传导,有效保护靠近蒸汽发生器外壳安装的电控板、导汽管等。隔热层可进一步地至局部接触水腔室的水,从而获得自身降温。隔热层安装时与蒸汽发生器壳体之间间隔安装,从而形成空气间隔层,且二者通过若干筋条连接,大大减少热接触传导面积,可达到最优化的阻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常规挂烫机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挂烫机的主体部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挂烫机的主体部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图示了蒸汽发生器的内部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 主体部 20 水箱
30 导汽管 40 喷头
50 电控板 1 蒸汽发生器
11 蒸汽发生器 12 二次加热体
13 蒸汽发生器壳体 14 隔热层
141 触水部 142 连接壳体部
143 卡接部 144 基体部
A 出汽口 B 进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方位词如“内、外”通常指的是相对于蒸发腔等而言的腔室内外。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蒸汽发生器,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13,该蒸汽发生器壳体13内形成有蒸发腔,蒸发腔内设置有使该蒸发腔内的水加热蒸发的一次加热体11和对蒸汽再加热的二次加热体12。其中,蒸汽发生器1还包括用于阻隔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辐射或传导至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隔热层14,该隔热层14间隔设置在蒸汽发生器壳体13与二次加热体12之间。
作为总的主旨,本实用新型在于阻止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外逸,因而相较于图2的常规蒸汽发生器,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蒸汽发生器中特别增设了隔热层14,从而可有效隔绝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辐射至蒸汽发生器壳体13,降低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温度,进而防止邻近的电控板50损坏、导汽管30受热融化等现象发生。
显然,为实现隔热功能,隔热层14优选为隔热材料,即采用耐高温、低热导率材质,例如常规的可选取硅胶材料形成的硅胶层。当然,其它符合耐热低导热特性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均可,例如PPT材料等。隔热层14也不限于单一材料层,还可以在隔热层14的内表面涂覆其它隔热材料,隔热层14还可以是内部填充有阻热材料的中空结构。
进一步地,隔热层14的内表面形成有热辐射反射层,将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大部分地反射回蒸发腔内,减少隔热层14的热吸收,降低自身温度。热辐射反射层可以通过热反射性能高的材质、颜色或表面光洁度等改变设计而形成,也可以通过表面形状改变以增强热反射率,例如尽可能地将隔热层14的表面形状改进成围绕热源的圆弧形或拱形,以增强热反射。总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隔热层14的材料、形状、结构等均不限于图3所示,在此并不做特别限定也不做过多描述,只要能够实现隔热效果皆可。
但是,隔热层14的覆盖范围至少涵盖二次加热体12的周遭邻近区域,即可被强力热辐射或热传导区域,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阻隔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外逸。如图3所示,蒸汽发生器的蒸发腔包括位于液位下方的水腔室和位于液位上方的蒸汽腔室,一次加热体11设置在水腔室中,以对水加热形成低温水蒸气,二次加热体12设置在蒸汽腔室中对低温水蒸气进行二次加热,形成高温水蒸气。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隔热层14至少全覆盖蒸汽腔室中的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壁,即二次加热体12的热量能够影响的全区域。参见图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壁包括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周壁和顶盖内壁。
由于隔热层14的低导热率,其自身吸收的热量通常不多。但为了保护隔热层14,也进一步减少热量外逸,图3中的隔热层14还特别地包括底端的触水部141,该触水部141向下伸入水腔室的液位下方。这样,隔热层14的自身热量的至少一部分可被水吸收,从而减少了可传导至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热量部分。
另外,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顶盖壳形成有出汽口A。隔热层14包括顶端的卡接部143,隔热层14从顶盖壳的顶盖内壁向上延伸至覆盖出汽口A的内周壁并通过卡接部143卡接于出汽口A的顶端周缘。这样,隔热层14覆盖至出汽口A的内周壁,在导汽管30连接至出汽口A后,二次加热体12散发的热量将只能沿蒸汽通道向外逸散,对蒸汽加热。同时,隔热层14的顶部通过卡接部143卡接于出汽口A的顶端周缘后,可有效固定隔热层14,使之安装牢靠、稳定。
以上通过热辐射反射层、触水部141、卡接部143等结构设计,使得隔热层14的热吸收少,自身得以降温且安装稳定。但隔热层14的自身热量的对外逸散也需要尽量减少。为此,在图3中,隔热层14的外壁面与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壁面之间特别地彼此间隔设置,以形成有空气间隔层。空气的热导率显著低于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金属材质或隔热层14材质。另外,隔热层14可包括多个连接壳体部142,该多个连接壳体部142间隔布置在隔热层14的外壁面上并从该隔热层14的外壁面呈筋条状向外凸起,连接壳体部142穿过空气间隔层连接于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内壁上。通过筋条状的多个连接壳体部142,不仅更牢靠、稳定地支撑固定面积较大的隔热层14,更是大大减少了隔热层14与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地减小隔热层14的自身热量外逸。
在隔热层14的吸热少、自身热量外散也少的情况下,显然隔热层14外侧的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温度可大大降低,不会对导汽管30、电控板50产生危害。
需要说明的是,蒸汽发生器壳体13的水腔室周围的周向壳体部分设有进水口B,进水口B通过进水管道与水箱20相连,以向水腔室补水。蒸发腔内通常还设有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一次加热体11设置在最低水位之下,二次加热体12则设置在最高水位之上。隔热层14可向下越过进水口B,以至少隔热保护进水口B上方的壳体内壁,利用进水口B的进水冲刷隔热层14以获得降温。此外,水腔室内可设有水位计,挂烫机中可设置液位控制器和水泵等,以监控水腔室的水位,并通过水泵等适时适量地补水,使得水位保持在最低水位于最高水位之间,在不损坏加热体等部件的同时,能够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高温加热蒸汽。
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新型蒸汽发生器1的挂烫机的外形结构与图1的常规挂烫机相同。在组成结构上均包括主体部10、导汽管30、喷头40和电控板50,主体部内设有水箱20,喷头40通过导汽管30连通蒸汽发生器1的蒸汽腔室,水箱20管路连接蒸汽发生器1的水腔室。其中的电控板50通常安装于主体部10内并抵近蒸汽发生器壳体13,二者的最近间距通常为若干毫米,因而在图2中电控板50容易被蒸汽发生器壳体13灼伤,由此有热防护需求,通过图3的隔热层14的设置,即可有效防止电控板50被热损毁,在保持整体结构部件安装紧凑的基础上,延长了电控板50的使用寿命,改善产品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例如从名称上,二次加热体12与一次加热体11的区别在于加热顺序,因此在理论上可进一步地具有三次加热体、四次加热体等,或者换言之,二次加热体12不限于图3所示的单个加热体,也可以是在蒸汽腔室内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多个独立加热单元,诸如此类改动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