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牵引座的导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5526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牵引座的导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牵引座的导纱装置。



背景技术:

在横机编织过程中,导纱器随机头上的传动销往返平行移动,为了防止导纱器滑出导轨和满足在同一机器上编织不同织物宽度的要求,必须采用限位装置来限制导纱器移动的行程,使其在织物边缘停下,并在导纱器更换方向时,保证导纱器重新进入工作位置。

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在导纱器上开设可供传动销伸入的凹槽,所述传动销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可作升降运动,所述传动销伸入导纱器的凹槽,进而带动导纱器沿导轨平移,所述凹槽两内侧为斜面,当导纱器被限位装置阻挡,传动销继续前行,并沿斜面上升,进而脱离导纱器,当导纱器需换向平移时,传动销再伸入导纱器的凹槽带动导纱器平移,并以上述同样的方式脱离导纱器。

虽然上述技术方案可防止导纱器滑出导轨,并满足了在同一机器上编织不同织物宽度的要求,但是,所述传动销可能会在工作过程中意外地滑出导纱器,其原因在于导纱器上开设的凹槽具有的两斜面,所述斜面的斜度、导纱器自身的重量、传动销运行的速度均可能导致传动销在传动导纱器的过程中意外地脱离导纱器,进而影响导纱器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驱动杆稳定传送的具有牵引座的导纱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牵引座的导纱装置,包括导纱器、牵引座、导轨、一对限位板和驱动杆;一对限位板分别固定在导轨的左右两端;导纱器包括导纱座和导纱主体;导纱座左右滑行设置在导轨上位于一对限位板之间的部分;导纱座的上部内部开设有方形的牵引槽;牵引座左右滑行设置在牵引槽内;牵引槽的上侧壁和左右侧壁上开设有横截面为倒置的“凵”字型的上通行槽;上通行槽与牵引槽连通;驱动杆左右滑行穿过上通行槽;牵引座包括左夹板和右夹板;左夹板和右夹板上下滑行设置;驱动杆的下端设置在左夹板和右夹板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牵引座还包括方形的前支撑板、倒置T型的连接板和方形的后支撑板;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左右滑行设置在牵引槽内;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前后对称设置;前支撑板固定在连接板的前端面上;后支撑板固定在连接板的后端面上;左夹板和右夹板上下滑行设置在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之间并且对称分布在连接板竖直部的左右两侧;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之间枢接有左中心齿轮、左驱动齿轮、右中心齿轮和右驱动齿轮;左中心齿轮和左驱动齿轮位于连接板的左侧;右中心齿轮和右驱动齿轮位于连接板的右侧;左中心齿轮和右中心齿轮左右对称;左驱动齿轮和右驱动齿轮左右对称;左夹板的左端面成型有齿条;右夹板的右端面成型有齿条;左中心齿轮位于左驱动齿轮的右上方并且两者啮合;左中心齿轮与左夹板的左端的齿条啮合;右中心齿轮位于右驱动齿轮的左上方并且两者啮合;右中心齿轮与右夹板的右端的齿条啮合;驱动杆位于连接板的上方;连接板的上端面与上通行槽两端的下端面平齐;

一对限位板相对的端面下部分别垂直固定有解锁齿条;导纱座的左右端面分别开设有齿条通行槽;解锁齿条可插设在齿条通行槽内;左驱动齿轮可以与左侧的解锁齿条啮合;右驱动齿轮可以与右侧的解锁齿条啮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的左右两侧之间固定有一对左右对称的方形的连接块;连接块的上端面与上通行槽两端的下端面平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前支撑板的前端面和后支撑板的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与牵引槽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与牵引槽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牵引槽的前后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对上下水平设置的平移导向槽;前支撑板的前端面上成型有与一对平移导向槽配合的一对前平移导向块;前支撑板通过一对前平移导向块左右滑行设置在前侧的一对平移导向槽内;后支撑板的后端面上成型有与一对平移导向槽配合的一对后平移导向块;后支撑板通过一对后平移导向块左右滑行设置在后侧的一对平移导向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前支撑板的后端面位于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前升降导向槽;后支撑板的前端面位于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后升降导向槽;前升降导向槽和后升降导向槽前后对称并且对称结构相同;左夹板的前后端面上分别成型有与前升降导向槽和后升降导向槽配合的左导向块;左夹板通过一对左导向块上下滑行设置在左侧的前升降导向槽和后升降导向槽内;右夹板的前后端面上分别成型有与前升降导向槽和后升降导向槽配合的右导向块;右夹板通过一对右导向块上下滑行设置在右侧的前升降导向槽和后升降导向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左驱动齿轮和右驱动齿轮的下端超出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的下端面;牵引槽的下侧壁上成型有供左驱动齿轮和右驱动齿轮通过的下通行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驱动杆的下端设置在左夹板和右夹板之间,这样驱动杆通过牵引座带动导纱器左右运动,同时避免了驱动杆意外滑出情况,保证了导纱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导纱器;11、导纱座;110、牵引槽;1100、平移导向槽;111、上通行槽;112、齿条通行槽;113、下通行槽;12、导纱主体;20、牵引座;21、前支撑板;210、前平移导向块;211、前升降导向槽;22、连接板;221、连接块;23、后支撑板;230、后平移导向块;24、左夹板;25、左中心齿轮;26、左驱动齿轮;27、右夹板;28、右中心齿轮;29、右驱动齿轮;30、导轨;31、限位板;32、解锁齿条;40、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一种具有牵引座的导纱装置,包括导纱器10、牵引座20、导轨30、一对限位板31和驱动杆40;一对限位板31分别固定在导轨30的左右两端;导纱器10包括导纱座11和导纱主体12;导纱座11左右滑行设置在导轨上位于一对限位板31之间的部分;导纱座11的上部内部开设有方形的牵引槽110;牵引座20左右滑行设置在牵引槽110内;牵引槽110的上侧壁和左右侧壁上开设有横截面为倒置的“凵”字型的上通行槽111;上通行槽111与牵引槽110连通;驱动杆40左右滑行穿过上通行槽111;牵引座20包括左夹板24和右夹板27;左夹板24和右夹板27上下滑行设置;驱动杆40的下端设置在左夹板24和右夹板27之间。

如图1~图3所示,牵引座20还包括方形的前支撑板21、倒置T型的连接板22和方形的后支撑板23;前支撑板21和后支撑板23左右滑行设置在牵引槽110内;前支撑板21和后支撑板23前后对称设置;前支撑板21固定在连接板22的前端面上;后支撑板23固定在连接板22的后端面上;左夹板24和右夹板27上下滑行设置在前支撑板21和后支撑板23之间并且对称分布在连接板22竖直部的左右两侧;前支撑板21和后支撑板23之间枢接有左中心齿轮25、左驱动齿轮26、右中心齿轮28和右驱动齿轮29;左中心齿轮25和左驱动齿轮26位于连接板22的左侧;右中心齿轮28和右驱动齿轮29位于连接板22的右侧;左中心齿轮25和右中心齿轮28左右对称;左驱动齿轮26和右驱动齿轮29左右对称;左夹板24的左端面成型有齿条;右夹板27的右端面成型有齿条;左中心齿轮25位于左驱动齿轮26的右上方并且两者啮合;左中心齿轮25与左夹板24的左端的齿条啮合;右中心齿轮28位于右驱动齿轮29的左上方并且两者啮合;右中心齿轮28与右夹板27的右端的齿条啮合;驱动杆40位于连接板22的上方;连接板22的上端面与上通行槽111两端的下端面平齐;

如图1~图3所示,一对限位板31相对的端面下部分别垂直固定有解锁齿条32;导纱座11的左右端面分别开设有齿条通行槽112;解锁齿条32可插设在齿条通行槽112内;左驱动齿轮26可以与左侧的解锁齿条32啮合;右驱动齿轮29可以与右侧的解锁齿条32啮合。

如图1~图3所示,前支撑板21和后支撑板23的左右两侧之间固定有一对左右对称的方形的连接块221;连接块221的上端面与上通行槽111两端的下端面平齐。

如图1~图3所示,前支撑板21的前端面和后支撑板23的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与牵引槽11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同;前支撑板21和后支撑板23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与牵引槽11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相同。如图1~图3所示,牵引槽110的前后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对上下水平设置的平移导向槽1100;前支撑板21的前端面上成型有与一对平移导向槽1100配合的一对前平移导向块210;前支撑板21通过一对前平移导向块210左右滑行设置在前侧的一对平移导向槽1100内;后支撑板23的后端面上成型有与一对平移导向槽1100配合的一对后平移导向块230;后支撑板23通过一对后平移导向块230左右滑行设置在后侧的一对平移导向槽1100内。

如图1~图3所示,前支撑板21的后端面位于连接板22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前升降导向槽211;后支撑板23的前端面位于连接板22的左右两侧开设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后升降导向槽;前升降导向槽211和后升降导向槽前后对称并且对称结构相同;左夹板24的前后端面上分别成型有与前升降导向槽211和后升降导向槽配合的左导向块;左夹板24通过一对左导向块上下滑行设置在左侧的前升降导向槽211和后升降导向槽内;右夹板27的前后端面上分别成型有与前升降导向槽211和后升降导向槽配合的右导向块;右夹板27通过一对右导向块上下滑行设置在右侧的前升降导向槽211和后升降导向槽内。

如图1~图3所示,左驱动齿轮26和右驱动齿轮29的下端超出前支撑板21和后支撑板23的下端面;牵引槽110的下侧壁上成型有供左驱动齿轮26和右驱动齿轮29通过的下通行槽113。

导纱装置的工作原理:

初始状态,左夹板24和右夹板27处于最高位,驱动杆40位于左夹板24和右夹板27之间;

接着驱动杆40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向左运动,驱动杆40通过牵引座20带动导纱器10向左平移;当靠近左侧的限位板31时,左侧的解锁齿条32穿过齿条通行槽112与左驱动齿轮26啮合,随着导纱器10进一步左移,左驱动齿轮26逆时针旋转,左中心齿轮25在左驱动齿轮26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左中心齿轮25驱动左夹板24向下平移,当导纱器10到达最左端时,驱动杆40露出,驱动杆40继续向左运动;

接着驱动杆40在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变为向右运动,驱动杆40通过右夹板27带动牵引座20向右平移,随着牵引座20向右运动,在齿轮传递的作用下左夹板24上升恢复到初始位置,这样驱动杆40又处于左夹板24和右夹板27之间;驱动杆40继续向右运动,与上述向左运动时的相同的工作原理,驱动杆40最终驱动导纱器10到达最右端。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