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水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无纺布及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48083发布日期:2018-10-23 23:50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无纺布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保水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无纺布及应用。
背景技术
:水刺无纺布是将高压微细水流喷射到一层或多层纤维网上,使纤维相互缠结在一起,从而使纤网得以加固而具备一定强力,得到的织物即为水刺无纺布。其纤维原料来源广泛,可以是涤纶、锦纶、丙纶、粘胶纤维、甲壳素纤维、超细纤维、天丝、蚕丝、竹纤维、木浆纤维、海藻纤维等。与针刺无纺布相比,水刺无纺布的克重较小,适于用作美容耗材如面膜和医用敷料。常用的贴敷式面膜按照载体的材质可分为无纺布面膜、蚕丝面膜和凝胶面膜。无纺布面膜纤维组成不同,其性能也存在差异,由于棉纤维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吸湿性能,因此纯棉面膜的亲肤度、保水性能较为突出。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刚开始敷贴面膜时,以及将袋体中的精华液补充到面膜上时,由于面膜中水分含量大,棉纤维保水能力有限,精华液沿着面膜向下方流淌。解决的技术方案通常为增加面膜厚度,但是上述方案中随着面膜中水分的流失,在敷贴面膜的后期会出现面膜反吸皮肤表皮水分的问题。依次,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保水非织造布进行结构和相关制备方法的改进。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保水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首先对无纺布中的棉纤维进行丝光处理,并且二次水刺引发纤维素的再生,少部分再生的纤维素粘接在无纺布中形成粘接点,提高棉网均匀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保水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以亲水性纤维为原料,分别经由一次水刺制备无纺布内层和无纺布表层;S2,配置亲水纤维的疏水处理液;S3:将酯化预处理液印刷到无纺布表层上,干燥焙烘、然后将疏水处理液印刷到无纺布表层经酯化预处理液处理过的位置,然后将无纺布表层导入橡胶棍中轧液,印刷图案为若干条经向连续条纹状或者格纹状,预烘焙烘,得到具有连续疏水条纹或连续疏水网格的无纺布表层;S4:将无纺布内层和无纺布表层复合,二次水刺得到保水非织造布成品。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亲水性纤维为选自棉纤维、粘胶纤维、蚕丝纤维、丝光羊毛纤维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上述的连续条纹状可为、直线、锯齿状或者波纹状。对无纺布表层进行疏水处理,在无纺布表层形成连续的疏水条纹或者疏水网格,疏水线条对其上方的水分起到阻挡作用,无纺布敷贴与竖向表面时,延长水体沿纤维传输并滴离无纺布的时间,并且经由疏水线条的引导,水分汇集于内层中,保证内层水体的富集。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酯化预处理液的组成包括柠檬酸、酯化催化剂和水,其中酯化预处理液中柠檬酸的重量百分比为6~10%,柠檬酸与酯化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8~1.5)。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疏水处理液的制备过程为:将正硅酸四乙酯加入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下加入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搅拌均匀后加入氨水,反应4-5h后滴加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继续反应4-5h,正硅酸四乙酯,乙醇与水的重量比是10:(1-1.2),氨水与蒸馏水的重量比为(1.3~1.5):1;正硅酸四乙酯的添加量为混合溶液的3~3.5%,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添加量为1.5~1.8%。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二次水刺为单面水刺,单面水刺的高压微细水流方向为由无纺布表层向无纺布内层穿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亲水性纤维为棉纤维,保水非织造布的克重为35~50g/m2,单面穿刺的水刺压力为(7~10)*105Pa。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酯化催化剂为选自氨三乙酸钠、次磷酸钠、次亚磷酸钠、咪唑磷酸二氢盐酸性离子液体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酯类催化剂为氨三乙酸钠和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酸性离子液体组合而成,酯类催化剂中离子液体的重量百分比为30~40%。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酸性离子液体的加入可提高纤维素的酯化率。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保水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经由上述的保水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制得。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保水非织造布面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保水非织造布上模切出面膜单元;其中,保水非织造布上的连续条纹延伸方向与面膜单元的额头敷贴区至下巴敷贴区方向相垂直。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全棉无纺布为原料,通过对无纺布进行局部的酯化和接枝纳米二氧化硅,在无纺布表层形成连续的疏水条纹或者疏水网格,利用疏水条纹和疏水网格对于水流的阻挡作用,阻断水分经由表层直接下落的通路,降低水分下落的速度;下落至其上方的水流汇聚到无纺布内层,保证内层的水分充足,用于面膜时,可延长面膜使用时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简称S1,下同)实施例1保水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以亲水性纤维为原料,分别经由一次水刺制备无纺布内层和无纺布表层;S2,配置亲水纤维的疏水处理液;S3:将酯化预处理液印刷到无纺布表层上,干燥80℃5min,焙烘150℃2min、然后将疏水处理液印刷到无纺布表层经酯化预处理液处理过的位置,然后将无纺布表层导入橡胶棍中轧液,印刷图案为若干条经向连续锯齿条纹状,预烘80℃5min焙烘150℃2min,得到具有连续疏水锯齿条纹的无纺布表层;S4:将无纺布内层和无纺布表层复合,二次水刺得到保水非织造布成品。实施例1亲水性纤维为棉纤维。保水非织造布的克重为40g/m2,无纺布内层和无纺布表层的克重分别为20g;一次水刺和二次水刺均为双面水刺,水刺压力均为5*105Pa。酯化预处理液的组成包括乙二酸、酯化催化剂和水,其中酯化预处理液中柠檬酸的重量百分比为6%,乙二酸与酯化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8;酯化催化剂为次亚磷酸钠。疏水处理液的制备过程为:将正硅酸四乙酯加入水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下加入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搅拌均匀后加入氨水,反应4h后滴加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继续反应4h,正硅酸四乙酯,乙醇与水的重量比是10:1,氨水与蒸馏水的重量比为1.3:1;正硅酸四乙酯的添加量为混合溶液的3%,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添加量为1.8%。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酯化预处理液中柠檬酸的重量百分比为10%,柠檬酸与酯化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1.5。疏水处理液的制备过程为:反应5h后滴加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继续反应5h,正硅酸四乙酯,乙醇与水的重量比是10:1.2,氨水与蒸馏水的重量比为1.5:1;正硅酸四乙酯的添加量为混合溶液的3.5%,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添加量为1.8%。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酯化预处理液中柠檬酸的重量百分比为8%,柠檬酸与酯化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1.1。正硅酸四乙酯,乙醇与水的重量比是10:1.1,氨水与蒸馏水的重量比为1.4:1;正硅酸四乙酯的添加量为混合溶液的3.2%,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添加量为1.65%。实施例4-5实施例4-5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酯化催化剂为选自氨三乙酸钠和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酸性离子液体组合而成,酯类催化剂中离子液体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30%和40%。实施例6实施例6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二次水刺为单面水刺,单面水刺的高压微细水流方向为由无纺布表层向无纺布内层穿刺,穿刺的水刺压力为(7~10)*105Pa。实施例7实施例7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无纺布表层的疏水图案为连续疏水网格。对比例(简称D)对比例与实施例1中的无纺布内层和无纺布表层克重和制备方法均相同,区别在于,无纺布表层不经过酯化和疏水处理,直接与无纺布内层水刺复合。实施例和对比例持水性能检测方法:裁取10cm*10cm样品,将其浸渍与具有20ml粘稠精华液的容器中中,然后敷贴与玻璃上,玻璃倾斜60°设置,将容器中余量的精华自顶端液倾倒于样品上,收集5min内经由样品滴落的精华液体积,平行试验三组取平均值,结果如下:S1S2S3S4S5S6S7D滴落精华液/ml3.23.13.32.52.42.11.75.33-甲基咪唑磷酸二氢盐酸性离子液体的加入可提高纤维素的酯化率,进一步提升疏水锯齿条的阻挡效果。实施例6的滴落精华液体积优于实施例5,原因在于,单面水刺的高压微细水流方向为由无纺布表层向无纺布内层穿刺,将无纺布表层中的疏水性纤维引入层中,能优化水体滴落的效果,对于粘稠状精华液效果更趋明显。由于网格状疏水条实现了水分横向传输和纵向传输的双向阻挡,因此实施例7的滴落精华液体积最小。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