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0033发布日期:2021-07-23 14:32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烘干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烘干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阴雨天或回南天衣物无法及时晒干的问题,现如今许多洗衣机都带有烘干功能。其中,热泵式烘干系统由于其节能高效,适用性广而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

但是,现有的热泵式烘干系统中,随着干燥腔室内衣物的含水率逐渐降低,蒸发器的除湿能力也随之减弱,烘干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样就造成干燥衣物时间较长,浪费电力。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烘干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热泵式干衣机烘干时间长、浪费电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种烘干系统,所述烘干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空气循环回路,所述空气循环回路包括干燥腔室、风机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所述干燥腔室、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通过风管连接,所述干燥腔室具有湿空气出口和干空气进口,所述湿空气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干空气进口连通;其中,所述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用于收集冷凝水,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节流元件之间的冷媒管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盘设于所述接水盘中。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冷凝器与第一管段之间的冷媒管还包括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连接且所述第二管段悬置于所述蒸发器与接水盘之间。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段呈u型或s型盘设于所述接水盘内。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管段呈u型或s型盘设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接水盘之间。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干空气进口之间。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接水盘的侧壁上还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连接有溢流管。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接水盘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干燥腔室的湿空气出口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湿度传感器连接。

在上述烘干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烘干系统还包括复叠换热器,所述复叠换热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一出口、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与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出口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能够交叉换热,其中,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湿空气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上述优选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烘干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烘干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空气循环回路,空气循环回路包括干燥腔室、风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干燥腔室、蒸发器与冷凝器通过风管连接,干燥腔室具有湿空气出口和干空气进口,湿空气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连通,蒸发器的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通,冷凝器的出口与干空气进口连通;其中,蒸发器的下方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用于收集冷凝水,冷凝器与节流元件之间的冷媒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一管段盘设于接水盘中。

通过将冷媒管的第一管段设置于接水盘中,本申请能够增强蒸发器的换热效果,缩短烘干时间,降低烘干能耗。具体而言,在烘干系统工作时,压缩机、风机启动运行,压缩机推动冷媒沿冷媒循环回路循环,风机带动空气流在空气循环回路循环。干燥腔室内的湿空气被吸入湿空气出口,湿空气首先流动至蒸发器,在蒸发器中与冷媒进行热交换而实现降温,空气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析出水分,变为冷凝水滴入接水盘中。与此同时,通过将冷媒管的第一管段设置于接水盘中,使得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在从冷凝器流出后先经过接水盘并与接水盘中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的初步降温,增大过冷度,然后再进入节流元件进行二次降温,从而降低了进入蒸发器冷媒温度,提高了蒸发器的换热效果,同时冷凝水吸收了冷媒的热量,有效利用了冷凝水的能量,减少了能量的损失,使系统循环效率提高,能耗降低。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二管段悬置于蒸发器与接水盘之间,本申请还能够利用冷凝水下落时滴落到悬空的冷媒管上而实现湿膜换热,进一步提升冷媒的温降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在接水盘中以u型或s型布置第一管段,能够充分利用冷凝水进行换热,并增强冷媒的降温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第二管段呈u型或s型布置,能够提高湿膜换热的换热效果。

通过在烘干系统设置复叠换热器,还使得烘干系统能够同时提高蒸发器与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实现更高的除湿效率和更低的能耗。具体地,复叠换热器的第一进口与湿空气出口连通,第一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连通,第二进口与蒸发器的出口连通,第二出口与冷凝器的进口连通,这样一来,湿空气在进入蒸发器进行冷却前,首先通过复叠换热器与流出蒸发器的低温干空气进行热交换,其温度被大幅降低,低温干空气的温度同时被升高(该过程是等量热交换),温度被降低后的湿空气继续向前流动至蒸发器进行二次降温而达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分大幅析出,由于在此过程中湿空气不是直接送到蒸发器进行热交换,而是先通过复叠换热器与来自蒸发器的低温干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才进入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因此,到达蒸发器的湿空气将比直接送到蒸发器的湿空气的温度低很多,因而大幅度减轻了蒸发器的负担,提高了除湿效率。与此同时,由于蒸发器流出的低温干空气与湿空气进行了热交换,因此进入冷凝器的空气温度也比不设置复叠换热器而直接进如冷凝器的温度高,这样经过冷凝器排出再次进入干燥腔室的空气温度也要比不设置复叠换热器时要高,因此,复叠换热器的设置也提高了进入干燥腔室的空气的温度,相应地加快了衣物的烘干速度,使得干燥效率进一步提升,能耗进一步下降。

本申请的衣物处理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烘干系统,能够增强蒸发器的换热效果,提升烘干效率,降低烘干能耗。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洗干一体机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烘干系统及包括该系统的衣物处理设备。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烘干系统的系统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烘干系统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压缩机;12、冷凝器;13、节流元件;14、蒸发器;15、冷媒管;151、第一管段;152、第二管段;21、干燥腔室;211、湿空气出口;212、干空气进口;22、复叠换热器;221、第一进口;222、第一出口;223、第二进口;224、第二出口;24、风机;25、风管;31、接水盘;314、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结合洗干一体机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其他衣物处理设备。例如,本申请的烘干系统还能够应用于干衣机、烘鞋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烘干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烘干系统的系统图。

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现有热泵式干衣机烘干时间长、浪费电力的问题,本申请的烘干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空气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压缩机11、冷凝器12、节流元件13和蒸发器14,上述部件通过冷媒管15依次顺序连接。空气循环回路包括通过风管25连接的干燥腔室21、蒸发器14和冷凝器12,干燥腔室21具有湿空气出口211和干空气进口212,湿空气出口211与蒸发器14的进口连通,蒸发器14的出口与冷凝器12的进口连通,冷凝器12的出口与干空气进口212连通,空气循环回路中设置有风机24。蒸发器14下方设置有接水盘31,接水盘31用于收集冷凝水,冷凝器12与节流元件13之间的冷媒管15包括第一管段151,第一管段151盘设于接水盘31中。

烘干系统工作时,压缩机11和风机24启动运行。压缩机11排气口排出的冷媒在依次经过冷凝器12、节流元件13和蒸发器14后从压缩机11的吸气口回到压缩机11,完成冷媒循环(冷媒循环路径图1中以实心箭头示出)。风机24带动干燥腔室21内的空气流依次经过蒸发器14、冷凝器12后回到干燥腔室21内,完成空气循环(空气循环路径图1中以空心箭头示出)。其中,空气循环中,干燥腔室21内的湿空气被吸入湿空气出口211,湿空气首先进入蒸发器14,在蒸发器14中与冷媒循环中的低温冷媒进行热交换而实现降温,空气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析出水分,水分变为冷凝水滴入接水盘31中。降温后的空气变为干空气由蒸发器14排出至冷凝器12,在冷凝器12中于冷媒循环中的高温冷媒进行热交换而实现升温,升温后的高温空气通过干空气进口212进入干燥腔室21内对衣物进行烘干。冷媒循环中,从冷凝器12的冷媒出口排出的冷媒在经过第一管段151时与接水盘31中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然后再流经节流元件13和蒸发器14。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通过将冷媒管15的第一管段151设置于接水盘31中,本申请能够增强蒸发器14的换热效果,缩短烘干时间,降低烘干能耗。具体而言,在烘干系统工作时,压缩机11、风机24启动运行,压缩机11推动冷媒沿冷媒循环回路循环,风机24带动空气流在空气循环回路循环。干燥腔室21内的湿空气被吸入湿空气出口211,湿空气首先流动至蒸发器14,在蒸发器14中与冷媒进行热交换而实现降温,空气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析出水分,变为冷凝水滴入接水盘31中。与此同时,通过将冷媒管15的第一管段151设置于接水盘31中,使得在冷媒循环回路中,冷媒在从冷凝器12流出后先经过接水盘31并与接水盘31中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媒的初步降温,增大过冷度,然后再进入节流元件13进行二次降温,从而降低了进入蒸发器14冷媒温度,提高了蒸发器14的换热效果,同时冷凝水吸收了冷媒的热量,有效利用了冷凝水的能量,减少了能量的损失,使系统循环效率提高,能耗降低。

下面进一步参照图1,对本申请的烘干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烘干系统应用于洗干一体机中,该洗干一体机包括箱体(图中未标出),箱体上设置有机门,箱体内设置有洗涤筒组件,洗涤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内筒,内筒能够容纳待洗涤衣物,外筒上开设有上述的湿空气出口211和干空气进口212,湿空气出口211处设置有湿度传感器,如在湿空气出口211处的风管25或外筒上设置湿度传感器,并且湿度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控制器连接,以便控制器通过湿度传感器获取到的湿度控制烘干系统的运行参数。蒸发器14、冷凝器12和风机24各自带有外壳,外壳上分别形成有与风管25连接的进口和出口。按照空气流动方向,湿空气出口211通过风管25与蒸发器14的进口连通,蒸发器14的出口通过风管25与冷凝器12的进口连接,冷凝器12的出口通过风管25与风机24的进口连通,风机24的出口通过风管25与干空气进口212连通,从而实现空气循环回路的连通。

按照冷媒流动方向,压缩机11的排气口通过冷媒管15与冷凝器12的冷媒进口连通,冷凝器12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15与节流元件13的一端连通,节流元件13的另一端通过冷媒管15与蒸发器14的冷媒进口连通,蒸发器14的冷媒出口通过冷媒管15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气液分离器(图中未标出)的出口与压缩机11的吸气口连通,从而实现冷媒循环回路的连通。其中,冷凝器12的冷媒出口与节流元件13的第一端之间的冷媒管15包括第一管段151,第一管段151盘设在接水盘31内。第一管段151可以沿接水盘31的底面呈u型或s型排布,也可以沿接水盘31的高度方向上排布多层,每层以u型或s型排布,并且最高层的冷媒管15低于接水盘31的最高水位。节流元件13优选的为电子膨胀阀,当然节流元件13还可以为毛细管或热力膨胀阀等。

接水盘31的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口(图中未标出),溢流口处连接有溢流管314,接水盘3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排水口连接有排水管。当湿空气与蒸发器14中的低温冷媒进行热交换时,空气的温度降低至露点温度以下而析出水分,水分变为冷凝水全部落入接水盘31的第一部分中。

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接水盘31中以u型或s型布置第一管段151,或者分层布置第一管段151,能够实现冷凝水与第一管段151的充分换热,增强冷媒的降温效果,缩短烘干时间,降低烘干能耗。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和控制器,使得控制器能够基于湿度传感器检测的湿度控制烘干系统运行,如通过湿度控制压缩机11的运行频率和节流元件13的开度等,提高烘干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实施例2

下面参照图2,对本申请的烘干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其中,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烘干系统的系统图。

如图2所示,在保持实施例1中其他结构设置不变的前提下,烘干系统还包括复叠换热器22,复叠换热器22具有第一进口221、第一出口222、第二进口223和第二出口224,第一进口221与第一出口222之间形成一个空气流道,第二进口223与第二出口224之间形成另一个空气流道,两个空气流道彼此交叉设置,从而能够交叉换热。第一进口221与湿空气出口211连通,第一出口222与蒸发器14的进口连通,第二进口223与蒸发器14的出口连通,第二出口224与冷凝器12的进口连通。本申请对于复叠换热器22的具体结构形式不作限制,任何能够满足上述条件的换热器均可以作为复叠换热器22应用于本申请中。例如,可以采用板翅式热交换器或转轮式热交换器作为本申请的复叠换热器22使用等。

按照图2所示方位,由湿空气出口211排出的高温湿空气在进入蒸发器14前,首先通过复叠换热器22的第一进口221流入复叠换热器22的一个空气流道,流出蒸发器14的低温干空气通过复叠换热器22的第二进口223流入复叠换热器22的另一空气流道,两个空气流到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高温湿空气的温度被降低,低温干空气的温度同时被升高(该过程是等量热交换)。然后,温度被降低后的湿空气继续向前流动到蒸发器14进行二次降温,与此同时,温度被升高后的干空气继续向前流动到冷凝器12进行二次升温。

可以看出,通过在烘干系统设置复叠换热器22,使得烘干系统能够同时提高蒸发器14与冷凝器12的换热效率,实现更高的除湿效率和更低的能耗。

具体地,湿空气在进入蒸发器14前,首先通过复叠换热器22与流出蒸发器14的低温干空气进行热交换,其温度被大幅降低,低温干空气的温度同时被升高(该过程是等量热交换),温度被降低后的湿空气继续向前依次流动到蒸发器14进行二次降温而达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分大幅析出,由于在此过程中湿空气不是直接送到蒸发器14进行热交换,而是先通过复叠换热器22与来自蒸发器14的低温干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才进入蒸发器14进行热交换,因此,到达蒸发器14的湿空气将比直接送到蒸发器14的湿空气的温度低很多,因而大幅度减轻了蒸发器14的负担,提高了除湿效率。与此同时,由于蒸发器14流出的低温干空气与湿空气进行了热交换,因此进入冷凝器12的空气温度也比不设置复叠换热器22而直接进如冷凝器12的温度高,这样经过冷凝器12排出再次进入干燥腔室21的空气温度也要比不设置复叠换热器22时要高,因此,复叠换热器22的设置也提高了进入干燥腔室21的空气的温度,相应地加快了衣物的烘干速度,使得干燥效率进一步提升,能耗进一步下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12与节流元件13之间的冷媒管15还包括第二管段152,第二管段152与第一管段151连接并且设置于第一管段151的上游,第二管段152悬空设置在蒸发器14与接水盘31之间。其中,悬空部分可以沿水平面呈u型或s型排布,也可以沿高度方向排布多层,每层以u型或s型排布。

按照图2所示方位,冷凝器12排出的冷媒在依次经过悬空的第二管段152和盘设在接水盘31内部的第一管段151后流动至节流元件13。与此同时,蒸发器14产生的部分冷凝水在下落过程中首先滴落到悬空的第二管段152上,然后再流至接水盘31内。

通过将第二管段152悬置于蒸发器14与接水盘31之间,本申请还能够利用冷凝水下落时滴落到悬空的冷媒管15上而实现湿膜换热,进一步提升冷媒的温降效果。通过第二管段152呈u型或s型布置,能够提高湿膜换热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蒸发器14、冷凝器12和风机24的设置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满足能够组成空气循环回路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部件的设置方式进行更改,这种更改并未偏离本申请的原理。比如,蒸发器14、冷凝器12和风机24中的一个或多个还可以直接设置在风管25内部。

再如,在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实施例2中的两个改进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有选择地选取,以便适用于具体的应用场景。例如,可以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只选择增加复叠换热器22或者只设置第二管段152等。

当然,上述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之间、以及可以替换的实施方式和优选的实施方式之间还可以交叉配合使用,从而组合出新的实施方式以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实施例3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洗干一体机,该洗干一体机包括箱体(图中未标出),箱体上设置有机门,箱体内设置有进水组件、驱动装置和洗涤筒组件,洗涤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内筒,内筒能够容纳待洗涤衣物,进水组件能够将水源注入外筒中,驱动装置能够驱动内筒转动从而完成对衣物的洗涤。该洗干一体机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烘干系统,外筒上开设有湿空气出口211和干空气进口212,外筒、蒸发器14、冷凝器12和风机24通过风管25连接组成空气循环回路。

通过在洗干一体机中设置上述的烘干系统,能够增强蒸发器14的换热效果,提升烘干效率,降低烘干能耗。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