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03449发布日期:2021-11-03 13:58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印染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


背景技术:

2.碱减量装置是对布料浸入碱液中,使得碱液对化纤布织物中的大分子脂键进行水解、腐蚀,使得布料表面达到织物真丝感的设备。
3.碱减量装置一般包括依次沿布料移动方向分布的进布模块、碱处理模块、用于加快碱液对布料水解反应效率的加热模块、用于清洁布料中碱液以及杂质的清洁模块、出布模块。
4.授权公开号为cn20847235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碱减量机,包括箱体、开设在箱体上的进出布口、转动安装于箱体内且位于进出布口的提布辊以及固定于箱体上且用于驱动提布辊转动的驱动电机,箱体上且位于进出布口处设置有阻挡机构,阻挡机构包括滑移连接在箱体上的挡板、设置在所述挡板一端的第一滑杆、设置在挡板另一端的第二滑杆、开设在箱体两侧且分别供第一滑杆与第二滑杆的两端嵌入的滑槽,挡板以第一滑杆为转轴转动后通过固定机构固定在箱体侧壁上。该申请具有减少碱液溅到操作人员身上的可能性。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在提布辊带动布料时,布料呈绳状并处于被拉紧的状态,使得碱液难以进入布料中,导致布料中碱液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发生,影响对布料的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提高布料中碱液的均匀分布的程度,提高布料整体的真丝感,本技术提供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包括依次沿布料运输方向分布的碱处理模块以及滞留模块,所述滞留模块包括滞留箱、用于将布料一端滞留于滞留箱中的滞留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滞留组件将布料中的一段滞留于滞留箱内,使得位于滞留箱内的布料松弛,使得碱液更容易进入至布料内,提高碱液在布料中的分布均匀程度。
9.可选的,所述滞留组件包括滞留辊、进给辊、用于带动滞留辊记间歇性转动的滞留电机以及用于带动进给辊转动的进给电机;所述滞留辊以及进给辊均转动连接于滞留箱上,所述滞留辊与进给辊依次沿布料运输方向分布,所述滞留辊转动时转动速度快于进给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进给辊持续将滞留箱内的布料从滞留箱内输
送出,此时滞留辊带动布料间歇进入滞留箱内,由于滞留电机的转动速度快于进给电机,使得进入的布料长度大于运输出滞留箱的长度,使得多余的布料长度滞留于滞留箱内,结构简单。
11.可选的,所述滞留模块还包括用于将布料弯曲的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双头气缸以及两个带动环,其中一个所述带动环设置于双头气缸的一个活塞杆上,另一个所述带动环设置于双头气缸的另一个活塞杆上,两个所述带动环内用于穿设布料。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双头气缸驱动两个带动环沿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位于两个带动环内的布料段沿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实现将布料甩动并弯曲,提高布料的松弛程度,进一步提高了碱液在布料内均匀分布程度。
13.可选的,所述带动环与双头气缸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杆、转动环、若干拨动板以及用于驱动带动环转动的驱动件;所述连接杆一端设置于双头气缸的一个活塞杆上,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设置于转动环上;所述转动环转动套设于带动环外侧壁上;若干所述拨动板设置于带动环的内侧壁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双头气缸驱动两个带动环相互靠近时,驱动件驱动两个带动环沿逆时针转动后沿顺时针转动,随后双头气缸带动两个带动环相互远离;在双头气缸驱动两个带动环相互靠近或远离时,带动环内的拨动板拨动布料转动并解缠,进一步使得布料更容易进入碱液,提高碱液在布料中的分布程度,使得之后的布料在之后的加热模块中受热更加均匀,提高对布料的处理效果。
15.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若干用于驱动带动环转动的扇叶,若干所述扇叶设置于带动环的外侧壁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双头气缸驱动两个带动环相互靠近时,扇叶在碱液中移动,使得若干扇叶驱动带动环转动,实现在双头气缸驱动两个带动环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同时实现驱动带动环顺时针以及逆时针的转动,实现在带动布料甩动并弯曲的同时实现对布料在一定程度上的解缠,进一步提高了碱液在布料内均匀分布的程度。
17.可选的,若干所述拨动板倾斜设置,若干所述拨动板的倾斜方向与扇叶相反,当若干扇叶驱动带动环转动时若干所述拨动板用于两个带动环内的布料沿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双向气缸驱动两个带动环相互靠近或远离,扇叶驱动带动环转动时,若干拨动板具有驱动带动环沿带动环相反方向转动的趋势,拨动板与带动环内的布料相抵触,使得若干拨动板带动布料沿带动环移动方向移动,使得带动环驱动布料甩动并弯曲的程度更大,使得碱液更容易进入至布料内。
19.可选的,所述带动环的两端与带动环的外侧壁之间开设有导向倒角,若干所述扇叶位于两个导向倒角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倒角将碱液进行导向,使得位于若干扇叶上的水流速度更加大,减少拨动板卡在布料上的情况发生。
21.可选的,所述滞留箱内设置有用于阻挡杂质的稳定滤网,所述稳定滤网位于带动环上方且浸入碱液内;所述稳定滤网上开设有供连接杆滑移连接的腰型孔,所述稳定滤网上设置有用于将腰型孔围绕的第一阻挡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稳定滤网能将刚进入至滞留箱的布料中的杂质进
行阻挡,减少杂质进入至带动环内,影响带动环转动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在双向气缸驱动两个带动环移动时,减少碱液的拨动,减少碱液从滞留箱内飞溅出的情况发生。
23.可选的,所述稳定滤网呈锥形。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双向气缸带动连接杆以及带动环移动时,激起的动荡被稳定滤网缓解,碱液的冲击冲向稳定滤网的锥面上,一方面被阻挡的杂质通过稳定滤网的锥面聚集至稳定滤网的尖端,方便操作人员的清理,另一方面碱液的冲击将附着在稳定滤网上的杂质进行冲击,对稳定滤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清理。
25.可选的,所述碱处理模块包括处理箱、输送辊、用于维持布料浸入碱液内的压紧辊以及用于带动输送辊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处理箱的外侧壁开设有进布通孔以及出布通孔,所述进布通孔以及出布通孔沿布料移动方向分布;所述输送辊以及压紧辊均转动连接于处理箱内。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布料绕在输送辊上,压紧辊将布料维持浸入碱液的状态,驱动电机带动布料移动,布料螺旋转动,使得布料连续多次浸入碱液中。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滞留模块实现将其中一段布料滞留于滞留箱内,使得布料松散,碱液更容易进入布料中;2.通过夹持组件以及连接组件实现将布料进行甩动并弯曲的同时实现对布料的解缠,使得碱液更容易进入布料中;3.通过稳定滤网在实现对碱液进行稳定的同时,实现对杂质聚集,方便操作人员的处理;在对布料进行甩动并弯曲的同时实现对稳定滤网上附着的杂质进行冲击。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图1中碱处理模块以及滞留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图2中碱处理模块的剖视图,用于展示输送辊、压紧辊的结构。
31.图4是滞留模块的滞留箱的剖视图,用于展示稳定滤网、夹持组件以及滞留组件的结构。
32.图5是图4中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图5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图4中稳定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1、进布模块;2、碱处理模块;21、处理箱;22、输送辊;221、转动辊;222、转动盘;223、带动辊;23、压紧辊;24、驱动电机;25、进布通孔;26、出布通孔;3、滞留模块;31、滞留箱;32、滞留组件;321、滞留辊;322、进给辊;323、滞留电机;324、进给电机;33、入口通道;34、出口通道;35、第一导向辊;36、第二导向辊;4、加热模块;5、清洁模块;6、出布模块;7、夹持组件;71、双头气缸;72、带动环;73、导向倒角;74、嵌入环槽;75、安装环;76、导流倒角;8、连接组件;81、连接杆;82、转动轴承;83、拨动板;84、驱动件;841、扇叶;9、稳定滤网;91、穿设孔;92、腰型孔;93、第一阻挡环;94、第二阻挡环。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

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碱减量装置一般包括依次沿布料移动方向分布的进布模块1、碱处理模块2、用于加快碱液对布料水解反应效率的加热模块4、用于清洁布料中碱液以及杂质的清洁模块5、出布模块6。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参照图1以及图2,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包括依次沿布料运输方向分布的进布模块1、碱处理模块2、滞留模块3、加热模块4、清洁模块5以及出布模块6。
39.参照图2以及图3,碱处理模块2包括处理箱21、输送辊22、两个压紧辊23以及用于带动输送辊22转动的驱动电机24;处理箱21外侧壁开设有进布通孔25以及出布通孔26,进布通孔25以及出布通孔26沿布料移动方向分布;输送辊22包括转动辊221、两个转动盘222以及八个带动辊223;转动辊221转动连接于处理箱21的内侧壁上,转动辊221长度方向与进布通孔25长度方向平行;驱动电机24固定连接于处理箱21外侧壁上,驱动电机24的输出轴同轴固定连接于转动辊221的一端;两个转动盘222均同轴固定连接于转动辊221上,两个转动盘222沿输出轴长度方向分布;八个带动辊223均位于两个转动盘222之间,带动辊22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转动盘222上,八个带动辊223沿转动盘222轴线周向均匀分布。
40.使用前,操作人员将布料穿过两个压紧辊23并缠绕于八个带动辊223上;使用时驱动电机24带动八个带动辊223转动,使得布料连续浸入碱液内,实现对布料的处理。
41.参照图2以及图4,滞留模块3包括滞留箱31、用于将布料一端滞留于滞留箱31中的滞留组件32;滞留组件32包括滞留辊321、进给辊322、滞留电机323以及进给电机324;滞留箱31外侧壁上开设有入口通道33以及出口通道34,入口通道33以及出口通道34依次沿布料运输方向分布。
42.参照图2以及图4,滞留辊321位于入口通道33内,滞留辊321长度方向与入口通道33长度方向平行,滞留辊321转动连接于入口通道33的侧壁上,滞留电机323包括用于间歇带动滞留辊321转动的伺服电机,伺服电机固定连接于滞留箱31的外侧壁上,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滞留辊321同轴固定连接;进给辊322位于出口通道34内,进给辊322长度方向与出口通道34长度方向平行,进给辊322转动连接于出口通道34的侧壁上,进给电机324固定连接于滞留箱31的外侧壁上,进给电机324的输出轴与进给辊322同轴固定连接;滞留辊321的转动速度快于进给辊322的转动速度。
43.使用时,滞留电机323间歇带动布料输入滞留箱31内,进给电机324持续将布料传送至加热模块4内,由于滞留辊321转速大于进给辊322转速,使得布料中的一段滞留于滞留箱31内,使得滞留于滞留箱31内的布料松散,方便碱液进入至布料内。
44.参照图2以及图4,滞留箱31内侧壁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导向辊35以及两个第二导向辊36,第一导向辊35与第二导向辊36平行,第一导向辊35与滞留辊321平行,两个第一导向辊35位于滞留辊321与进给辊322之间;两个第二导向辊36位于两个第一导向辊35之间并位于两个第一导向辊35上方。
45.参照图4以及图5,滞留箱31的内顶壁上设置有夹持组件7,夹持组件7包括双头气缸71以及两个带动环72;双头气缸71的长度方向与布料运输方向平行,双头气缸71位于两个第二导向辊36之间,双头气缸71的缸体固定连接于滞留箱31的内顶壁上,其中一个带动
环72设置于双头气缸71的一个活塞杆上,另一个带动环72设置于双头气缸71的另一个活塞杆上。
46.在使用时,双头气缸71驱动两个带动环72相互靠近或远离,带动环72驱动带动环72内的布料相互靠近或远离,实现对布料的甩动并弯曲,更方便碱液进入布料内。
47.参照图4以及图5,带动环72与双头气缸71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8,连接组件8包括两个连接杆81、转动环、若干拨动板83以及用于驱动带动环72转动的驱动件84;两个连接杆81均竖直设置,其中一个连接杆81上端固定连接于双头气缸71的一个活塞杆上,另一个连接杆81上端固定连接于双头气缸71的另一个活塞杆上;转动环包括转动轴承82,连接杆81下端固定连接于转动轴承82的外圈外侧壁上。
48.参照图5以及图6,带动环72的外侧壁与带动环72的两端之间均开设有导向倒角73;其中一个导向倒角73上开设有嵌入环槽74,嵌入环槽74外侧壁上螺纹连接有安装环75,转动轴承82的内圈套设于嵌入环槽74外侧壁上,安装环75靠近转动轴承82的一端与转动轴承82相抵触,安装环75远离转动轴承82的一端与安装环75的外侧壁之间开设有导流倒角76。
49.参照图5以及图6,驱动件84包括八个用于驱动带动环72转动的扇叶841,八个扇叶841固定连接于两个导向倒角73的连接处,八个扇叶841沿带动环72轴线周向均匀分布,在双头气缸71驱动带动环72移动时,八个扇叶841驱动带动环72转动。
50.参照图5以及图6,若干拨动板83固定连接于带动环72的内侧壁上,若干拨动板83沿带动环72轴线周向均匀分布,拨动板83的倾斜方向与扇叶841的倾斜方向相反,若干拨动板83用于拨动布料,并使带动环72内的布料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提高对布料的甩动幅度。
51.使用时,双头气缸71驱动两个带动环72相互靠近,在两个带动环72相互靠近时,八个扇叶841驱动带动环72转动,带动环72内的若干拨动板83于布料进行拨动,由于拨动板83的倾斜方向与扇叶841的倾斜方向相反,若干拨动板83在拨动布料解缠的同时驱动带动环72内的布料相互靠近,增大对布料的甩动幅度,使得布料中更容易进入碱液,实现在下一步布料于加热模块4中布料加热更加均匀,加快碱液对布料中大分子脂键的水解。
52.参照图4以及图7,滞留箱31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杂质进行阻挡的稳定滤网9,稳定滤网9呈六棱锥形且尖端竖直朝下,稳定滤网9上端面开设有两个穿设孔91以及两个沿布料移动方向延伸的腰型孔92,两个腰型孔92、两个穿设孔91沿布料移动方向分布且位于稳定滤网9尖端的两侧,两个腰型孔92位于两个穿设孔91之间。
53.参照图4以及图7,腰型孔92的孔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阻挡环93,第一阻挡环93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于腰型孔92的孔内壁上,连接杆81滑移连接于第一阻挡环93内;穿设孔91的孔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阻挡环94,第二阻挡环9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于穿设孔91的孔内壁上。
54.使用时,一方面稳定滤网9稳定了滞留箱31内碱液的波动,减少了碱液从滞留箱31内飞溅出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阻挡进入滞留箱31内布料中的杂质,减少杂质进入带动环72内,影响带动环72转动的情况发生;在双头气缸71带动两个带动环72相互靠近时,连接杆81以及带动环72对碱液产生的冲击将稳定滤网9的上滞留的杂质进行冲击,使得杂质在稳定滤网9的尖端内聚集,方便操作人员的处理。
5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整体提高布料真丝感的碱减量装置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将布料绕过两个压紧辊23并缠绕于八个带动辊223上,驱动电机24带动八个带动辊223转动,实现将布料多次浸入碱液内;布料穿过两个带动环72,双头气缸71带动两个带动环72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同时带动环72转动,实现对布料的甩动、弯曲并解缠,使得碱液更容易浸入布料内,使得布料在加热模块4中受热更加均匀,加快水解。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