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9066发布日期:2021-10-30 11:1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家用电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波轮式、搅拌式、滚筒式等类型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脱水机、洗碗机等家用电器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洗衣机、洗碗机等家用电器装置中,通常设有气液分离装置。目前市场上的气液分离装置主要具有进水口、排气口和排水口。在进行气液分离时,洗涤水和空气从上方的进水口进入,之后空气从上方的排气口进入到气泵,洗涤水从下侧的排水口流出,从而实现洗涤水和气体分离。
3.在洗衣机、洗碗机等家用电器装置的使用过程中,普遍使用洗涤剂。当用户不恰当地投入了过多的洗涤剂时,可能会在气液分离装置(储水装置)内产生大量的泡沫。另一方面,泡沫会导致气液分离装置(储水装置)的液位检测装置的误检测,从而影响家用电器装置的正常运作。此外,若泡沫被吸入到排气口,进而进入到气泵,则可能影响气泵的安全性。因此,期望能够减少气液分离装置(储水装置)内的泡沫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4.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储水装置内的泡沫的产生的家用电器装置。
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7.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装置,所述家用电器装置具有:洗涤处理槽,其用于收纳被洗涤物和洗涤水;储水装置,其经由脱水路径与所述洗涤处理槽连通,用于暂时储存洗涤水;以及吸引部,其经由排气路径与所述储水装置连通,用于将所述洗涤处理槽内的洗涤水向所述储水装置吸引,所述储水装置具有:进水口,其向所述储水装置内开放,所述洗涤处理槽内的洗涤水能经由所述脱水路径从所述进水口导入到所述储水装置内;排气口,其向所述储水装置内开放,所述吸引部经由所述排气路径与所述排气口连通;以及排水口,其向所述储水装置内开放,用于排出所述储水装置内的洗涤水,所述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洗涤处理槽内的最大液面位置。
8.根据第1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减少储水装置内的泡沫的产生,进而避免在脱水工序中抽吸动作和排水动作以不正常的高频切换。这是因为,若进水口的高度低于洗涤处理槽内的最大液面位置,则在脱水工序的抽吸动作中,储水装置内的洗涤水的液面高度在气泵的抽吸作用及虹吸作用下达到与洗涤处理槽内的最大液面位置同等的高度时,储水装置内的洗涤水将淹没进水口,此时,与洗涤水一起从进水口吸入的空气会使储水装置内的洗涤水产生大量的泡沫,泡沫将快速上升达到第2检测电极的位置,进而控制单元判定为储水装置内的液面到达预定位置,之后进入排水动作,这将导致抽吸动作和排水动作以不正常的高频切换,耗时、耗能。相对于此,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的弊端。
9.第2技术方案为,在第1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脱水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和/或所述排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
10.根据第2技术方案,有利于实现家用电器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小型化。具体而言,储水装置需要将洗涤处理槽底部的脱水口和储水装置上方的进水口连接,将储水装置上方的排气口和气泵连接。当洗涤处理槽、气泵、储水装置处于大致同一水平位置时,洗涤处理槽的脱水口与储水装置的进水口之间、储水装置的排气口与气泵之间存在高度差,需要弯曲的连接管进行连接,耗费管材,同时对空间要求较高。相对于此,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形成于储水装置的侧壁的脱水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排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消除上述的高度差,能够省去弯曲的连接管的设置,从而节约空间。此外,能够根据家用电器装置内的空间合理地配置洗涤处理槽、气泵、储水装置,使家用电器装置内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实现家用电器装置的小型化。
11.第3技术方案为,在第2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脱水路径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的内表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进水口位于形成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的所述脱水路径的上端;和/或所述排气路径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的内表面,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排气口位于形成于所述储水装置的侧壁的所述排气路径的上端。
12.根据第3技术方案,有利于实现储水装置的小型化,同时能够避免形成于储水装置的侧壁的脱水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排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与其它构件之间的干涉。
13.第4技术方案为,在第1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进水口在所述储水装置内朝向上方开口,所述进水口的上端面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储水装置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14.根据第4技术方案,能够容易地将脱水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一体成型于储水装置的侧壁,同时有利于向储水装置内导入洗涤水。
15.第5技术方案为,在第1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排水口靠近所述储水装置的底壁地设置,所述储水装置的底壁的内表面由一个以上的随着朝向所述排水口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形成。
16.根据第5技术方案,有利于将储水装置内的洗涤水和/或泡沫向排水口引导,避免在储水装置内残留洗涤水和/或泡沫。
17.第6技术方案为,在第1~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排气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的高度。
18.根据第6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避免从进水口导入的洗涤水和/或泡沫进入排气口,从而确保气泵可靠、安全地运行。
19.第7技术方案为,在第1~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储水装置还具有液位检测装置,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储水装置内的洗涤水和/或洗涤水中的泡沫的液面高度。
20.根据第7技术方案,利用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储水装置内的洗涤水和/或泡沫的液面高度,能够避免因液位过高而导致洗涤水和/或泡沫进入排气口,由此,能够确保气泵可靠、
安全地运行。
21.第8技术方案为,在第7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液位检测装置的用于检测最大容许液面高度的检测电极靠近所述排气口地设置,且设于比所述排气口靠下侧的位置。
22.根据第8技术方案,能够利用液位检测装置更准确地对排气口附近的洗涤水和/或泡沫的液面高度进行检测,从而有效地避免洗涤水和/或泡沫进入排气口。
23.第9技术方案为,在第1~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储水装置内的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的位置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防止从所述进水口向所述储水装置内导入的洗涤水和/或洗涤水中的泡沫进入所述排气口。
24.根据第9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防止从进水口向储水装置内导入的洗涤水和/或泡沫进入排气口。
25.第10技术方案为,在第1~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储水装置内的靠近所述排气口的位置设有消泡部,所述消泡部用于消除泡沫而防止泡沫进入所述排气口。
26.根据第10技术方案,即使泡沫在气泵的负压的作用下漂浮到排气口附近,也能够利用消泡部消除泡沫而防止泡沫进入排气口,进而确保气泵可靠、安全地运行。
27.第11技术方案为,在第10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消泡部由一个以上的凸起部或狭缝或孔形成。
28.根据第11技术方案,能够容易地形成消泡部。
29.第12技术方案为,在第11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消泡部的所述凸起部为多个,相邻的所述凸起部之间的间隔为1mm以下;或者所述狭缝的宽度为1mm以下;或者所述孔的孔径为1mm以下。
30.根据第12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防止直径大于1mm的泡沫进入排气口,另一方面,随空气漂浮的泡沫的直径通常大于1mm,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绝大部分的泡沫进入排气口内。
31.第13技术方案为,在第1~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储水装置的顶部设有朝向下方且向所述储水装置内开放的一个以上的辅助排气口,所述排气口经由所述辅助排气口向所述储水装置内开放。
32.根据第13技术方案,能够使从辅助排气口进入的泡沫向上运动而与储水装置的顶部碰撞,由此,能够在泡沫进入排气口之前消除泡沫。
33.第14技术方案为,在第13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在所述辅助排气口与所述排气口之间设有消泡部,所述消泡部用于消除泡沫而防止泡沫进入所述排气口。
34.根据第14技术方案,能够更有效地在泡沫进入排气口之前消除泡沫,防止泡沫进入排气口。
35.第15技术方案为,在第1~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家用电器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家用电器装置是衣物处理装置,所述衣物处理装置具有:衣物处理槽,其是所述洗涤处理槽,呈有底筒状;衣物处理槽密封件,其用于对所述衣物处理槽进行密封;以及气泵,其是所述吸引部。
36.根据第15技术方案,通过将上述结构应用于容易产生大量泡沫的衣物处理装置,
能够更显著地实现上述的有利效果。
37.实用新型的效果
38.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储水装置内的泡沫的产生的家用电器装置。
附图说明
39.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4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洗衣机的示意图。
4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洗衣机的储水装置的立体图。
42.图3是上述储水装置的俯视图。
43.图4是上述储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44.图5是上述储水装置的储水容器的俯视立体图。
45.图6是上述储水装置的喷淋装置的俯视图。
46.图7是表示上述储水装置的喷淋装置的背面结构的立体图。
47.图8是表示上述储水装置的喷淋装置中的水流的示意图。
48.图9是表示上述储水装置的喷淋装置中的水流的另一示意图。
49.图10是表示上述储水装置的消泡排水过程的示意图。
50.图11是上述储水装置的另一喷淋装置的俯视图。
51.图12是表示上述储水装置的排气口周边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52.图13是上述储水装置的液位检测装置的检测电极的立体图。
53.图14是沿着图3中的a

a线剖切上述储水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54.图15是沿着图3中的b

b线剖切上述储水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55.图16是沿着图3中的c

c线剖切上述储水装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56.附图标记说明
57.1:衣物处理槽(洗涤处理槽);11:衣物(被洗涤物);12:洗涤水;13:泡沫;14:衣物处理槽密封件;15:机门;16:脱水口;17:洗涤进水阀;18:气阀;2:气泵(吸引部);3:脱水路径;31:容器侧脱水路径部(脱水路径的至少一部分);32:进水口;321:进水口的上端面;33:脱水路径连接部;4:储水装置;44:第一盖体;45:第二盖体;47:排水口;48:排水路径;49;排水阀;5:排气路径;51:容器侧排气路径部(排气路径的至少一部分);52:排气口;53:消泡部;54:辅助排气口;541:第一辅助排气口:542:第二辅助排气口;55:排气路径连接部;6:挡板;61:第一挡板;62:第二挡板;7:液位检测装置;71:第1检测电极;711:平板部;712:电极柱;72:第2检测电极(用于检测最大容许液面高度的检测电极);8:储水容器;81:侧壁;811:前壁;812:后壁;813:左壁;814:右壁;815:密封凹槽;82:底壁;820:底壁的内表面;821:第一底壁;8211:第一底壁的内表面;8212:第一底壁的外表面;8213:支承肋;822:第二底壁;8221:第二底壁的内表面;823:台阶部;824:导流槽;831: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2:第2检测电极安装部;86:容器侧固定部;9:喷淋装置;90:喷淋板;91:喷淋水导入口;92:分水结构;921:第一分水支路;922:第二分水支路;923:第三分水支路;924:第四分水支路;925:第五分水支路;93:出水结构;930:喷淋孔;9301:环状周壁;931:第一出水结构;932:第二出水结
构;933:侧壁水流形成口;94:肋条;940:环状肋条;941:第一肋条;9411:第一左右肋条部;9412:第一前后肋条部;942:第二肋条;9421:第二左右肋条部;9422:第二前后肋条部;943:分隔肋条;95:突出部;951:第一突出部;952:第二突出部;96:喷淋板侧固定部;97:定位肋;98:排气口形成部;981:第一隔离条部;982:第二隔离条部;983:环状壁部;99:喷淋水进水阀。
具体实施方式
58.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59.作为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家用电器装置的一个示例,图1示出了可对衣物进行洗涤、漂洗和脱水等的洗衣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波轮式、搅拌式、滚筒式等类型的洗衣机、洗涤烘干机、脱水机等衣物处理装置。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适用于洗碗机等其它家用电器装置。换言之,只要是具有储水装置的家用电器装置,都能够应用本实用新型。
60.1.整体结构
61.如图1所示,洗衣机具有:衣物处理槽1,其用于收纳衣物11和洗涤水12;储水装置4,其经由脱水路径3与衣物处理槽1连通,用于暂时储存洗涤水12;以及气泵2,其经由排气路径5与储水装置4连通,用于将衣物处理槽1内的洗涤水12向储水装置4吸引。此外,该洗衣机还包括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洗衣机的动作。另外,虽未图示,但衣物处理槽1、气泵2以及储水装置4均设于构成洗衣机的外部框架的壳体内。其中,上述的衣物处理槽1是洗涤处理槽的一个具体例示,上述的衣物11是被洗涤物的一个具体例示,上述的气泵2是吸引部的一个具体例示。
62.衣物处理槽1形成为上端开放的有底筒状,例如为有底圆筒状、有底方筒状、有底多角筒状,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筒状”不限定于圆筒,也包含方筒、多角筒等。在使用时,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衣物处理槽1进行旋转,从而对衣物处理槽1内的衣物11进行洗涤、漂洗。
63.在衣物处理槽1的上端安装有机门15,机门15能够以一端为基点进行转动,从而打开、关闭衣物处理槽1的上端开口,以供用户向衣物处理槽1内放入待洗涤的衣物11、或者自衣物处理槽1内取出洗涤完成的衣物11。
64.在机门15的靠衣物处理槽1侧的表面安装有衣物处理槽密封件14,衣物处理槽密封件14呈与机门15形状相同的大致圆板状、或大致圆板的中央部朝向衣物处理槽1的底部凹陷而成的形状,由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树脂等材料形成。在利用机门15关闭衣物处理槽1的上端开口的状态下,该衣物处理槽密封件14的外周缘被气密地夹持于机门15与衣物处理槽1的上端开口之间,从而使衣物处理槽1内形成封闭空间。此外,衣物处理槽密封件14的与衣物处理槽1相反的那一侧通过机门15上的缝隙或开口等而与大气连通。
65.此外,衣物处理槽1与设置有由控制单元控制开闭的洗涤进水阀17的管路连通,该管路连接于家庭用的自来水的水龙头等,当打开洗涤进水阀17时,向衣物处理槽1内进行供水。此外,衣物处理槽1还与设置有由控制单元控制开闭的气阀18的管路连通,该管路与大气连通,当打开气阀18时,向衣物处理槽1内进行补气,提高衣物处理槽1内的气压。在衣物处理槽1的底部还设置有与脱水路径3相连通的脱水口16,衣物处理槽1内的洗涤水12和/或
洗涤水12中的泡沫13经由脱水口16、脱水路径3注入到储水装置4内。
66.气泵2是具有负压吸气功能的负压泵,用于在脱水工序中对衣物处理槽1内抽真空。
67.另外,储水装置4位于衣物处理槽1和气泵2之间,具有:进水口32,其向储水装置4内开放,衣物处理槽1内的洗涤水12能经由脱水路径3从进水口32导入到储水装置4内;排气口52,其向储水装置4内开放,气泵2经由排气路径5与排气口52连通;以及排水口47,其向储水装置4内开放,用于排出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
68.具体而言,进水口32位于储水装置4的上部,经由衣物处理槽1的底部的脱水口16及脱水路径3而与衣物处理槽1连通。排气口52位于储水装置4的上部,经由排气路径5与气泵2连通。排水口47位于储水装置4的下部,经由排水路径48而与排水阀49连通。在储水装置4内,空气从进水口32进入并经由排气口52和排气路径5排出,洗涤水12和/或洗涤水12中的泡沫13从进水口32进入并由于重力而蓄积于储水装置4的下部,从而实现气液分离。蓄积在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最终可以经由排水口47、排水路径48和排水阀49排出至洗衣机外部。
69.此外,储水装置4内具有液位检测装置7,液位检测装置7用于检测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的液面高度。在此,在储水装置4内仅存在洗涤水12时,“液面高度”指的是洗涤水的表面所处的高度;在储水装置4内存在洗涤水12和泡沫13、且泡沫13漂浮于洗涤水12的表面时,液面高度指的是泡沫13的表面的所处的高度。液位检测装置7包括安装于储水装置4的侧壁81的第1检测电极71和第2检测电极72,第1检测电极71安装于储水装置4的侧壁81的靠近底部的位置,第2检测电极72安装于储水装置4的侧壁81的比第1检测电极71靠上方的位置。在储水装置4内的液面到达第2检测电极72的安装位置时,利用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将第1检测电极71与第2检测电极72之间导通。因此,控制单元可以通过检测第1检测电极71与第2检测电极72之间是否导通,来判断储水装置4内的液面是否到达最大容许液面高度。也就是说,第2检测电极72的安装位置相当于最大容许液面高度,第2检测电极72成为用于检测最大容许液面高度的检测电极。
70.此外,储水装置4还具有喷淋装置9,喷淋装置9设于储水装置4中的靠上方的位置,用于向储水装置4内喷淋喷淋水而去除储水装置4内的泡沫13。喷淋装置9的喷淋水导入口91与设置有由控制单元控制开闭的喷淋水进水阀99的管路连通,该管路连接于家庭用的自来水的水龙头等,当打开喷淋水进水阀99时,向喷淋装置9内进行供水。
71.以下说明具备上述结构的洗衣机的脱水工序。在洗衣机完成洗涤工序、漂洗工序而开始进行脱水工序时,控制单元控制洗涤进水阀17、气阀18、排水阀49、喷淋水进水阀99使它们均处于关闭状态。之后,控制单元控制气泵2使其开始运行,执行抽吸动作。此时,衣物处理槽1与储水装置4经由脱水路径3连通而共同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72.随着气泵2的持续运行,衣物处理槽1和储水装置4内的空气被不断从排气口52抽出,衣物处理槽1和储水装置4内的压力变成负压。此时,衣物处理槽密封件14的外表面所承受的大气压大于内表面所承受的衣物处理槽1内的压力,在该压差的作用下,衣物处理槽密封件14沿着筒状的衣物处理槽1的侧壁朝向衣物处理槽1的底壁弹性变形,从而将衣物处理槽1内的衣物11朝向衣物处理槽1的底壁挤压,挤出洗涤水12。
73.洗涤水12在负压作用下与衣物处理槽1内的空气一起经由设于衣物处理槽1的底
部的脱水口16进入脱水路径3,经由进水口32流入到储水装置4内。另外,衣物处理槽1内的洗涤水12可能混有一定量的泡沫。同时,若洗涤水12中残留有洗涤剂,则当洗涤水12和空气的混合物进入储水装置4时,由于含有洗涤剂的洗涤水和空气的混合作用,还可能再次生成部分泡沫,这些泡沫和从衣物处理槽1吸入的泡沫(统称为“泡沫13”)漂浮在储水装置4内积存的洗涤水12的上侧。
74.在该过程中,控制单元对第1检测电极71与第2检测电极72之间的通断进行实时检测。在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未达到最大容许液面高度时,第1检测电极71与第2检测电极72之间未导通,气泵2持续运行。随着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的高度不断上升,当控制单元检测到第1检测电极71与第2检测电极72之间导通时,判断为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达到最大容许液面高度。此时,控制单元控制气泵2使其停止运行,开始进行储水装置4内的排水动作。
75.在开始排水动作时,控制单元控制气泵2、洗涤进水阀17、喷淋水进水阀99使它们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气阀18、排水阀49使它们处于打开状态。此时,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或泡沫13经由排水路径48和排水阀49流出到洗衣机外部。同时,通过处于打开状态的气阀18经由衣物处理槽1和脱水路径3向储水装置4内进行补气,调节储水装置4内的气压平衡,使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能够顺利排出。
76.另外,泡沫13即使在排水动作完成以后,也可能残留在储水装置4内而难以顺利排出。如果在上述排水动作完成后直接再次进行上述的抽吸动作,则随着洗涤水12再次进入到储水装置4内,储水装置4内残存的泡沫13将快速上升达到第2检测电极72的位置,进而控制单元判定为储水装置4内的液面到达预定位置,之后再次进入排水动作。这将导致抽吸动作和排水动作以不正常的高频切换,耗时、耗能。为了避免该情况,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排水动作完成后,控制单元控制气泵2、洗涤进水阀17使它们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气阀18、排水阀49、喷淋水进水阀99使它们处于打开状态。由此,经由喷淋水导入口91向喷淋装置9内进行供水,对储水装置4内的泡沫13进行泡沫去除动作,由此减轻泡沫的不利影响。
77.之后,控制单元继续重复开始下一轮抽吸动作、排水动作及泡沫去除动作,直到脱水工序的总时间达到设定的脱水时间后,再完成最后一个排水动作,全部行程结束。
78.2.储水装置
79.以下,参照附图对储水装置4进行详细说明。
80.如图2所示,储水装置4在从前方进行观察时呈左侧下方的角部缺失的大致l字形。另外,如图3所示,储水装置4在俯视时呈左侧后方的角部缺失的大致l字形。但是,储水装置4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无论在从前方进行观察时还是在俯视时都呈长方形的方筒状,还可以形成为多角筒状或者圆筒状等。
81.如图4所示,储水装置4包括储水容器8、喷淋装置9、第一盖体44、第二盖体45和液位检测装置7。
[0082]2‑
1.储水容器
[0083]
如图4~5所示,作为储水装置4的主体,储水容器8与储水装置4同样地在从前方进行观察时呈左侧下方的角部缺失的大致l字形,在俯视时呈左侧后方的角部缺失的大致l字形。另外,储水容器8的上表面开放,在内部形成有用于储存使用后的洗涤水12和/或洗涤水12中的泡沫13的空间。储水容器8由树脂、塑料等材料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储水容器8
进行一体成型。更优选的是,储水容器8由透明的树脂、塑料等材料形成,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储水装置4内的状况进行确认。
[0084]
储水容器8包括侧壁81和底壁82。储水容器8的底壁82构成储水装置4的底壁,该底壁82从右至左依次包括第一底壁821、台阶部823以及第二底壁822,第一底壁821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低于第二底壁82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台阶部823连接第一底壁821和第二底壁822。在台阶部823以朝向储水容器8外突出的方式设有排水口47,如上所述,排水口47经由排水路径48而与排水阀49连通,储水容器8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能经由排水口47向外部排出。
[0085]
此外,如图14所示,第一底壁821的内表面8211形成为随着朝向排水口47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底壁822的内表面8221也形成为随着朝向排水口47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其中,排水口47的设置位置不限定于台阶部823,也可以将排水口47设置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靠近底壁82的位置,也就是说,只要靠近底壁82地设置排水口47即可。此外,上述的底壁82的内表面820包括两个倾斜面,但倾斜面也可以是一个,例如仅将第一底壁821的内表面8211设为倾斜面。而且,倾斜面还可以是三个以上,例如将第一底壁821的内表面8211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两个倾斜面,这两个倾斜面还随着朝向前后方向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总之,底壁82的内表面820由一个以上的随着朝向排水口47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形成即可。
[0086]
另外,如图5及图15所示,在第一底壁821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导流槽824,导流槽824延伸至台阶部823的设置排水口47的位置,用于将储水容器8内的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向排水口47引导。
[0087]
另外,如图14所示,侧壁81的下端部和台阶部823的下端部延伸至比第一底壁821的外表面8212靠下方的位置。此外,第一底壁821的外表面8212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支承肋8213。侧壁81的下端面、台阶部823的下端面和支承肋8213的下端面平齐,由此,构成储水容器8的载置面,能够将储水容器8稳固地载置于水平面等。
[0088]
如图2、图5所示,储水容器8的侧壁81构成储水装置4的侧壁,包括前壁811、后壁812、左壁813、右壁814。前壁811和后壁81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前壁811呈大致平板状,后壁812呈中间部朝向后方弯折而成的形状。前壁811的与第一底壁821对应的右侧的下端部延伸至比与第二底壁822对应的左侧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同样地,后壁812的与第一底壁821对应的右侧的下端部延伸至比与第二底壁822对应的左侧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另外,左壁813和右壁814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均呈大致平板状,连接前壁811和后壁812。右壁814的下端部延伸至比左壁813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0089]
如图5所示,在前壁811以与前壁811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有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构成脱水路径3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形成于前壁811的与台阶部823对应的位置,且是形成于前壁811的内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上端延伸至前壁811的上端部附近,下端延伸至与第一底壁821相连接的位置。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的沿水平方向剖切得到的截面形状呈大致矩形。进水口32位于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的上端,在储水装置4内朝向上方开口。如图15所示,进水口32的上端面321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也就是说,进水口32的上端面321形成为随着朝向储水装置4的内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在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的下端附近,以从前壁811的外表面朝
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脱水路径连接部33,进水口32经由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脱水路径连接部33、脱水路径3的除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以外的部分而与衣物处理槽1的脱水口16连通。在脱水工序的抽吸动作中,通过使气泵2运行,将衣物处理槽1内的洗涤水12与空气一起经由衣物处理槽1的脱水口16、脱水路径3的除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以外的部分、脱水路径连接部33、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进水口32吸入到储水装置4内。
[0090]
另外,进水口32的高度高于洗涤处理槽1内的最大液面位置。其中,洗涤处理槽1内的最大液面位置例如由洗涤处理槽1中的溢流口等的高度位置限定。若进水口32的高度低于洗涤处理槽1内的最大液面位置,则在脱水工序的抽吸动作中,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的液面高度在气泵2的抽吸作用及虹吸作用下达到与洗涤处理槽1内的最大液面位置同等的高度时,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将淹没进水口32,此时,与洗涤水12一起从进水口32吸入的空气会使储水装置4内的洗涤水12产生大量的泡沫13,泡沫13将快速上升达到第2检测电极72的位置,进而控制单元判定为储水装置4内的液面到达预定位置,之后进入排水动作,这将导致抽吸动作和排水动作以不正常的高频切换,耗时、耗能。相对于此,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进水口32的高度高于洗涤处理槽1内的最大液面位置,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的弊端。
[0091]
另外,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并非必须形成于前壁811,也可以形成于后壁812、左壁813或右壁814,能够根据衣物处理槽1和储水装置4的相对位置关系等适当进行变更,也就是说,只要将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形成于脱水容器8的侧壁81即可。另外,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并非必须形成于侧壁81的内表面,也可以形成于侧壁81的外表面,但通过将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形成于侧壁81的内表面,与形成于侧壁81的外表面的结构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储水装置4的小型化,同时能够避免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与其它构件之间的干涉。另外,容器侧脱水路径部31的沿水平方向剖切得到的截面形状并非必须设为大致矩形,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梯形、大致三角形、大致半圆形等。
[0092]
如图5所示,在前壁811和右壁814之间的角部,以与前壁811及右壁814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有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构成排气路径5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形成于前壁811和右壁814之间的角部的内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14所示,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的上端延伸至前壁811及右壁814的上端部且与前壁811及右壁814的上端面平齐,下端延伸至与第一底壁821相连接的位置。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的沿水平方向剖切得到的截面形状呈大致扇形。另外,排气口52形成于喷淋装置9,通过将喷淋装置9安装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上端面,从而使排气口52位于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的上端,关于排气口52将在后面详细叙述。在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的下端附近,以从前壁811的外表面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排气路径连接部55,排气口52经由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排气路径连接部55、排气路径5的除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以外的部分而与气泵2连通。在脱水工序的抽吸动作中,通过使气泵2运行,将衣物处理槽1及储水装置4内的空气经由排气口52、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排气路径连接部55、排气路径5的除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以外的部分而向气泵2吸入。
[0093]
另外,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并非必须形成于前壁811和右壁814之间的角部,也可以形成于其它侧壁81之间的角部,还可以形成于前壁811、后壁812、左壁813、右壁814,能够根据储水装置4和气泵2的相对位置关系等适当进行变更,也就是说,只要将容器侧排气路
径部51形成于脱水容器8的侧壁81即可。另外,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并非必须形成于侧壁81的内表面,也可以形成于侧壁81的外表面,但通过将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形成于侧壁81的内表面,与形成于侧壁81的外表面的结构相比,更有利于实现储水装置4的小型化,同时能够避免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与其它构件之间的干涉。另外,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的沿水平方向剖切得到的截面形状并非必须设为大致扇形,例如也可以设为大致矩形、大致梯形、大致三角形、大致半圆形等。
[0094]
如图2、图4所示,在储水容器8的前壁811的外表面形成有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1,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1位于略高于第一底壁821的内表面8211的位置。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1形成有贯通储水容器8内外的贯通孔。另外,如图13所示,第1检测电极71由导电性金属形成,包括平板部711和从平板部711立起设置的电极柱712。在将第1检测电极71安装于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1的状态下,第1检测电极71的电极柱712插入到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1的贯通孔,从而暴露于储水装置4内。
[0095]
另外,在储水容器8的右壁814的外表面形成有第2检测电极安装部832,第2检测电极安装部832位于比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1靠上方的位置。此外,第2检测电极安装部832靠近排气口52地设置,且设于比排气口52靠下侧的位置。与第1检测电极安装部831同样地,第2检测电极安装部832形成有贯通储水容器8内外的贯通孔。此外,与第1检测电极71同样地,第2检测电极72由导电性金属形成,包括平板部和从平板部立起设置的电极柱。在将第2检测电极72安装于第2检测电极安装部832的状态下,第2检测电极72的电极柱插入到第2检测电极安装部832的贯通孔,从而暴露于储水装置4内,并且,第2检测电极72靠近排气口52地设置,且设于比排气口52靠下侧的位置。
[0096]
第1检测电极71和第2检测电极72构成液位检测装置7。在储水装置4内的液面到达第2检测电极72的安装位置时,利用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将第1检测电极71的电极柱712与第2检测电极72的电极柱之间导通,由此,控制单元判断为储水装置4内的液面已到达最大容许液面高度。
[0097]
另外,第1检测电极71并非必须安装于储水容器8的前壁811,第2检测电极72并非必须安装于储水容器8的右壁814,也可以将两者均安装于储水容器8的前壁811,还可以将两者均安装于储水容器8的右壁814。此外,在变更排气口52的位置时,也可以相应地对第1检测电极71、第2检测电极72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此外,也可以在第1检测电极71和第2检测电极72之间安装其它的检测电极,从而对储水装置4内的液面进行多级检测。
[0098]2‑
2.喷淋装置
[0099]
如图2、图4所示,喷淋装置9设于储水容器8的上方,用于向储水装置4内喷淋喷淋水而去除储水装置4内的泡沫13。与储水容器8同样地,喷淋装置9优选由透明的树脂、塑料等材料形成。
[0100]
如图6~7所示,喷淋装置9具有:喷淋水导入口91,喷淋水经由喷淋水导入口91进入喷淋装置9内;分水结构92,其包括第一分水支路921和第二分水支路922,从喷淋水导入口91进入的喷淋水被分别向第一分水支路921和第二分水支路922引导而分支;以及出水结构93,其包括第一出水结构931和第二出水结构932,第一出水结构931位于靠近喷淋水导入口91的区域,第一分水支路921的喷淋水经由第一出水结构931向储水装置4内喷淋,第二出水结构932位于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的区域,第二分水支路922的喷淋水经由第二出水结构
932向储水装置4内喷淋。
[0101]
具体而言,如图2、图4、图6所示,喷淋装置9具有设于储水容器8的上方的喷淋板90,喷淋板90呈大致板状,俯视时的形状与储水容器8大致相同,呈左侧后方的角部缺失的大致l字形。在喷淋板90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喷淋板侧固定部96,通过将喷淋板90载置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上端面,使多个喷淋板侧固定部96与设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上端的多个容器侧固定部86对齐,并利用螺钉等对喷淋板侧固定部96和容器侧固定部86进行接合,能够将喷淋板90固定于储水容器8。另外,如图7所示,在喷淋板90的下表面,沿外周形成有多个定位肋97,该多个定位肋97用于在将喷淋板90向储水容器8安装时,对喷淋板90进行定位。如图15所示,在将喷淋板90固定于储水容器8的状态下,多个定位肋97分别位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内表面的内侧。另外,在喷淋板90的下表面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上端面之间夹设有未图示的密封圈。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上端面,沿整周形成有环状的密封凹槽815,在组装储水装置4时向密封凹槽815内装入环状的密封圈,从而对喷淋板90的下表面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上端面之间进行密封。
[0102]
如图6所示,分水结构92利用从喷淋板90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设置的肋条94形成。肋条94包括环状肋条940、第一肋条941、第二肋条942。环状肋条940沿着喷淋板90的外周部形成为闭环,环状肋条940所包围的区域是与喷淋板90大致呈相似形的大致l字形,该区域成为喷淋装置9的喷淋喷淋水的区域。喷淋水导入口91设于环状肋条940的左侧肋条部的靠近前方的角部的位置,与环状肋条940所包围的区域连通,向该区域内导入喷淋水。第一肋条941、第二肋条942形成于环状肋条940所包围的区域内,俯视时均呈大致l字形。第一肋条941包括从喷淋水导入口91附近朝向右侧延伸的第一左右肋条部9411和在中间处弯折而朝向后方延伸并连接于环状肋条940的第一前后肋条部9412,第二肋条942包括从喷淋水导入口91附近朝向右侧延伸的第二左右肋条部9421和在中间处弯折而朝向后方延伸并连接于环状肋条940的第二前后肋条部9422。第一左右肋条部9411与第二左右肋条部9421大致平行,第一左右肋条部9411位于第二左右肋条部9421的后方;第一前后肋条部9412与第二前后肋条部9422大致平行,第一前后肋条部9412位于第二前后肋条部9422的左方。
[0103]
利用环状肋条940的后侧肋条部的左侧部分和第一肋条941划分形成第一分水支路921,在第一分水支路921内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形成有贯通喷淋板90的多个喷淋孔930,这些喷淋孔930构成第一出水结构931。另外,划分形成第一分水支路921的肋条94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向第一分水支路921内突出的突出部95。具体而言,在第一肋条941的第一左右肋条部9411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951,在环状肋条940的后侧肋条部的与第一左右肋条部9411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952,第一突出部951和第二突出部952在左右方向上错开配置,第一突出部951位于第二突出部952的左侧。利用第一突出部951和第二突出部952,使第一分水支路921呈蜿蜒的形状,防止喷淋水仅顺着肋条94流动而仅从靠近肋条94的喷淋孔930喷出,能够使从各个喷淋孔930喷出的喷淋水的量更加均匀。突出部95并非必须包括第一突出部951和第二突出部952,也可以仅设置两者中的一者,或者,也可以在第一突出部951和第二突出部952之外还设有其它的突出部。
[0104]
利用第一肋条941、第二肋条942和环状肋条940的后侧肋条部的右侧部分划分形成第二分水支路922,在第二分水支路922内的位于第一前后肋条部9412和第二前后肋条部9422之间的区域内形成有贯通喷淋板90的多个喷淋孔930,这些喷淋孔930构成第二出水结
构932。另外,肋条94还包括分隔肋条943,分隔肋条943从喷淋板90的上表面向上方立起设置,设于第二分水支路922内的位于第一前后肋条部9412和第二前后肋条部9422之间的区域内,且该分隔肋条943未与其它的肋条94连接。利用分隔肋条943将第二分水支路922分隔为第三分水支路923和第四分水支路924,第三分水支路923与第四分水支路924在分隔肋条943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均连通。
[0105]
另外,第一出水结构931中的喷淋孔930的密度小于第二出水结构932中的喷淋孔930的密度。这是因为,随着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喷淋水的水流变弱,通过使喷淋孔930的密度在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的位置变大,有利于将喷淋水向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的位置引导,能够使从第一出水结构931的喷淋孔930喷出的喷淋水的量与从第二出水结构932的喷淋孔930喷出的喷淋水的量更加均匀。此外,替代改变喷淋孔930的密度的结构,或者在改变喷淋孔930的密度的基础上,也可以使第一出水结构931中的喷淋孔930的孔径小于第二出水结构932中的喷淋孔930的孔径。通过改变喷淋孔930的孔径,能够起到与上述同样地效果。
[0106]
进一步地,第一出水结构931的多个喷淋孔930以随着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而使密度增大的方式排布,第二出水结构932的多个喷淋孔930以随着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而使密度增大的方式排布。此外,替代改变喷淋孔930的密度的结构,或者在改变喷淋孔930的密度的基础上,也可以使第一出水结构931的多个喷淋孔930以随着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而使口径增大的方式排布,使第二出水结构932的多个喷淋孔930以随着远离喷淋水导入口91而使口径增大的方式排布。
[0107]
另外,如图7、图14~15所示,喷淋孔930相对于喷淋板9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具体而言,在喷淋板90的下表面,以延长各喷淋孔930的长度的方式环绕各喷淋孔930地形成有环状周壁9301,由此,能够防止喷淋孔930中的喷淋水沿着喷淋板90的下表面蔓延而无法有效地形成喷淋水流。
[0108]
如图6所示,分水结构92还包括第五分水支路925,第五分水支路925利用环状肋条940的前侧肋条部及右侧肋条部、第二肋条942划分形成。出水结构93还包括侧壁水流形成口933,侧壁水流形成口933在第五分水支路925内位于环状肋条940的右侧肋条部与第二肋条942的第二前后肋条部9422之间,贯通喷淋板90而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开口。从喷淋水导入口91进入的喷淋水利用第五分水支路925向侧壁水流形成口933引导,从而在远离排水口47的位置处形成沿着储水容器8的侧壁81(具体而言是右壁814)向储水容器8内流入的侧壁水流。
[0109]
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喷淋装置9的上方覆盖有第一盖体44,第一盖体44形成为板状,俯视时呈大致l字形。与储水容器8同样地,第一盖体44优选由透明的树脂、塑料等材料形成。通过将第一盖体44安装于肋条94的上端面,该第一盖体44的下表面与环状肋条940、第一肋条941、第二肋条942及分隔肋条943的上端面分别抵接。关于第一盖体44与肋条94之间的接合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卡接、螺钉固定、粘接、熔接等方式,考虑到可拆装性,优选采用卡接、螺钉固定、粘接等方式。
[0110]
以下参照图8~10对喷淋装置9的工作进行说明。图8表示喷淋水的进水压力较高时的水流状态。此时,从喷淋水导入口91进入的喷淋水在肋条94的作用下分支为三股,分别被向第一分水支路921、第二分水支路922、第五分水支路925引导。导入到第一分水支路921
的喷淋水在第一突出部951、第二突出部952的作用下形成涡旋状的水流,一边流动一边经由第一出水结构931的各个喷淋孔930向储水容器8内喷射喷淋水流。导入到第二分水支路922的喷淋水在分隔肋条943的作用下进一步分支为两股,分别被向第三分水支路923和第四分水支路924引导。导入到第三分水支路923的喷淋水和导入到第四分水支路924的喷淋水一边流动一边经由第二出水结构932的各个喷淋孔930向储水容器8内喷射喷淋水流。此外,导入到第四分水支路924的喷淋水的多余部分在分隔肋条943的下游侧向第三分水支路923回流,从而对第三分水支路923的喷淋水进行补充。导入到第五分水支路925的喷流水经由侧壁水流形成口933沿着储水容器8的侧壁81流下,形成侧壁水流。
[0111]
图9表示喷淋水的进水压力较低时的水流状态,此处仅对与图8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由于进水压力较低,导入到第一分水支路921的喷淋水形成分散流淌状的水流,一边流动一边经由第一出水结构931的各个喷淋孔930向储水容器8内喷射喷淋水流。此外,导入到第三分水支路923的喷淋水的多余部分在分隔肋条943的下游侧向第四分水支路924流动,从而对第四分水支路924的喷淋水进行补充。
[0112]
如图10所示,经由第一出水结构931、第二出水结构932的喷淋孔930向储水容器8内喷射的喷淋水流喷洒到泡沫13上,泡沫13在喷淋水流的作用下被打散,较大的泡沫变为若干细小的泡沫。另外,经由侧壁水流形成口933沿着储水容器8的侧壁81流下的侧壁水流在沿着储水容器8的底壁82流动的同时,在储水容器8内积存的洗涤水12中形成翻滚水流,被打散的泡沫13在翻滚水流的作用下被卷入到洗涤水12中,之后经由排水阀49从排水路径48排出。
[0113]
另外,也可以对上述的喷淋装置9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分水支路921、第二分水支路922之外增设其它的用于形成喷淋水流的分支水路;也可以省略第五分水支路925,仅形成第一分水支路921、第二分水支路922;也可以省略分隔肋条943,而不将第二分水支路922分隔为第三分水支路923和第四分水支路924。
[0114]
此外,例如,如图11所示,还可以使第一分水支路921与第二分水支路922(具体而言是第三分支水路923)在喷淋水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连通。具体而言,第一肋条941的第一前后肋条部9412未连接于环状肋条940的后侧肋条部,在第一前后肋条部9412与环状肋条940的后侧肋条部之间形成有将第一分水支路921与第三分支水路923连通的开口。利用该结构,能够使第一分水支路921和第三分支水路923的喷淋水相互进行补充,有利于更均匀地喷射喷淋水流。
[0115]
另外,如图6、图12所示,在喷淋板90的右侧前方的角部附近设有排气口形成部98,排气口形成部98设有排气口52、消泡部53、辅助排气口54。
[0116]
具体而言,在喷淋板90的右侧前方的角部附近,以贯通喷淋板90的方式挖设有排气口52,排气口52呈大致扇形。辅助排气口54包括第一辅助排气口541和第二辅助排气口542,第一辅助排气口541和第二辅助排气口542均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在排气口52的左侧,靠近排气口52地挖设有贯通喷淋板90的第一辅助排气口541;在排气口52的后侧,靠近排气口52地挖设有贯通喷淋板90的第二辅助排气口542。喷淋板90的残留于排气口52与第一辅助排气口541之间的部位成为第一隔离条部981,喷淋板90的残留于排气口52与第二辅助排气口542之间的部位成为第二隔离条部982。第一隔离条部981、第二隔离条部982的上下表面与喷淋板90的上下表面平齐。在喷淋板90的上表面,以包围排气口52、第一辅助排气
口541、第二辅助排气口542的方式向上方突出形成有环状壁部983,在俯视时环状壁部983呈大致等腰直角三角形状。
[0117]
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排气口形成部98的上方覆盖有第二盖体45,第二盖体45形成为板状,俯视时呈大致等腰直角三角形状。与储水容器8同样地,第二盖体45优选由透明的树脂、塑料等材料形成。通过将第二盖体45安装于环状壁部983的上端面,该第二盖体45的下表面与环状壁部983的上端面抵接。关于第二盖体45与环状壁部983之间的接合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卡接、螺钉固定、粘接、熔接等方式,考虑到可拆装性,优选采用卡接、螺钉固定、粘接等方式。
[0118]
如图14、图16所示,在将喷淋板90安装于储水容器8且将第二盖体45安装于环状壁部983的状态下,喷淋板90的下表面抵接于储水容器8的侧壁81的上端面,第一隔离条部981、第二隔离条部982的下表面抵接于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的上端面,环状壁部983的上端面抵接于第二盖体45的下表面。由此,排气口52位于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的上端并与容器侧排气路径部51连通,第一辅助排气口541和第二辅助排气口542朝向下方向储水装置4内开放,排气口52经由第一隔离条部981及第二隔离条部982的上表面与第二盖体45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第一辅助排气口541及第二辅助排气口542向储水装置4内开放。此外,由于进水口32位于喷淋板90的下方,而排气口52设于喷淋板90,因此,排气口52的高度高于进水口32的高度。
[0119]
另外,辅助排气口54的数量并非必须如上述那样设为两个,也可以设为一个,还可以设为三个以上。总之,只要设置一个以上的辅助排气口54即可。
[0120]
另外,在第一隔离条部981、第二隔离条部982的上表面,以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四个圆柱状的凸起部,这些凸起部的突出高度略低于环状壁部983的突出高度,这些凸起部构成消泡部53。由此,在储水装置4内的靠近排气口52的位置设有消泡部53,也就是说,在辅助排气口54与排气口52之间设有消泡部53。具体而言,在脱水工序的抽吸动作中使气泵2运行时,存在泡沫13与空气一起经由排气口52、排气路径5被吸入到气泵2的风险,若泡沫13进入到气泵2中,则可能导致抽吸动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可能导致气泵2发生故障。通过设置上述的凸起部,在泡沫13进入排气口52之前,将与凸起部碰撞而破裂,由此,能够消除泡沫13而防止泡沫13进入排气口52,从而作为消泡部53发挥作用。
[0121]
此外,在消泡部53中,相邻的凸起部之间的间隔优选为1mm以下。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直径大于1mm的泡沫13进入排气口52,另一方面,随空气漂浮的泡沫13的直径通常大于1mm,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绝大部分的泡沫13进入排气口52内。
[0122]
另外,构成消泡部53的凸起部的数量不限于四个,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除四个以外的多个。总之,凸起部的数量为一个以上即可。此外,凸起部的形状并非必须是圆柱状,也可以多棱柱状、多棱锥状等其它形状。
[0123]
此外,消泡部53也可以由一个以上的狭缝或孔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在第一隔离条部981及第二隔离条部982的上表面,分别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沿着第一隔离条部981、第二隔离条部982延伸的板状部,并在该板状部设置一个以上的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或者一个以上的孔。与凸起部同样地,狭缝的宽度优选为1mm以下,孔的孔径优选为1mm以下。
[0124]
另外,如图4、图7所示,从喷淋板90的下表面向下方延伸设置有挡板6。具体而言,
挡板6包括第一挡板61和第二挡板62。第一挡板61呈板状,整体上沿前后方向延伸,为了适应喷淋孔930的配置而在前后方向的中间处设有弯折部。第二挡板62呈平板状,沿左右方向延伸。在将喷淋板90安装于储水容器8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第一挡板61在储水装置4内位于进水口32与排气口52之间,从而防止从进水口32向储水装置4内导入的洗涤水12和/或洗涤水12中的泡沫13进入排气口52。另外,如图16所示,第二挡板62位于侧壁水流形成口933与排气口52之间,从而防止喷淋水进入排气口52。此外,第一挡板61和第二挡板62还能够防止洗涤水12和/或泡沫13、喷淋水向第2检测电极72喷溅,从而能够防止液位检测装置7发生误检测。
[0125]
此外,挡板6并非必须包括第一挡板61和第二挡板62,例如也可以省略第二挡板62。
[0126]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另外将构成要素的若干除外而实现的其它实施方式用作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即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语句所表达的意思的范围内,对所述实施方式实施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变形例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