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34827发布日期:2022-08-13 10:23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织面料,尤其涉及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


背景技术:

2.高弹性面料回复性好,通常作为户外运动面料:良好的伸缩性面料不断推动户外活动的便捷,快速、有效的保护肌肉在伸展中的力量消耗,面料的弹力使得服装与运动节奏保持同步。
3.现有技术中,目前的弹性面料结构简单,回弹能力不够明显,而且功能单一,在天热穿着时或者运动时,人体产生的汗液不容易挥发,影响身体健康,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4.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9904152公开了“一种透气型高弹针织面料,包括针织面料主体和第二弹性层,所述针织面料主体的内部中间设置有针织层,且针织层的上侧粘接有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透气层,且第一透气层的上方粘连有聚酯纤维层,所述第二弹性层粘连于针织层的下方,且第二弹性层的下方设置有第二透气层,所述第二透气层的下方粘接有吸汗层,且第二透气层的内部纺织有透气网布层”。此面料设置的第一弹性层和第二弹性层,虽然增强针织面料主体的弹性,但是由于比较紧密而不透气,人体产生的汗液不容易挥发。为了提高透气性,又粘连透气层、有聚酯纤维层和有吸汗层多层结构,形成贴合面料,工艺繁琐,且也存在出汗后布料黏身的问题。
5.如中国专利文献cn215970544公开“一种回弹性能好的弹性面料。所述回弹性能好的弹性面料,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设置有透气层,所述透气层的顶部设置有弹性层,所述弹性层的顶部设置有除菌层,所述除菌层的顶部设置有保护层,所述弹性层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横向弹性条和若干个纵向弹性条”。同样地,此面料在弹性层的基础上设有透气层、除菌层和保护层,形成了spacer结构;虽然通过弹性层的设置提高了面料的弹性,但多层结构减弱了面料的透气性;同时汗液通过除菌层被吸收,虽然能够起到很好的抗菌抑菌作用,并防止细菌滋生,但汗液中的水份仍停留在面料中,使面料容易粘贴在身上,引起穿着的不舒服性,从而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6.因此,亟需一种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不易卷边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该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不仅不粘身,而且还具有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且不易卷边的功能。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其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以梳栉穿纱方式进行编织形成所述面料本体,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低蓬松度结构,所述低蓬松度结构为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以穿ai空bi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
元穿与空的表述为a
ibi
,1≤ai≤50,1≤bi≤50;其中,ai表示穿纱的导纱针,bi表示空穿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2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高蓬松度结构,所述高蓬松度结构为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以空mj穿nj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元穿与空的表述为mjnj,1≤mj≤50,1≤nj≤50;其中,mj表示空穿的导纱针,nj表示穿纱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弹性纱线y3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为所述弹性纱线y3以梳栉满穿方式所形成;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均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形成凸起结构。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三种纱线,并且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结合众所周知的:光滑表面含水量越高其将越平整及粘肤力就越强之现有技术可知;本发明通过利用高蓬松度纱线y2比低蓬松度纱线y1吸水性更快的特征,并结合二者间隔排列设置的结构,有效的降低了低蓬松度纱线y1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低蓬松度纱线y1润湿后的粘肤力,进而使得本发明不粘身,同时利用高蓬松度纱线y2的蓬松性和卷曲性使其与皮肤接触为点状接触,进而使得接触面积小,进一步的又提高了本发明的不粘身性能和透气性。同时,本发明还使得本发明的面料本体通过高蓬松度纱线y2从皮肤进行吸水,并通过毛细管效应将水份传递至低蓬松度纱线y1,水份进行了传递扩散,从而加速快干;本发明这种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间隔排列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了吸湿快干的能力同时还极大的减少了粘肤力效果,使得本发明具有优良的不粘身性能;与此同时,本发明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三种纱线的搭配,在保证面料本体具有弹性的情况下,还形成微观的高低凹凸空间和更多的纱线间的孔隙,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由此可见,本发明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不仅不粘身,而且还具有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且不易卷边的功能,使得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具有开度大、回复性好、可任意裁的特点,穿着干爽舒适不粘身,使得人体肌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实用性强且效果显著;非常适用于制作与皮肤有接触的衣服如内衣、t恤、裤装以及衬衫等,可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性、功能性、实用性的需求,适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经济、社会效益。
10.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凸起结构呈点状或线状。借由点状或者线状的凸起结构,既有效的减小了与皮肤接触的粘身性,又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还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使得穿着更舒服和适宜。
11.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根数比介于1:3-3:1之间,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比介于0.5-3.5之间。
12.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比介于0.9-1.2之间,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或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为7-100旦尼尔。
13.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为fdy纱线,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为dty纱线,所述弹性纱线y3为aty纱线,所述fdy纱线、dty纱线及aty纱线
的蓬松度依次由低到高。
14.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结构与所述高蓬松度结构中梳栉对针方式为相同对针,其中ai=mj且bi=nj。
15.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和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垫纱数码均为1-0/2-3//或0-1/2-1//或1-0/1-2/2-3/2-1//,所述弹性纱线y3的垫纱数码为0-2/3-1//或1-0/1-2//或1-0/1-2/2-3/2-1//。
16.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每把梳栉纱线走的线圈呈全开口结构、全闭口结构、一开一闭结构其中之一或任意组合。
17.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面料本体呈单面提花或双面提花结构。
18.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面料本体的底面呈绒面结构。
19.较佳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呈化纤结构,所述高蓬松度y2呈短纤结构。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粘肤力测试30分钟内滴水数据趋势图。
21.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事例和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阐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28.本发明的经编弹性织物,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所述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以梳栉穿纱方式进行编织形成所述面料本体,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低蓬松度结构,所述低蓬松度结构为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以穿ai空bi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元穿与空的表述为a
ibj
,1≤ai≤50,1≤bi≤50;其中,ai表示穿纱的导纱针,bi表示空穿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2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高蓬松度结构,所述高蓬松度结构为所述高
蓬松度纱线y2以空mj穿nj形成基本单元并循环至满幅,其中一个基本单元穿与空的表述为mjnj,1≤mj≤50,1≤nj≤50;其中,mj表示空穿的导纱针,nj表示穿纱的导纱针;循环单元由至少一个基本单元,最多不超过10个不同的基本单元以组成一个循环单元,沿宽度方向重复至满幅;所述弹性纱线y3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梳栉穿纱方式形成弹性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为所述弹性纱线y3以梳栉满穿方式所形成;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均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贴肤面形成凸起结构。本发明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包括呈经编结构的面料本体,该面料本体包括至少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三种纱线,并且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均位于所述面料本体的表层且二者呈间隔排列;结合众所周知的:光滑表面含水量越高其将越平整及粘肤力就越强之现有技术可知;本发明通过利用高蓬松度纱线y2比低蓬松度纱线y1吸水性更快的特征,并结合二者间隔排列设置的结构,有效的降低了低蓬松度纱线y1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低蓬松度纱线y1润湿后的粘肤力,进而使得本发明不粘身,同时利用高蓬松度纱线y2的蓬松性和卷曲性使其与皮肤接触为点状接触,进而使得接触面积小,进一步的又提高了本发明的不粘身性能和透气性。同时,本发明还使得本发明的面料本体通过高蓬松度纱线y2从皮肤进行吸水,并通过毛细管效应将水份传递至低蓬松度纱线y1,水份进行了传递扩散,从而加速快干;本发明这种低蓬松度纱线y1及高蓬松度纱线y2间隔排列的结构大大的提高了吸湿快干的能力同时还极大的减少了粘肤力效果,使得本发明具有优良的不粘身性能;与此同时,本发明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三种纱线的搭配,在保证面料本体具有弹性的情况下,通过形成的凸起结构还形成微观的高低凹凸空间和更多的纱线间的孔隙,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
29.综上所述可见,本发明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不仅不粘身,而且还具有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且不易卷边的功能,使得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具有开度大、回复性好、可任意裁的特点,穿着干爽舒适不粘身,使得人体肌肤面始终保持干爽舒适,实用性强且效果显著;非常适用于制作与皮肤有接触的衣服如内衣、t恤、裤装以及衬衫等,可满足人们对穿着舒适性、功能性、实用性的需求,适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经济、社会效益。
30.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本发明的不粘身和透气性,较佳者,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凸起结构呈点状或线状。借由点状或者线状的凸起结构,既有效的减小了与皮肤接触的粘身性,又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还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使得穿着更舒服和适宜。
31.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发明的不粘身、透气性好、吸湿快干且不易卷边之性能。优选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根数比介于1:3-3:1之间,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比介于0.5-3.5之间。更具体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与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比介于0.9-1.2之间,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或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的线密度为7-100旦尼尔。
32.优选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为fdy纱线,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为dty纱线,所述弹性纱线y3为aty纱线,所述fdy纱线、dty纱线及aty纱线的蓬松度依次由低到高。本发明由于为经编织物结构,并且在排纱上采用高蓬松度纱线
(dty纱线)和低蓬松度纱线(fdy纱线)间隔排纱。由于光滑表面含水量越高,越平整,粘肤力越强,dty纱线吸水性比fdy纱线吸水性更快,降低了fdy纱线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fdy纱线润湿后的粘肤力;dty纱线的蓬松性和卷曲性使其与皮肤接触为点状接触,接触面积小;dty纱线从皮肤进行吸水,并通过毛细管效应导到fdy纱线上,传递扩散,加速快干。所以fdy纱线间隔dty纱线的结构有利于吸湿快干和减少粘肤力。进一步地,fdy纱线和dty纱线形成非常明显的微观上的高低凹凸空间和更多的纱线间的孔隙,进一步的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更具体地,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结构与所述高蓬松度结构中梳栉对针方式为相同对针,其中ai=mj且bi=nj。其中:fdy为英文fully drawn yarn的简称,中文翻译为:全拉伸丝;dty为英文draw texturing yarn的简称,中文翻译为:拉伸变形丝;aty为英文air textured yarn的简称,中文翻译为:空气变形纱。
33.较佳者,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和所述高蓬松度纱线y2垫纱数码均为1-0/2-3//或0-1/2-1//或1-0/1-2/2-3/2-1//,所述弹性纱线y3的垫纱数码为0-2/3-1//或1-0/1-2//或1-0/1-2/2-3/2-1//。
34.较佳者,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于所述面料本体中的每把梳栉纱线走的线圈呈全开口结构、全闭口结构、一开一闭结构其中之一或任意组合。
35.较佳者,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面料本体呈单面提花或双面提花结构。
36.较佳者,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所述面料本体的底面呈绒面结构。通过绒面结构形成起绒效果,从而提升本发明面料的触感。进步地,该绒面结构通过起绒处理工艺即可获得。
37.较佳者,本发明的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的低蓬松度纱线y1优选为化纤纱线;本发明的高蓬松度纱线y2优选为短纤纱线。
38.为了进一步的对发明作详细的说明及其实施方式的理解,下文中将低蓬松度纱线y1、高蓬松度纱线y2及弹性纱线y3采用本领域内技术人员所悉知的符号进行代替,即:低蓬松度纱线y1用纱线y1表示,高蓬松度纱线y2用纱线y2表示,弹性纱线y3用纱线y3表示。同时。下文中,pa6指尼龙6;fd为英文full dull的简称,中文翻译为:全消光;pu为英文polyurethane的简称,中文翻译为:聚氨酯。
39.结合图1-图7及表一和表二对发明不粘身的经编弹性织物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0.实施例1:用40针经编机,ai=mj=1且bi=nj=1,纱线y1采用pa6 25/34 fd fdy纱线,穿纱方式1穿1空;纱线y2采用pa6 25/34 fd dty纱线,穿纱方式1空1穿;1间1穿纱,结构为1-0/2-3//(即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送纱量1220mm/腊克;纱线y3采用pu 20d,盘头牵伸比100%,结构为0-2/3-1//,满穿,送纱量1300mm/腊克,进行编织。经过:水洗-预定-染色-后整理,一系列后段流程,所得成品规格:170cm*130g/m2。
41.对比例1:用40针经编机,纱线采用pa6 25/34 fd fdy纱线,满穿,结构为1-0/2-3//,送纱量1220mm/腊克;弹性纱线采用pu 20d,盘头牵伸比100%,结构为0-2/3-1//,满穿,送纱量1300mm/腊克,进行编织。经过:水洗-预定-染色-后整理,一系列后段流程,所得成品规格:160cm*150g/m2。
42.对比例2:用40针经编机,纱线采用pa6 25/34 fd dty纱线,满穿,结构为1-0/2-3//,送纱量1220mm/腊克;弹性纱线采用pu 20d,盘头牵伸比100%,结构为0-2/3-1//,满穿,送纱量1300mm/腊克,进行编织。经过:水洗-预定-染色-后整理,一系列后段流程,所得成品规格:160cm*145g/m2。
43.以上面料采用相同的吸湿、快干后处理,对以上面料进行吸湿快干、单向导湿、透气性、和粘肤力进行测试。
44.取样:本次实验,从50码布卷中,取前、中、后3段,各0.5码布办,取3份,1份用来做吸湿快干测试,1份用来做单向导湿测试,1份用来做透气性测试,1份用来做粘肤力测试。
45.吸湿快干测试:采用jis l1907方法,对其中1份试样的3块面料,进行吸湿、快干测试,3块面料的吸湿、快干值进行求取平均值作为该面料的吸湿、快干值。
46.透气性测试:采用jis l 1096method a,对其中1份试样的3块面料,每块面料左、中、右进行透气性测试,求取平均值作为每块的透气值结果;3块面料的透气值再进行求取平均值作为该面料的最终透气值。
47.单向导湿测试:aatcc 195“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 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纺织品的液体水分管理性能”进行了测量。对其中1份试样的3块面料,进行单向导湿能力owtc(one way transport capability)测试,3块面料的owtc值进行求取平均值作为该面料的owtc值。
[0048][0049]
由表一分析,采用相同吸湿快干后处理的上述面料,都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快干性dty比fdy稍差,实施例1和对比例2有良好的吸湿、快干性。单向传递性能,对比例2表现最好,由此可见dty纱线比fdy纱线单向传递性能更好。透气性方面,实施例1表现更佳。综合评估,实施例1在吸湿快干性和透气性方面表现优异。
[0050]
粘肤力测试如下:
[0051]
实验设备:zwick拉力机、5n传感器、自制的摩擦系数仪、摩擦块(2
×
2cm光滑无棱角铜块,接触面未包覆)
[0052]
测试样品:经向(l)&纬向(w):8
×
12cm,12cm方向两端各向内折叠1cm后缝合,使中间有效距离为8cm,即8
×
8cm。
[0053]
测试条件:
[0054]
滴水量:0.2ml(滴水至样品中央位置使其扩散,渗透时间总计30s,然后计时0min,每隔5min测试一次。)
[0055]
预计张力:0.1n
[0056]
预加张力速度:50mm/min
[0057]
拉伸速度:200mm/min
[0058]
拉伸位移:60mm
[0059]
操作方法:将缝纫线拉直(尽量保证无张力),固定在摩擦系数仪上,干态直接进行测试,湿态滴水(计时)后进行测试。摩擦块从8
×
8cm布片边沿开始滑动,分别在滑过距离值为第30mm位置,第40mm位置,第50mm位置取值。
[0060]
该实验模拟人体出汗后,皮肤与衣物之间的水环境,用湿态下测得的摩擦力来表征出汗后,皮肤与面料之间的粘肤力,粘肤力f:f=f
l
+fw,f
l
为经向摩擦力,fw为纬向摩擦力。该实验主要关注贴肤面(back side)的摩擦力,干燥状态下,滴水0min后,5min后,10min后,15min,20min,25min,30min后,记录粘肤力的数据,见表二。
[0061][0062][0063]
为了方便观察和分析,将表二第50mm位置,30分钟内滴水数据做成趋势图,见图1。
[0064]
由图1可知,滴水后,粘肤力突然变大,随着水分慢慢从贴肤面渗透,扩散到另外一面,贴肤面的粘肤力逐渐减小,到完全干燥状态,回到初始粘肤力最小状态。实施例1和对比例1在滴水状态后的30分钟内,粘肤力低于对比例1,因此实施例1在湿润状态的粘肤力更小,不沾身效果更好。
[0065]
综上所述可知,对面料进行吸湿快干、透气性、单向导湿性能、粘肤性能测试,实施
例1各项表现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吸湿快干、透气不粘身效果。
[0066]
实施例2:如图3所示,ai=mj=1且bi=nj=1,纱线y1为fdy纱线,穿纱方式1穿1空,纱线y2为dty纱线,穿纱方式1空1穿,纱线y1和纱线y2梳栉相同对针,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为1-0/2-3//,纱线y3为氨纶,纱线满穿,垫纱数码为1-0/1-2//。
[0067]
实施例3:如图4所示,纱线y1为fdy纱线,穿纱方式1穿1空,纱线y2为dty纱线,穿纱方式1空1穿,纱线y1和纱线y2梳栉相同对针,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为0-1/2-1//,纱线y3为氨纶,纱线满穿,垫纱数码为1-0/1-2//。
[0068]
实施例4:如图5所示,纱线y1为fdy纱线,穿纱方式1穿1空,纱线y2为dty纱线,穿纱方式1空1穿,纱线y1和纱线y2梳栉相同对针,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为1-0/1-2/2-3/2-1//,纱线y3为氨纶,纱线满穿,垫纱数码为1-0/1-2/2-3/2-1//。
[0069]
实施例5:如图6所示,ai=mj=1且bi=nj=2,纱线y1为fdy纱线,穿纱方式1穿2空,纱线y2为dty纱线,穿纱方式1空2穿,纱线y1和纱线y2梳栉相同对针,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为1-0/2-3//,纱线y3为氨纶,纱线满穿,垫纱数码为0-2/3-1//。
[0070]
实施例6:如图7所示,ai=mj=2且bi=nj=3,纱线y1为fdy纱线,穿纱方式2穿3空,纱线y2为dty纱线,穿纱方式2空3穿,纱线y1和纱线y2梳栉相同对针,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为1-0/2-3//,纱线y3为氨纶,纱线满穿,垫纱数码为0-2/3-1//。
[0071]
实施例7: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纱线y1换为化纤,穿纱方式1穿1空,纱线y2换为短纤,穿纱方式1空1穿,纱线y1和纱线y2梳栉相同对针,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为0-1/2-1//,纱线y3为氨纶,纱线满穿,垫纱数码为1-0/1-2//(结构跟实施例3相同)。通过利用短纤纱线纤维多,纤维间孔隙多,y2短纤纱吸水性比y1化纤吸水性更快的特征,并结合二者间隔排列设置的结构,有效的降低了化纤y1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化纤y1润湿后的粘肤力。同时,短纤y2从皮肤进行吸水,并通过毛细管效应将水份传递至化纤y1,水份进行了传递扩散,从而加速快干。并且,短纤y2和化纤y1并排或交织时,抱和紧密程度不如化纤同化纤抱和紧密,使面料拥有更多纱线间的孔隙,使得空气流通性能更好,增加了织物的透气性。
[0072]
实施例8: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纱线y1换为化纤,穿纱方式2穿3空,纱线y2换为短纤,穿纱方式2空3穿,纱线y1和纱线y2梳栉相同对针,纱线y1和纱线y2垫纱数码为1-0/2-3//,纱线y3为氨纶,纱线满穿,垫纱数码为0-2/3-1//。(结构跟实施例6相同)。
[0073]
本发明的纱线y3优选为氨纶或聚烯烃。
[0074]
另,本发明所涉及的编织方法均为现有技术,其为用现有已知的方法来进行结构的限定;本发明所涉及的材料为现有技术;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此不再作详细的说明。
[0075]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同时,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