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品的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9612317阅读:905来源:国知局
袜品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脚后跟部的袜品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作为具备脚后跟部的袜品的一种,可列举出袜子。在圆织机、横机等编织,并利用从穿入口朝向脚尖、或朝向其相反的一方向编织成筒状,同时在脚后跟部使脚背侧的编织暂时停止的方法编织。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横机,从袜子的穿入口起口而朝向脚尖编织。进行如下的折回编织:在编织中途的脚后跟部使脚背侧的编织暂时停止,仅在脚后跟侧使编织宽度逐渐减少,接着使编织宽度逐渐增加。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3333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折回编织中,由于未编织的线圈逐渐增加,该线圈越增加,在新线圈的形成时线圈的下垂越恶化。因此,无法充分地使脚后跟部的纵行方向的编织增加,成为脚尖侧与穿入口侧的筒状针织物间的角度为100度以上的袜子。其结果是,在穿着时在脚背侧针织物过剩,由于不贴合脚而成为容易偏移的袜子。近年来,由于在横机上在齿口按压针织物的可动沉降片装置的改良等而使折回编织的纵行方向的编织增加,也出现了角度为大致90度的被称为直角袜子的袜子。
[0007]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提供一种具备与在横机上是否具备可动沉降片装置无关而不使用折回编织形成的脚后跟部的袜品的编织方法。
[0008]本发明提供一种袜品的编织方法,是使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且具备脚后跟部的袜品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工序α,将第1筒状针织物和第2筒状针织物这2个筒状针织物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编织;工序β,通过使至少任一方的筒状针织物移动,在前后针床分别设置基于2个筒状针织物的线圈的重叠线圈,在构成包括该重叠线圈的筒状针织物的线圈上编织新线圈,替换2个筒状针织物而形成第3筒状针织物;及工序γ,对于第3筒状针织物中的前后针床各自的所述重叠线圈附近的线圈,反复进行使该线圈的左右任一方侧的线圈列移动而在第3筒状针织物内形成重叠线圈并使筒径减少,并且在构成包括该重叠线圈的第3筒状针织物的线圈上编织新线圈而接合的步骤,形成从脚背侧朝向脚后跟侧而线圈在纵行方向连接的设计线。
[0009]本发明中,在形成所述设计线时,通过包括构成该设计线的线圈列在内对所述左右一方侧的线圈列进行成圈编织的区域X和对左右两方侧的线圈列进行成圈编织的区域Υ的组合而形成第3筒状针织物。
[0010]而且,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区域X的设计线的形成,使所述一方侧的线圈列向同一方向进行2次移动,从在移动方向侧形成的重叠线圈使近前侧的线圈列进行第1次移动,从该重叠线圈接续而在近前侧保留设计线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线圈列,进而对于近前侧的线圈列进行第2次移动,形成2个线圈的重叠线圈。
[0011]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筒状针织物和第2筒状针织物以不同的筒径形成。关于2个筒状针织物的筒径不同,当然,接合的线圈的数量不一致,因此,在线圈多的筒状针织物侧形成重叠线圈而减少差量,设定未接合的线圈等,进行与线圈少的筒状针织物侧的线圈数一致的编织。
[0012]【发明效果】
[0013]根据本发明,由于不进行折回编织而将2个筒状针织物接合,因此特别是即使没有可动沉降片装置也容易进行2个筒状针织物间的脚后跟部的编织。收针编织中,为了筒状针织物的接合而在刚形成重叠线圈后就形成新线圈,由此针织物的下垂良好而易于编织。例如也容易以90度或其以下的角度进行编织。
[0014]根据本发明,将夹着在接合部位出现的设计线而对左右一方侧的线圈列利用成圈编织不增加而接合的筒状针织物的区域X的编织、和利用成圈进行放针并同时调整线圈数而接合的筒状针织物的区域Y的编织进行组合。其结果是,能够简单地调整筒状针织物间的角度、脚后跟部的大小(线圈数)。
[0015]根据本发明,在形成重叠线圈时,为了向相同方向的重叠线圈的形成,使要移动的线圈在1次寄存于相对的针床,横移也是同方向的,因此能够依次使该线圈移动返回,因此编织效率好。
[0016]根据本发明,通过变更脚背侧和脚踝侧的筒径,能够得到在穿着时贴合脚的形状的袜品的形状。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袜品的运动护脚的概略图。
[0018]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运动护脚的编织工序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运动护脚的编织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编织图。
[0020]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运动护脚的编织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编织图。
[0021]图5是表示不同于本发明的图1中示出的运动护脚的其他袜品的概略图。
[0022]【标号说明】
[0023]1 袜品
[0024]la第1筒状针织物、lb第2筒状针织物、lc第3筒状针织物
[0025]2,3,5重叠线圈
[0026]6设计线
[0027]8,9 给纱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使用图1?图4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袜品的具备脚后跟部的运动护脚1及其编织方法。本实施例中编织所使用的横机是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两针床横机,能够在各针床间移圈。而且使用能够在导针片具备的针舌保持线圈的复合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2946323号公报),即使没有空针也能够进行线圈的移圈。编织所使用的横机可以为四针床横机,横机具备的织针也可以为舌针。为了便于说明,织针的数量、用于接合的收针次数比实际的编织少。图2、图5所示的箭头表示线圈的方向,针织物内所示的点划线表示第1?第3的各筒状针织物的边界。另外,仅在图2(c)中在后述的第3筒状针织物内画上斜线表示以成圈编织形成线圈的情况,与该编织相关,用粗线表示区域的区分。
[0029]图3、图4中,图中左侧的数字表示编织步骤(S),折线箭头表示线圈的移动路径。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大写的A?Μ表示FB的织针,小文字的a?m表示BB的织针。另外,实心圆圈表示在该编织步骤中编织的线圈,空心圆圈表示与该编织步骤的编织无关而钩挂于织针的线圈,双层圆圈表示重叠线圈,三角符号表示给纱口。
[0030]【实施例1】
[0031]图1是运动护脚1的概略图。纸面右侧成为脚尖侧的开口部,纸面上侧成为穿入口侧的开口部。在脚后跟部穿着的运动护脚1中,设计线6从脚背侧朝向脚后跟侧而线圈在纵行方向连接,2个筒状针织物la、lb在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第3筒状针织物lc内通过设计线6连接。S卩,在设计线6的两侧端部进行2个筒状针织物la、lb的收针编织的结果是,重叠线圈作为边界线显现,该重叠线圈与它们之间的线圈列在纵行方向连接,由此形成设计线6。因此,线的宽度、角度、形成位置仅通过使收针编织时的重叠线圈的形成部位移动就能够简单地变更。该设计线6如图中的箭头所示,2个筒状针织物la、lb的线圈的方向不同。
[0032]运动护脚1在穿入口侧和脚尖侧开口,它们的开口端成为起口。由于未进行压圈处理而得到适度的拉伸,通过接续开口端而附加2x2罗纹组织部11,更容易贴合脚。另外,若观察成为除罗纹以外的第3筒状针织物lc的平针组织部12的区域,则从设计线6的终端部起的脚尖侧的线圈数(距离)与穿入口侧的线圈数(距离)相比较长,面积也较大。通过使平针组织部12的编织在纵行方向增加,则线圈增加而导致脚后跟部的富余量。
[0033]实施例1中,在设计线6和罗纹组织11间的平针组织部12的形成状态下可知,从设计线6的始端部到中程为止,脚尖侧在2个线圈横列进行1次收针编织并同时进行成圈编织,产生大致45度的角度,在穿入口侧,不进行成圈编织而进行收针编织,以接近正交的角度接合。中程以后,在脚尖侧和穿入口侧的两侧进行成圈编织,一起产生大致45度的角度,形成脚后跟部。而且,脚尖侧的筒状针织物的筒径比穿入口侧的筒状针织物大,与脚的形状一致。通过调整收针编织的频率(次数),能够将不同的筒径接合,通过设置适合于脚后跟的形状的空间,在穿着于脚后跟时能够形成贴合性高的运动护脚1。
[0034]图2是表示运动护脚1的编织工序的示意图。图2(a)中,将第1筒状针织物la和第2筒状针织物lb这2个筒状针织物la、lb在针床上并列形成,图2 (b)中,使2个筒状针织物la、lb接合而形成1个第3筒状针织物lc,使开口部接合并同时使线圈收针而形成脚后跟部。图2(c)中,在接合结束的2个筒状针织物间,从完成后的运动护脚1的脚背侧朝向脚后跟侧的纵行方向的线圈作为设计线6形成。
[0035]图2(c)中,示出用粗线将接近设计线6且以斜线表示的成圈编织形成的放针线圈7区分开的区域。通过将在设计线6的一方侧形成放针线圈7的区域X和在两侧形成的区域Y的编织组合,而能够调整筒状针织物间的角度、导致脚后跟部的富余量的线圈的增减。此外,若区域Y的编织线圈横列变多,则筒状针织物间的角度变小。这是因为,通过编织线圈横列增加,而与在筒状针织物形成的设计线6的接合部立起。若大致在2个线圈横列的成圈编织中从左右两侧进行1次收针编织,则合计能够形成接近90度的角度,在3个线圈横列中进行一次则能够进一步降低角度。而且相对于这些情况,通过在4个线圈横列中组合1次等的编织,还能够实现筒状针织物间的角度的微调整。本实施例1中,区域X和区域Y各为1个部位,但也可以用于多个部位。
[0036]图3、图4是运动护脚1的编织图。以下,对由图3、图4表示的编织步骤S1?S17进行说明。
[0037]图3的S1示出第1筒状针织物la和第2筒状针织物lb这2个筒状针织物la、lb的状态。仅对于在针床上并列的2个筒状针织物la、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