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立柱内缩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4656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四立柱内缩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机械式停车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两层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机械式停车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两层停车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较大。两层停车设备中,有采用单个平面车位独立设置一套停车设备的形式,现有的这种设备形式多数采用四立柱最外侧设置的结构,个别情况下也有采用单立柱悬臂或者双立柱门架式结构。四立柱最外侧设置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稳定,但存在以下缺点:结构支点之间为最大长度,受力情况未尽合理;最外侧立柱对车辆进入产生较大障碍;若停放车辆的长度及宽度尺寸较大,则司机进出设备内部区域的活动空间较少。而单立柱悬臂或者双立柱门架式结构则存在上台板支承结构相对不稳定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采用四立柱内缩设置的结构,在保持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结构的上台板支承相对稳定的优点的同时,还使得结构支点之间的长度减少、受力状态进一步改善;而且,又能够明显改善最外侧立柱对车辆进出造成的障碍。采取优化方案还能够进一步增加司机进出设备内部所需的活动空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四立柱内缩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车设备为在单个平面车位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下层为地面层、为平面车位,车辆直接停放在地面层,无需设置承载车辆的台板,第二层设置有承载车辆的上台板;支承上台板的立柱为四根,下层平面车位的长度中心线的两侧各设置两根;相对于下层平面车位长度方向的最大尺寸而言,所述四根立柱为内缩设置,其中靠近车辆驶入方向的两根立柱相对于下层平面车位靠近车道一侧边线的内缩尺寸显著不同,两根立柱的内缩尺寸之间的差异数值大于常人肩宽尺寸数值,使得当两套以上的停车设备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时,靠近车道一侧边线的相邻两套停车设备的其中一套停车设备的立柱内缩尺寸较大,而另一套停车设备的立柱内缩尺寸较小,使得司机能够利用上述两根立柱之间形成的空间位置进行无障碍穿越,即从车道进入停车区域或者从停车区域走出车道,而无需从立柱与车辆之间的相对较狭窄的空间位置穿越;每套停车设备的四根立柱的上部支承有一个由两根纵梁和两根横梁组成的矩形的上层框架,该上层框架的外围最大尺寸与下层平面车位的最大尺寸一致,设置的净空高度高于进入停放的车辆的高度,用于支承上台板的升降驱动装置。

上述做法使得下层车位的容车尺寸保持最大,且使得车辆进入停放时能够尽量避免立柱造成的妨碍。同时,因为设备上层框架的纵梁为主要受力梁,安装有上台板的牵引或曳引机构;内缩的立柱结构对比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结构,使得纵梁曳引上台板的支承点的位置与立柱位置更为接近,受力情况相对更为合理,因此,纵梁的结构尺寸能够获得优化。

同时,上述做法使得结构相同的两套停车设备在车宽方向并列设置时,司机从停放有车辆的设备内部往车道方向行走、离开设备区域,或者从车道进入停放有车辆的设备内部时,能够选择只有一根立柱阻碍的空间位置行走以及在两根内缩尺寸显著不同的立柱之间穿越,获得相对较大的活动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仅涉及两层停车设备的立柱设置。该技术方案适用于现有利用矩形上层框架支承上台板升降驱动、在单个平面车位设置的所有类型的两层停车设备。

基于上述一种四立柱内缩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的基础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框架的两根纵梁的下方位置分别设置有两套对射检测装置,所述上层框架的两根横梁的下方位置分别设置有两套对射检测装置,上述四套对射检测装置的对射检测通道组成一个矩形框,上层车辆的最大外形尺寸被限制在该矩形框之内;上述四套对射检测装置的检测信号接入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当上台板在上升过程或下降过程中,任何一套装置的对射检测通道被物体遮挡,则触发停车设备控制系统立即停止上台板的上升动作或下降动作,并作出报警提示。上述对射检测装置可以是现有商品化的红外对射检测元器件或者激光对射检测元器件;当上台板在上升过程或下降过程中,包括车辆在内的任何物体遮挡任何一套对射检测装置的对射检测通道,即被视为车辆的最大外形尺寸超限,即触发停车设备控制系统立即停止上台板的上升动作或下降动作,并作出报警提示。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在上层框架两根纵梁和两根横梁下方位置分别设置的四套对射检测装置,在所有四套对射检测装置的对射检测通道位置分别设置有自检辅助装置,所述自检辅助装置能够由停车设备控制系统指令遮挡或者指令打开对射检测装置的对射通道;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上述自检辅助装置处于指令打开状态,使得在没有外部物体遮蔽对射通道时,相关对射检测装置的对射通道处于导通状态;当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启动或复位的时候,或者在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处于对自检辅助装置作定时自检的时候,即指令触发上述自检辅助装置从打开状态转为遮挡状态,此时,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应接收到相应的对射检测装置发来的被屏蔽信号;而当停车设备控制系统指令触发上述自检辅助装置从屏蔽状态转为正常的打开状态,此时,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应接收到相应的对射检测装置发来的恢复导通信号;若停车设备控制系统未能接收到对射检测装置的上述信号变化,则表示或者是相应对射检测装置故障、或者是相应自检辅助装置故障、或者是已经有外部物体遮蔽对射通道,因此,停车设备控制系统即停止设备的运行,并作出报警提示。上述对射检测装置可以是现有商品化的小电机带动一个带凸出外缘的叶片,当小电机获得外部信号驱动旋转,该叶片的凸出外缘将旋转至遮挡对射检测装置的对射通道;当小电机获得外部信号驱动、继续旋转、将使得该叶片的凸出外缘离开原来的遮挡位置,即对射检测装置的对射通道被打开,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与有益效果:采用四立柱内缩设置结构综合了最外侧设置四立柱结构的相对比较稳定以及非对称设置两立柱的司机活动空间较大的优点,使得停车设备的结构尺寸优、设置位置合理、造价低、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两层停车设备的平面布局示意图。图中,1-1上台板曳引点一;1-2上台板曳引点二;1-3上台板曳引点三;1-4上台板曳引点四;2-1后横梁;2-2前横梁;3-1左纵梁;3-2右纵梁;4-1立柱一;4-2立柱二;4-3立柱三;4-4立柱四;5平面车位;6车辆;7车道;9司机行走路线。

图2是本发明一种四立柱内缩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的平面布局示意图。图中,1-1上台板曳引点一;1-2上台板曳引点二;1-3上台板曳引点三;1-4上台板曳引点四;2-1后横梁;2-2前横梁;3-1左纵梁;3-2右纵梁;5平面车位;6车辆;7车道;8-1立柱一;8-2立柱二;8-3立柱三;8-4立柱四;10司机行走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所述。

图1所示为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两层停车设备的平面布局示意图。图中下方为车道7,图中自左往右排列有三个平面车位5,其中,图示左侧平面车位可见,在四根立柱之上安装有由后横梁2-1、前横梁2-2、左纵梁3-1和右纵梁3-2组成的上台板支承框架,该上台板支承框架设置的净空高度高于进入停放的车辆的高度,不会妨碍车辆的进入。为了更清晰显示在每个平面车位之上设置的四根立柱的具体位置以及在平面车位停放有车辆6之后的司机行走路线9,图中所示,中间平面车位和右侧平面车位其中的上台板支承框架作出移除的处置,在图中不作显示。

图中可见,平面车位5的长度最大尺寸为a2,宽度最大尺寸为a1。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两层停车设备的四根立柱,分别为立柱一4-1、立柱二4-2、立柱三4-3和立柱四4-4,这四根立柱都是设置在平面车位5的最外侧,即四根立柱外廓构成的最大尺寸分别为a2和a1。在左纵梁3-1之上设置有两个曳引上台板的受力位置,分别为上台板曳引点一1-1和上台板曳引点二1-2,即左纵梁3-1的纵向受力点距离尺寸为a4;左纵梁3-1受到立柱一4-1和立柱三4-3的支承,其支承点的距离尺寸为a3。类似地,在右纵梁3-2之上设置有另外两个曳引上台板的受力位置,分别为上台板曳引点二1-2和上台板曳引点四1-4,即右纵梁3-2的纵向受力点距离尺寸亦为a4;右纵梁3-2受到立柱二4-2和立柱四4-4的支承,支承点的距离尺寸亦为a3。由于立柱三4-3和立柱四4-4设置在靠近车道7的设置,因此,图示在车道7进入平面车位5或者从平面车位5进入车道7的车辆6容易受到立柱三4-3和立柱四4-4的妨碍。而当如图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并列设置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停车设备之后,当设备下层停放有车辆6,则司机行走路线9的最窄距离为a5,原因是受到不同停车设备的并排设置的立柱的妨碍。

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种四立柱内缩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的平面布局示意图。与图1相类似,图中下方为车道7,图中自左往右排列有三个平面车位5,其中,图示左侧平面车位可见,在四根立柱之上安装有由后横梁2-1、前横梁2-2、左纵梁3-1和右纵梁3-2组成的上台板支承框架,该上台板支承框架设置的净空高度高于进入停放的车辆的高度,不会妨碍车辆的进入。为了更清晰显示在每个平面车位之上设置的四根立柱的具体位置以及在平面车位停放有车辆6之后的司机行走路线10,图中所示,中间平面车位和右侧平面车位其中的上台板支承框架作出移除的处置,在图中不作显示。

图中可见,平面车位5的长度最大尺寸为b2,宽度最大尺寸为b1。本发明一种四立柱内缩设置的两层停车设备的四根立柱,分别为立柱一8-1、立柱二8-2、立柱三8-3和立柱四8-4,这四根立柱都是设置相对于平面车位5最外侧的内缩位置,即四根立柱外廓构成的最大尺寸,宽度方向为b1,与图1所示的a1相等;但长度方向为b2,比图1所示的a2小。其中,立柱一8-1和立柱二8-2都是沿车长方向内缩、距离为b7;立柱三8-3沿车长方向内缩、距离为b8,而立柱四8-4沿车长方向内缩、距离为b9;立柱三8-3和立柱四8-4之间形成的空间最小距离为b10,b10应大于常人肩宽尺寸。在左纵梁3-1之上设置有两个曳引上台板的受力位置,分别为上台板曳引点一1-1和上台板曳引点二1-2,即左纵梁3-1的纵向受力点距离尺寸为b4;左纵梁3-1受到立柱一4-1和立柱三4-3的支承,其支承点的距离尺寸为b3。类似地,在右纵梁3-2之上设置有另外两个曳引上台板的受力位置,分别为上台板曳引点二1-2和上台板曳引点四1-4,即右纵梁3-2的纵向受力点距离尺寸亦为b4;右纵梁3-2受到立柱二4-2和立柱四4-4的支承,支承点的距离尺寸为b11。很明显,如图2所示,由于立柱内缩设置的左纵梁3-1以及右纵梁3-2的立柱支承点位置相对于图1所示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的左纵梁3-1以及右纵梁3-2的立柱支承点位置更接近曳引上台板的受力位置,因此,立柱内缩设置的受力情况相对更为合理。而图2所示立柱内缩设置结构,从车道7进入平面车位5或者从平面车位5进入车道7的的车辆6也受到靠近车道7的立柱的妨碍,但其受妨碍程度远低于图1所示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结构。

对比图1可知:图2所示的b1、b2、b4、b5尺寸分别与图1所示的a1、a2、a4、a5的尺寸相同;而图2的b6尺寸明显大于图1的a5尺寸(增加一个立柱宽度尺寸),故图2所示的平面车位停放有车辆6之后的司机行走路线10能够比图1所示的平面车位停放有车辆6之后的司机行走路线9获得更宽敞的空间,即内缩的立柱结构对比现有四立柱最外侧设置结构在车辆宽度方向两套以上停车设备并列时,司机更容易进入或者离开设备内部区域。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