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体保温领域,特别是一种复合防水保温墙体。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对墙体的保温和防水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随着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提出对墙板保温、防水与安装快捷进一步的要求,现有的墙体为实现保温防水等功能在墙体上会对应涂上保温与防水涂料,虽然具有保温与防水的一定效果,但在效果上较差,房间里外温度相差大,在长时间下来墙体上的涂料容易发生开裂,并且在刮擦时容易发生脱落现象,失去原有的保温防水效果。
目前工程中用的墙面砖做外墙装饰增加了外墙的荷载,墙面砖贴于保温层上时,粘结性要求较大,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当采用墙面砖装饰的外墙出现雨水渗漏时,局部拆除维修困难较大、成本高。
常用的墙体内保温,多为多层涂层结构,这样在实际操作涂抹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涂层堆积作用需要人工实时的进行找平,一直当基本定型才会形成比较平整的涂层表面,非常耗费人力物力,并且涂层表面的平整度难以保证。现有工程的做法中,保温外墙采用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或普通水泥防水砂浆作为防水涂料,防水涂料的选择范围较小;外墙饰面砖大大的增加了外墙荷载、加大了外墙维修或改造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防水保温墙体。
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防水保温墙体,包括基层、找平层、保温层、加强层、抹面层、防水涂膜层和装饰层,所述找平层涂抹于基层外侧;所述保温层为块状保温板,粘贴于找平层外侧并用螺栓锚固;所述加强层设于保温层外侧用于加强保护; 所述抹面层涂抹于加强层外侧用于找平,所述防水涂膜层涂抹于抹面层外侧;所述装饰层设于防水涂膜层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层外侧粘有多个T型龙骨,相邻两个T型龙骨之间设有矿棉板。
进一步地,还包括金属防腐层,所述金属防腐层涂抹于加强层外侧。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涂抹于装饰层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为纳米防水层和防反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涂膜层包括聚合物防水灰浆/聚合物防水涂料/聚氨酯类防水涂料或丙烯酸类防水涂料。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层为抹面胶浆复合玻纤网。
进一步地,所述装饰层为涂料饰面层,所述涂料饰面层为多种颜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T型龙骨作为轻型龙骨的一种与墙体的安装方便,具有抗震、强度高、防水等功能,并且在相邻两T型龙骨上固定上矿棉板提高隔音、隔热的效果,并且与墙体相邻无毒,对人体无害,在矿棉板上涂覆有防水层提高墙体的防水效果,在外层上涂覆金属防腐涂料层提高耐磨性、腐蚀性、电绝缘性等特点,使得墙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所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复合防水保温墙体,包括基层1、找平层2、保温层3、加强层4、抹面层5、防水涂膜层6和装饰层7,所述找平层2涂抹于基层1外侧;所述保温层3为块状保温板,粘贴于找平层2外侧并用螺栓8锚固;所述加强层4设于保温层3外侧用于加强保护;所述抹面层5涂抹于加强层4外侧用于找平,所述防水涂膜层6涂抹于抹面层5外侧;所述装饰层7设于防水涂膜层6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找平层2外侧粘有多个T型龙骨,相邻两个T型龙骨之间设有矿棉板。T型龙骨作为轻型龙骨的一种与墙体的安装方便,具有抗震、强度高、防水等功能,并且在相邻两T型龙骨上固定上矿棉板提高隔音、隔热的效果,并且与墙体相邻无毒,对人体无害。
进一步地,还包括金属防腐层,所述金属防腐层涂抹于加强层外侧。金属防腐涂料层提高耐磨性、腐蚀性、电绝缘性等特点。
进一步地,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涂抹于装饰层外侧。所述保护层为纳米防水层和防反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涂膜层包括聚合物防水灰浆/聚合物防水涂料/聚氨酯类防水涂料或丙烯酸类防水涂料。这些防水涂料与基层粘结性好,且防水性能优异,极大的增加了外墙防水材料的选择性。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层为抹面胶浆复合玻纤网。可对保温层起保护作用,以使保温板能够更好的保温、隔热、抗风压、防火、耐冻融、开裂等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装饰层为涂料饰面层,所述涂料饰面层为多种颜色。本实施例中涂料饰面层可以同时为七种颜色,形成“彩虹”效果。
本实施例中,聚合物防水灰浆涂刷厚度为(1.5~3)mm,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丙烯酸类防水涂料的厚度为(1~2)mm,可根据厚度多遍涂刷,在薄弱部位加强处理;保温层厚度可根据建筑设计厚度;饰面砂浆的厚度为(2~4)mm,可根据厚度多遍涂刷。
虽本实用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相当了解,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等同变换技术,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