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筋连接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领域中,通常采用套筒灌浆的方式连接预制混凝土构件的钢筋。虽然目前的工程应用中已有很多种套筒灌浆接头,且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现有技术中,按套筒的形式,总体上可分为全灌浆接头和半灌浆接头两大类。全灌浆接头的两端均采用灌浆方式连接钢筋,半灌浆接头在预制端一般采用直螺纹方式连接钢筋,现场装配端采用灌浆方式连接钢筋;套筒灌浆接头的灌浆端依靠材料间的黏结来达到钢筋锚固连接效果,当钢筋受拉时,拉力通过钢筋-灌浆料结合面的黏结作用从钢筋传递给灌浆料,钢筋与灌浆料结合面的黏结作用由材料黏附力、表面摩擦力和钢筋表面肋部与灌浆料之间的机械咬合力组成,在灌浆料性能和钢筋表面肋型固定的情况下,单位锚固长度的黏结作用也是一定的,为了提供足够的黏结作用以防止钢筋从灌浆料中拔出,需设置足够的锚固长度。
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直螺纹方式连接钢筋的一端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螺纹的加工成本较高并且还要保证一定的加工精度才能保证稳定的连结效果,并且钢材构件在存储时容易生锈,而螺纹一旦生锈对其连接质量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再而,螺纹连接容易松动,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其连接质量。故提高连接性能、降低加工成本是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安装便捷的挤压式灌浆接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挤压式灌浆接头,包括用于连接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的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包括套接部及灌浆部,所述套接部用于紧密套接于第一钢筋的一端,所述灌浆部具有灌浆腔,第二钢筋的一端伸入所述灌浆腔内,并通过所述灌浆腔内的浆料固定于所述连接套筒内。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套筒的套接部能够塑性形变,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积大于第一钢筋的截面的面积,挤压所述套接部使其塑性形变以与第一钢筋紧密套接。
作为优选,所述灌浆腔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凸肋或凹槽。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套筒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灌浆部的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挤压式灌浆接头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生产成本低廉,并且便于存储及安装,具有较高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挤压式灌浆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钢筋;2-灌浆孔;3-无收缩灌浆料;4-连接套筒;5-凸肋;6-出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挤压式灌浆接头,包括用于连接两钢筋的连接套筒4,所述连接套筒4包括套接部及灌浆部,套接部能够塑性形变,挤压所述套接部使其塑性形变以与钢筋(图中右侧所示的钢筋)1紧密套接,所述灌浆部具有灌浆腔,钢筋(图中左侧所示的钢筋)1的一端伸入所述灌浆腔内,并通过所述灌浆腔内的浆料固定于所述连接套筒4内。本实用新型的挤压式灌浆接头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生产成本低廉,并且便于存储及安装,具有较高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灌浆腔的内壁上形成有多个凸肋或凹槽,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凸肋5为环状,并通过对连接套筒4由外向内进行环状挤压形成的,为了保证良好的连接强度,所述连接套筒4构造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灌浆部的截面的面积大于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积,并且所述套接部的截面的面积略大于钢筋1的截面的面积,以使套接部能够以较小的形变便能与钢筋1紧密套接,从而进一步降低形变对灌浆部的影响。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在构件预制阶段,先将待连接钢筋1(图1中位于右侧的钢筋)的一端插入套接部,然后利用挤压设备挤压该套接部,使套接部产生塑性变形并与钢筋1外表面紧密贴合,需要注意的是套接部的长度可根据不同受力需要做适当调整,当然,与套接部相套接的钢筋1的一端也可以构造为端部加粗或者其他结构,以适当增加受力强度及工程需求。进一步的,将另一待连接钢筋1(图1中位于左侧的钢筋)的一端伸入灌浆腔,固定定位并加以密封(此为现有技术常用技术手段,在此不做赘述),最后通过灌浆孔2浇筑无收缩灌浆料3直至从出浆孔6溢出后停止灌浆,待无收缩灌浆料3硬化后,两钢筋1的连接就完成了。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