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中自爬升式水平硬防护平台。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超高层建筑项目的塔楼结构形式为“钢管混凝土外框架+立面支撑+型钢混凝土核心筒”体系,主体施工顺序为:核心筒竖向墙柱结构→外框钢管柱吊装→外框钢梁安装→外框钢筋桁架楼承板→核心筒内水平结构梁板。核心筒墙体先行利用爬模系统施工,核心筒内水平结构楼板施工滞后墙柱6~7层。当施工人员在爬模架体上进行绑扎钢筋、安拆模板和浇筑混凝土作业时,由于存在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环境多变等因素,因此极有可能造成物体通过爬模架体缝隙掉落到核心筒内水平结构作业面上,严重危及核心筒内水平结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传统的防护方式为在核心筒剪力墙上预留孔窝,以工字钢作为龙骨,上面铺设木跳板作为防护平台。该方法在水平结构每施工完一层后就得拆除并重新搭设,耗费材料和人工,费时费力。另外,该防护平台不仅搭设缓慢,而且密闭性差、安全系数底,远远不能满足当下施工要求,因此,需要研制一种搭设简单、密闭性好、爬升快捷、安全性高的水平硬防护平台装置已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中自爬升式水平硬防护平台,使用液压装置作为动力源,使水平硬防护平台随着水平结构施工而逐步提升,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问题。
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建筑施工中自爬升式水平硬防护平台,包括核心筒剪力墙体、承载螺栓、导轨附墙支座、导轨、液压千斤顶、销轴、换向器、受力架体、硬防护平台层,其最上面是所述的硬防护平台层,硬防护平台层下是2层所述的受力架体作为操作平台,所述的导轨附墙支座通过螺栓、垫板及承载螺栓将导轨固定连接在核心筒剪力墙体上,上下2个所述的换向器分别握裹附着在导轨上,且通过液压千斤顶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导轨上每个一定的距离处设置有呈直角梯形的导轨卡口,换向器与液压千斤顶通过销轴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受 力架体与换向器固定连接、且可沿导轨作单向向上运动。
所述的液压千斤顶为受力架体与换向器提供运动动力,所述的导轨横截面为工字型是整个自爬升式水平硬防护平台的爬升轨道,为换向器提供支撑,为受力架体提供导向及支撑,以及将受力架体的荷载传递给核心筒剪力墙体,使得受力架体始终附着在核心筒剪力墙体,实现硬防护平台层的自动爬升。
所述的硬防护平台层包括平台主梁、硬防护平台、铰链、把手、翻板,所述的平台主梁采用10#方钢管,所述的硬防护平台采用厚3mm花纹钢板铺设在平台主梁上,钢板用铆钉固定在主龙骨上,所述的翻板采用采用花纹钢板制作通过铰链铰连接在硬防护平台四周边缘,将硬防护平台与核心筒剪力墙体之间的缝隙封闭严密,所述的把手设置在翻板的中间部位。
所述的换向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的卡口楔块、楔块销轴、螺栓、弹簧座、弹簧片,设置于壳体外部的连接耳座,所述的卡口楔块通过楔块销轴与壳体可转动连接安装,所述的弹簧片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弹簧座上、且另一端弹性抵靠于所述的卡口楔块的下方,使得弹簧片与卡口楔块的下方始终处于弹性紧密接触的状态。
所述的换向器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握裹附着在导轨上的导槽,所述的导槽的形状与导轨形状相配合。
所述的受力架体包括操作平台、平台卡口、平台连接座、竖向主框架、支撑梁、架体横梁,采用不同规格槽钢加工而成,按照自爬升水平硬防护功能分为单元体系,每一单元内采用焊接方法,单元与单元之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所有平台临边防护均使用方钢围栏,操作平台外侧面使用钢制安全网,全部封闭防护,墙体端的操作平台、架体横梁的端部设置有用于握裹附着在导轨上的开口槽,开口槽的形状与导轨形状相配合,且中间层墙体端的操作平台端部下侧设置有平台连接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建筑施工中自爬升式水平硬防护平台,是一种应用于超高层核心筒内竖向结构与水平结构交叉平行施工情况下的新型水平硬防护平台装置,其受力架体在工厂进行定型化加工,通过在受力架体上安装液压千斤顶系统,平台四周安装翻板,实现了水平硬防护平台的模块化安装、自动化爬升,提高了在核心筒墙体变截面情况下的水平防护密闭性,缩短了爬升时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又加快了施工进度,使得施工进度和安全生产得到了统一,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可广泛 应用于各种在建筑施工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硬防护平台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液压千斤顶系统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换向器外壳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受力架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平结构施工作业层、2-核心筒剪力墙体、3-承载螺栓、4-导轨附墙支座、5-导轨、6-液压千斤顶、7-销轴、8-换向器、9-受力架体、10-硬防护平台层、51-导轨卡口、81-壳体、82-卡口楔块、83-楔块销轴、84-螺栓、85-弹簧座、86-弹簧片、87-连接耳座、88-导槽、91-操作平台、92-平台卡口、93-平台连接座、94-竖向主框架、95-支撑梁、96-架体横梁、101-平台主梁、102-硬防护平台、103-铰链、104-把手、105-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是应该指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见图1-图3所示,一种建筑施工中自爬升式水平硬防护平台,包括核心筒剪力墙体2、承载螺栓3、导轨附墙支座4、导轨5、液压千斤顶6、销轴7、换向器8、受力架体9、硬防护平台层10,其最上面是所述的硬防护平台层10,硬防护平台层10下是2层所述的受力架体9作为操作平台,所述的导轨附墙支座4通过螺栓、垫板及承载螺栓3将导轨5固定连接在核心筒剪力墙体2上,上下2个所述的换向器8分别握裹附着在导轨5上,且通过液压千斤顶6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导轨5上每个一定的距离处设置有呈直角梯形的导轨卡口51,换向器8与液压千斤顶6通过销轴7连接在一起,所述的受力架体9与换向器8固定连接、且可沿导轨5作单向向上运动。
所述的液压千斤顶6为受力架体9与换向器8提供运动动力,所述的导轨3横截面为工字型是整个自爬升式水平硬防护平台的爬升轨道,为换向器8提供支撑,为受力架体9提供导向及支撑,以及将受力架体9的荷载传递给核心筒剪力墙体2,使得受力架体9始终附着在核心筒剪力墙体2,实现硬防护平台层10的自动爬升。
所述的硬防护平台层10包括平台主梁101、硬防护平台102、铰链103、把手104、 翻板105,所述的平台主梁101采用10#方钢管,所述的硬防护平台102采用厚3mm花纹钢板铺设在平台主梁101上,钢板用铆钉固定在主龙骨上,所述的翻板105采用采用花纹钢板制作通过铰链103铰连接在硬防护平台102四周边缘,将硬防护平台102与核心筒剪力墙体2之间的缝隙封闭严密,所述的把手104设置在翻板105的中间部位。
见图4所示,所述的换向器8包括壳体81,以及设置于壳体81内部的卡口楔块82、楔块销轴83、螺栓84、弹簧座85、弹簧片86,设置于壳体81外部的连接耳座87,所述的卡口楔块82通过楔块销轴83与壳体81可转动连接安装,所述的弹簧片86的一端通过螺栓84固定安装在弹簧座85上、且另一端弹性抵靠于所述的卡口楔块82的下方,使得弹簧片86与卡口楔块82的下方始终处于弹性紧密接触的状态。
见图5所示,所述的换向器8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握裹附着在导轨5上的导槽88,所述的导槽88的形状与导轨5形状相配合。
见图6所示,所述的受力架体9包括操作平台91、平台卡口92、平台连接座93、竖向主框架94、支撑梁95、架体横梁96,采用不同规格槽钢加工而成,按照自爬升水平硬防护功能分为单元体系,每一单元内采用焊接方法,单元与单元之间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所有平台临边防护均使用方钢围栏,操作平台91外侧面使用钢制安全网,全部封闭防护,墙体端的操作平台91、架体横梁96的端部设置有用于握裹附着在导轨5上的开口槽,开口槽的形状与导轨5形状相配合,且中间层墙体端的操作平台91端部下侧设置有平台连接座93。
爬升实施例:
在核心筒内水平结构施工作业层1施工一层后,本实用新型的硬防护平台爬升一层,保证本实用新型的硬防护平台与核心筒内水平结构施工作业层1自始至终保持二层间距;每次爬升前,利用移动受力架体9先将上一层的承载螺栓3、导轨附墙支座4安装完毕,然后将四周的翻板105翻开,将导轨5提升至一层安装固定在导轨附墙支座4上,采用液压千斤顶系统6将硬防护平台层10沿着导轨5提升一层,待一层爬升完毕,将翻板105恢复原位,进行施工作业。
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以及构思,其目的是在于让熟悉本领域此项技术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且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以及实施方式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由于上述受力架体9、液压千斤顶6、导轨5导轨附墙支座4均是本领域通用技术,在此只作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