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3239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用的厂房相比普通的生活住房,其生命周期较短,对功能性要求较高对其他因素则要求较低,故工业生产用的厂房多要求能在短期内施工完成,现在的厂房多采用钢架结构搭建,然后在外层安装保温板。许多厂房设置多层,钢架结构的承重梁可能要10米以上,如果采用整体的一根钢管做承重梁,则运输极为不便,现在的方式是通过多根钢管焊接组成。每层厂房的横梁与承重梁之间也通过焊接连接,由于本身承重梁是焊接而成的,焊接过程中会产生偏差,焊接好的承重梁上没有也不可能事先设置横梁焊接工艺孔及横梁预固定机构,故在进行横梁焊接时需要在高空设置焊接工艺孔,且横梁在焊接过程中易发生偏移,操作难度较大,且不能保证横梁焊接的准确性。特别是层数较多的厂房,这种问题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多层钢结构厂房施工过程中横梁设置困难的问题,研制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采用该钢结构建筑模块搭建钢结构厂房,既能方便的安装横梁、搭建承重梁,又方便了原料的运输,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包括转接套,转接套设置在横梁焊接点处的承重梁上,承重梁根据层高设置为多段,两承重梁的对接点设置在转接套中,转接套设置有与承重梁横截面外形对应的套筒,要焊接的两段承重梁插入套筒,并分别与转接套焊接连接,转接套的侧面设置有焊接工艺孔。

作为优化,所述转接套的侧面还设置有连接孔,承重梁的上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孔,连接孔与安装孔中安装螺栓固定。

作为优化,所述承重梁与转接套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焊接工艺孔。

作为优化,所述转接套的侧面还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连接孔,横梁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安装孔,连接孔与安装孔中安装螺栓固定。

作为优化,所述转接套侧面的焊接工艺孔设置在与横梁端面外轮廓接触的位置。

作为优化,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横梁各底面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承重梁根据层高设置为多段,承重梁的长度不会太高,方便了原料的运输。转接套设置有与承重梁横截面外形对应的套筒,方便了承重梁的对接及焊接,通过在转接套的侧面设置焊接工艺孔,方便了横梁的焊接,增加了焊接的强度。采用该钢结构建筑模块搭建钢结构厂房,既能方便的安装横梁、搭建承重梁,又方便了原料的运输,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2.通过设置螺栓进行预固定,实现了两对接承重梁之间的固定,防止焊接过程中的偏移,避免了焊接应力的产生,增强了结构强度。

3.通过在承重梁与转接套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焊接工艺孔,增强了承重梁的焊接强度。

4.通过设置支撑板,并通过螺栓将横梁固定在支撑板上,避免了焊接过程中的偏移,减少了焊接应力的产生,增强了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安装状态的总体结构图。

图2图1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转接套的总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钢结构建筑模块,包括转接套1,转接套1设置在横梁4焊接点处的承重梁3上,承重梁3根据层高设置为多段,两承重梁3的对接点设置在转接套1中,转接套1设置有与承重梁3横截面外形对应的套筒,要焊接的两段承重梁3插入套筒,并分别与转接套1焊接连接,转接套1的侧面设置有焊接工艺孔102。

如图1所示横梁4、承重梁3都为工字钢,则转接套1的套筒也为工字形。

通过将承重梁3根据层高设置为多段,承重梁3的长度不会太高,方便了原料的运输;转接套1设置有与承重梁3横截面外形对应的套筒,方便了承重梁3的对接及焊接,通过在转接套1的侧面设置焊接工艺孔102,方便了横梁4的焊接,增加了焊接的强度。采用该钢结构建筑模块搭建钢结构厂房,既能方便的安装横梁、搭建承重梁,又方便了原料的运输,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转接套1的侧面还设置有连接孔101,承重梁3的上设置有对应的安装孔,连接孔101与安装孔中安装螺栓固定。通过设置螺栓进行预固定,实现了两对接承重梁3之间的固定,防止焊接过程中的偏移,避免了焊接应力的产生,增强了结构强度。

所述承重梁3与转接套1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焊接工艺孔102。通过在承重梁3与转接套1端面接触的位置设置焊接工艺孔102,增强了承重梁3的焊接强度。

所述转接套1的侧面还设置有支撑板2,支撑板2上设置有连接孔101,横梁4的对应位置设置有安装孔,连接孔101与安装孔中安装螺栓固定。通过设置支撑板2,并通过螺栓将横梁4固定在支撑板2上,避免了焊接过程中的偏移,减少了焊接应力的产生,增强了结构强度。

所述转接套1侧面的焊接工艺孔102设置在与横梁4端面外轮廓接触的位置。所述支撑板2设置在横梁4各底面的下方。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