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震损可替换钢梁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框架结构是指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的构造形式,楼板与梁进行整浇。结构自重较大,而传统的现场施工方式,工业化程度较低,支护模板、养护、拆模工序繁琐且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遭遇地震损伤后结构难以修复或者修复成本较高。与之相比,混凝土柱-钢梁组合结构自重较轻,大大减少现浇作业,施工周期短,受气候条件制约小。但由于楼板的存在,钢梁在震损后难以维修更换或者维修更换成本仍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震损可替换钢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震损可替换钢梁结构,包括一组合钢梁和一连接于组合钢梁之上的组合楼板,该组合钢梁包括依次相连的一第一端部钢梁、一第一耗能段钢梁、一跨中段钢梁、一第二耗能段钢梁和一第二端部钢梁,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分别与两侧的端柱相连,上述各钢梁均为工字梁,其中,
跨中段钢梁与第一耗能段钢梁的一端和第二耗能段钢梁的一端均通过上翼缘拼接板、腹板拼接板和下翼缘拼接板相连,且跨中段钢梁与第一耗能段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之间均具有间隙;上述上翼缘拼接板、腹板拼接板和下翼缘拼接板均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与跨中段钢梁、第一耗能段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相连;
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的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一摩擦板,第一耗能段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二摩擦板,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的第一摩擦板分别与第一耗能段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的第二摩擦板紧密贴合,并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相连;
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三摩擦板,该第三摩擦板与端柱紧密贴合,并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与端柱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跨中段钢梁通过焊钉与组合楼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耗能段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均通过带双螺帽的第二高强摩擦型螺栓与组合楼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均通过焊钉与组合楼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楼板包括压型钢板和浇筑在压型钢板上的钢筋混凝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的下端均超出第一、第二端部钢梁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的下端,且所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的下端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摩擦板的下端与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的下端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加劲肋,所述第二摩擦板的下端与第一耗能段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的下端之间设有若干第二加劲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摩擦板和第二摩擦板的下端均与第一、第二端部钢梁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的下端齐平,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一耗能段钢梁之间以及第二端部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之间均通过一下翼缘拼接板相连,且该下翼缘拼接板均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与第一端部钢梁、第二端部钢梁、第一耗能段钢梁和第二耗能段钢梁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摩擦板的上下端分别超出所述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的上端和下端,且第三摩擦板的上下两端与第一、第二端部钢梁的上下两端之间均设有若干第三加劲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震损可替换钢梁结构,包括一组合钢梁和一连接于组合钢梁之上的组合楼板,该组合钢梁包括依次相连的一第一端部钢梁、一第一耗能段钢梁、一跨中段钢梁、一第二耗能段钢梁和一第二端部钢梁,第一端部钢梁和第二端部钢梁分别与两侧的端柱相连,上述各钢梁均为工字梁,容易修复,且修复成本低,施工周期短,受气候条件制约小。
2、本实用新型各段梁可在工厂预制,可提高制作精度,可拆卸运输,减小运输难度,便于在现场拼装,施工简单,减少施工周期,且有效保护施工环境(如减少建筑垃圾、粉尘污染及噪声污染),符合绿色建筑精神。
3、本实用新型的力学性能可靠,可确保连接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可替换耗能段钢梁与不可替换端部钢梁下翼缘采用拼接板形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跨中段钢梁(不可替换)与组合楼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跨中段钢梁与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的连接结构侧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跨中段钢梁与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的连接结构正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与组合楼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与第一、第二端部钢梁的连接结构侧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与第一、第二端部钢梁的连接结构正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端部钢梁与端柱的连接结构正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第二端部钢梁与端柱的连接构造侧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与第一、第二端部钢梁得连接结构正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震损可替换钢梁结构,包括一组合钢梁1和一连接于组合钢梁1之上的组合楼板2,该组合钢梁1包括依次相连的一第一端部钢梁11、一第一耗能段钢梁12、一跨中段钢梁13、一第二耗能段钢梁14和一第二端部钢梁15,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二端部钢梁15分别与两侧的端柱10相连,上述各钢梁均为工字梁,如图2所示,所述跨中段钢梁13通过焊钉3与组合楼板2相连。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均通过带双螺帽的第二高强摩擦型螺栓17与组合楼板2相连。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二端部钢梁15均通过焊钉3与组合楼板2相连。上述组合楼板2包括压型钢板和浇筑在压型钢板上的钢筋混凝土。
如图3和图4所示,跨中段钢梁13与第一耗能段钢梁12的一端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的一端均通过上翼缘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缘拼接板133相连,且跨中段钢梁13与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之间均具有18~22mm的纵向的间隙4;上述上翼缘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缘拼接板133均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16与跨中段钢梁13、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相连,优选的,上述上翼缘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缘拼接板133均预留有适配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16的槽形或圆形通孔;
上述跨中段钢梁13和第一、第二端部钢梁11和15均不可替换,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为可替换,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的屈服先于跨中段钢梁13、第一、第二端部钢梁11和15、上翼缘拼接板131、腹板拼接板132和下翼缘拼接板133,如此可实现带楼板钢梁的可替换并避免损伤出现于不可替换构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二端部钢梁15的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一摩擦板17,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二摩擦板18,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二端部钢梁15的第一摩擦板17分别与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的第二摩擦板18紧密贴合,并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16相连;如图6、图7和图10所示,所述第一摩擦板17和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均超出第一、第二端部钢梁11和15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12和14的下端,且所述第一摩擦板17和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16相连。所述第一摩擦板17的下端与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二端部钢梁15的下端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加劲肋170,所述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与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的下端之间设有若干第二加劲肋180。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二端部钢梁15的另一端均焊接有一第三摩擦板19,该第三摩擦板19与端柱10紧密贴合,并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16与端柱10相连。所述第三摩擦板19的上下端分别超出所述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二端部钢梁15的上端和下端,且第三摩擦板19的上下两端与第一、第二端部钢梁11和15的上下两端之间均设有若干第三加劲肋190。
上述结构容易修复,且修复成本低,施工周期短,受气候条件制约小,力学性能可靠,可确保连接可靠。其各段梁可在工厂预制,可提高制作精度,可拆卸运输,减小运输难度,于施工现场就地进行拼装成整梁后进行吊装。再放置楼板的压型钢板后进行连接,浇筑混凝土,施工简单,减少施工周期,且有效保护施工环境(如减少建筑垃圾、粉尘污染及噪声污染),符合绿色建筑精神。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11和12所示,所述第一摩擦板17和第二摩擦板18的下端均与第一、第二端部钢梁11和15的下端和第一、第二耗能段钢梁12和14的下端齐平,第一端部钢梁11和第一耗能段钢梁12之间以及第二端部钢梁15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之间均通过一下翼缘拼接板133相连,且该下翼缘拼接板133均通过第一高强摩擦型螺栓16与第一端部钢梁11、第二端部钢梁15、第一耗能段钢梁12和第二耗能段钢梁14相连。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