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中梁侧模板的加固,传统做法是在梁侧模板四周加横龙骨、竖龙骨,再用对拉螺栓固定,此方法不能避免梁侧涨模的问题,且需要在梁中预留对拉螺栓套管,施工复杂。因此,研究提出一种不用套管即可实现梁侧模加固的新型加固工具是一个新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左侧L型杆与右侧伸缩L型杆,左侧L型杆的竖杆下部分别设有下部对拉螺杆与上部对拉螺杆,上部对拉螺杆位于下部对拉螺杆的上方,右侧伸缩L型杆的横杆末端可插入左侧L型杆的横杆末端,右侧伸缩L型杆的竖杆下部分别设有下部伸缩螺杆与上部伸缩螺杆,上部伸缩螺杆位于下部伸缩螺杆的上方,下部伸缩螺杆、上部伸缩螺杆的位置分别与下部对拉螺杆、上部对拉螺杆对应,下部伸缩螺杆、上部伸缩螺杆的末端可分别与下部对拉螺杆、上部对拉螺杆的预留套丝连接,下部伸缩螺杆与上部伸缩螺杆上分别设有锁紧固定装置。
所述下部伸缩螺杆与上部伸缩螺杆分别穿过右侧伸缩L型杆竖杆上的孔洞从而与右侧伸缩L型杆连接,下部伸缩螺杆与上部伸缩螺杆的末端连接锁紧固定装置。
所述锁紧固定装置为位于右侧伸缩L型杆竖杆两侧的螺帽。
所述上部对拉螺杆、下部对拉螺杆均与左侧L型杆焊接。
所述左侧L型杆的竖杆为横截面尺寸为60mm×30mm、厚度为5mm的中间镂空镀锌方钢管,左侧L型杆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的梁底50-60cm。
所述右侧伸缩L型杆的竖杆为横截面尺寸为50mm×20mm、厚度为5mm的中间镂空镀锌方钢管,右侧伸缩L型杆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的梁底50-60cm,长度比左侧L型杆的竖杆少5mm。
所述上部对拉螺杆距离左侧L型杆的上端35-40cm。
本实用新型不用套管即可实现梁侧模加固,且加固工具长度可以调节,能周转使用,节约成本,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的使用效果图。
图中:1、混凝土梁;2、梁两侧模板;3、木方;4、上部对拉螺杆;5、上部伸缩螺杆;6、下部对拉螺杆;7、下部伸缩螺杆;8、左侧L型杆;9、右侧伸缩L型杆;10、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包括左侧L型杆8与右侧伸缩L型杆9。左侧L型杆8的竖杆为横截面尺寸为60mm×30mm、厚度为5mm的中间镂空镀锌方钢管,左侧L型杆8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1的梁底50cm。右侧伸缩L型杆9的竖杆为横截面尺寸为50mm×20mm、厚度为5mm的中间镂空镀锌方钢管,右侧伸缩L型杆9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1的梁底50cm,长度比左侧L型杆8的竖杆少5mm。
左侧L型杆8的竖杆下部分别焊接下部对拉螺杆6与上部对拉螺杆4,上部对拉螺杆4位于下部对拉螺杆6的上方,上部对拉螺杆4距离左侧L型杆8的上端35cm,右侧伸缩L型杆9的横杆末端可插入左侧L型杆8的横杆末端,右侧伸缩L型杆9的竖杆下部分别设有下部伸缩螺杆7与上部伸缩螺杆5,下部伸缩螺杆7与上部伸缩螺杆5分别穿过右侧伸缩L型杆9竖杆上的孔洞从而与右侧伸缩L型杆9连接,上部伸缩螺杆5位于下部伸缩螺杆7的上方,下部伸缩螺杆7、上部伸缩螺杆5的位置分别与下部对拉螺杆6、上部对拉螺杆4对应,下部伸缩螺杆7、上部伸缩螺杆5的末端可分别与下部对拉螺杆6、上部对拉螺杆4的预留套丝连接,下部伸缩螺杆7与上部伸缩螺杆5上分别设有锁紧固定装置,锁紧固定装置为位于右侧伸缩L型杆9竖杆两侧的螺帽10。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为:紧贴右侧的木方3放置右侧伸缩L型杆9,紧贴左侧的木方3放置左侧L型杆8,将右侧伸缩L型杆9插进左侧L型杆8中。将上部伸缩螺杆5穿过右侧伸缩L型杆9上的预留洞口,旋转上部伸缩螺杆5,使其与上部对拉螺杆4中的预留套丝连接。最后调节下部伸缩螺杆7的长度,旋转下部伸缩螺杆7,使其与下部对拉螺杆6中的预留套丝连接,拧紧右侧伸缩L型杆9两侧的螺帽10将其固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的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
1)左侧L型杆8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1的梁底55cm;
2)右侧伸缩L型杆9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1的梁底55cm;
3)上部对拉螺杆4距离左侧L型杆8的上端37c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梁侧模板的加固工具的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均与实施例1中相同,不同的技术参数为:
1)左侧L型杆8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1的梁底60cm;
2)右侧伸缩L型杆9的竖杆下端部距离混凝土梁1的梁底60cm;
3)上部对拉螺杆4距离左侧L型杆8的上端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