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幕墙可拆卸闭口横梁立柱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1123阅读:30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幕墙可拆卸闭口横梁立柱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闭口横梁立柱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幕墙上用的可拆卸闭口横梁立柱系统。



背景技术:

幕墙的龙骨一般由立柱和横梁连接而成,以往的横梁大都采用开口型材。随着建筑幕墙中空玻璃的广泛使用和建筑师越来越倾向于设计大玻璃板块,对幕墙的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原来广泛采用的开口型材横梁已很难满足这种要求,于是闭口型材横梁应运而生,但目前的闭口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就受到横梁形状的限制,固定比较复杂,一般是在横梁的外侧板上设置了一个操作口,横梁上设置有了插孔,对应的立柱上也设置了定位插孔,从操作口内操作插销,使插销的端部插入到立柱上完成连接,而这种连接方式连接方式操作并不方便,并且横梁上需要设置操作口,造成横梁的扭强度低,平面内变形能力差,并且插销插入到立柱后很难再拆卸立柱和横梁。另外,从操作口中操作插销插入时,并不能确保插销是完全的插入到立柱的定位插孔内,从操作口中也无法明确的观察插销的插入状态,因此,可能造成立柱与横梁之间连接不够牢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幕墙可拆卸闭口横梁立柱系统,该横梁立柱系统中横梁和立柱的连接非常便捷,并且可确保立柱和横梁之间连接牢固稳定,极大的缩短施工周期,而同时也方便拆卸立柱与横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幕墙可拆卸闭口横梁立柱系统,包括立柱和横梁,所述横梁包括截面为闭口矩形腔的横梁本体和设置于横梁本体外侧板上的凸伸部,所述凸伸部包括两块平行的凸伸板部和连接两块凸伸板部之间的连接板部,所述凸伸板部垂直于横梁本体的外侧板,连接板部垂直于两块凸伸板部将两块凸伸板部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内安装腔和外安装腔,所述内安装腔与闭口矩形腔连通,所述外安装腔用于安装明框螺钉;所述横梁的闭口矩形腔内轴向滑动安装有套芯,所述套芯上固定有至少三个销轴,所述套芯上还设置有活动嵌入内安装腔内的螺纹部,所述螺纹部上螺纹安装有外侧螺钉,所述外侧螺钉与横梁本体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性件,所述立柱上设置有与销轴位置一一对应的定位插孔,所述横梁端部与立柱配合并且销轴插入所述定位插孔内,所述外侧螺钉处于立柱的外侧。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销轴包括插销螺栓和销套,所述套芯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销螺栓的螺孔,所述插销螺栓轴向安装于螺孔内端部露出,所述销套螺纹安装于插销螺栓的端部,所述销套插入定位插孔内。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销轴的数目为三个且长度相同,其中两个销轴分别设置于闭口矩形腔的内侧两个直角处,另一个销轴设置于闭口矩形腔的上腔壁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凸伸部的端部上设置有垫片,所述外侧螺钉贯穿所述垫片并与闭口矩形腔内的套芯螺纹连接,所述压缩弹性件设置于外侧螺钉的顶帽和垫片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横梁的外侧板的外部位于凸伸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密封胶条的安装槽。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横梁端部与立柱之间还设置有防噪垫片;所述防噪垫片上设置有方便销轴穿过的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套芯的外周面上还设置有与闭口矩形腔的腔壁配合的凸筋。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该横梁立柱系统中,利用可滑动的套芯来实现横梁与立柱之间的对接,由于横梁的两端是直接与两根立柱对接,因此约束了横梁的轴向方向,而套芯直接放入横梁的闭口矩形腔内,需要安装横梁时直接挤压外侧螺钉,外侧螺钉又与套芯固定,因此,外侧螺钉会克服压缩弹性件的弹力使套芯滑动,使套芯上的销轴端部处于横梁的端面内部,这样横梁的端面就可与立柱配合,然后松开外侧螺钉,由于弹力的作用,套芯会向立柱靠拢,此时若销轴未与定位插孔对准,那么从压缩弹性件的状态即可反应出销轴未插入到定位插孔内,当销轴与定位插孔对准时,压缩弹性件的弹力会带动销轴插入到定位插孔内,这样压缩弹性件的状态为正常状态,这样就直观的反应了横梁与立柱的连接状态是否牢固可靠;而当需要拆卸横梁和立柱时,轴向顶推外侧螺钉,外侧螺钉带动套芯滑动并远离立柱,插销与定位插孔分离,实现了拆卸方便。该横梁立柱系统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少了施工时间。

又由于所述销轴包括插销螺栓和销套,所述套芯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销螺栓的螺孔,所述插销螺栓轴向安装于螺孔内端部露出,所述销套螺纹安装于插销螺栓的端部,所述销套插入定位插孔内。该销套不但可以将插销螺栓很好的固定,避免插销螺栓与套芯分离,而且销套表面光滑方便插入定位插孔内。

又由于所述销轴的数目为三个且长度相同,其中两个销轴分别设置于闭口矩形腔的内侧两个直角处,另一个销轴设置于闭口矩形腔的上腔壁上,该销轴的布置使横梁和立柱的连接受力更加合理。

又由于所述横梁的外侧板的外部位于凸伸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密封胶条的安装槽,该安装槽可以方便安装密封胶条,使幕墙的中控玻璃更好的贴合,提高密封性能。

又由于所述横梁端部与立柱之间还设置有防噪垫片;所述防噪垫片上设置有方便销轴穿过的通孔,该防噪垫片可以避免立柱和横梁的安装的风噪等噪音。

又由于所述套芯的外周面上还设置有与闭口矩形腔的腔壁配合的凸筋,该凸筋不但可以方便套芯在闭口矩形腔内滑动,而且还与闭口矩形腔的腔壁之间为线接触,可提高套芯的强度的同时,也方便套芯安装,避免套芯变形或横梁变形而造成安装不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与立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梁与立柱分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横梁端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横梁、套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立柱;2.横梁;21.横梁本体;211.内侧板;212.上侧板;213.外侧板;22.凸伸部;221.凸伸板部;222.连接板部;223.内安装腔;224.外安装腔;3.套芯;31.螺孔;32.凸筋;33.螺纹部;4.插销螺栓;5.销套;6.外侧螺钉;7.压缩弹性件;8.垫片;9.定位插孔;10.闭口矩形腔;11.密封胶条;12.明框螺钉;13.防噪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幕墙可拆卸闭口横梁2立柱1系统,包括立柱1和横梁2,所述横梁2包括截面为闭口矩形腔10的横梁本体21和设置于横梁本体21外侧板213上的凸伸部22,所述横梁本体21包括内侧板211、外侧板213和上侧板212和下侧板构成,本实施例中提到的外侧是指远离墙体的一侧,即室外侧,而内侧则为靠近墙体的一侧。所述凸伸部22包括两块平行的凸伸板部221和连接两块凸伸板部221之间的连接板部222,所述凸伸板部221垂直于横梁本体21的外侧板213,连接板部222垂直于两块凸伸板部221将两块凸伸板部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内安装腔223和外安装腔224,所述内安装腔223与闭口矩形腔10连通,所述外安装腔224用于安装明框螺钉12;明框螺钉12用于固定中空玻璃的明框。

所述横梁2的闭口矩形腔10内轴向滑动安装有套芯3,所述套芯3上固定有至少三个销轴,所述套芯3上还设置有活动嵌入内安装腔223内的螺纹部33,套芯3为一个矩形框结构,套芯3的外部设置有若干个凸筋32,凸筋32与闭口矩形腔10的腔壁配合。

所述销轴包括插销螺栓4和销套5,所述套芯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销螺栓4的螺孔31,所述插销螺栓4轴向安装于螺孔31内端部露出,所述销套5螺纹安装于插销螺栓4的端部,所述销套5插入定位插孔9内,所述横梁2端部与立柱1之间还设置有防噪垫片13;所述防噪垫片13上设置有方便销轴穿过的通孔,防噪垫片13为软性隔音减震材料制成。所述销轴的数目为三个且长度相同,其中两个销轴分别设置于闭口矩形腔10的内侧两个直角处,另一个销轴设置于闭口矩形腔10的上腔壁上,如图3所示,两个销轴为于内侧板211与上侧板212、内侧板211与下侧板相交的直角;另一个销轴靠近上侧板212上。这样三个销轴布置成了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使横梁2与立柱1之间的连接受力更加合理。

所述螺纹部33上螺纹安装有外侧螺钉6,外侧螺钉6也为轴向螺钉,所述外侧螺钉6与横梁本体21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压缩弹性件7,该压缩弹性件7的弹力可迫使套芯3向立柱1靠拢,所述立柱1上设置有与销轴位置一一对应的定位插孔9,所述横梁2端部与立柱1配合并且销轴插入所述定位插孔9内,所述外侧螺钉6处于立柱1的外侧,而在中空玻璃安装后,外侧螺钉6被隐藏在中空玻璃的内侧。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凸伸部22的端部上设置有垫片8,所述外侧螺钉6贯穿所述垫片8并与闭口矩形腔10内的套芯3螺纹连接,所述压缩弹性件7设置于外侧螺钉6的顶帽和垫片8之间。

所述横梁2的外侧板213的外部位于凸伸部22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用于安装密封胶条11的安装槽,该安装槽为矩形收口槽结构,安装槽内可嵌入密封胶条11。

在实际的安装过程中,先将套芯3从横梁2的端部塞入,套芯3进入到闭口矩形腔10内,并且套芯3上的螺纹部33则活动嵌入到内安装腔223内,然后将横梁2的端部靠近立柱1,并且挤压外侧螺钉6使套芯3滑动,销轴的端部缩进闭口矩形腔10,这样,横梁2的端部即可与立柱1接触,然后松开外侧螺钉6,压缩弹性件7就会作用于外侧螺钉6,从而迫使套芯3向立柱1靠拢,套芯3上的销轴与定位插孔9位置对准时,销轴会直接插入到定位插孔9内,这样,同样的方式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立柱1上,立柱1约束了横梁2两端避免横梁2两端轴向移动,而横梁2的上下方向又通过三根销轴限制,从而完成了横梁2与立柱1的连接。该横梁2立柱1系统可便捷安装,施工方便,缩短施工周期,并且横梁2和立柱1可以拆卸,适应更多工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不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基础上,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造,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