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88599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转车库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车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回转车库。



背景技术:

传统的自行车库多为平铺式车库或升降式车库,平铺式车库相对占地面积大、车停放数量较少。升降式车库虽然提高了相对停车量,但在进行上下层转换时,需要下层具有足够的避让空间,且每次上层停车结构下降时,需要下层停车结构移动让位,一旦出现调配错误,就会导致上层停车结构以及下层停车结构上的自行车受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进行多辆自行车的存储,空间利用率高,采用回转的形式来实现车辆存取位置转换,高度及水平方向上不会出现干涉,停车、取车便捷的回转车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转车库,包括主架、上台架、下台架、回转结构及伺服电机,所述上台架包括上停车板、上顶轴及若干设置在上停车板上的上卡车架,上顶轴通过上连杆架与上台架固定,下台架包括下停车板、下顶轴及若干设置在下停车板上的下卡车架,下顶轴通过下连杆架与下台架固定,回转结构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回转杆,上台架与下台架均处在两个回转杆之间,回转杆一端设有与上顶轴配合连接的上轴承,回转杆另一端设有与下顶轴配合连接的下轴承,其中一个回转杆上设有由伺服电机带动的中心轴,所述主架上设有移车结构,移车结构包括车轮导轨、用于带动车轮导轨移动的移轨机构、设置在车轮导轨底部的叉臂电机、由叉臂电机带动的丝杆及两个用于勾住自行车前轮轮轴的叉臂,两个叉臂分处于车轮导轨的相对两侧,车轮导轨底部设有固定板,丝杆平行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丝杆与固定板螺纹配合,丝杆上设有与车轮导轨滑动连接的滑架,滑架滑动方向平行于丝杆,滑架上设有两个与叉臂一一对应的调节缸,在对应的叉臂与调节缸中:叉臂下端与滑架铰接,调节缸的缸体与滑架铰接,调节缸的活塞杆与叉臂中部铰接,叉臂上端设有开口朝上且用于容纳自行车前轮轮轴的钩轴槽。

作为优选,所述上顶轴水平布置,下顶轴水平布置,上轴承的内圈与上顶轴同轴固定,下轴承的内圈与下顶轴同轴固定,在一个回转杆上:上轴承的外圈与回转杆固定,下轴承的外圈与回转杆固定,上轴承与下轴承沿中心轴轴线对称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移轨机构为气缸/油缸/电缸;所述调节缸为气缸/油缸/电缸。

作为优选,所述上台架上设有若干用于导向自行车车轮的上轮槽,上轮槽与上卡车架一一对应,上卡车架处在对应上轮槽的上方,上轮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滑架滑动方向,上卡车架处在上台架远离移车结构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下台架上设有若干用于导向自行车车轮的下轮槽,下轮槽与下卡车架一一对应,下卡车架处在对应下轮槽的上方,下轮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滑架滑动方向,下卡车架处在下台架远离移车结构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主架上设有辅助导轨及与辅助导轨配合的辅助滑块,辅助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辅助滑块的滑动方向水平,辅助滑块连接车轮导轨。

作为优选,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主架上,主架上设有减速机,减速机的输入端连接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中心轴。

作为优选,所述主架包括两个立柱架,两个立柱架分处于下台架的相对两侧,一个立柱架上固定有自稳第一链轮,另一个立柱架上固定有自稳第二链轮,一个回转杆上设有自调第一链轮,另一个回转杆上设有自调第二链轮,自调第一链轮与上顶轴同轴固定,自调第二链轮与下顶轴同轴固定,一根首尾闭合的第一传动链条绕过自稳第一链轮及自调第一链轮,第一传动链条与自稳第一链轮配合接触,第一传动链条与自调第一链轮配合接触,一根首尾闭合的第二传动链条绕过自稳第二链轮及自调第二链轮,第二传动链条与自稳第二链轮配合接触,第二传动链条与自调第二链轮配合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进行多辆自行车的存储,空间利用率高,采用回转的形式来实现车辆存取位置转换,高度及水平方向上不会出现干涉,停车、取车便捷;车辆存取位置转换过程中可保障保持台架水平,转换完成后能维持台架稳定,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c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其中一个回转杆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移车结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主架1、立柱架11、自调第一链轮12a、自调第二链轮12b、第一传动链条13a、第二传动链条13b、上台架2、上轮槽2a、上停车板21、上顶轴22、上连杆架23、下台架3、下轮槽3a、下停车板31、下顶轴32、下卡车架33、下连杆架34、伺服电机4、回转杆5、上轴承51、下轴承52、中心轴53、移车结构6、车轮导轨61、叉臂电机62、丝杆63、叉臂64、钩轴槽64a、固定板65、滑架66、调节缸67、辅助导轨71、辅助滑块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7中所示,一种回转车库,包括主架1、上台架2、下台架3、回转结构及伺服电机4,所述上台架包括上停车板21、上顶轴22及若干设置在上停车板上的上卡车架,上顶轴通过上连杆架23与上台架固定,下台架包括下停车板31、下顶轴32及若干设置在下停车板上的下卡车架33,下顶轴通过下连杆架34与下台架固定,回转结构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回转杆5,上台架与下台架均处在两个回转杆之间,回转杆一端设有与上顶轴配合连接的上轴承51,回转杆另一端设有与下顶轴配合连接的下轴承52,其中一个回转杆上设有由伺服电机带动的中心轴53,所述主架上设有移车结构6,移车结构包括车轮导轨61、用于带动车轮导轨移动的移轨机构、设置在车轮导轨底部的叉臂电机62、由叉臂电机带动的丝杆63及两个用于勾住自行车前轮轮轴的叉臂64,两个叉臂分处于车轮导轨的相对两侧,车轮导轨底部设有固定板65,丝杆平行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丝杆与固定板螺纹配合,丝杆上设有与车轮导轨滑动连接的滑架66,滑架滑动方向平行于丝杆,滑架上设有两个与叉臂一一对应的调节缸67,在对应的叉臂与调节缸中:叉臂下端与滑架铰接,调节缸的缸体与滑架铰接,调节缸的活塞杆与叉臂中部铰接,叉臂上端设有开口朝上且用于容纳自行车前轮轮轴的钩轴槽64a。

所述上顶轴水平布置,下顶轴水平布置,上轴承的内圈与上顶轴同轴固定,下轴承的内圈与下顶轴同轴固定,在一个回转杆上:上轴承的外圈与回转杆固定,下轴承的外圈与回转杆固定,上轴承与下轴承沿中心轴轴线对称布置。

所述移轨机构为气缸/油缸/电缸;所述调节缸为气缸/油缸/电缸。移轨机构、调节缸也可以替换为任意常规的机械带动结构,如由电机带动的丝杆螺母机构等。

所述上台架上设有若干用于导向自行车车轮的上轮槽2a,上轮槽与上卡车架一一对应,上卡车架处在对应上轮槽的上方,上轮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滑架滑动方向,上卡车架处在上台架远离移车结构的一侧。

所述下台架上设有若干用于导向自行车车轮的下轮槽3a,下轮槽与下卡车架一一对应,下卡车架处在对应下轮槽的上方,下轮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滑架滑动方向,下卡车架处在下台架远离移车结构的一侧。

上台架与下台架之间的位置可以调换。调换过程如下:启动伺服电机,带动中心轴转动,中心轴带动回转杆转动,从而上顶轴、下顶轴沿着中心轴开始转动,从而上台架与下台架也开始转动升降,又由于上轴承的内圈与上顶轴同轴固定,下轴承的内圈与下顶轴同轴固定,所以上台架(下台架)在转动过程中,除了会绕着中心轴“公转”,还会绕着上顶轴(下顶轴)“自转”,所以上停车板、下停车板即可维持一个平的状态,保证上停车板、下停车板上的自行车能够正常、稳定地保持收置状态。而转动到下方的那个停车板,可以接触地面,此时可以进行取车或存车,存车时,将自行车推入一个上卡车架(下卡车架)中即可,取车时,将自行车从一个上卡车架(下卡车架)中拉出即可。

设计时,尽量让车轮导轨与达到下方极限位置的上轮槽(下轮槽)保持在同一高度(允许有一定程度的高度差,只要互相之间比较接近,能够顺利将自行车从轮槽推入车轮导轨或将自行车从车轮导轨推入轮槽即可),移车结构可以实现存车和取车。取车时,移轨机构带动整个移车结构横移,待车轮导轨与需要取出自行车所处的上轮槽(下轮槽)对齐后,叉臂电机带动丝杆转动,滑架平移,带动叉臂向着自行车移动,随后调节缸的活塞杆伸出,叉臂向上转动,带动钩轴槽上移,叉臂勾住自行车前轮轮轴(自行车前轮轮轴进入钩轴槽)后,叉臂电机带动丝杆转动,滑架平移复位,从而带动自行车离开了上卡车架(下卡车架),进入车轮导轨,完成取车。存车时,将自行车推入车轮导轨(优选后轮靠近上轮槽或下轮槽),并利用叉臂勾住自行车前轮轮轴(原理同前述过程),然后移轨机构带动整个移车结构与自行车一起横移,待车轮导轨与待存车的上轮槽(下轮槽)对齐后,叉臂电机带动丝杆转动,滑架带动叉臂平移,从而将车轮导轨上的自行车推入上轮槽(下轮槽),并进入上卡车架(下卡车架)中完成定位,完成存车。

所述主架上设有辅助导轨71及与辅助导轨配合的辅助滑块72,辅助滑块的滑动方向垂直于车轮导轨长度方向,辅助滑块的滑动方向水平,辅助滑块连接车轮导轨。辅助滑块与辅助导轨配合滑动,可以提升车轮导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所述伺服电机设置在主架上,主架上设有减速机,减速机的输入端连接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中心轴。通常来说,伺服电机本身就有一定自锁力,而减速机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自锁功能。需注意的是,若自锁力不足,则可以选择带有抱闸或自锁机构的伺服电机,从而保证调节到位后,回转杆不会再转动。

所述主架包括两个立柱架11,两个立柱架分处于下台架的相对两侧,一个立柱架上固定有自稳第一链轮,另一个立柱架上固定有自稳第二链轮,一个回转杆上设有自调第一链轮12a,另一个回转杆上设有自调第二链轮12b,自调第一链轮与上顶轴同轴固定,自调第二链轮与下顶轴同轴固定,一根首尾闭合的第一传动链条13a绕过自稳第一链轮及自调第一链轮,第一传动链条与自稳第一链轮配合接触,第一传动链条与自调第一链轮配合接触,一根首尾闭合的第二传动链条13b绕过自稳第二链轮及自调第二链轮,第二传动链条与自稳第二链轮配合接触,第二传动链条与自调第二链轮配合接触。

如前所述可以看出,上台架与下台架进行位置调换的过程中,依靠着上台架与下台架自身的重力(也包括上台架与下台架上自行车的重力),来保持上停车板、下停车板始终能处在水平(或近似水平)且平稳的状态。不过,由于强风、震动等因素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上停车板、下停车板晃动较大,存在安全隐患,也不利于正常使用。而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自稳第一链轮与自调第一链轮,并配合第一传动链条的形式,从而,只要中心轴不转,那么除了回转杆不转之外,上顶轴也不转。这是因为,上顶轴与自调第一链轮同轴固定,自调第一链轮通过第一传动链条与自稳第一链轮形成一套链轮机构,此时,自稳第一链轮作为链轮机构中的一环,是与一个立柱架固定的,如此一来,自稳第一链轮本身是不能动的,所以自调第一链轮是不能直接进行“自转”(绕自身轴线转动)的,这也就保障了上停车板、下停车板移动到位后的稳定性。而在上台架与下台架进行位置调换的过程中,以上顶轴处在下顶轴正上方,且上顶轴顺时针转动为例:以中心轴为旋转基准,上顶轴顺时针旋转(“公转”)180度,在旋转时,上顶轴带着自调第一链轮也“公转”,自调第一链轮与第一传动链条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当于第一传动链条绕着自调第一链轮与自稳第一链轮进行了逆时针的移动,从而带动了自调第一链轮实现了逆时针“自转”,且自调第一链轮逆时针转动角度时刻与上顶轴顺时针“公转”角度一致,这样就保障了上台架无法晃动,只能保持在衡定的一个整体状态(如,最初设计时,上停车板与水平面之前夹角为5度,那么不论如何调节,上停车板与水平面之前夹角始终都是5度,十分稳定)。至于下台架保持稳定的原理,与上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