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外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72919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外装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2公开了以往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专利文献1、2的安装配件应用于四方咬接构造的外装件。各安装配件具备向构造体固定的固定部、从固定部突出的支承片、朝上方设置于支承片的上卡定片、以及朝下方设置于支承片的下卡定片。支承片对位于上侧的两片外装件进行支承。上卡定片卡定位于上侧的两片外装件。下卡定片卡定位于下侧的两片外装件。

另外,各安装配件具备用于供紧固配件向固定部插入的固定孔、以及在位于下侧的两片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配置的立起设置片。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具有用于插入作为紧固配件的螺钉的在固定部的上部分形成的多个固定孔。立起设置片从固定部的下部分突出。

更详细来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在固定部的两侧设置有一对隔离部。一对隔离部通过弯折加工而朝向安装配件的表侧突出。抵接面形成在一对隔离部的前端侧,沿上下方向纵长地延伸。抵接面支承在上下左右邻接的四片外装件各自的背面。上卡定片卡定位于上侧的两片外装件。下卡定片卡定位于下侧的两片外装件。在固定部的下部形成有立起设置片。立起设置片配置在位于下侧的两片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防止这些外装件的横向偏移。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安装配件通过组合密封金属件与紧固金属件而成。密封金属件具有在固定部的上部分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紧固金属件与密封金属件对应地也具有在台阶部与固定板部形成的多个贯通孔。立起设置片从密封金属件的固定部的下部分突出。

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设置有鼓出部。在鼓出部上形成有开口。抵接面由在鼓出部的比开口靠上方的部分与比开口靠下方的部分处凸起设置的两个肋部形成。上卡定片以及下卡定片通过在鼓出部的开口周围切开立起而形成。

在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也设置有鼓出部。在鼓出部的宽度方向的一方与另一方形成有进一步鼓出的一对再鼓出部、以及开口。抵接面形成在一对再鼓出部的前端侧,沿上下方向纵长地延伸。上卡定片以及下卡定片通过在鼓出部的开口周围切开立起而形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09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811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2088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62777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距离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最近的贯通孔配置在中心线上,另一方面,立起设置片配置为从中心线沿宽度方向偏移。因此,在由支承片、上卡定片以及下卡定片支承各外装件的负载时,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的两片外装件的长度与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两片外装件的长度不相等,难以在宽度方向的一方与另一方均等地取得上述负载的平衡。

对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距离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最近的贯通孔配置在中心线上,立起设置片也配置在中心线上。因此,在由支承片、上卡定片以及下卡定片支承各外装件的负载时,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的两片外装件的长度与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两片外装件的长度相等,能够在宽度方向的一方与另一方均衡地取得上述负载的平衡。

然而,在该安装配件中,在向细构造部件固定安装配件的情况下,若想要以使下侧的两片外装件的表面彼此的对接线位于构件部件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固定于构造部件,则配置在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的立起设置片容易配置在构件部件的侧面的附近。与之相伴,配置在中心线上的贯通孔也容易配置在该构造部件的侧面的附近。于是,担心产生插入到配置在中心线上的贯通孔的钉子或螺钉等紧固配件从构造部件的侧面突出、或者构造部件的侧面破裂等不良情况。

换句话说,在所述以往的安装配件中,难以一并实现在宽度方向上平衡地支承各外装件的负载并且在向细构造部件固定时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在专利文献1、3、4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为了确保抵接面的面积而稳定地支承外装件,容易使抵接面的范围在上下方向上增长。于是,在因风压等而向外装件作用旋转力的情况下,抵接面的角容易与外装件各自的背面接触。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3、4所公开的安装配件中,担心在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建筑物的外装结构,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平衡地支承各外装件的负载,并且在向细构造部件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良好的施工性,而且能够确保抵接面的面积而稳定地支承外装件,抑制因抵接面而在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用于向构成建筑物的构造体安装第一外装件、第二外装件、第三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所述第二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所述第三外装件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所述第四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三外装件邻接并且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二外装件邻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具备:固定部,其具有基准面,并经由所述基准面而固定于所述构造体;至少一个固定孔,其用于供紧固配件向所述固定部插入;支承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并支承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上卡定片,其朝向上方设置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下卡定片,其朝向下方设置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立起设置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并配置在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所述立起设置片配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固定孔中的最靠近所述中心线的特定固定孔配置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朝所述宽度方向的一方偏移的位置,所述固定孔相对于所述中心线非对称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中,立起设置片配置在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因此,在支承片、上卡定片以及下卡定片支承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负载时,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第一外装件、第二外装件的长度与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第三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长度相等,能够在宽度方向的一方与另一方均等地取得上述负载的平衡。另外,在该安装配件中,固定孔中的最靠近中心线的特定固定孔相对于中心线朝宽度方向的一方偏移。因此,在向细构造部件固定安装配件的情况下,即便以第一外装件、第三外装件的表面彼此的对接线位于构件部件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固定于构件部件,特定固定孔也难以配置在该构件部件的侧面的附近。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插入到特定固定孔的紧固配件从构件部件的侧面突出或构件部件的侧面破裂等不良情况。另外,对于特定固定孔以外的固定孔,也与特定固定孔同样地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偏移。因此,能够抑制这些固定孔配置在构件部件的侧面的附近。因此,能够防止插入到这些固定孔的紧固配件从构件部件的侧面突出或构件部件的侧面破裂等不良情况。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中,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平衡地支承各外装件的负载,并且在向细构造部件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优选为,各个外装件的水平方向的一端部具有背侧左右接合部,该背侧左右接合部从外装件的表面朝向背面凹陷且沿垂直方向延伸。另外,优选的是,各个外装件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部具有表侧左右接合部,该表侧左右接合部从外装件的背面朝向表面凹陷且沿垂直方向延伸。根据该结构,第一外装件的背侧左右接合部与第三外装件的表侧左右接合部在相对于中心线朝宽度方向的一方偏移的位置处重合。换言之,特定固定孔配置在背侧左右接合部与表侧左右接合部重合的范围内、或者该重合范围的附近。因此,在向细构造部件固定安装配件的情况下,即便以第一外装件、第三外装件的表面彼此的对接线位于构件部件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固定于构件部件,特定固定孔也难以配置在该构件部件的侧面的附近。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进一步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优选为,特定固定孔相对于中心线偏移的距离被设定为背侧左右接合部以及表侧左右接合部的重叠宽度的1/4以上并且重叠宽度的3/4以下。根据该结构,特定固定孔更难以配置在细构造部件的侧面的附近。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进一步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优选为,特定固定孔沿垂直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沿垂直方向排列多个的特定固定孔将安装配件更稳固地固定于构件部件。特别是能够防止安装配件的旋转。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建筑物的外装结构具备多个外装件、构成建筑物的构造体、以及用于向所述构造体安装各个所述外装件的安装配件,所述多个外装件包括第一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二外装件、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三外装件、以及从上方与所述第三外装件邻接并且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二外装件邻接的第四外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配件具备:固定部,其具有基准面,并经由所述基准面而固定于所述构造体;至少一个固定孔,其用于供紧固配件向所述固定部插入;支承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并支承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上卡定片,其朝向上方设置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下卡定片,其朝向下方设置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立起设置片,其从所述固定部突出,并配置在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所述立起设置片配置在所述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固定孔中的最靠近所述中心线的特定固定孔配置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朝所述宽度方向的一方偏移的位置,所述固定孔相对于所述中心线非对称配置。

根据该结构,利用本发明的安装配件起到的作用效果,能够理想地支承各外装件并且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用于向构成建筑物的构造体安装第一外装件、第二外装件、第三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所述第二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所述第三外装件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所述第四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三外装件邻接并且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二外装件邻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装件的安装配件具备:固定部,其具有基准面,并经由所述基准面而向所述构造体固定;主鼓出部,其从所述固定部鼓出;抵接面,其形成于所述主鼓出部,并与所述第一外装件、所述第二外装件、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各自的背面抵接;支承片,其比所述主鼓出部的所述抵接面突出,并沿所述主鼓出部的宽度方向设置,该支承片支承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上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下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下鼓出部,其从所述固定部鼓出,并与所述主鼓出部的下方邻接;以及立起设置片,其从所述下鼓出部突出,并配置在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所述主鼓出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鼓出的第一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下鼓出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鼓出的第二长度大,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直至所述立起设置片的前端为止的第三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长度大。

在第六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中,主鼓出部相对于基准面鼓出的第一长度被设定为比下鼓出部相对于基准面鼓出的第二长度大。因此,由于利用下鼓出部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因此即便在上下方向上缩短抵接面的范围,也能够确保抵接面的面积并稳定地支承外装件。并且,由于下鼓出部被设定为比主鼓出部低,因此即便因风压等而向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作用旋转力,也会防止下鼓出部与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背面接触。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中,能够确保抵接面的面积并稳定地支承外装件,并且能够防止因抵接面而使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的情况。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中,立起设置片并非从基准面突出,而是从下鼓出部突出。因此,在该安装配件中,由于能够缩短立起设置片的突出长度,因此立起设置片的强度提高,立起设置片难以弯折。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第一外装件、第三外装件的横向偏移。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优选为,抵接面包括位于比支承片靠上方和下方的位置的一对横长面。在该情况下,由于利用下鼓出部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由此能够缩窄一对横长面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优选为,抵接面包括位于主鼓出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纵长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下鼓出部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由此能够缩短一对纵长面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优选为,抵接面包括位于比支承片靠上方和下方的位置的一对横长面、以及位于主鼓出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一对纵长面。并且,优选使一对横长面以及一对纵长面形成为环状。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下鼓出部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由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缩短一对横长面以及一对纵长面的范围。另外,由于一对横长面以及一对纵长面形成为环状,因此不存在一对横长面以及一对纵长面的末端部。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优选为,第二长度被设定为比第一长度的一半长度大。在该情况下,防止下鼓出部与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背面接触,并且利用下鼓出部更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另外,由于立起设置片并非从基准面突出,而是从下鼓出部突出,因此能够缩短突出长度,提高立起设置片的强度,使立起设置片难以弯折。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优选为,在主鼓出部上形成有第一开口。另外,优选在下鼓出部上形成有第二开口。

在该情况下,形成于主鼓出部的第一开口与形成于下鼓出部的第二开口分别面对在构造体与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之间确保的通气空间。由此,在通气空间流通的空气以第一开口以及第二开口作为入口以及出口,理想地流入到安装配件与构造体所围成的空间内,并能够从安装配件与构造体所围成的空间内理想地流出。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安装配件与构造体所围成的空间内、以及安装配件与构造体所围成的空间周边的外装件以及构造体成为干燥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外装件以及构造体的劣化。

另外,例如能够在支承片、上卡定片以及下卡定片的切开立起时形成第一开口,在立起设置片的切开立起时形成第二开口。其结果是,能够简化安装配件的制造工序。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优选为,安装配件还具备上鼓出部,该上鼓出部从固定部鼓出,并且与主鼓出部的上方邻接。并且,优选主鼓出部比上鼓出部相对于基准面鼓出。在该情况下,也利用上鼓出部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优选为,固定部具有用于供紧固配件插入的固定孔。并且,优选上鼓出部在固定孔的宽度方向上邻接。在该情况下,由于固定部中的由紧固配件固定的部分大面积与构造体接触,因此能够将固定部稳固地固定于构造体。另外,由于螺钉或钉子等紧固配件的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紧固配件的两侧配置于比上鼓出部的表面后退的位置,因此在使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卡定于上卡定片时,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难以与紧固配件的头部接触。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优选为,上鼓出部以随着靠近主鼓出部而相对于基准面鼓出的长度增大的方式倾斜。在该情况下,在使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卡定于上卡定片时,能够利用上鼓出部的倾斜理想地引导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各下端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各下端部与抵接面的角钩挂所带来的损伤。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的建筑物的外装结构具备多个外装件、构成建筑物的构造体、以及用于向所述构造体安装各个所述外装件的安装配件,所述多个外装件包括第一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二外装件、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三外装件、以及从上方与所述第三外装件邻接并且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二外装件邻接的第四外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配件包括:固定部,其具有基准面,并经由所述基准面而向所述构造体固定;主鼓出部,其从所述固定部鼓出;抵接面,其形成于所述主鼓出部,并与所述第一外装件、所述第二外装件、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各自的背面抵接;支承片,其比所述主鼓出部的所述抵接面突出,并且沿所述主鼓出部的宽度方向设置,该支承片支承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上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下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下鼓出部,其从所述固定部鼓出,并且与所述主鼓出部的下方邻接;以及立起设置片,其从所述下鼓出部突出,并配置在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的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所述主鼓出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鼓出的第一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下鼓出部相对于所述基准面鼓出的第二长度大,相对于所述基准面直至所述立起设置片的前端为止的第三长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长度大。

在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的建筑物的外装结构中,根据第六方式的安装配件起到的作用效果,能够确保抵接面的面积并稳定地支承外装件,并且能够抑制因抵接面而在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的情况。另外,在该建筑物的外装结构中,由于立起设置片并非从基准面突出,而是从下鼓出部突出,因此立起设置片的强度提高,立起设置片难以弯折,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第一外装件、第三外装件的横向偏移。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涉及另一安装配件,其用于向构成建筑物的构造体安装第一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二外装件、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三外装件、以及从上方与所述第三外装件邻接并且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二外装件邻接的第四外装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抵接面,其与所述第一外装件、所述第二外装件、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各自的背面抵接;支承片,其比所述抵接面突出,并支承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上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下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突起部,其从所述支承片朝上突出,所述突起部配置在所述支承片的从所述上卡定片侧以及所述下卡定片侧的前端向所述抵接面侧分别、并且从所述抵接面向所述上卡定片侧以及所述下卡定片侧分离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的安装配件中,突起部从下方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端面接触,在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之间确保间隙。在此,突起部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端面接触的面积比没有突起部而使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端面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的面积小。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各自的背面或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接合部渗入并积存在支承片上的雨水、或吸入了支承片上的污物或灰尘等的雨水长时间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端面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浸入外装件的端面而使外装件损伤的情况。另外,即便在未留意支承片上的污物或灰尘等异物而对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进行施工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突起部在不夹住该异物的情况下在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之间确保间隙。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中,能够不发生上下偏移且准确地将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的间隙、以及支承片与第四外装件的间隙确保为雨水不会停滞的大小。

因此,在本发明的另一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中,能够将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保持为良好状态,并且能够防止在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产生上下偏移。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优选为,突起部配置在支承片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配置在支承片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突起部在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之间确保雨水难以滞留的程度的较宽间隙。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式优选为,另一安装配件还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至少配置于支承片,且配置于支承片的比宽度方向的中央向一方偏移的位置、以及支承片的比所述宽度方向的中央向另一方偏移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第二外装件与支承片之间、以及第四外装件与支承片之间被弹性体密封,因此能够抑制雨水顺着支承片沿宽度方向蔓延。另外,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配置为挤压弹性体。此时,能够与被挤压后的弹性体的厚度相应地在支承片上形成阶梯差,有时在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产生上下偏移,但通过在支承片上设置突起部,能够消除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的上下的阶梯差,实现稳定的支承。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式优选为,下卡定片位于抵接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在该情况下,由于支承片上的雨水顺着下卡定片在安装配件的中央向下方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该雨水顺着支承片沿宽度方向蔓延。其结果是,能够理想地维持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良好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式优选为,突起部配置在支承片的比宽度方向的中央向一方偏移的位置、以及比宽度方向的中央向另一方偏移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分别利用其他突起部适当地支承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其结果是,能够在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之间确保雨水难以滞留的程度的较宽间隙。

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式优选为,在支承片上至少形成有一个贯通孔。在该情况下,由于支承片上的雨水顺着贯通孔流向下方,因此能够抑制该雨水顺着支承片沿宽度方向蔓延。

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式优选为,突起部形成为点状或者线状。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突起部的形状在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第四外装件之间确保雨水难以滞留的程度的较宽间隙。

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式的另一建筑物的外装结构具备多个外装件、构成建筑物的构造体、以及用于向所述构造体安装各个所述外装件的安装配件,所述多个外装件包括第一外装件、从上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二外装件、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一外装件邻接的第三外装件、以及从上方与所述第三外装件邻接并且从水平方向的一方与所述第二外装件邻接的第四外装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配件具备:抵接面,其与所述第一外装件、所述第二外装件、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各自的背面抵接;支承片,其比所述抵接面突出,并支承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上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二外装件以及所述第四外装件;下卡定片,其安装于所述支承片,并卡定所述第一外装件以及所述第三外装件;以及突起部,其从所述支承片朝上突出,所述突起部配置于所述支承片的从所述上卡定片侧以及所述下卡定片侧的前端向所述抵接面侧分离、并且从所述抵接面向所述上卡定片侧以及所述下卡定片侧分离的位置。

对于第二十三方式的另一建筑物的外装结构,根据第十六方式的另一安装配件起到的作用效果,不会使积存在支承片上的雨水、或吸入了支承片上的污物或灰尘等的雨水与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的端面接触,能够将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保持为良好状态,并且能够防止因夹住污物或灰尘等异物而导致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产生上下偏移的情况。

发明效果

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外装结构中,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平衡地支承各外装件的负载,并且在向细构造部件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在第六方式~第二十三方式的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外装结构中,能够确保抵接面的面积并稳定地支承外装件,并且能够抑制因抵接面而在外装件的背面产生损伤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外装件的安装配件以及外装结构中,能够利用突起部防止与积存在支承片上的雨水、或吸入了支承片上的污物或灰尘等的雨水接触,能够将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保持为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防止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产生上下偏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外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外壁板(第一外壁板~第四外壁板)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iii-i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iv-iv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邻接的第一外壁板~第四外壁板彼此的组装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一外壁板~第四外壁板与安装配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的主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9的xi-x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图9的xii-x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示出图9的xiii-xi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与第一外壁板、第三外壁板的对位方法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使用了安装配件的第一外壁板、第三外壁板的安装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使用了安装配件的第一外壁板~第三外壁板的安装结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图15的xvii-xv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xviii-xviii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19是以与图17相同的剖面示出安装配件安装于细构造部件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比较方式的安装配件的主视图。

图21是示出比较方式的与图19相同的剖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2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23是实施方式3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24是实施方式4的安装配件的立体图。

图25是实施方式5的安装配件的局部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8…构造体

9…柱状件

99…细构造部件

2…外装件(外壁板)

2a1…第一外装件(第一外壁板)

2a2…第二外装件(第二外壁板)

2a3…第三外装件(第三外壁板)

2a4…第四外装件(第四外壁板)

10、210、310、410、510…安装配件

10b…紧固配件(螺钉)

11l、11r、311、411…上卡定片

12、312l、312r、412…下卡定片

13…支承片

15…固定部

15e…周缘部

15b…u字状固定部

15s…基准面

15h…固定孔

15t…特定固定孔

18…弹性体

513h…贯通孔

19…立起设置片

l1…第一长度

l2…第二长度

l3…第三长度

l4…上鼓出部相对于基准面鼓出的长度

17c、17l、17r…线状的突起部

517p…点状的突起部

c1…固定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

2l…外装件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部(外壁板的左端部)

2r…外装件的水平方向的一端部(外壁板的右端部)

2f…外装件(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表面(外壁板的表面)

2b…外装件(第一外装件~第四外装件)的背面(外壁板的背面)

2u…外装件的上端部(第一外壁板~第四外壁板的上端部)

2d…外装件的下端部(第一外壁板~第四外壁板的下端部)

21…表侧左右接合部

22…背侧左右接合部

30…主鼓出部

31…抵接面

31u、31d…一对横长面

31l、31r…一对纵长面

30h、430h…第一开口

35…下鼓出部

35h…第二开口

38…上鼓出部

lg1…特定固定孔相对于中心线偏移的距离

w1…支承片与第二外装件以及第四外装件的间隙

wl1…背侧左右接合部以及表侧左右接合部的重叠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对本发明进行具体化而成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将垂直上方向表示为上,将垂直下方向表示为下。另外,在图1的从屋外朝向屋内的方向上,将水平左方向表示为左,将水平右方向表示为右。并且,图2以后的各图所示的各方向与图1对应显示。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外装结构是本发明的外装结构的具体方式的一个例子。该外装结构通过向构成住宅、设施、仓库等建筑物的木制的构造体8安装有图2~图5等所示的多个外壁板2而成。外壁板2是“外装件”的一个例子。外壁板2是自身具有较高的强度、刚性且构成建筑物的外壁的板材。需要说明的是,外装件不限于外壁板,例如也可以是在表面具有美观性高的装饰面的装饰板等。装饰板大多安装于具有外壁的稳固主体上,一般来说是与外壁板相比而强度、刚性较低的板材。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构造体8通过木梁组装法来建造。构造体8由多个构造部件构成。构造部件除了包括沿左右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柱状件9等之外,如之后示出图19进行说明那样还包括细构造部件99。细构造部件99例如是细柱状件9或细间柱等辅助构件。在各柱状件9的朝向屋外方向的外表面,利用未图示的紧固螺钉或钉子等固定有被称作撑条的支承构件7。该支承构件7也包含于构造部件。在各柱状件9与支承构件7之间铺设有防水片6。需要说明的是,构造体8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通过木框架组装法等建造。另外,外装于外装结构的构造体例如也可以是钢筋建、钢筋混凝土建、砖建等的主体。

如图6所示,安装配件10固定于作为构造部件的各柱状件9,用于将多个外壁板2以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邻接的方式安装于构造体8。安装配件10相对于各柱状件9沿垂直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另外,安装配件10如之后示出图19进行说明的那样,相对于细构造部件99也沿垂直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如图7~图13所示,安装配件10通过对铁、不锈钢等的金属板进行穿孔加工、冲压加工以及弯折加工等而制造。需要说明的是,安装配件10的材质、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能够酌情选择各种材料、制造方法。

如图15等所示,安装配件10通过作为紧固配件的螺钉10b而固定于各柱状件9,另外,如图19所示,通过螺钉10b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但不限于该结构。安装配件10例如可以通过钉子等其它紧固配件而固定于柱状件9等,也可以隔着图1所示的支承构件7等而间接安装于柱状件9等。

在此,对于安装配件10的姿态,如图6以及图16等所示,以安装配件10的固定部15固定于构成构造体8的柱状件9的固定状态作为基准。具体来说,安装配件10的表侧朝向屋外方向,安装配件10的背侧朝向屋内方向。安装配件10的宽度方向成为左右方向。

安装配件10包括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成的部分、以及包围进行该冲压加工的部分并维持平坦状态的固定部15的周缘部15e。如图8所示,固定部15的周缘部15e形成为以在固定部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1为对称轴的大致矩形。

如图9以及图10所示,与柱状件9等接触的安装配件10的朝向背侧的面成为固定部15的基准面15s。如图7~图10所示,从固定部15的周缘部15e的上边沿固定孔15h向下延伸的三个u字状固定部15b也是固定部15的一部分。

如图8所示,各u字状固定部15b配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具有间隔。中央的u字状固定部15b设置在比中心线c1向左方偏移的位置。左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设置在比中央的u字状固定部15b向左方偏移的位置。右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设置在比中心线c1向右方偏移的位置。

在各u字状固定部15b上,上下排列贯通设置有两个固定孔15h。固定孔15h供螺钉10b插入,用于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柱状件9等。在中央的u字状固定部15b上贯通设置的两个固定孔15h是多个固定孔15h中的最靠近中心线c1的特定固定孔15t。各特定固定孔15t配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1向左方偏移的位置。

将各特定固定孔15t相对于中心线c1偏移的距离设为lg1。将贯通设置于左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的两个固定孔15h与各特定固定孔15t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距离设为lg2。将贯通设置于右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的两个固定孔15h与各特定固定孔15t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距离设为lg3。距离lg2与距离lg3设定为相等。贯通设置于左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的两个固定孔15h相对于中心线c1向左方偏移的距离是lg1+lg2。贯通设置于右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的两个固定孔15h相对于中心线c1向右方偏移的距离是lg3-lg1。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固定孔15h相对于中心线c1配置为非对称。

如图7~图10所示,安装配件10的被冲压加工的部分是主鼓出部30、下鼓出部35以及上鼓出部38。

主鼓出部30位于安装配件10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从固定部15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鼓出。主鼓出部30比下鼓出部35以及上鼓出部38进一步向表侧鼓出。主鼓出部30具有与固定部15平行地延伸的前端面,将该主鼓出部30的前端面设为抵接面31。

下鼓出部35从固定部15向表侧鼓出,并且与主鼓出部30的下方邻接。下鼓出部35具有与固定部15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前端面,将该下鼓出部35的前端面设为立起设置面36。立起设置面36的上端缘与主鼓出部30的下表面连接。

上鼓出部38从固定部15向表侧鼓出,并且与主鼓出部30的上方邻接。上鼓出部38具有倾斜面39,上鼓出部38的上表面是沿着周缘部15e的上部分与各u字状固定部15b弯折的弯曲面。倾斜面39被冲压加工为不覆盖各u字状固定部15b,由此,上鼓出部38在宽度方向上与各固定孔15h邻接。另外,如图10所示,倾斜面39的下端缘与主鼓出部30的上表面连接,其连接部分39j平缓地弯曲。

如图7~图10所示那样,主鼓出部30、下鼓出部35以及上鼓出部38各自的左面以及右面彼此大致共面地连接而形成平滑的连续面。需要说明的是,主鼓出部30、下鼓出部35以及上鼓出部38各自的左面以及右面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呈阶梯状彼此连接。

如图10所示,主鼓出部30的前端相对于基准面15s鼓出的第一长度l1是抵接面31从基准面15s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离开的距离。下鼓出部35的前端相对于基准面15s鼓出的第二长度l2是立起设置面36从基准面15s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离开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长度l1设定为比第二长度l2大。另外,将第二长度l2设定为比第一长度l1的一半长度大。

上鼓出部38以随着靠近主鼓出部30而相对于基准面15s向表侧鼓出的长度l4增大的方式倾斜。

如图7~图13所示,在主鼓出部30上形成有第一开口30h、在第一开口30h的周围切开立起的支承片13、与支承片13的前端连接的朝上的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与支承片13的前端连接的朝下的下卡定片12。

更详细来说,通过在主鼓出部30的抵接面31的中央形成大致u字状槽,通过将该大致u字状槽的内侧的板状片朝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切开立起,由此在抵接面31的中央开设大致矩形状的第一开口30h。将被切开立起而比抵接面31进一步向表侧突出的部分中的、在靠近抵接面31的一侧大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设为支承片13。上卡定片11l、11r与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左部分以及右部分连接并朝上弯曲。下卡定片12在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下弯曲。

抵接面31包括一对横长面31u、31d以及一对纵长面31l、31r。上方的横长面31u位于比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下卡定片12更靠上方的位置,朝左右方向延伸。下方的横长面31u位于比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下卡定片12更靠下方的位置,朝左右方向延伸。左方的纵长面31l位于比上卡定片11l以及下卡定片12更靠左方的位置,朝垂直方向延伸且与一对横长面31u、31d的左端连接。右方的纵长面31r位于比上卡定片11r以及下卡定片12更靠右方的位置,朝垂直方向延伸且与一对横长面31u、31d的右端连接。换句话说,一对横长面31u、31d以及一对纵长面31l、31r形成为环状。

如图7、图8以及图10所示,在下鼓出部35上形成有第二开口35h、以及在第二开口35h周围切开立起的立起设置片19。更详细来说,通过在下鼓出部35的立起设置面36的比中央略靠左的位置形成大致c字状槽,将该大致c字状槽的内侧的板状片朝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切开立起,由此在立起设置面36开设大致矩形状的第二开口35h。将被切开立起而比立起设置面36进一步向表侧突出的部分设为立起设置片19。

如图8所示,立起设置片19配置在固定部15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1上。如图10所示,将相对于基准面15s直至立起设置片19的前端为止的第三长度l3设定为比第一长度l1大。

如图7~图12所示,突起部17c、17l、17r从支承片13朝上突出,突起部17c、17l、17r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突起部17c、17l、17r的剖面形状被设为朝上鼓起的大致半圆状。在图11以及图12中,突起部17l的剖面形状虽未图示,但突起部17l的剖面形状与突起部17c、17r相同。需要说明的是,突起部17c、17l、17r的剖面形状不限于这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梯形等。

如图8以及图9所示,中央的突起部17c配置在支承片1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即中心线c1上。左方的突起部17l配置在支承片13的宽度方向上的比中央向左方偏移的位置。右方的突起部17r配置在支承片13的宽度方向上的比中央向另一方偏移的位置。

如图9~图12所示,突起部17c、17l、17r配置在从支承片13的上卡定片11l、11r侧以及下卡定片12侧的前端向抵接面31侧分离的位置。另外,突起部17c、17l、17r配置在从抵接面31向上卡定片11l、11r侧以及下卡定片12侧分离的位置。由此,突起部17c、17l、17r在固定状态下配置于从第二外壁板2a2以及第四外壁板2a4各自的背面2b向表侧分离的位置。

如图7~图9以及图13所示,在支承片13上设置有保持片18l、18r。左方的保持片18l是在上卡定片11l与下卡定片12之间朝上弯曲的小片。右方的保持片18r是在上卡定片11r与下卡定片12之间朝上弯曲的小片。

弹性体18通过双面胶等粘贴在保持片18l、18r上。如图13以及图14等所示,弹性体18从安装配件10的表侧覆盖保持片18l。另外,如图13以及图17所示,弹性体18配置在中央的突起部17c与左方的突起部17l之间、以及中央的突起部17c与右方的突起部17r之间,覆盖保持片18l、18r与支承片13的朝向上方的面的一部分,且与抵接面31抵接。

如图1、图2以及图6等所示,各外壁板2是四边形的板材,更具体来说是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矩形状的板材。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壁板2由包括水泥的陶瓷系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外壁板2的材质不限于上述,例如能够酌情选择金属系材料、木质材料、树脂系材料等。

如图1、图6以及图16等所示,各外壁板2以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邻接的状态配置在比防水片6以及支承构件7靠构造体8的外侧的位置,且覆盖构造体8的外表面8f。

如图2所示,外壁板2的表面2f例如成为砖图案等的外装面。在外壁板2的左端部2l形成有表侧左右接合部21。在各外壁板2的右端部2r形成有背侧左右接合部22。在各外壁板2的下端部2d形成有表侧上下接合部23。在各外壁板2的上端部2u形成有背侧上下接合部24。

如图3以及图5所示,表侧左右接合部21从外壁板2的背面2b朝向表面2f呈阶梯状凹陷,沿垂直方向、即左端部2l延伸。

背侧左右接合部22从外壁板2的表面2f朝向背面2b呈阶梯状凹陷,沿垂直方向、即右端部2r延伸。在背侧左右接合部22的朝向屋外方向的平坦面上设置有敛缝件22s。敛缝件22s沿着背侧左右接合部22配设为直线状。需要说明的是,敛缝件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本实施方式的敛缝件22s。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表侧上下接合部23从外壁板2的背面2b朝向表面2f呈阶梯状凹陷,沿左右方向、即下端部2d延伸。在表侧上下接合部23形成有朝上呈大致锥状凹陷的接合凹部23a。

背侧上下接合部24从外壁板2的表面2f朝向背面2b呈阶梯状凹陷,沿左右方向、即上端部2u延伸。在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朝向屋外方向的平坦面上设置有敛缝件24s。敛缝件24s沿着背侧上下接合部24配设为直线状。需要说明的是,敛缝件不是必需的,也能够省略本实施方式的敛缝件24s。在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比敛缝件24s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朝上呈大致锥状突出的卡合凸部24a。

如图6以及图14~图17所示,通过使表侧左右接合部21与背侧左右接合部22重合,由此在水平方向上邻接的外壁板2彼此之间形成左右接合部26。如图6、图16以及图18所示,通过使表侧上下接合部23与背侧上下接合部24重合,由此在垂直方向上邻接的外壁板2彼此之间形成上下接合部25。即,各外壁板2是具备表侧左右接合部21、背侧左右接合部22、表侧上下接合部23以及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所谓“四方咬接构造”的板材,通过使表侧左右接合部21、背侧左右接合部22、表侧上下接合部23以及背侧上下接合部24重合而形成左右接合部26以及上下接合部25。

如图6以及图17所示,将背侧左右接合部22以及表侧左右接合部21的重叠宽度设为wl1。将图8所示的距离lg1设定为重叠宽度wl1的1/4以上并且重叠宽度wl1的3/4以下。在图17中,用e1表示背侧左右接合部22以及表侧左右接合部21的重叠宽度wl1的1/4以上并且重叠宽度wl1的3/4以下的范围。

在此,如图5、图6以及图14~图18所示,将各外壁板2中的任意一片外壁板2设为第一外壁板2a1,将相对于第一外壁板2a1处于以下关系的三片外壁板2设为第二外壁板2a2、第三外壁板2a3以及第四外壁板2a4。第二外壁板2a2从上方与第一外壁板2a1邻接。第三外壁板2a3从右侧与第一外壁板2a1邻接。第四外壁板2a4从上方与第三外壁板2a3邻接,并且从右侧与第二外壁板2a2邻接。

这样结构的各外壁板2以如下方式被各安装配件10支承。

如图1所示,首先,在使多个外壁板2沿左右方向邻接的状态下将该多个外壁板2安装在构造体8的外表面8f的最下方的位置。此时,这些外壁板2的下端部2d与配置在构造体8的外表面8f的最下部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端支承构件55卡定。将沿左右方向邻接的外壁板2设为第一外壁板2a1以及第三外壁板2a3。

接下来,如图14所示,一边使安装配件10的基准面15s与柱状件9抵接,一边使安装配件10向下方移动,将安装配件10的立起设置片19从上方向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左右接合部26插入。然后,如图15以及图17所示,将螺钉10b向u字状固定部15b的固定孔15h插入,并拧入柱状件9,由此使安装配件10成为固定于柱状件9的固定状态。螺钉10b的头部因上鼓出部38而不会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突出。

由此,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卡合凸部24a被安装配件10的下卡定片12卡定。另外,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各自的背面2b被安装配件10的抵接面31、更详细来说是下方的横长面31d以及左右的纵长面31l、31r的下部分支承。由此,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被限制为不会朝向屋内方向发生位置偏移。其结果是,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构造体8与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背面2b之间确保通气空间s1。

这样,安装配件10在固定状态下支承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上端部2u。另外,安装配件10的立起设置片19在固定状态下配置在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水平方向上对置的端部彼此之间,防止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横向偏移。如图17所示,第一外壁板2a1的背侧左右接合部22与第三外壁板2a3的表侧左右接合部21在相对于配置在固定部15的中心线c1上的立起设置片19向左方偏移的位置重合。

接下来,如图16以及图18所示,以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沿左右方向邻接的状态将该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安装在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上方。

由此,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表侧上下接合部23的接合凹部23a被安装配件10的上卡定片11l、11r卡定。

此时,如图11、图12、图16以及图18所示,突起部17c、17l、17r从下方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接触,在支承片13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之间确保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间隙w1。在此,与假设没有突起部17c、17l、17r而使支承片13和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的面积相比,突起部17c、17l、17r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接触的面积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积存在支承片13上的雨水、或吸入有支承片13上的污物或灰尘等的雨水长时间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接触,进而能够防止雨水等浸入而损伤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

另外,如图18所示,与上卡定片11l邻接的弹性体18与第二外壁板2a2的下端抵接而压缩变形。虽省略图示,但与上卡定片11r邻接的弹性体18也同样地与第四外壁板2a4的下端抵接而压缩变形。通过这样的左右的弹性体18将第二外壁板2a2与支承片13之间、以及第四外壁板2a4与支承片13之间密封。

另外,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各自的背面2b被安装配件10的抵接面31、更详细来说是上方的横长面31u以及左右的纵长面31l、31r的上部分支承。由此,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被限制为不会朝向屋内方向发生位置偏移。其结果是,在构造体8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背面2b之间确保通气空间s1。

在图15~图18中,图示了向各特定固定孔15t插入螺钉10b并拧入柱状件9,从而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柱状件9的例子,但由于柱状件9的横宽比安装配件10的横宽更大,因此也能够向其他固定孔15h插入螺钉10b而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柱状件9。

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存在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的情况。并且,若细构造部件99的横宽w99是接近图8所示的距离lg2+lg3的长度,或者是距离lg2+lg3以下的长度,则各特定固定孔15t以外的固定孔15h容易从细构造部件99露出。因此,为了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而仅使用各特定固定孔15t。

在此,如图19所示,出于施工质量的考虑,优选以使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表面2f彼此的对接线j1位于细构造部件99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关于这点,如图8所示,特定固定孔15t配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1向左方偏移距离lg1(wl1×1/4≤lg1≤wl1×3/4)的位置,立起设置片19配置在中心线c1上。因此,当进行所述的施工作业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时,特定固定孔15t配置在细构造部件99的中央附近,难以配置在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的附近。

这样,安装配件10在固定状态下支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虽省略图示,但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上端部2u借助另一安装配件10以上述顺序支承于柱状件9等。通过对其他外壁板2也实施这样的作业,由此各外壁板2以在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邻接的状态支承于各柱状件9等,覆盖构造体8的外表面8f。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也可以在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任意两个安装配件10之间,追加配置其他安装配件,从而更稳固地支承在垂直方向上邻接的外壁板2彼此的上下接合部25(第一外壁板2a1、第二外壁板2a2的上下接合部25、以及第三外壁板2a3、第四外壁板2a4的上下接合部25)。

<第一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中,如图8以及图17等所示,由于立起设置片19配置在固定部15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1上,因此在支承片13、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下卡定片12支承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的负载时,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第一外壁板2a1、第二外壁板2a2的长度与支承位于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第三外壁板2a3、第四外壁板2a4的长度相等,能够在宽度方向的一方与另一方均等地获得它们的负载平衡。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8等所示,多个固定孔15h中的最靠近中心线c1的两个特定固定孔15t相对于配置在固定部15的中心线c1上的立起设置片19向左方偏移。因此,如图19所示,即便以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表面2f彼此的对接线j1位于细构造部件99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各特定固定孔15t也难以配置到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的附近。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插入到各特定固定孔15t的螺钉10b从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突出、或者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破裂等不良情况。另外,如图8等所示,与各特定固定孔15t相同,各特定固定孔15t以外的固定孔15h也配置为相对于中心线c1沿宽度方向偏移。因此,如图17所示,即便以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表面2f彼此的对接线j1位于柱状件9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柱状件9,也能够抑制这些固定孔15h配置于柱状件9的侧面9a的附近。因此,能够防止插入到这些固定孔15h的螺钉10b从柱状件9以及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a、99a突出、或者柱状件9以及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a、99a破裂等不良情况。

在此,在图20以及图21中示出比较方式的安装配件。在比较方式的安装配件中,中央的u字状固定部15b设置在中心线c1上。左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设置在比中心线c1向左方偏移的位置。右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设置在比中心线c1向右方偏移的位置。

在中央的u字状固定部15b上贯通设置的两个固定孔15h配置在中心线c1上。在左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上贯通设置的两个固定孔15h相对于中心线c1向左方偏移的距离是lg2。在右方的u字状固定部15b上贯通设置的两个固定孔15h相对于中心线c1向右方偏移的距离是lg3(=lg2)。换句话说,在比较方式中,不存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特定固定孔15t,各固定孔15h相对于中心线c1对称配置。

比较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说明。

如图21所示,在向细构造部件99固定比较方式的安装配件的情况下,若以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表面2f彼此的对接线j1位于细构造部件99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1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则中央的两个固定孔15h配置在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的附近。其结果是,容易产生插入到中央的两个固定孔15h的螺钉10b从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突出、或者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破裂等不良情况。

因此,在实施例的方式的安装配件10中,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平衡地支承各外壁板2的负载,并且在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17以及图19所示,第一外壁板2a1的背侧左右接合部22与第三外壁板2a3的表侧左右接合部21在相对于配置在固定部15的中心线c1上的立起设置片19向左方偏移的位置处重合。换言之,配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1向左方偏移的位置的特定固定孔15t配置在背侧左右接合部22与表侧左右接合部21重合的范围内、或者该重合的范围的附近。因此,如图19所示,在向细构造部件99固定安装配件10的情况下,即便以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表面2f彼此的对接线j1位于细构造部件99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特定固定孔15t也难以配置在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的附近。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10中能够进一步发挥良好的施工性。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将图8所示的特定固定孔15t相对于中心线c1偏移的距离lg1设定为图17以及图19所示的背侧左右接合部22以及表侧左右接合部21的重叠宽度wl1的1/4以上、并且重叠宽度wl1的3/4以下。由此,在该安装配件10中,特定固定孔15t位于图17以及图19所示的范围e1内。其结果是,特定固定孔15t不易进一步配置到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的附近,能够更进一步发挥良好的施工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1所示的比较方式中,由于中央的两个固定孔15h位于范围e1之外,因此容易配置在细构造部件99的侧面99a的附近。另外,虽省略图示,即便在以使供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背面2b彼此对接的立起设置片19位于细构造部件99的中央附近的方式将安装配件10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的情况下,通过进行“wl1×1/4≤lg1≤wl1×3/4”这样的设定,各特定固定孔15t也不易配置到细构造部件99的相反侧的侧面99a的附近。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8以及图19等所示,通过利用多个螺钉10b向沿垂直方向排列有多个的特定固定孔15t进行紧固,能够将安装配件10更稳固地固定于细构造部件99。特别是能够防止安装配件10的旋转。

<第二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中,如图7~图10等所示,主鼓出部30与在主鼓出部30的下方邻接的下鼓出部35从固定部15向表侧鼓出。并且,如图10所示,主鼓出部30相对于基准面15s向表侧鼓出的第一长度l1被设定为比下鼓出部35相对于基准面15s向表侧鼓出的第二长度l2大。因此,利用下鼓出部35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30,因此,即便在上下方向上缩短抵接面31的范围,更详细来说,即便缩短图18所示的上下方向的抵接长度l31,也能够充分确保抵接面31的面积。其结果是,即便在因风压等而向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作用图18所示的旋转力r1、r2的情况下,抵接面31的角也不易碰到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各自的背面2b。

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以及外装结构中,能够确保抵接面31的面积并稳定地支承外壁板2,并且能够抑制因抵接面31而使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的背面2b产生损伤。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7以及图10等所示,立起设置片19不是从基准面15s突出,而是从下鼓出部35的立起设置面36突出。因此,在该安装配件10中,由于能够缩短图10所示的立起设置片19的突出长度l19,因此立起设置片19难以弯折。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10中,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第一外壁板2a1、第三外壁板2a3的横向偏移。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7等所示,抵接面31包括一对横长面31u、31d与一对纵长面31l、31r。并且,通过利用下鼓出部35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30,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缩短一对横长面31u、31d以及一对纵长面31l、31r的范围。另外,由于一对横长面31u、31d以及一对纵长面31l、31r形成为环状,从而不存在一对横长面31u、31d以及一对纵长面31l、31r的末端部。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10中,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在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的背面2b产生损伤。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10所示,第二长度l2被设定为比第一长度l1的一半长度大。其结果是,利用下鼓出部35进一步有效地加强主鼓出部30。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7等所示,在主鼓出部30上形成有第一开口30h、在第一开口30h的周围切开立起的支承片13、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下卡定片12。另外,在下鼓出部35上形成有第二开口35h、以及在第二开口35h的周围切开立起的立起设置片19。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支承片13、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下卡定片12的切开立起时,形成第一开口30h,在立起设置片19的切开立起时,形成第二开口35h。其结果是,能够简化安装配件10的制造工序。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18所示,形成于主鼓出部30的第一开口30h与形成于下鼓出部35的第二开口35h均在固定状态下面对在构造体8与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之间确保的通气空间s1。由此,如图18中虚线箭头y1所示,在通气空间s1流通的空气以第一开口30h以及第二开口35h作为入口以及出口,理想地流入到安装配件10与柱状件9所围成的空间s2内,并能够从安装配件10与柱状件9所围成的空间s2内理想地流出。更详细来说,利用通气空间s1内的压力差使空气从下向上流动。因此,从第二开口35h流入的空气通过空间s2内,该空气从第一开口30h在外壁板2的背面2b侧通过背侧左右接合部22以及背侧上下接合部24的间隙,并向上方流出。其结果是,由于能够使安装配件10与柱状件9所围成的空间s2内、以及安装配件10与柱状件9所围成的空间s2周边的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以及柱状件9等处于干燥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外壁板2以及构造体8的劣化。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7~图10等所示,也能够利用在主鼓出部30的上方邻接的上鼓出部38有效地辅助主鼓出部30。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7等所示,各u字状固定部15b具有供螺钉10b等插入且用于将固定部15固定于柱状件9的固定孔15h。并且,通过将倾斜面39冲压加工成不覆盖各u字状固定部15b的形状,由此上鼓出部38在宽度方向上与固定孔15h邻接。由此,如图16~图18所示,由于固定部15中的由螺钉10b固定的部分的u字状固定部15b以大面积与柱状件9接触,因此能够将固定部15稳固地固定于柱状件9。另外,由于螺钉10b的头部因上鼓出部38而没有向安装配件10的表侧突出,因此在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卡定于上卡定片11l、11r时,能够防止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与螺钉10b的头部接触。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10所示,上鼓出部38的倾斜面39以随着靠近主鼓出部30而相对于基准面15s向表侧鼓出的长度l4增大的方式倾斜。并且,倾斜面39的下端缘与主鼓出部30的上表面连接,其连接部分39j平缓地弯曲。由此,在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卡定于上卡定片11l、11r时,能够利用上鼓出部38的倾斜来理想地引导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各下端部2d。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各下端部2d的钩挂所导致的损伤。

<第三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中,如图11、图12、图16以及图18所示,在固定状态下,从支承片13朝上突出的突起部17c、17l、17r从下方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接触,在支承片13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之间确保图11以及图12所示的间隙w1。在此,与假设没有突起部17c、17l、17r而支承片13和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的面积相比,突起部17c、17l、17r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接触的面积变小。因此,能够抑制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各自的背面2b、或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左右接合部26渗入并积存在支承片13上的雨水、或吸入了支承片13上的污物或灰尘等的雨水长时间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接触。因此,能够防止雨水等浸入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而损伤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情况。另外,在未留意支承片13上的污物或灰尘等异物而对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进行了施工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突起部17c、17l、17r在不夹住该异物的情况下在支承片13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之间确保间隙w1。其结果是,在该安装配件10中,能够将支承片13与第二外壁板2a2的间隙w1、以及支承片13与第四外壁板2a4的间隙w1无上下偏移且准确地确保为雨水不会停滞的大小。

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以及外装结构中,能够将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保持为良好的状态,并且能够防止在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产生上下偏移。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7、图13以及图17等所示那样,由于利用在中央的突起部17c与左方的突起部17l之间、以及中央的突起部17c与右方的突起部17r之间分别配置的弹性体18将第二外壁板2a2与支承片13之间、以及第四外壁板2a4与支承片13之间密封,因此能够抑制雨水顺着支承片13在宽度方向上蔓延。

另外,第二外壁板2a2以及第四外壁板2a4配置为挤压弹性体18。此时,能够在支承片13上产生与被挤压的弹性体18的厚度相应的阶梯差。但是,通过在支承片13上设置突起部17c、17l、17r,不会产生上下的偏移,能够始终在恒定的位置配置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10中,如图7以及图12等所示,下卡定片12在宽度方向的中央与支承片13连续形成。因此,支承片13上的雨水顺着下卡定片12向下方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该雨水顺着支承片13在宽度方向上蔓延。其结果是,能够理想地维持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良好状态。

(实施方式2)

如图22所示,实施方式2的安装配件210相对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追加了多个开口201、202、203、204。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安装配件210中,对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下方的横长面31d,将其宽度方向的左部分与右部分切开。实施方式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说明。

开口201贯通设置在主鼓出部30的右面。开口202贯通设置在主鼓出部30的抵接面31。开口203贯通设置在下鼓出部35的右面。开口204在上鼓出部38的上表面中的、成为u字状固定部15b的下方的位置贯通设置有三个。

实施方式2的安装配件210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由于能够利用开口201、202、203、204将图18所示的被安装配件10与柱状件9所围成的空间s2内、以及空间s2周边的第一外壁板2a1~第四外壁板2a4以及柱状件9等更恰当地设为干燥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外壁板2以及构造体8的劣化。

(实施方式3)

如图23所示,实施方式3的安装配件310代替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下卡定片12而设置有上卡定片311以及下卡定片312l、312r。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安装配件310中,对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下方的横长面31d,将其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切开。实施方式3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简化说明。

上卡定片311与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连接并朝上弯曲。下卡定片312l、312r与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左右部分连接并向下弯曲。

实施方式3的安装配件310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4)

如图24所示,实施方式4的安装配件410代替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上卡定片11l、11r以及下卡定片12而设置有上卡定片411以及下卡定片412。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安装配件410中,代替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第一开口30h而设置有在比支承片13靠上方的位置开口的第一开口430h。实施方式4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上卡定片411在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整个宽度范围内朝上弯曲。下卡定片412在支承片13的前端缘的整个宽度范围内向下弯曲。

实施方式4的安装配件410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由于能够扩大上卡定片411与下卡定片412的宽度,因此能够稳定地安装外壁板2。

(实施方式5)

如图25所示,实施方式5的安装配件510代替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所涉及的突起部17c、17l、17r而设置有突起部517p。另外,在支承片13上形成有贯通孔513h。实施方式5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突起部517p在支承片1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配置有多个。突起部517p是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半球状的凸部的集合体。突起部517p配置在下卡定片12的从左端的附近到右端的附近的范围内。

突起部517p配置在支承片13的从上卡定片11l、11r侧以及下卡定片12侧的前端向抵接面31侧分离的位置。另外,突起部517p配置在从抵接面31向上卡定片11l、11r侧以及下卡定片12侧分离的位置。由此,突起部517p能够在支承片13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之间确保间隙w1,能够不产生上下偏移地准确设置支承片13与第二外壁板2a2的间隙w1、以及支承片13与第四外壁板2a4的间隙w1,并且能够防止雨水的停滞。

贯通孔513h在突起部517p与抵接面31之间沿宽度方向细长延伸。需要说明的是,贯通孔513h的形状、数量不限于该结构。

实施方式5的安装配件510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的安装配件1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该安装配件510中,能够利用多个形成为点状的突起部517p在支承片13与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之间高可靠性地确保雨水难以滞留的程度的较宽间隙。

此外,在该安装配件510中,由于支承片13上的雨水顺着贯通孔513h流向下方,因此能够抑制该雨水顺着支承片13在宽度方向上蔓延。

(实施方式6)

在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1~5中,支承片13形成为一体,但不限于该结构。虽省略图示,但支承片13也可以构成为,供上卡定片11l连接的部分、供上卡定片11r连接的部分、以及供下卡定片12连接的部分分离。在该情况下,由于支承片13上的雨水顺着上卡定片11l、11r、下卡定片12各自间分离出的支承片13的间隙流向下方,因此能够抑制该雨水顺着支承片13在宽度方向上蔓延。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方式,但本发明的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而加以应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实施方式1中,在支承片13上设置有突起部17c、17l、17r,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从支承片13省略突起部17c、17l、17r,使第二外壁板2a2、第四外壁板2a4的端面直接抵接于支承片13的上表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