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垃圾制砖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7505阅读:18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垃圾制砖生产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处理制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活垃圾制砖生产线。



背景技术: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6年6月29日公开了公开号为103691731b,专利名称为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的专利申请文献,它包括:分离装置、固相垃圾处理装置、液相垃圾处理装置和油相垃圾处理装置;其中,分离装置用于将餐厨垃圾分离为固相垃圾、液相垃圾和油相垃圾;固相垃圾处理装置用于对接收的所述固相垃圾进行生物蛋白处理,获取的蛋白质产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液相垃圾处理装置用于对接收的所述液相垃圾进行处理;油相垃圾处理装置用于对接收的所述油相垃圾进行处理;所述固相垃圾处理装置包括顺序相连的挤压部、蛋白质提取加工部;其中挤压部用于对所述固相垃圾进行挤压脱水处理,分离出固态物和液态物;蛋白质提取加工部用于基于生物蛋白提取方式对所述固态物进行蛋白质的提取并加工,获取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蛋白质产物;所述固相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生物能产品加工部,与所述蛋白质提取加工部相连,用于基于蛋白质产物进行生物能产品的加工;所述液相垃圾处理装置包括:顺序连通的均质池、厌氧发酵罐、污泥脱水部和污水处理部。尽管上述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处理餐厨垃圾时,无害化程度高、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二次污染、且经济性好。但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存在大量的能耗,不符合节能环保的标准;二是垃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它只是来提取有用的蛋白质,提取后还会有垃圾产生。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4年7月23日公开了公开号为102679364b,专利名称为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的专利申请文献,其特征为:包括磁化热解装置、烟气净化装置、数显监视控制装置;其中,磁化热解装置包括:入料口、炉体、热解室、无轴螺旋给料机、条状渐进式密封自动炉排、刮板除渣机、能源发生器、回烟口、排烟口;在所述的炉体内设有热解室,炉体侧壁上部设有入料口,由无轴螺旋给料机给料;炉体底部设有除渣口;炉体侧壁下部安装能源发生器,利用磁能转换功能、磁共振、磁力学效应以及磁化学效应提供给磁化热解装置所需能量;炉体与热解室之间设有夹层,热解室内膛膛体上设有回烟口;炉体顶部中央设有排烟口,排放的烟气经过烟气净化装置处理;所述的炉体为顶部球冠形的圆柱体,使进入炉体内的环形磁力圈与圆形炉内膛吻合;所述的炉体与热解室之间设有夹层,炉体外侧为一层不锈钢包装,热解室内膛膛体上增加了耐火保温层,形成了热解室四壁三层结构,使进入炉内的磁化空气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所述的入料口设在炉体外壁由上至下1/3处,由无轴螺旋给料机给料;所述无轴螺旋给料机为密闭结构,从而不被磁化的空气很难从入料口进入热解室;所述的除渣口安装条状渐进式密封自动炉排和刮板除渣机,除渣时,空气不能从除渣口进入热解室,确保热解室的热解效果;所述的能源发生器包括屏蔽式不锈钢盒体,不锈钢盒体内设有永磁铁组件,在永磁铁组件的两侧设有固化发泡胶,用于将能源发生器内的永磁铁组件固定在不锈钢盒体中;不锈钢盒体中央有一圆孔;导管一端垂直穿过不锈钢盒体中央圆孔与永磁铁组件相连,用以疏导磁场流向;导管与热解室相连通的一侧的导管口为斜面,且倾斜角度为68度;导管另一端设有连接扣,用于与装置对接;不锈钢盒体内装有沸石,起到隔热作用;永磁铁组件与导管之间设有挡板,防止沸石泄露;所述的永磁铁组件为在导管内定向依次排列的永磁铁组件;所述的能源发生器在炉体外侧壁下部对应设置多层;所述的热解室内膛膛体的顶部和中部设有回烟口;所述的排烟口设置在炉体顶部的中央位置,排烟口通过排烟管与热解室和夹层连通,最大限度的使装置内产生的烟气充分的热解后排入烟气净化装置;所述烟气净化装置包括水洗塔、催化塔、还原塔、吸附塔四级;其中设置第一级为水洗塔;该水洗塔采用淋降板式塔型冷却系统,起到除尘和降温的作用;该淋降板式塔型结构在于烟气由下部进入,而水从最上层淋降板进行喷淋,水洗塔内布置一层或多层淋降板,淋降板上钻有多个几何形状的孔,而每层淋降板的面积大于该塔截面积的1/2,淋降板的直边部分设计成挡流板,使得淋降板在小孔漏液的同时挡流板部分形成溢流瀑布,气体在小孔形成的雨幕中流动的同时也穿过溢流形成的瀑布,让气体与塔的液体得到充分的接触;所述烟气净化装置设置第二级为催化塔;该催化塔采用旋涡喷雾洗涤及旋流板分离方法;即气体从塔下部进入顶部排出,塔上部设有多个旋涡喷头,使塔内形成雨幕,雨幕使液滴与气体再一次充分接触,洗净烟气中的有害气体与粉尘;喷头上部置有旋流板,通过旋流板的气体在塔内高速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内的液滴被甩到塔壁上与气体分离,从而使气体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所述烟气净化装置设置第三级为还原塔;该还原塔采用喷淋洗涤的同时,塔内塔板上装有的两层活性炭纤维毡对有害气体进行吸附,所述还原塔结构在于烟气从下部进入经两次折流后进入上层活性炭纤维毡,而在两次折流的过程中通过喷淋管进行三次水喷淋净化,净化后的气体进入上部的活性炭纤维毡层对有害气体进行活性炭吸收,吸收有害气体的活性炭纤维毡至少用两层以保证吸收得更干净;所述烟气净化装置设置第四级为吸附塔;该吸附塔专门用活性炭纤维对有害气体进行进一步的吸附,其结构是气体由顶部进入经过多层的活性炭纤维层吸附后从所述吸附塔下部排出;数显监视控制装置,用于全程监测垃圾热解处理过程,当生活垃圾引燃后,打开数显监视控制装置电源开关,热解室内的温度显示在数显监视控制装置显示屏上;当热解室内温度达到850℃时,引风机控制自动开启,烟气净化装置开始工作;数显监视控制装置设定入料时间,入料时间一到,无轴螺旋给料机自动启动,同时,条状渐进式密封自动炉排和刮板除渣机启动,入料与除渣同步进行,当生活垃圾装至热解室的2/3高度时,入料与除渣同时停止。上述技术是利用磁能转换功能、磁共振、磁力学效应以及磁化学效应提供给磁化热解装置所需能量,从而对垃圾进行热解处理。上述技术方案,没有对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进行分类,直接送入磁化热解装置进行处理,热解效果不好,能耗大,并且还要排出大量的烟气,难免会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的生活垃圾制砖生产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生活垃圾制砖生产线,包括制砖机、码砖机、窑车、砖料库、搅拌机、隧道式焙烧窑,隧道式焙烧窑包括多条并排分布的隧道,所述隧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横向轨道,所述横向轨道上设有滑车,所述隧道内设有纵向轨道,所述隧道分为多条预热隧道和焙烧隧道,砖料库中的砖料经搅拌机送入制砖机,码砖机将制砖机制出的砖坯放置到窑车上,窑车经滑车送入第一个预热隧道的纵向轨道上并沿着纵向轨道向前移动,窑车从第一个预热隧道出来经滑车送入相邻的第二个预热隧道内的纵向轨道上并沿着纵向轨道向前移动,窑车从最后一个预热隧道中出来经滑车送入焙烧隧道对窑车中的砖坯进行焙烧。

还包括碳泥仓、泥仓和混料机,泥仓中的泥料和碳泥仓中的碳化煤泥送入混料机中,经混料机送入砖料库中。

还包括可燃垃圾碳化机和碳化煤泥混合机,从碳化机中排出的碳化料送入碳化煤泥混合机,碳化煤泥混合机将碳化料和干燥的不可燃垃圾混合后送入所述的碳泥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专利先预热,再烧砖的方式,并且预热时,从低温预热隧道逐级移向高温预热隧道,最后进入焙烧隧道,不仅使热量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还提高了烧砖的工作效率;对于可燃垃圾利用碳化机进行碳化,以生成粗煤气、焦油和碳化料,可将碳化料和不可燃垃圾一起掺入砖料中,制成砖坯,不仅使砖坯具有燃烧的能力,以节省能源,而且还将所有垃圾得到了充分利用。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隧道式焙烧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碳化机;2、碳化煤泥混合机;3、不可燃垃圾输入斗;14、隧道式焙烧窑;35、制砖机;36、码砖机;37、窑车;38、砖料库;39、泥仓;40、混料机;41、搅拌机;42、碳泥仓;43、横向轨道;44、滑车;45、纵向轨道;46、预热隧道;47、焙烧隧道;50、砖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2所示,一种生活垃圾制砖生产线,包括碳化机1、碳化煤泥混合机2、制砖机35、码砖机36、窑车37、砖料库38、泥仓39、混料机40、搅拌机41以及隧道式焙烧窑14和碳泥仓42,从碳化机1中排出的碳化料送入碳化煤泥混合机2,碳化煤泥混合机2上设有不可燃垃圾输入斗3,碳化煤泥混合机2将碳化料和不可燃垃圾混合后送入碳泥仓42。隧道式焙烧窑14包括多条并排分布的隧道,所述隧道的两端分别设有横向轨道43,所述横向轨道43上设有滑车44,所述隧道内设有纵向轨道45,所述隧道分为多条预热隧道46和焙烧隧道47,泥仓39中的泥料和碳泥仓42中的碳化煤泥送入混料机40中,经混料机40送入砖料库38中,砖料库38中的砖料经搅拌机41送入制砖机35,码砖机36将制砖机35制出的砖坯50放置到窑车37上,窑车37经滑车44送入第一个预热隧道46的纵向轨道45上并沿着纵向轨道45向前移动,窑车从第一个预热隧道出来经滑车送入相邻的第二个预热隧道内的纵向轨道上并沿着纵向轨道向前移动,窑车从最后一个预热隧道中出来经滑车送入焙烧隧道47对窑车37中的砖坯50进行焙烧。

上面所述的实施仅仅是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方案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等效结构和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