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4305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建筑用楼板结构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
背景技术
:人造板是以木质或非木质植物纤维原料经过机械加工分离成各种形状,再经过组合压制而成的各种板材。随着醛类胶黏剂在人造板中的广泛使用,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负离子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环保、健康等多功能的新型材料代表之一,广泛的应用于纺织品、陶瓷、塑料和涂料等领域。但是目前负离子材料主要应用于空气净化器方面,对于墙体装饰板材的负离子方面应用还不是很广泛。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利用传统的负离子添加材料并添加了活性炭粉和少量的纳米银,有效地促进了负离子的释放,同时能够更进一步的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利用传统的负离子添加材料并添加了活性炭粉和少量的纳米银,有效地促进了负离子的释放,同时能够更进一步的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包括抗菌无纺布,所述抗菌无纺布上依次热压粘结有活性炭纤维层、负离子空气净化层、防水透气膜和竹炭墙板;其中,负离子空气净化层是将4:2:2:3:0.5重量份的电气石粉、镧系稀土复合盐类、纳米二氧化钛、活性炭粉末及纳米银负载在聚酯纤维上。优选地,所述粘结剂为环氧树脂粘结剂或改性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优选地,所述透气膜为聚醚型tpu防水透气膜。优选地,所述活性炭纤维层和负离子空气净化层厚度比为1:1-2。优选地,所述竹炭墙板原料是原竹炭或竹屑棒中的一种或两种。优选地,所述抗菌无纺布包括棉纤维、竹纤维和麻纤维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利用传统的负离子添加材料并添加了活性炭粉和少量的纳米银,有效地促进了负离子的释放,同时能够更进一步的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以天然的材料为基础,通过电气石的释放负氧离子功能和对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的吸附去除作用,形成对人居环境中空气污染的净化治理,并且其无源释放负氧离子产生的节能作用、直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和复合制备绿色建筑材料产生的环境效应代表了这一空气净化材料的低碳生活理念。2.通过活性炭纤维层、负离子空气净化层和竹炭墙板的结合,虽然都是利用碳材料的吸附作用,但是他们自身的作用均不相同,竹炭墙板对外层空气有很好的吸附和透气作用,且对整个墙板有一定的支撑,最内层的抗菌无纺布能够有效地杀菌抗霉。3.在本发明具有防霉、防蛀、防潮、去异味等特点,不仅自身不释放甲醛,还能对空气中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具有吸收作用,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装饰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活性炭纤维层,2负离子空气净化层,3竹炭墙板,4防水透气膜,5抗菌无纺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实施例1:将4:2:2:3:0.5重量份的电气石粉、镧系稀土复合盐类、纳米二氧化钛、活性炭粉末及纳米银负载在聚酯纤维上得到负离子空气净化层2;利用竹屑棒炭化制作竹炭墙板3,将棉纤维和竹纤维制作而成的抗菌无纺布5使用环氧树脂粘结剂依次粘结活性炭纤维层、负离子空气净化层2、聚醚型tpu防水透气膜4和竹炭墙板3,其中活性炭纤维层1和负离子空气净化层2厚度比为1:1,将上述各层压合后即得到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对比例1:利用竹屑棒炭化制作竹炭墙板,将棉纤维和竹纤维制作而成的抗菌无纺布使用环氧树脂粘结剂依次粘结活性炭纤维层、聚醚型tpu防水透气膜和竹炭墙板,其中活性炭纤维层和负离子空气净化层厚度比为1:1,将上述各层压合后即得到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相对于实施例1中装饰墙板,区别在于中间无负离子净化层。对比例2:将4:2:2:3:0.5重量份的电气石粉、镧系稀土复合盐类、纳米二氧化钛、活性炭粉末及纳米银负载在聚酯纤维上得到负离子空气净化层;利用竹屑棒炭化制作竹炭墙板,将棉纤维和竹纤维制作而成的抗菌无纺布使用环氧树脂粘结剂依次粘结负离子空气净化层、聚醚型tpu防水透气膜和竹炭墙板,其中活性炭纤维层和负离子空气净化层厚度比为1:1,将上述各层压合后即得到所述的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装饰墙板。相对于实施例1中装饰墙板,区别在于中间无活性炭纤维层。测试方式:在相同面积的房间内安装实施例1,对比例1-2的墙板后,测试刚安装好墙板时以及24小时候室内各物质浓度,计算净化率得出下表:组别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除尘能力/%837571除菌能力/%878886除甲醛/%807265除臭氧/%847375除氨气/%898486表中可以看出,三组墙板的除菌能力相差不多,但是实施例1中墙板除尘、除甲醛、除臭氧能力都有明显改善。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实施例为最优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