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大部分房屋建筑结构通过现场浇筑建成,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对环保要求,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正逐渐被使用。但是,现有的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支撑我国整套本土化的施工体系,或多或少的存在施工材料浪费、施工周期长、材料利用率低,现场作业难度偏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屋盖和至少一个建筑单元,所述建筑单元包括楼板和墙体;所述楼板与相连的墙体之间、两个相邻墙体之间均通过钢筋键槽连接;两个相邻墙体之间还设置有角限位器;所述楼板包括位于上部的现浇叠合层和位于下部的预制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预制一体化成型结构包括底板、m条横肋板和n条纵肋板,所述横肋板与所述纵肋板交叉垂直排列在所述底板上表面,所述m、所述n均大于1;任意一个所述墙体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板,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通过X型抗剪拉结键连接;所述屋盖与与所述屋盖距离最近的建筑单元的最上端的墙体顶端连接。
优选地,两条相邻横肋板的中线之间的距离为a,两条相邻纵肋板的中线之间的距离为b,且a=b,La×1/9≤a≤La×1/8,所述La表示楼板短跨的长度;
边横肋板与底板横边平行且与所述底板横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边纵肋板与底板纵边平行且与所述底板纵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a'=b',且a'<a。
更优选地,所述横肋板的厚度等于所述纵肋板的厚度,所述横肋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底板的厚度;
所述横肋板的宽度等于所述纵肋板的宽度,a×1/5≤所述横肋板的宽度≤a×1/4。
优选地,所述横肋板与所述纵肋板均凸出所述底板,凸出所述底板的结构作为板榫头;所有墙体上设置与所述板榫头匹配的榫眼。
优选地,所述底板内设置横钢筋和纵钢筋,所述横钢筋与所述底板横边平行,所述纵钢筋与所述底板纵边平行,所述横钢筋的两个端头与所述纵钢筋的两个端头均穿出所述底板;
所述内墙板内均设置竖向钢筋Ⅰ和横向钢筋Ⅰ,所述竖向钢筋Ⅰ的两个端头和所述横向钢筋Ⅰ的两个端头均穿出所在内墙板;所述外墙板均设置竖向钢筋Ⅱ和横向钢筋Ⅱ,所述竖向钢筋Ⅱ的两个端头和所述横向钢筋Ⅱ的两个端头均穿出所在外墙板;
所述楼板与相连的墙体之间的钢筋键槽连接具体为:所述楼板的底板上穿出的钢筋端头与要与所述底板相连的墙体穿出的竖向钢筋Ⅰ的端头或竖向钢筋Ⅱ的端头连接;
所述两个相邻墙体之间的钢筋键槽连接具体为:两个相邻墙体的内墙板的横向钢筋互相连接,且两个相邻墙体的外墙板的横向钢筋互相连接。
优选地,边横肋板、边纵肋板、内墙板的顶端、外墙板的顶端均设置吊钩;
所述横肋板与所述纵肋板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沟槽或拉毛;
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的底端且靠近墙体侧边处设置竖向调节器,每个内墙板设置两个竖向调节器,每个外墙板设置两个竖向调节器;
所述竖向调节器包括底座、套筒、垫圈、可调螺母和螺纹杆,所述底座、所述套筒、所述垫圈、所述可调螺母顺次连接,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可调螺母、所述垫圈后,与所述套筒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插入内墙板或外墙板。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剪力墙,所述剪力墙贯穿楼板,位于所述楼板上方的剪力墙中的钢筋与位于所述楼板下方的剪力墙中的钢筋交错排列且在所述现浇叠合层中绑扎。
优选地,所述角限位器包括第一撑体、第二撑体和斜撑,所述第一撑体和所述第二撑体分别设置在所述斜撑的两端,所述第一撑体的延长线、所述第二撑体的延长线与所述斜撑组成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X型抗剪拉结键为由两个结构相同的钢板交叉连接组成的X型结构,所述钢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钢板包括第一固定板、连接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顺次排列,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预留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平行,所述连接板为斜板;
所述钢板的第一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内墙板上,所述钢板的第二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外墙板上;两个钢板上的连接板交叉嵌合连接。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楼梯,所述楼梯与所述楼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解决上述问题,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通过几何尺寸数控、投料量控、骨料精控(及含泥、杂质零控)、钢筋位置模控、养护自控、化学指标技控等一系列自动化生产过程,极大地减少了工地PM2.5-PM10等污染物的释放,降低工地粉尘污染物的释放。
本实用新型完整的实现工厂预制-现场安装这套完整的产业链。与现有的施工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极大地减少现场湿施工作业量,改善整个建筑产业的生态环境,降低整体的建筑造价,缩短建筑施工周期,利国利民。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中楼板的主视示意图,11表示底板,12表示横肋板,13表示纵肋板,14表示横钢筋,15表示纵钢筋,16表示设置在楼板上的吊钩;
图2是图1的仰视示意图,2表示现浇叠合层;
图3是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17表示沟槽或拉毛;
图5是有门内墙板的结构示意图,31表示有门内墙板中的竖向钢筋Ⅰ,32表示安装在内墙板上的竖向调节器,33表示门所处区,34表示门内墙板中的横向钢筋Ⅰ;
图6是为图5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无门或窗内墙板的主视示意图,35表示无门或窗内墙板中的竖向钢筋Ⅰ,36表示无门或窗内墙板中的横向钢筋Ⅰ,37表示安装在内墙板上的吊钩;
图8是无门内墙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无门或窗外墙板的主视示意图,41表示竖向钢筋Ⅱ,42表示横向钢筋Ⅱ,43表示复合碳纤维桁架键,44表示X型抗剪拉结键,45表示用于外墙板的竖向调节结构,46表示复合碳纤维桁架键,47表示用于外墙板的吊钩;
图10是有窗外墙板的主视示意图;
图11是图9或图10的俯视示意图,48表示焊接钢筛网;
图12是剪力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1表示预制一体化成型结构,51剪力墙竖向钢筋,52表示剪力墙水平钢筋,53表示墙板上、下竖筋对齐绑扎,56表示与剪力墙竖向钢筋总的钢筋网,57表示拉筋;
图13是图12的俯视示意图,58表示剪力墙上板竖向分布钢筋,59表示建立墙下板竖向分布钢筋;
图14是图12的A-A剖视图,511表示横向布置筋,512表示竖向钢筋,513表示楼板钢筋,514表示钢丝网,515表示剪力墙竖向钢筋,516表示灌注混凝土,517表示现浇叠合层;
图15是墙板连接的轴测图;61表示预留孔,62表示钢板中连接板上设置的豁口;
图16是X型抗剪拉结键的平面图,63表示花轮式蝶式螺母,64表示聚乙烯棒;
图17是图16中B-B的剖面图;
图18是四个墙板连接后的结构示意图,3表示内墙板,7表示板托,8表示角限位器,9表示相邻建筑单元中的墙板之间的角限位器;
图19是角限位器的平面示意图,81表示第一撑体,82表示斜撑,83表示第二撑体,84表示螺杆孔;
图20是图19的C-C剖面图;
图21是图19的D-D剖面图;
图22是竖向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101表示底座,102表示套筒,103表示垫圈,104表示可调螺母,1054表示螺纹杆;
图23是楼梯的示意图;
图24是楼梯的平面示意图;
图25是平台板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屋盖和至少一个建筑单元,所述建筑单元包括楼板和墙体;所述楼板与相连的墙体之间、两个相邻墙体之间均通过钢筋键槽连接;两个相邻墙体之间还设置有角限位器;
所述楼板包括位于上部的现浇叠合层2和位于下部的预制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预制一体化成型结构包括底板11、m条横肋板12和n条纵肋板13,所述横肋板12与所述纵肋板13交叉垂直排列在所述底板11上表面,所述m、所述n均大于1;任意一个所述墙体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板,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通过X型抗剪拉结键连接;所述屋盖与与所述屋盖距离最近的建筑单元的最上端的墙体顶端连接。
更详细的解释说明:
(一)参照图1,两条相邻横肋板12的中线之间的距离为a,两条相邻纵肋板13的中线之间的距离为b,且a=b,La×1/9≤a≤La×1/8,所述La表示楼板短跨的长度;
边横肋板与底板11的横边平行且与所述底板横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边纵肋板与底板11的纵边平行且与所述底板纵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b',a'=b',且a'<a。
所述横肋板12的厚度等于所述纵肋板13的厚度,所述横肋板12的厚度大于所述底板13的厚度;所述横肋板12的宽度等于所述纵肋板13的宽度,a×1/5≤所述横肋板12的宽度≤a×1/4。
所述横肋板12与所述纵肋板13均凸出所述底板11的侧边,凸出所述底板11的结构作为板榫头;所有墙体上设置与所述板榫头匹配的榫眼。所述边横肋板和所述边纵肋板上均设置楼板吊钩16;
参照图2至图3,所述底板11内设置横钢筋14和纵钢筋15,所述横钢筋14与所述底板横边平行,所述纵钢筋15与所述底板纵边平行,所述横钢筋14的两个端头与所述纵钢筋15的两个端头均穿出所述底板的侧边。
参照图4,所述横肋板与所述纵肋板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沟槽或拉毛17。
(二)参照图5至图6,所述有门内墙板3内均设置竖向钢筋Ⅰ31和横向钢筋Ⅰ32,所述竖向钢筋Ⅰ31的两个端头和所述横向钢筋Ⅰ32的两个端头均穿出所在有窗内墙板3;所述有门内墙板3上设置内墙板吊钩37,所述有门内墙板3上门所处区为33,所述内墙板的底端且靠近墙体侧边处设置竖向调节器,每个内墙板设置两个竖向调节器32。
参照图7至图8,所述无门窗内墙板内均设置竖向钢筋Ⅰ35和横向钢筋Ⅰ36,所述竖向钢筋Ⅰ35的两个端头和所述横向钢筋Ⅰ36的两个端头均穿出所在有窗内墙板;所述有门内墙板上设置内墙板吊钩37,所述内墙板的底端且靠近墙体侧边处设置竖向调节器,每个内墙板设置两个竖向调节器32。
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的底端且靠近墙体侧边处设置竖向调节器,每个外墙板设置两个竖向调节器45;
参照图9、图10和图11,所述外墙板均设置竖向钢筋Ⅱ41和横向钢筋Ⅱ42,所述竖向钢筋Ⅱ41的两个端头和所述横向钢筋Ⅱ42的两个端头均穿出所在外墙板;所述外墙板的底端且靠近墙体侧边处设置竖向调节器,每个内墙板设置两个竖向调节器45,所述外墙板上设置外墙板吊钩47,在所述外墙板的竖向中间设置中间复合碳纤维桁架键43,在所述外墙板的顶端设置顶端复合碳纤维桁架键46。
所述楼板与相连的墙体之间的钢筋键槽连接具体为:所述楼板的底板11上穿出的钢筋端头与要与所述底板11相连的墙体穿出的竖向钢筋Ⅰ的端头和/或竖向钢筋Ⅱ的端头连接;
所述两个相邻墙体之间的钢筋键槽连接具体为:两个相邻墙体的内墙板的横向钢筋34互相连接,且两个相邻墙体的外墙板的横向钢筋互相连接。
安装在内墙板和外墙板上的竖向调节器结构相同,参照图22,竖向调节器包括底座101、套筒102、垫圈103、可调螺母104和螺纹杆105,所述底座101、所述套筒102、所述垫圈103、所述可调螺母104顺次连接,所述螺纹杆105的一端依次贯穿所述可调螺母104、所述垫圈103后,与所述套筒102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105的另一端插入内墙板或外墙板。
(三)参照图12、图13和图14,所述系统还包括剪力墙,所述剪力墙贯穿楼板,位于所述楼板上方的剪力墙中的钢筋与位于所述楼板下方的剪力墙中的钢筋交错排列且在所述现浇叠合层中绑扎。
剪力墙中位于楼板上方的竖向钢筋51与剪力墙中位于楼板下方的竖向钢筋53一一对齐绑扎,所述绑扎位置为现浇叠合层2,所述剪力墙中还包括剪力墙水平钢筋52,位于楼板下方的剪力墙与所述楼板的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拉筋57,靠近所述楼板的底板的剪力墙内设置与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的钢筋网56。
(四)参照图15、图16和图17,所述X型抗剪拉结键为由两个结构相同的钢板交叉连接组成的X型结构,所述钢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钢板包括第一固定板、连接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顺次排列,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预留孔61,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平行,所述连接板为斜板;
所述钢板的第一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内墙板上,所述钢板的第二固定板固定在所述外墙板上;两个钢板上的连接板交叉嵌合连接,两个钢板的连接处设置匹配的豁口62。
通过花轮式蝶式螺母63,所述X型抗剪拉结键分别与外墙板和内墙板连接,且所述X型抗剪拉结键与内墙板连接处设置聚乙烯棒。
(五)参照图19至图21,所述角限位器8包括第一撑体81、第二撑体83和斜撑82,所述第一撑体81和所述第二撑体83分别设置在所述斜撑82的两端,所述第一撑体81的延长线、所述第二撑体83的延长线与所述斜撑82组成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述斜撑82设置两个螺杆孔84,且靠近所述第一撑体81设置一个螺杆孔,靠近所述第二撑体83设置一个螺杆孔。
(五)参照图23和图24,所述系统还包括楼梯1A,所述楼梯1A与所述楼板固定连接。所述楼梯为1A为空心楼梯,所述空心楼梯的梯段板质量轻,两端支座为固接,充分利用梯段板交叉性支撑前后剪力墙。使疏散楼梯彻底起到安全岛的作用。
(六)所述图25为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系统的平台板筋的结构示意图。
在现有成熟的建筑施工技术条件下,在符合我国建筑施工规范的前提下,将业内没有出现的施工技术以及现有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施工体系。既符合我国现有国情,又响应政府号召,同时结合我国多年建筑施工经验,最大可能的把施工方法简便化,有利于将来的推广。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山字形楼板整铺、钢筋键槽连接、X型保温板连接、角限位器控制墙体安装等问题。
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解决上述问题,且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通过几何尺寸数控、投料量控、骨料精控(及含泥、杂质零控)、钢筋位置模控、养护自控、化学指标技控等一系列自动化生产过程,极大地减少了工地PM2.5-PM10等污染物的释放。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