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脚手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91785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脚手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辅助器材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脚手架。



背景技术:

房屋建设中脚手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此外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部门也广泛被使用。常用的脚手架以扣件式为主,通过扣件将组装后的钢管相互固定,然而扣件中的螺杆和螺栓容易丢失,节点处的钢管假若安装偏心后,容易降低其的承载力,钢管长度过长运输不方便,同时对工人组装技能要求也高。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103958801A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临时脚手架,由多个支柱部件和系杆组装成垂直面,通过支撑材料将垂直面组装成框架,通过斜撑和卡定装置将框架之间固定连接。

上述专利中框架先组装后拼接,花费时间长,同时运输起来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脚手架组装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安装容易,安全性高,运输方便的脚手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脚手架,包括主架和桁架,所述主架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两端设置有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所述连接杆、所述左支撑杆和所述右支撑杆整体呈“V”字形设置,所述左支撑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上设置有左支脚,所述左支脚上设置有左穿孔,所述右支撑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上设置有右支脚,所述右支脚上设置有右穿孔,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左支撑杆的一侧上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内同轴线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连接杆;

所述桁架包括主杆,所述主杆两端的同侧上设置有固定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架安装过程中,相邻主架的左右支脚通过下方主架上的连接柱穿过固定,安装方式以此类推,主架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的连接面,桁架上的固定柱穿过连接孔将相邻的连接面固定,形成一个完整的脚手架;

安装后的脚手架呈菱形,单个棱形是不稳定的而多个棱形组成的连接面可以相互制衡且可以分担受力使得脚手架稳定性远远高于方形的搭建方式,工人在脚手架上工作时,该处的受力将均匀分摊到底部的每一个支撑脚上,十分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柱外径等于所述连接孔内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柱插入连接孔后不会轻易滑动,保证桁杆与主杆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右支脚靠近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上一体设置有卡定柱,所述卡定柱与所述右穿孔同轴线设置,所述右穿孔贯穿所述卡定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杆右支脚上的卡定柱可以穿过相邻主杆左支脚的右穿孔,使得相邻主杆之间连接后更加稳定,不会轻易晃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外径等于所述右穿孔内径,所述卡定柱外径等于所述左穿孔内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后,右支脚上的连接柱正好穿过左支脚上的左穿孔,连接杆上的连接柱正好穿过右支脚上的右穿孔,相邻主杆之间紧密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左支脚和所述右支脚厚度之和等于所述连接柱长度,所述固定柱长度大于所述连接孔深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左支脚和右支脚配合安装后,连接柱可以同时穿过左支脚和右支脚,增加连接点的牢固性,当桁架安装后,固定柱穿过连接孔,最终使得由左支脚、右支脚、连接柱和固定柱形成一个厚实的连接点,内部受力更加均匀,使用更加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外壁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上设置第一光滑层,所述连接柱外壁远离所述第一光滑层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磨砂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柱穿过相邻主架的右穿孔时,第一光滑层可以方便连接柱的进入,同时也方便工人的安装,而第一磨砂层提高了连接柱和右穿孔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了相邻主架的脱落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卡定柱外壁远离所述右支脚的一端上设置第二光滑层,所述卡定柱外壁远离所述第二光滑层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磨砂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卡定柱穿过相邻主架的左穿孔时,第二光滑层可以方便卡定柱的进入,同时也方便了工人的安装,而第二磨砂层提高了卡定柱和左穿孔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了相邻主架的脱落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左支撑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上设置有副杆,所述副杆远离所述左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右支撑杆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副杆、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结构,而三角形结构是十分牢固稳定的,最终脚手架通过多个三角形组合而成,十分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副杆上设置有把手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工人的运输和拿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拼装后的主架面内部空隙呈菱形,桁架将主架面连接固定在一起,单个棱形是不稳定的而多个棱形组成的连接面可以相互制衡且可以分担受力使得脚手架稳定性远远高于方形的搭建方式,工人在脚手架上工作时,该处的受力将均匀分摊到底部的每一个支撑脚上,十分安全,同时保护地基;

(2)脚手架只有主架和桁架两部分,没有细小零件且长度适中,运输起来十分方便,同时对于工人来说,对工人的安装技术能力要求大大降低,安装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主架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脚手架受力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脚手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志:1、连接杆;2、左支撑杆;3、右支撑杆;4、左支脚;5、右支脚;6、连接柱;7、连接孔;8、左穿孔;9、卡定柱;10、右穿孔;11、主杆;12、固定柱;13、副杆;14、把手槽;15、第一光滑层;16、第一磨砂层;17、第二光滑层;18、第二磨砂层;20、主架;30、桁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一

一种脚手架,包括主架20和桁架30,如图1和图3所示,主架20包括连接杆1,连接杆1两端固定连接有左支撑杆2的一端和右支撑杆3的一端,连接杆1、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一体化设置且整体呈“V”字形。连接杆1、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形成一个类似于三角形的结构,三角形结构更加稳定。连接杆1远离左支撑杆2的一侧上固定有连接柱6,连接柱6与连接杆1同轴线,连接柱6和连接杆1上贯穿设置有连接孔7,连接孔7与连接柱6同轴线。左支撑杆2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上固定有左支脚4一端,左支脚4远离左支撑杆2一端也远离右支撑杆3,左支脚4与连接杆1平行设置,左支脚4上设置有左穿孔8,左穿孔8与左支脚4同轴线。右支撑杆3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上固定有右支脚5一端,右支撑脚远离右支撑杆3一端也远离左支撑杆2,右支撑脚与连接杆1平行设置,右支撑杆3靠近连接杆1的一侧上固定有卡定柱9,卡定柱9与右支脚5同轴线,右支脚5和卡定柱9上贯穿设置有右穿孔10,右穿孔10与卡定柱9同轴线。

如图2所示,桁架30包括主杆11,主杆11两端的同侧上固定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与主杆11垂直。

如图3所示,连接柱6外壁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上固定有第一光滑层15,连接柱6外壁远离第一光滑层15的一端上固定有第一磨砂层16,第一光滑层15和第一磨砂层16覆盖在连接柱6外壁上。卡定柱9外壁远离右支脚5的一端上固定第二光滑层17,卡定柱9外壁远离第二光滑层17的一端上设固定第二磨砂层18,第二光滑层17行业第二磨砂层18覆盖在卡定柱9外壁上。当连接柱6穿过相邻主架20的右穿孔10时,第一光滑层15可以方便连接柱6的进入,同时也方便工人的安装,而第一磨砂层16提高了连接柱6和右穿孔10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了相邻主架20的脱落和转动。

如图3所示,固定柱12外径不大于连接孔7内径,固定柱12长度大于连接孔7深度。固定柱12插入连接孔7后不会轻易滑动,保证桁杆与主杆11连接的稳定性。连接柱6外径不大于右穿孔10内径,卡定柱9外径不大于左穿孔8内径。右支脚5上的连接柱6正好穿过左支脚4上的左穿孔8,连接杆1上的连接柱6正好穿过右支脚5上的右穿孔10,相邻主杆11之间紧密配合连接。左支脚4到连接杆1的距离与左支脚4厚度之和等于右支脚5到连接杆1的距离,左支脚4厚度等于右支脚5厚度,左支脚4和右支脚5厚度之和等于连接柱6长度。左支脚4和右支脚5配合安装后,连接杆1的平面与地面平行,同时连接柱6可以穿过左支脚4和右支脚5,增加连接点的牢固性,当桁架30安装后,固定柱12穿过连接孔7,最终使得由左支脚4、右支脚5、连接柱6和固定柱12形成一个厚实的连接点,内部受力更加均匀,使用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步:整理地基,铺设木方;

第二步:铺设第一层主架20,相邻主架20通过卡定柱9穿过左穿孔8固定连接,相对的主架20通过桁架30的固定柱12穿过右穿孔10固定连接;

第三步:铺设第二层主架20,第二层主架20的左右支脚5连接固定后右穿孔10穿过第一层主架20的连接柱6,依次铺设第三层主架20、第四层,以此类推;

第四步:根据需求,在合适高度的主架20层上通过桁架30的固定柱12穿过连接孔7将相对的主架20固定连接;

第五步:在桁架30上铺设木板同时在主架20外侧挂上安全网。

如图4和图5所示,拼装后的主架20面内部空隙呈菱形,桁架30将主架20面连接固定在一起形成脚手架整体,单个棱形是不稳定的而多个棱形组成的连接面可以相互制衡且可以分担受力使得脚手架稳定性远远高于方形的搭建方式,工人在脚手架上工作时,该处的受力将均匀分摊到底部的每一个支撑脚上,最终分担到地基上,分力设计使得安全性能高,同时保护了地基;脚手架只有主架20和桁架30两部分,没有细小零件且长度适中,运输起来十分方便,同时对于工人来说,脚手架对工人的安装技术能力要求大大降低,安装更加迅速快捷。

实施例二

一种脚手架,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如图6所示,左支撑杆2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上固定有副杆13,副杆13远离左支撑杆2的一端与右支撑杆3远离连接杆1的一端固定连接,副杆13与连接杆1平行,副杆13中心处设置有把手槽14。副杆13、左支撑杆2和右支撑杆3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三角形结构,而三角形结构是十分牢固稳定的,脚手架通过多个三角形组合而成,十分稳固,把手槽14方便工人的运输和拿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