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钢筋混凝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钢筋间距卡。
背景技术:
钢筋的应用较为普遍,而钢筋间距的均匀性对于结构物的质量影响较大,而目前土木工程中的钢筋绑扎工艺,通常先在架立钢筋、受力主筋上用钢卷尺和石笔标出主筋、分布筋、箍筋的间距,然后进行钢筋绑扎。施工中采用卷尺拉线、定位的方式控制钢筋间距,每循环均需两名工人专门进行钢筋定位,该方法费工费力,且易出现尺寸偏差。目前的绑扎方式工艺操作不方便,难以保证水平钢筋的间距,严重影响钢筋结构物的质量,该施工效率低。此外,现有的钢筋的水平间距难以实现自动调节,适用性较差。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工程中一般施工仓面会有大量水平向钢筋或竖向钢筋,且间距较为统一,但现场施工中要真正严格控制间距需增加较多时间,从而增加施工成本。实际施工中钢筋位置和间距控制往往不是很规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钢筋位置控制不规范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钢筋间距卡。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钢筋间距卡,包括侧壁a和侧壁b连接而成的截面呈“L”形的一体式钢板,钢板的侧壁a上等间距开设有卡槽,卡槽的槽深和槽宽与待定位的钢筋相适配,卡槽设置为“U”形结构;与卡槽相对应的侧壁b上设置有垫片,垫片两端向下相对呈弧形弯曲延伸设置为卡环,所述垫片设置为平行相对排布且四个端角处通过弹簧连接的上垫片和下垫片,上垫片和下垫片的中部夹设球囊,卡环的开口宽度与待定位的钢筋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的顶壁上设置有耐磨块。耐磨块与卡槽的“U”形顶部弧度相互契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耐磨块设置为“凹”字形耐磨凸起循环排布而成的结构,耐磨凸起的缺口处嵌设表面待螺旋纹的半球形凸球。
具体使用时,卡槽卡合在待定位的钢筋表面,卡槽顶部的耐磨块与钢筋表面相接触,耐磨块的表面采用高低不同的参差设计,凹陷处充填半球形凸球,半球形凸球具有很好的耐磨作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耐磨块与钢筋相抵触,提升了耐磨块的耐磨性能,对钢板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通过胶粘或焊接的方式安装在钢板的侧壁b的内壁上。垫片与钢板接触处为同一水平端面,接触面积大,粘接或焊接牢固,加工快速,避免脱落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和卡环的宽度均比待定位的钢筋直径长2mm以上。便于快速将钢筋进行定位卡合,卡合紧密性强,避免移位。
进一步的,所述相邻卡槽的宽度与待定位的相邻钢筋的宽度一致。钢筋作业时,将钢筋整齐摆放,然后使用卡具将钢筋逐个卡入卡槽内,卡槽距离按钢筋设计间距制作,保证钢筋间距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上采用a、b两种不同颜色间隔的方式刷漆,与卡槽相对应的位置刷a颜色的油漆;相邻的卡槽之间刷b颜色的油漆。标识性强,提高了钢筋卡合定位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垫片与钢板接触处为同一水平端面,接触面积大,避免脱落现象;上、下垫片之间的弹簧和球囊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作用,提高了缓冲性能;卡槽和垫片的卡环的间距按图纸钢筋设计间距制作,便于快速将钢筋进行定位卡合,卡合紧密性强,避免移位,刷漆标识性强,提高了钢筋卡合定位的效率,保证钢筋间距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板定位钢筋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钢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耐磨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钢板;2、钢筋;3、卡槽;4、侧壁a;5、侧壁b;6、垫片;7、卡环;8、上垫片;9、弹簧;10、下垫片;11、球囊;12、耐磨凸起;13、半球形凸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钢筋间距卡,包括侧壁a4和侧壁b5连接而成的截面呈“L”形的一体式钢板1,钢板1的侧壁a4上等间距开设有卡槽3,卡槽3的槽深和槽宽与待定位的钢筋2相适配,卡槽3设置为“U”形结构;与卡槽3相对应的侧壁b5上设置有垫片6,垫片6两端向下相对呈弧形弯曲延伸设置为卡环7,所述垫片6设置为平行相对排布且四个端角处通过弹簧9连接的上垫片8和下垫片10,上垫片8和下垫片10的中部夹设球囊11,卡环7的开口宽度与待定位的钢筋2相适配。
垫片6通过胶粘或焊接的方式安装在钢板1的侧壁b5的内壁上。垫片6与钢板1接触处为同一水平端面,接触面积大,粘接或焊接牢固,加工快速,避免脱落现象。具体使用时,垫片6与待定位的钢筋2表面接触,由于上、下垫片10之间的弹簧9和球囊11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作用,缓冲了其与钢筋2之间的压力,提高了缓冲性能,间接延长使用寿命。
具体使用方法:
钢筋间距卡采用L50×50×3mm角钢加工制作,卡槽3和垫片6的卡环7的间距按图纸钢筋2设计间距制作,卡具制作时卡槽3间距按设计尺寸施工,卡槽3和卡环7的宽度均比待定位的钢筋2直径长2mm以上。便于快速将钢筋2进行定位卡合,卡合紧密性强,避免移位,钢板1制作完成后刷漆,采用红白间隔的方式,刷漆后晾干。与卡槽3相对应的位置刷红颜色的油漆;相邻的卡槽3之间刷白颜色的油漆。标识性强,提高了钢筋2卡合定位的效率。钢筋2作业时,将钢筋2整齐摆放,然后使用钢板1上的卡槽3和卡环7相互配合的方式将钢筋2逐个卡入卡槽3及卡环7内,卡槽3及卡环7的距离按钢筋2设计间距制作,保证钢筋2间距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1,如图4所示,卡槽3的顶壁上设置有耐磨块。耐磨块与卡槽3的“U”形顶部弧度相互契合。耐磨块设置为“凹”字形耐磨凸起12循环排布而成的结构,耐磨凸起12的缺口处嵌设表面待螺旋纹的半球形凸球13。
具体使用时,卡槽3卡合在待定位的钢筋2表面,卡槽3顶部的耐磨块与钢筋2表面相接触,耐磨块的表面采用高低不同的参差设计,凹陷处充填半球形凸球13,半球形凸球13具有很好的耐磨作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耐磨块与钢筋2相抵触,提升了耐磨块的耐磨性能,对钢板1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