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架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5910阅读:760来源:国知局
棚架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棚架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M516539号[汽车遮棚],该新型包含二伸缩杆体及二棚布。二伸缩杆体设于汽车顶部且包含主杆件及二伸缩杆件,二伸缩杆件分别穿设主杆件的两端,且可选择地相对主杆件位移。二棚布分别卷绕于各伸缩杆体上,且二棚布可选择地由汽车顶部分别往汽车两侧展开。

上述前案的遮棚虽也可供汽车停放时的遮蔽作用,但仅能提供车体遮风避雨,而不具其他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供车体遮风避雨且具有多种功效的棚架的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棚架,至少设有二固定杆及二横杆,二固定杆分别垂直于地面,二固定杆分别包括相对的一顶端及一底端,二固定杆的底端固定于地面上,另二横杆分别连接二固定杆的顶端,二横杆与二固定杆之间分别设有一支撑杆,支撑杆两端分别活动枢接于横杆与固定杆之间,借以支撑横杆;一棚体,连接于二横杆之间,使棚体对应设于棚架上。

其中,二横杆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支杆,对应支撑棚体。

其中,横杆或/及前述支杆为一伸缩杆,伸缩杆由至少两根中空的管状导体相互套接,以形成可拉伸定位的组合。

其中,前述支杆两端设有一卡合件,卡合件对应横杆,借以可拆地分别卡合于二横杆上。

其中,二固定杆的顶端垂直连接有相对的二固定片,前述固定片分别设有相对应的二第一固定部,二横杆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横杆夹置于二固定片之间并使前述第一固定件对应前述第二固定部,使二固定杆可拆地分别固定二横杆。

进一步,棚架包括二活动杆,二活动杆分别包括相对的一顶端及一底端,二活动杆的底端活动置放于地面上,二横杆分别连接二固定杆及二活动杆的顶端。

其中,二固定杆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固定部,前述第四固定部对应不同高度,支撑杆一端设有一第三固定部,第三固定部用以对应前述第四固定部,支撑杆一端借由第三固定部对应不同的第四固定部,以可拆地将支撑杆一端固定于固定杆的不同高度。

其中,二固定杆的底端分别连接一轮胎定位件,轮胎定位件包括一直板及一横板,横板垂直连接直板,直板连接二固定杆的底端,横板包括相对的一外侧及一内侧,外侧对应地面,内侧用以对应一轮胎。

其中,外侧设有一锯齿层、一波浪层、一尖端或穿设有一螺孔的任一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技术特征可达成以下功效:

1.借由前述支杆的伸缩杆结构,使二横杆相互远离而使前述支杆拉伸展开定位,使棚架可供较大型的车体停放。

2.当未停放车体而欲收纳棚架时,借由二横杆的伸缩杆结构,将二横杆朝二固定杆的方向收合定位,以缩小棚架占用的空间。

3.支撑杆一端借由穿孔对应不同高度的螺孔,以将支撑杆的一端可拆地螺固于二固定杆的不同高度,使二横杆相对二固定杆枢转一角度,以配合不同高度的车体停放。

4.轮胎定位件的横板用以对应一车体的一轮胎,以于轮胎定位于轮胎定位件时,借由车体的重量使固定杆稳固地固定于地面上,以防止棚架任意移动。

5.横板的外侧进一步设有一锯齿层、一波浪层、一尖端或穿设有一螺孔的任一或其组合,以增加轮胎定位件的抓地力使而牢固地设立于地面上,防止棚架受风雨影响而倾倒崩塌、避免停车时棚架受到碰撞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棚体结合于棚架上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棚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棚体对应设于棚架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一。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支杆展开定位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横杆收合定位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轮胎定位件的锯齿层增加抓地力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轮胎定位件的尖端插入地面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收合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收合示意图二。

【符号说明】

(1) 棚架

(11) 固定杆

(111) 固定片

(112) 固定部

(1111) 第一固定部

(12) 活动杆

(13) 横杆

(131) 第二固定部

(132) 第四固定部

(14) 支撑杆

(141) 第三固定部

(15) 轮胎定位件

(151) 直板

(152) 横板

(1521) 外侧

(1522) 内侧

(1523) 螺孔

(16) 支杆

(161) 卡合件

(2) 棚体

(21) 固定单元

(3) 太阳能板

(A) 地面

(B) 车体

(B1) 轮胎

(111A) 固定片

(11A) 固定杆

(113A) 第四固定部

(15B) 轮胎定位件

(152B) 横板

(1521B) 外侧

(1522B) 锯齿层

(15C) 轮胎定位件

(152C) 横板

(1521C) 外侧

(1522C) 尖端

(2D) 棚体

(1E) 棚架

(11E) 固定杆

(13E) 横杆

(14E) 支撑杆

(141E) 第三固定部

(E) 锁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为一种棚架的结构,包含:

一棚架(1),设有二固定杆(11)、二横杆(13)及二支撑杆(14),二横杆(13)垂直连接二固定杆(11),二支撑杆(14)两端枢接于二横杆(13)与二固定杆(11)之间。棚架(1)上对应设置有一棚体(2D),棚体(2D)设有一固定单元(21),借以可拆地固定棚体(2D)于棚架(1)上。固定单元(21)于本实施例中为相对应的一魔鬼毡,但不限于此,固定单元(21)亦可为一绑带、相对应的一磁铁、一卡合件或一扣件的任一或其组合,棚体(2)上设有至少一个太阳能板(3),以对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储存。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再提出第二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棚架(1)设有二固定杆(11)、二活动杆(12)、二横杆(13)及二支撑杆(14),二固定杆(11)及二活动杆(12)分别垂直于一地面(A),二固定杆(11)及二活动杆(12)分别包括相对的一顶端及一底端,二固定杆(11)的底端固定支撑于地面(A)上,二活动杆(12)的底端活动支撑于地面(A)上,另二横杆(13)分别连二固定杆(11)及二活动杆(12)的顶端,二固定杆(11)的顶端垂直连接有相对的二固定片(111),前述固定片(111)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固定部(1111),前述第一固定部(1111)为一穿孔。

如图5A所示,二固定杆(11)的底端分别连接一轮胎定位件(15),轮胎定位件(15)包括一直板(151)及一横板(152),横板(152)垂直连接直板(151),直板(151)连接二固定杆(11)的底端,横板(152)包括相对的一外侧(1521)及一内侧(1522),外侧(1521)对应地面(A),内侧(1522)用以对应一车体(B)的一轮胎(B1),以于轮胎(B1)定位于轮胎定位件(15)时,借由车体(B)的重量使固定杆(11)稳固地固定于地面(A)上,以防止棚架(1)任意移动,横板(152)于本实施例中设有四螺孔(1523),四螺孔(1523)分别对应横板(152)的四个角落,以将横板(152)螺固于地面(A)上。二横杆(13)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固定部(131),前述第二固定部(131)为一螺孔,横杆(13)夹置于二固定片(111)的间并使前述第一固定部(1111)对应前述第二固定部(131),以供横杆(13)借由螺栓固定而可拆地螺接固定杆(11)。

二横杆(13)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支杆(16),二横杆(13)及前述支杆(16)于本实施例中分别为一伸缩杆,伸缩杆由至少两根中空的管状杆体相互套接,以形成可拉伸定位的组合。前述支杆(16)两端设有一卡合件(161),卡合件(161)对应横杆(13),卡合件(161)为开口向下的一凹槽,前述支杆(16)借由凹槽套合定位于横杆(13)上,借以可拆地分别卡合于二横杆(13)上。支撑杆(14)两端各设有一第三固定部(141),前述第三固定部(141)为一穿孔,二固定杆(11)及二横杆(13)分别设有对应支撑杆(14)的穿孔(141)的固定部(112)和第四固定部(132),前述固定部(112)和第四固定部(132)为一螺孔,以借由螺栓固定而使支撑杆(14)两端枢接于二横杆(13)与二固定杆(11)之间,进而支撑横杆(13)。

一棚体(2),连接于二横杆(13)之间,使棚体(2)对应设于棚架(1)上,前述支杆(16)对应支撑棚体(2),棚体(2)设有一固定单元(21),借以可拆地固定棚体(2)于棚架(1)上,固定单元(21)于本实施例中为相对应的一魔鬼毡,但不限于此,固定单元(21)亦可为一绑带、相对应的一磁铁、一卡合件或一扣件的任一或其组合。至少一个太阳能板(3),铺设于棚体(2)表面,以将日照的光能转换为电能储存,作为省电环保的替代能源,可供应停车场照明或闸门起降、电子收费设备等所需的电力,前述太阳能板(3)所产生的电能亦可经由电力线传送至电力公司,借以贩卖电能增加经济利益。

如图5A及图6所示,当使用者欲停放较大型的另一车体[如休旅车、货车等大型车,于图中省略或欲停放二车体(B)时,先将固定轮胎定位件(15)的横板(152)脱离地面(A)[松开四螺孔(1523)中的螺栓],再借由前述支杆(16)的伸缩杆结构,使二横杆(13)相互远离而使前述支杆(16)拉伸展开定位,再透过螺栓将连接二固定杆(11)的轮胎定位件(15)的横板(152)固定于地面(A)上、二活动杆(12)置放于地面(A)上,使棚架(1)可供较大型的另一车体或二车体(B),并对应配置尺寸较大的另一棚体[图中未示]。

如图5A及图7所示,当未停放车体(B)而欲收纳棚架(1)时,先将棚体(2)从棚架(1)上拆下,再将二支撑杆(14)一端脱离二横杆(13)[松开前述穿孔(141)及前述螺孔(132)中的螺栓],以借由二横杆(13)的伸缩杆结构,将二横杆(13)朝二固定杆(11)的方向收合定位,使二活动杆(12)迫近二固定杆(11),以缩小棚架(1)占用的空间。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再提出第三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二固定片(111A)枢设于二固定杆(11A)的顶端,二固定杆(11A)分别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固定部(113A),前述第四固定部(113A)为一螺孔,前述第四固定部(113A)分别对应不同高度,支撑杆(14)一端借由第三固定部(141)对应不同高度的第四固定部(113A),以将支撑杆(14)的一端可拆地螺固于二固定杆(11A)的不同高度,使二横杆(13)相对二固定杆(11A)枢转一角度,以配合不同高度的车体(B)停放,也能配合太阳光的照射角度而对应调整二横杆(13)相对二固定杆(11A)的角度,使棚体(2)表面的太阳能板(3)得以更准确地对应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以转换光能为电能储存。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再提出第四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横板(152B)的外侧(1521B)设有一锯齿层(1522B)[但不限于此,外侧(1521B)也可设有一波浪层或任一可提高外侧(1521B)的摩擦力的粗糙面],以增加轮胎定位件(15B)的抓地力,使二固定杆(11)的底端稳定地固定于地面(A)上,避免停车时当棚架(1)受到碰撞而移动。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再提出第五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横板(152C)的外侧(1521C)设有一尖端(1522C),以将尖端(1522C)插入较为松软的地面(A)[如泥土、沙地],使轮胎定位件(15C)牢固地设立于地面(A)上,以防止棚架(1)受风雨影响而倾倒崩塌。

如图12及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再提出第六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棚架(1E)的二固定杆(11E)的顶端分别透过一锁定件(E)[锁定件(E)为一螺栓或一快拆]枢接二横杆(13E),当暂不使用车库而欲收折棚架(1E)时,将支撑杆(14E)一端的第三固定部(141E)中的螺栓松开二横杆(13E)的固定部(132E),并松开前述锁定件(E),使前述锁定件(E)与二横杆(13E)解除锁定,再借由二横杆(13E)的伸缩杆结构,将二横杆(13E)朝二固定杆(11E)的方向收合定位,再将二横杆(13E)直接朝二固定杆(11E)方向枢转,即可迅速将二横杆(13E)收合定位,使二横杆(13E)与二固定杆(11E)概呈平行迭合,以缩小棚架(1E)占用的空间,再借由前述锁定件(E)复锁定二横杆(13E)与二固定杆(11E)而固定于一收合位置;欲展开棚架(1E)时,再松开前述锁定件(E)即可将二横杆(13E)枢转展开。

综合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当可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使用及本实用新型产生的功效,惟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