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通信铁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3729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通信铁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铁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通信铁塔。



背景技术:

通讯铁塔通常由塔体、避雷针、爬梯、天线等构件组成,并经热镀锌防腐处理,主要用于微波、超短波、无线网络信号的传输与发射等。传统的通信铁塔在进行维护时,往往需要工作人员攀爬到塔顶,不仅十分不便,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便于维护的通信铁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维护的多功能通信铁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通信铁塔,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顶部设置有天线、照明装置和风速监测装置;所述照明装置、风速监测装置均由控制器控制;所述杆体包括多节由上至下依次变大的中空支杆,所述支杆的顶端为开口端,每节支杆均套设在对应的上一节支杆外、并构成滑动连接;所述支杆内的底部还固定设置有沿竖直方向伸缩的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由控制器控制且上端与上一节支杆的底部固接。

优选的,所述杆体顶部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底部设置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分别与天线、照明装置、风速监测装置、电动推杆、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杆侧壁设置检修窗,所述杆体顶部设置由控制器控制的电动绞盘。

优选的,所述杆体底部设置支架,所述支架底部设置折叠式滚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由多节中空支杆组成的杆体,支杆的顶端为开口端、由上至下依次变大且与相邻支杆滑动连接;支杆内底部设置有沿竖直方向伸缩的电动推杆,电动推杆由控制器控制且上端与上一节支杆的底部固接。在控制器的控制下,电动推杆通过推拉上方的支杆使其上下滑动,来实现对整个杆体高度的调节。当需要对杆体顶部的设备进行维护时,无需攀爬杆体,只需要通过控制器控制电动推杆调节杆体高度,将杆体顶部的设备降下来即可,不仅方便快捷,还大大提高了维护工作的安全性。此外,杆体顶部还设置了风速监测装置,当风速过大时,控制器可以自动调节杆体的高度,避免杆体被大风刮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两相邻支杆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两相邻支杆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一种多功能通信铁塔,包括杆体1,所述杆体1的顶部设置有天线2、照明装置3和风速监测装置12;所述照明装置3、风速监测装置12均由控制器4控制;所述杆体1包括多节由上至下依次变大的中空支杆5,所述支杆5的顶端为开口端,每节支杆5均套设在对应的上一节支杆5外、并构成滑动连接;应当理解的是,支杆5可以上下滑动、离开或进入下一节支杆5的中空腔,从而调节自身的高度。所述支杆5内的底部还固定设置有沿竖直方向伸缩的电动推杆6,所述电动推杆6由控制器4控制且上端与上一节支杆5的底部固接。应当理解的是,在控制器4的控制下,电动推杆6通过推拉上方的支杆5使其上下滑动,来实现对整个杆体1高度的调节。

下面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设置了由多节中空支杆5组成的杆体1,支杆5内设置有电动推杆6,电动推杆6通过推拉其上方的支杆5、调节其高度,来实现对整个杆体1高度的调节;当需要对杆体1顶部的设备进行维护时,无需攀爬杆体1,只需要通过控制器4控制电动推杆6调节杆体1高度,将杆体1顶部的设备降下来即可,不仅方便快捷,还大大提高了维护工作的安全性,避免了维护人员因攀爬杆体1而发生意外坠落的风险。此外,杆体1顶部还设置了风速监测装置12,当风速过大时,控制器4可以自动调节杆体1的高度,避免杆体1被大风刮倒。此外,杆体1顶部的照明装置3还可以在夜晚为行人提供照明,增加了通信铁塔的功能性,使通信铁塔具有更丰富的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杆体1顶部设置太阳能电池板7、底部设置蓄电池,所述蓄电池分别与天线2、照明装置3、风速监测装置12、电动推杆6、太阳能电池板7电连接。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通过牵拉电线进行供电,也可以通过蓄电池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在杆体1顶部设置与蓄电池电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板7,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降低运营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支杆5侧壁设置检修窗8,所述杆体1顶部设置由控制器4控制的电动绞盘9。应当理解的是,当电动推杆6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可以通过控制器4控制电动绞盘9,使电动绞盘9放下缆绳、从而带动维护人员升向高空,查找故障、并进行维护;支杆5侧壁设置的检修窗8可以便于维护人员对支杆5内的电动推杆6进行维护。

进一步地,所述杆体1底部设置支架10,所述支架10底部设置折叠式滚轮11。应当理解的是,在杆体1底部设置具有折叠式滚轮11的支架10,可以使本实用新型便于搬运,当将杆体1搬运到预定地点后,将滚轮向上翻折,然后通过将支架10埋入地面或设置连接耳并穿设螺栓等方式对杆体1进行固定即可。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