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及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0675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用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及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国标建筑装配式外墙板、内墙板在生产时外立面(外页)贴台车面生产,内页位于外页远离台车面一侧,模具分为上下两层。因外页相对内页周向形成有翼边,即外页需成型面积大于内页的成型面积,在生产过程中,首先下层(外页+保温层)模具在台车上装模并浇注,上层(内页)模具在生产线下装模并绑扎剪力墙钢筋,待下层模具浇注完成后将上层模具吊上台车与下层合模并浇注。

上述生产方式,需分两次装模且分两次浇筑,装模、脱模困难及墙板生产周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装模、脱模困难及墙板生产周期长的问题,提供一种装模、脱模简单及墙板生产周期短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及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包括第一挡边及第二挡边,所述第一挡边位于所述第二挡边上部,所述第二挡边的内侧设有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挡边位于所述第二挡边远离所述第一台阶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台阶部的台阶面与所述第一挡边形成翼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第一挡边位于第二挡边上部,在装模与脱模时,第二挡边不会干涉翼部的装模与脱模,从而使装模、脱模简单及墙板生产周期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边包括第一面板、第一盖板及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面板竖直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一成型腔的一侧设有第二台阶部,所述第一盖板横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第一面板的外侧底端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设于所述第一面板与所述第一盖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边还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横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第一面板的外侧顶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边包括第二面板、第二盖板、第一钢管及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面板竖直设置,所述第二盖板横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第二面板的外侧底端连接,所述第一钢管横向设置与所述第二面板的外侧顶端连接,所述第一钢管与所述第二面板形成所述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一钢管与所述第一挡边形成所述翼部,所述第二加强筋设于所述第一钢管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并抵接所述第二面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边还包括第一钢板及第二钢板,所述第一钢板及所述第二钢板均设于所述第二挡边的端部,且所述第一钢板位于所述第二钢板的下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边还包括第二钢管,所述第二钢管连接于多根第一钢管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还包括顶持件,所述顶持件设于所述第二钢管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边设有箍筋位,所述箍筋位为腰形孔或U型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边设有钢筋位,所述钢筋位为圆孔。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包括上述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包括第一挡边及第二挡边,第一挡边位于第二挡边上部,在装模与脱模时,第二挡边不会干涉翼部的装模与脱模,从而使装模、脱模简单及墙板生产周期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所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的结构图;

图4为建筑装配式外墙及内墙板的结构图;

图5为图1中所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第一挡边或第三挡边的正视图;

图6为图5中第一挡边或第三挡边的侧视图;

图7为图1中所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第五挡边的正视图;

图8为图7中第五挡边的侧视图;

图9为图1中所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第四挡边与第八挡边所形成的整体挡边的正视图;

图10为图9中第四挡边与第八挡边所形成的整体挡边的侧视图;

图11为图1中所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第二挡边的正视图;

图12为图11中第二挡边的侧视图;

图13为图11中第二挡边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中所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第六挡边的正视图;

图15为图14中第六挡边的侧视图;

图16为图1中所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第七挡边的正视图;

图17为图16中第七挡边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包括第一挡边11及第二挡边21,第一挡边11位于第二挡边21上部,第二挡边21的内侧设有第一台阶部b2,第一挡边11位于第二挡边21远离第一台阶部b2的一端,第一台阶部b2的台阶面与第一挡边11形成翼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包括第一挡边11及第二挡边21,第一挡边11位于第二挡边21上部,在装模与脱模时,第二挡边21不会干涉翼部的装模与脱模,从而使装模、脱模简单及墙板生产周期短。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下面结合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对上述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组件进行详细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包括外页模具10及内页模具20,外页模具10具有第一成型腔30,内页模具20具有第二成型腔40,外页模具10位于内页模具20的上方,第二成型腔40朝向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底部的投影位于第一成型腔30朝向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底部的投影的范围内;

其中,外页模具10周向还具有相对内页模具20外延的翼部,该翼部即为上述第一台阶部b2的台阶面与第一挡边11形成的翼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分为外页模具10及内页模具20上下两层,外页模具10的翼部用于成型墙板外页的翼边,由于外页模具10位于内页模具20上方,外页模具10的装模及浇注将不受内页模具20的干涉,可以一次装模完成及一次浇注完成,装模、脱模简单及生产周期短。

在本实施例中,外页模具10可以用来成型墙板的外页与保温层,在其他实施例中,外页模具10也可以只用来成型墙板的外页。

进一步,外页模具10周向的一侧具有相对内页模具20外延的翼部,在其他实施例中,外页模具10周向的多侧具有相对内页模具20外延的翼部。具体地,外页模具10未设有翼部的内侧表面与内页模具20的内侧表面上下平齐。

进一步,外页模具10及内页模具20均包括多个挡边,多个挡边分别围设形成第一成型腔30与第二成型腔40。

进一步,外页模具10及内页模具20分别包括四个挡边。具体地,外页模具10包括首尾相接的第一挡边11、第五挡边12、第三挡边13及第四挡边14首尾相接,内页模具20包括首尾相接的第二挡边21、第六挡边22、第七挡边23及第八挡边24,第一挡边11、第五挡边12、第三挡边13及第四挡边14分别与第二挡边21、第六挡边22、第七挡边23及第八挡边24上下对应设置。

更具体地,第一挡边11、第五挡边12、第三挡边13及第四挡边14首尾相接围设成一长方体容纳腔,即第一成型腔30为长方体状,第二挡边21、第六挡边22、第七挡边23及第八挡边24首尾相接也围设成一长方体容纳腔,也即第二成型腔40为长方体状。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成型腔30与第二成型腔4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横截面为菱形或者其他可以实现的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还包括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位于第一成型腔30与第二成型腔40内,用于成型墙板的窗洞或者门洞。

参阅图4,当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包括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时,可适用于如图4所示的建筑装配式外墙及内墙板的生产。建筑装配式外墙及内墙板a主要包括外页a1、保温层a2及内页a3,外页a1具有翼边a11及a12,保温层a2具有翼边a21,此外建筑装配式外墙及内墙板a的内页a3还设有斜支撑套筒a4、灌胶套筒a5、梁构造钢筋a6、梁受力钢筋a7及柱受力钢筋a8。

下面参照建筑装配式外墙及内墙板a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进行更为具体的介绍。文中所提到内侧即为模具设有腔体的一侧,外侧即为没有腔体的一侧。文中所提到的竖直方向即为我们平常所认为的上下方向,而横向即为与竖直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参照图2,前后方向即为从图2中左上向右下的方向,左右放下即为从图2中左下向右上的方向。

再次参阅图2,同时参阅图5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边11与第三挡边13相对设置且结构相同,第一挡边11包括第一面板111、第一盖板112及第一加强筋113,第一面板111沿竖直方向设置,且朝向第一成型腔30的一侧设有第二台阶部b1,第一盖板112横向设置,且一端与第一面板111的外侧底端连接,第一加强筋113设于第一面板111与第一盖板112之间。

第一面板111朝向第一成型腔30的一侧设有第二台阶部b1,以便于外页a1的翼边a11及a12的形成。

进一步,第一挡边11还可包括上盖板,上盖板横向设置且一端与第一面板111的外侧顶端连接,并朝向远离第一成型腔30的一侧延伸,避免浇捣振动时的侧压力使第一挡边11或者第三挡边13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挡边14与第八挡边24一体成型成一整体挡边,第五挡边12及整体挡边均包括第二面板、第二盖板及第二加强筋,第二面板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一第二盖板横向设置,且与第二面板的外侧顶端连接,另一第二盖板横向设置,且与第二面板的外侧底端连接,第二加强筋设于两第二盖板之间,并抵接第二面板。

具体地,参阅图7及图8,第五挡边12包括第二前面板121、第二前盖板123及第二前加强筋122,第二前面板121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一第二前盖板123横向设置,且与第二前面板121的外侧顶端连接,另一第二前盖板123横向设置,且与第二前面板121的外侧底端连接,第二前加强筋122设于两第二前盖板123之间,并抵接第二前面板121。其中,位于上部的第二前盖板123的设置可以避免浇捣振动时的侧压力使第五挡边12变形。

更具体地,参阅图9及图10,第四挡边14与第八挡边24形成的整体挡边包括第二后面板141、第二后盖板143及第二后加强筋142,第二后面板141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一第二后盖板143横向设置,且与第二后面板141的外侧顶端连接,另一第二后盖板143横向设置,且与第二后面板141的外侧底端连接,第二后加强筋142设于两第二后盖板143之间,并抵接第二后面板141。其中,位于上部的第二后盖板143的设置可以避免浇捣振动时的侧压力使第四挡边14与第八挡边24形成的整体挡边的变形。

进一步,第四挡边14与第八挡边24形成的整体挡边还包括第三钢板144及第四钢板145,第三钢板144及第四钢板145设于第四挡边14与第八挡边24形成的整体挡边的端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后面板141设有灌胶套筒定位件。具体地,灌胶套筒定位件为设于内页模具20的柱状体。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1-图13,同时参照图3,第二挡边21包括第三面板211、第三盖板212、第一钢管213及第三加强筋214,第三面板211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三盖板212横向设置,且一端与第三面板211的外侧底端连接,第一钢管213横向设置,且与第三面板211的外侧顶端连接,第一钢管213与第三面板211形成第一台阶部b2,第一钢管213与第一挡边11形成上述翼部,第三加强筋214设于第一钢管213与第三盖板212之间,并抵接第三面板211,第三面板211设有箍筋位60及钢筋位70。

上述第一台阶部b2的设置以便于保温层a2的翼边a21的形成。

进一步,第二挡边21还包括第一钢板215及第二钢板216,第一钢板215及第二钢板216均设于第二挡边21的端部,且第一钢板215位于第二钢板216的下部。

进一步,第二挡边21还包括第二钢管217,第二钢管217连接于多根第一钢管213的端部,第一挡边11的第一盖板112与第二挡边21的第一钢管21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挡边22及第七挡边23均包括第四面板、第四盖板及第四加强筋,第四面板竖直设置,其中一第四盖板横向设置与第四面板的外侧顶端连接,另一第四盖板横向设置与第四面板的外侧底端连接,第四加强筋设于两第四盖板之间并抵接第四面板,第四面板设有箍筋位60及钢筋位70。

具体地,参阅图14及图15,第六挡边22包括第四前面板221、第四前盖板223及第四前加强筋222,第四前面板221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一第四前盖板223横向设置,且与第四前面板221的外侧顶端连接,另一第四前盖板223横向设置,且与第四前面板221的外侧底端连接,第四前加强筋222设于两第四前盖板223之间,并抵接第四前面板221,第四前面板221设有箍筋位60及钢筋位70。第六挡边22的第四前盖板223与第五挡边12的第二前盖板12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更具体地,参阅图16及图17,第七挡边23包括第四左面板231、第四左盖板233及第四左加强筋232,第四左面板231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中一第四左盖板233横向设置,且与第四左面板231的外侧顶端连接,另一第四左盖板233横向设置,且与第四左面板231的外侧底端连接,第四左加强筋232设于两第四左盖板233之间,并抵接第四左面板231,第四左面板231设有箍筋位60及钢筋位70。第三挡边13的第一盖板112与第七挡边23的第四左盖板23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上述各个挡边之间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以形成一完整的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

进一步,上述箍筋位60为腰形孔或U形槽,钢筋位70为圆孔。

在本实施例中,重新参阅图1及图2,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包括第五面板51、第五盖板52及第五加强筋53,三个第五面板51竖直设置并依次连接形成一开口80结构,六第五盖板52分别连接于三第五面板51的上下两端,第五加强筋53设于上下第五盖板52之间并抵接第五面板51。

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还包括门洞连接件90,两门洞连接件90分别设于开口80的两端,门洞连接件90的两端分别与第五面板51及内页模具20连接。门洞连接件90的设置可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或吊装过程中预制构件的开裂。

进一步,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还包括支撑件54,支撑件5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第五盖板52,以起到支撑整个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的作用。

进一步,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设有斜支撑套筒定位件。具体地,斜支撑套筒定位件为设于门洞或窗洞整体模具50的螺栓。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还包括压铁100,以将内页模具20固定,从而达到固定整个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墙板用模具还包括顶持件110,以顶持第二挡边21。具体地,顶持件110设于第二钢管217底部且顶持件110为160型材。

此外,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外页模具10可选用规格为6mm厚的面板及规格为8mm厚的盖板,各个加强筋间距保证在400mm以内,第一挡边11、第五挡边12、第三挡边13及第四挡边14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固定。

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内页模具20,第二挡边21的钢管采用40x40方管、规格为6mm厚的面板及规格为8mm厚的盖板,所有箍筋位60开U型槽,钢筋位70开圆孔;第六挡边22、第七挡边23及第八挡边24可选用规格为6mm厚的面板及规格为8mm厚的盖板,所有箍筋位60开腰形孔,钢筋位70开圆孔。且对于上面的箍筋位60采用专用橡胶件进行混凝土封堵,钢筋位70均采用锥形橡胶件封堵并保证受力钢筋的位置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