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拌站内混凝土自动补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8402发布日期:2018-09-18 22:01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站,具体涉及一种搅拌站内混凝土自动补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CN99226942.3的两次搅拌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加料斗、加水装置、混凝土搅拌筒,该装置在混凝土搅拌筒之前设有水泥浆搅拌筒,水泥浆搅拌筒与加水装置之间设有加水管。虽然该装置实现了对搅拌中的混凝土补水,但是该装置仍然存在的缺点为:

由于混凝土组分中大多数为粉料构成,在水冲击混凝土粉料,会导致粉料混在搅拌筒内,进而粉料沉积在加水管中,由于混凝土粉料遇水后极具粘附作用,因此常年累积大量混凝土粉料沉积在加水管中,会导致加水管堵塞,进而导致加水工作无法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搅拌站内混凝土自动补水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混凝土粉料进入到进水管而导致进水管堵塞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搅拌站内混凝土自动补水装置,包括:

主管,其一端用于连通至自来水,其另一端插入至搅拌筒内,主管相对搅拌筒固定;以及

喷水头,其连通至主管位于搅拌筒内的端部,喷水头包括:第一连通管、上盖体、第一过滤网、第一密封圈、压紧环、第二连通管、第一安装环、第二过滤网以及若干阻挡球,第一连通管顶端与主管位于搅拌筒内的端部螺纹连接且第一连通管与主管连通,第一连通管底端固定至上盖体上,上盖体上开设有与第一连通管连通的进水孔,在上盖体底面固定有第一安装环,与第一安装环外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连通管,第二连通管底端固定有位于第二连通管内的压紧环,第二连通管与第一安装环螺纹连接后第一安装环位于压紧环与第二连通管之间,压紧环能够将第一过滤网压紧在上盖体的内顶壁上,且当压紧环压紧第一过滤网时在压紧环与第一过滤网之间有第一密封圈,水依次经过第一连通管、进水孔和第一过滤网后进入至压紧环内,压紧环底端由一第二过滤网覆盖,压紧环、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围成一阻挡腔,在阻挡腔内设置有用于将粉料阻挡在阻挡腔内的阻挡球。

优选的是,在主管内安装有第二安装环,在第一连通管顶面安装有第二密封圈,当第一连通管旋入主管内后能够将第二密封圈压紧在第二安装环上。

优选的是,在第二连通管外壁上安装有能相对第二连通管旋转的旋转环,在旋转环外安装有与第二过滤网和第二连通管形成喷水腔的喷水盖,喷水盖上设置有若干喷水孔。

优选的是,喷水盖与旋转环螺纹连接,第二连通管外壁凹陷形成一环形卡槽,在环形卡槽内设置有外齿环,在旋转环上开设有将外界与环形卡槽连通的连通孔,连通孔背离环形卡槽的端部插入有一移动杆,移动杆另一端位于旋转环外且穿过有一弹簧,弹簧一端与移动杆固定,弹簧另一端与旋转环固定,移动杆位于连通孔内的端部固定至一向外齿环延伸的卡舍,在弹簧弹力下能保持卡舍不与外齿环接触的状态。

优选的是,在第二连通管外壁上固定有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旋转环位于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之间。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第一连通管其用于连通主管,实现了整个喷水头能够从主管拆卸下来,避免了因在搅拌筒内直接拆卸阻挡球而导致阻挡球丢失;

2)第一过滤网用于阻挡粉料进入至第一连通管,此为最后一道防线,第一过滤网仅能供水通过;

3)第一密封圈其避免了因压紧环与第一过滤网之间有缝隙而导致水外漏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密封效果;

4)压紧环实现了第一过滤网与上盖体和第二连通管的可拆卸连接,也保证了连接后第一过滤网能够安装稳当,进而最终实现了第一过滤网的更换,也实现了第二连通管从上盖体上拆卸下来后第一过滤网马上就拆卸下来,方便了第一过滤网的拆卸,且第一过滤网不会阻挡阻挡球的拆卸;

5)第二连通管通过与第一安装环的配合实现了与上盖体的可拆卸连接;

6)第二过滤网具有防止阻挡球外漏的情况,阻挡球之间的堆积实现了为水的流通提供一个迂回的路径,使得粉料能够阻挡在阻挡球之间,也保证了水的流通性能;

7)即使有粉料进入到阻挡球之间,也实现了将阻挡球所在的阻挡腔拆卸下来,实现了阻挡球之间的粉料清理,避免有大量粉料沉积在阻挡球之间而阻挡球被粘附在一起而堵塞阻挡腔,延长了整个喷水头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搅拌站内混凝土自动补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搅拌站内混凝土自动补水装置,包括:

主管1,其一端用于连通至自来水,其另一端插入至搅拌筒3内,主管1相对搅拌筒3固定;以及

喷水头,其连通至主管1位于搅拌筒3内的端部,喷水头包括:第一连通管21(其用于连通主管1,实现了整个喷水头能够从主管1拆卸下来,避免了因在搅拌筒3内直接拆卸阻挡球28而导致阻挡球28丢失)、上盖体22、第一过滤网23(其用于阻挡粉料进入至第一连通管21,此为最后一道防线,第一过滤网23仅能供水通过)、第一密封圈24、压紧环25(实现了第一过滤网23与上盖体22和第二连通管26的可拆卸连接,也保证了连接后第一过滤网23能够安装稳当,进而最终实现了第一过滤网23的更换,也实现了第二连通管26从上盖体22上拆卸下来后第一过滤网23马上就拆卸下来,方便了第一过滤网23的拆卸,且第一过滤网23不会阻挡阻挡球28的拆卸)、第二连通管26(其通过与第一安装环27的配合实现了与上盖体22的可拆卸连接)、第一安装环27、第二过滤网28(其具有防止阻挡球28外漏的情况,阻挡球28之间的堆积实现了为水的流通提供一个迂回的路径,使得粉料能够阻挡在阻挡球28之间,也保证了水的流通性能)以及若干阻挡球28,第一连通管21顶端与主管1位于搅拌筒3内的端部螺纹连接且第一连通管21与主管1连通,第一连通管21底端固定至上盖体22上,上盖体22上开设有与第一连通管21连通的进水孔,在上盖体22底面固定有第一安装环27,与第一安装环27外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连通管26,第二连通管26底端固定有位于第二连通管26内的压紧环25,第二连通管26与第一安装环27螺纹连接后第一安装环27位于压紧环25与第二连通管26之间,压紧环25能够将第一过滤网23压紧在上盖体22的内顶壁上,且当压紧环25压紧第一过滤网23时在压紧环25与第一过滤网23之间有第一密封圈24,水依次经过第一连通管21、进水孔和第一过滤网23后进入至压紧环25内,压紧环25底端由一第二过滤网28覆盖,压紧环25、第一过滤网23和第二过滤网28围成一阻挡腔,在阻挡腔内设置有用于将粉料阻挡在阻挡腔内的阻挡球28。当需要拆卸喷水头内阻挡球28进行清洗时(当然前提是,搅拌筒3包括筒盖和筒体,筒盖与筒体螺纹连接,以实现整个搅拌筒3能够被打开,主管1安装在筒盖上),首先,旋转第一连通管21,使得整个喷水头从搅拌筒3内拿出;然后,在外找一个能承接阻挡球28的盒体,在盒体内使得第二连通管26相对上盖体22和第一安装环27旋转,最终压紧环25使得第一密封圈24与第一过滤网23脱离,由于第一过滤网23与第一密封圈24仅是紧贴,此时拿下第一过滤网23就能将阻挡球28倾倒出,清洗压紧环25内,同时清洗各个阻挡球28的外表面,使得沉积的粉料别清除。

为了避免在主管1与第一连通管21处有缝隙而导致水有外漏现象,在主管1内安装有第二安装环211,在第一连通管21顶面安装有第二密封圈212,当第一连通管21旋入主管1内后能够将第二密封圈212压紧在第二安装环211上。通过第二安装环211以及第二密封圈212的设置,使得水漏出的距离迂回,且第二密封圈212将水漏出的路径阻挡,进而提高了密封性能。

为了实现在喷水过程中能够实现喷出的水比较发散,使得水能够与粉料混合均匀,在第二连通管26外壁上安装有能相对第二连通管26旋转的旋转环221,在旋转环221外安装有与第二过滤网28和第二连通管26形成喷水腔的喷水盖222,喷水盖222上设置有若干喷水孔。喷射时,由于喷水腔内水压增加,使得旋转环221不由自主地带动整个喷水盖222旋转,使得喷出的水扩散到周围,减轻了水与混凝土粉料等的搅拌工作。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由于喷水腔是承接粉料的第一个空腔,因此会粉料第一次会被沉积在喷水腔内,为了方便对喷水腔的清理,喷水盖222与旋转环221螺纹连接,第二连通管26外壁凹陷形成一环形卡槽,在环形卡槽内设置有外齿环223,在旋转环221上开设有将外界与环形卡槽连通的连通孔,连通孔背离环形卡槽的端部插入有一移动杆224,移动杆224另一端位于旋转环221外且穿过有一弹簧225,弹簧225一端与移动杆224固定,弹簧225另一端与旋转环221固定,移动杆224位于连通孔内的端部固定至一向外齿环223延伸的卡舍226,在弹簧225弹力下能保持卡舍226不与外齿环223接触的状态。当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在弹簧225的弹力下保持卡舍226不与外齿环223接触,卡舍226与外齿环223作用阻碍旋转环221的旋转;当需要将喷水盖222与旋转环221拆卸时,手动按下移动杆224,使得卡舍226与外齿环223卡紧,这个时候就将旋转环221与第二连通管26相对固定,此时旋转喷水盖222,就能将喷水盖222与旋转环221脱离,拆卸完后就能清理喷水腔。

为了实现旋转环221与第二连通管26的安装,在第二连通管26外壁上固定有第一限位环227和第二限位环228,旋转环221位于第一限位环227与第二限位环228之间。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