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道井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当今各建筑物离不开各种管道井,如自来水管道井、电力管道井、热水道管井等,但目前的管道井大多由现场使用混凝土现浇而成。这么做,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人数需求较大,人力成本高。除此之外,因需要现场浇筑混凝土,且无标准尺寸,故而设计和施工均较复杂,施工成本较高,另外施工周期也长、经济效益较差,不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绿色建筑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场外预制、通用性好的管道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井及建筑结构,以解决现有管道井设计成本高、施工周期长、污染环境以及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井,所述管道井为预制品并包括中空的长方管体以及用于设置于所述长方管体两端的间隔板;其中,所述长方管体的至少一侧壁上开设有管井门。
可选的,所述长方管体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间隔板连接。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为预埋钢筋、预设台阶和预埋螺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可选的,当所述连接部为预埋钢筋时,所述间隔板还用于通过现浇混凝土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可选的,所述管井门的外表面和/或至少所述长方管体上设有所述管井门的侧壁的外表面设有装饰层。
可选的,建筑楼层的高度为所述管道井的正整数倍。
可选的,所述管道井的高度为2200mm~4400mm。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具有至少一个楼板,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管道井;其中,所述楼板上设有通孔,所述管道井穿设在所述通孔中,同时所述间隔板分别设置在所述长方管体的两端。
可选的,所述楼板和所述管道井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楼板上的所述通孔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多个所述管道井穿设在多个所述通孔中并首尾相连接。
可选的,每两个所述管道井之间共用一个间隔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井及建筑结构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第一、管道井在场外预制,具有高度的通用性,现场安装方便,减小现场的作业工序,降低人力需求,缩短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井,优选设有装饰层,其建筑和装修可以一体化设计并施工,装修可随建筑主体施工同步进行,减少一道工序,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施工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管道井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管道井上间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管道井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管道井上间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多个管道井相叠加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建筑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建筑结构的平面图。
图中:
1-管道井;2-楼板;10-侧壁;11-连接部;20-间隔板;21-管线孔;30-管井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管道井及建筑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以及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管道井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管道井上间隔板的装配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管道井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的管道井上间隔板的装配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场外预制的管道井1,其包括中空的长方管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长方管体两端的间隔板20。其中,所述长方管体的至少一侧壁10上开设有管井门30,所述管井门30可以打开或关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井1为预制品,其根据建筑设计的常规管道布置尺寸,按照基本统一的长宽高尺寸,进行模块化设计,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在建筑施工现场只需组装作业,大大减少原始混凝土现浇作业,从而降低人力需求、减少施工时间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进一步,所述长方管体上设有连接部11,所述连接部11用于与所述间隔板20连接。优选的,所述连接部11为预埋钢筋、预设台阶或预埋螺栓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当所述连接部11优选为预埋钢筋时,所述间隔板20还用于通过现浇混凝土与所述连接部11连接。一般的,建筑的管道井因防火的原因,在楼层处需要封堵,因此,本实施例采用预制的间隔板20作为封堵隔板,满足管道井防火封堵的要求。另外,当多个管道井1首尾连接时,连接部11还可以通过与间隔板20的连接,进一步加强多个管道井1之间的连接牢固度。
进一步,所述间隔板20上开设有供管道穿设的管线孔21,该管线孔21可根据具体需要开设,并优选在预制阶段即开设完成,以便后续组装时直接使用供管道穿设,实际根据管道布置的多少来设定管线孔21的数量。所需穿设的管道可以是自来水管道,电力管道等,且同一个管道井通常穿设同一种类的管道。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对间隔板20与连接部11的连接方式不作具体限制,例如可在侧壁10的两端预埋钢筋形成所述连接部11,进而于施工现场,便于在连接部11上现浇混凝土,将间隔板20与侧壁10相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间隔板20的大小优选与长方管体的端面匹配,这样,能够利用长方管体的端部作为支撑,便于安置间隔板20,该方式降低了成本,且连接牢固可靠。
再进一步,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1还可以为预设台阶,具体在长方管体的一端部设有一道台阶,而间隔板20的大小优选与台阶的台阶面匹配,这样,方便将间隔板20设置在长方管体的一端。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1还可以为预埋螺栓,亦即可通过螺栓和螺母将长方管体和间隔板20固定连接,当然连接部11还可以多种方式组合使用,以进一步加强连接的牢固度,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管井门30的外表面设有装饰层,或者,至少所述长方管体上设有所述管井门30的侧壁10的外表面设有装饰层,或者,同时在管井门30的外表面以及至少长方管体上设有管井门30的侧壁的外表面上设有装饰层。由于管道井1内设置的管道通常需要检修,且管道井1的至少一个面朝向走道,因此,本实施例至少在此朝向走道的面上开设有管井门30。而在建筑中,朝向走道的表面,一般需要装饰装修。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井1,其朝向走道的侧壁10以及管井门30的外表面可根据建筑室内设计预制装饰层,美观经济。例如,可在预制阶段,采用反打工艺,预制瓷砖、石材等材料,或者成型后表面喷涂涂料等。该装饰层的设置,可使得建筑和装修可以一体化设计并施工,设计成本低且设计风格统一,而装修随建筑主体施工同步进行,可减少一道工序,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施工时间。
更进一步,建筑楼层的高度优选为所述管道井1之高度H的正整数倍。一般的,管道井大致上是一个立方体,其高度一般沿建筑的高度方向设置,亦即垂直于地面的方向,该高度H根据前述间隔板20的不同设置方式,有两种定义,当间隔板20设置在长方管体外部时,如图1所示,其高度H为一个间隔板20的厚度与侧壁10沿高度方向的长度之和。而间隔板20设置在长方管体内部时,如图2所示,其高度H即为侧壁10沿高度方向的长度。另外,建筑楼层的高度为所述管道井的正整数倍,则可以使得一个楼层的高度范围内仅设置正整数个管道井1,避免管道井1的高度与楼层高度不匹配的情况出现,便于安装和连接。
优选的,在一个楼层的高度范围内内,仅设置一个管道井1,这样更便于安装和连接。当然此处的仅设置一个管道井1,是指高度方向上仅设置一个管道井1,当建筑需要多种功能的管道井1时,多个管道井1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并列设置在同一个楼层内,并不在此限制内。
更优选的,所述管道井1的高度H在2200-4400mm的范围内。一般建筑的层高为2800-5400mm,一些特殊的建筑,例如自行车库等,其层高可能会低至2200mm,故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井1,其单个管道井1的高度H可选为2200mm,以适应不同用途的建筑。而另一方面,一些层高特别高的建筑,例如一些上下通高的大堂或者一些办公、商业建筑等,可采用一个楼层使用两个管道井1甚至多个管道井1拼接的方式,来满足需求。故而,单个管道井1的高度H优选小于或等于4400mm,这样,当层高小于或等于4400mm时,可选用单个管道井1,而层高大于4400mm时,可选用多个管道井1拼接。另外,单个管道井1的高度H小于或等于4400mm,还可以使管道井1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更加便利,一般普通货车即可运输,在施工时,吊装也更加方便。
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井1为工厂预制品。由工厂对管道井1进行预制,工厂可对生产的构件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管理,进而,构成管道井1的各产品构件的精确度可以非常高。而另一方面,工厂化施工可将环境污染控制到较低水平。此外,模块化的生产,由于产品的相同性,模板和设备可重复利用,进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其模块化的生产方式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道井1也可以为施工现场预制,比较适合于建筑规模不大的情况,例如仅有一两层的建筑,其管道井1的用量也不大,可在施工现场预制,省去运输环节,方便直接使用。
请参考图5至图7,其中,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多个管道井相叠加的立体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建筑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建筑结构的平面图。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管道井1;其中,所述楼板2上设有通孔,所述管道井1穿设在所述通孔中,同时所述间隔板20分别设置在所述长方管体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楼板2和所述管道井1均为多个,多个所述楼板2上的所述通孔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多个所述管道井1穿设在多个所述通孔中并首尾相连接。这里的通孔,优选在楼板2施工时预留,方便后续管道井1的穿设。该通孔中优选设有预埋连接件,以便于后续与所述管道井1连接,例如可采用预埋钢筋或者预埋螺栓等,在楼板2建造完成后,将管道井1吊装设置于其中时,若采用预埋钢筋,则仅需要对预埋钢筋进行连接并浇筑少量混凝土,即可将管道井1与楼板连接为一个整体,故而现场的浇筑工作量相比现有技术大大减少。而若采用预埋螺栓连接,则甚至可完全避免现场的浇筑工作。这里的楼板2,包括建筑的地面板或楼面板,特别的,当建筑只有一层时,这里的楼板2仅指地面板,此时,该地面板上开设有通孔,管线沿地下管线槽或地下室水平设置,至该通孔的投影位置时,向上穿出该通孔并进入管道井1。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井1,也可适用于地下室,其设置与地上建筑类似,仅其管线的穿入方向与地上建筑不同,例如水管,一般是从地下水泵房开始,沿水平方向设置,直至穿入管道井1并向地面以上布设,故而此时的楼板2,还可以指地下室的顶板。此外,若当有部分管线需要通往屋面时,楼板2还可以指屋面板,此时可在屋面板上开设通孔,以便管道井1穿设,例如,一些建筑需要将水箱间设置在屋顶上,水管即需要穿出屋面设置,此时即可在屋面板上开设通孔,将管道井1穿设于其中,以便水管的布设。
一般的,管道井1用于沿建筑的高度方向设置,而管道则穿设于其内部,一个管道井1仅用于单一用途的管道,例如水管井,则该管道井仅用于设置水管系统。故而,在管道井1为多个时,其沿高度方向依次叠放。根据楼层的高度,每个楼层至少设置一个管道井1模块。如图5所示,图中的L1、L2和L3分别指楼层1、楼层2和楼层3的楼面标高,以L1和L2为例,其各设置了一个管道井1,且L2的管道井1叠放在L1的管道井1之上。优选的,此时,该两个管道井1之间可共用一个间隔板20,如图5所示,当然也可以不共用间隔板20而分开设置。这样,根据建筑的楼层和高度,多个叠放设置的管道井1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道井系统,用于某一用途的管道从建筑底部沿该管道井系统穿设至建筑的顶部或者需要的高度。
当所述管道井系统为多个时,所述多个管道井系统优选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亦即多个管道井1的开门方向相同,多个管道井1互相以侧边临接设置,如图7所示,多个管道井系统可以沿水平方向灵活方便地组合使用。另外,多个并列的管道井系统中,若为同一种类的管道井,其互相之间还可以优选连通,亦即在相邻的所述侧壁10之间预设有连通洞口,方便管线互相连通设置。例如,一个管道井1内设置电缆母线,另一个相邻的管道井1内设置电表等装置,两个管道井1之间通过连通洞口连接。此外,多个管道井系统的并列方式,还可以为背靠背设置或者侧边对背面等方式,这里的背靠背指两个管道井1的开门方向相反,同样的,侧边对背面即指两个管道井1的开门方向呈90设置,本实用新型对多个管道井系统的并列方式不作限制。当然,多个管道井系统也可以分开独立设置,本实用新型对多个管道井系统的设置方式亦不作限制。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