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加强型墙体保温层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9945发布日期:2019-05-03 19:1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加强型墙体保温层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墙体连接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加强型墙体保温层连接件。



背景技术:

建筑规范要求对于建筑物的外墙应该进行保温处理,以减少能源耗费,满足节能的要求。在建筑行业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在结构墙体完成后,采用砂浆或类似粘结物将外保温材料层粘接在墙体外面,形成保温层。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外保温材料层与砂浆的温度膨胀系数存在差异,所以,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外保温的建筑物墙体就会不断出现保温材料层与墙体的剥离甚至脱落的现象。为了加强墙体保温层的结合度,通常会采用在保温层和墙体内贯穿加强筋或者连接件的方式增强保温层与墙体的连接强度和牢固度。

而目前的连接件都是存在连接效果差,强度不高,运输安装不便的技术问题,有的连接件甚至会暴露在墙体外侧,通过涂料或其它材质覆盖,而这种覆盖效果也不尽人意,连接件周围的材料常常会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强度高、方便运输安装的加强型墙体保温层连接件,具有很强实用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加强型墙体保温层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头、第一支撑杆、第二连接头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的第一连接头包括第一支撑圆盘,所述的第一支撑圆盘的中心两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的第一凸起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的第二凸起包括连接内层和缓冲外层。

所述的第二连接头包括第二支撑圆盘,所述的第二支撑圆盘的中心两面各设置有一个第三凸起,所述的第三凸起包括连接内层和缓冲外层。

所述的第二支撑杆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端,另一端设置有圆锥形底座,所述的圆锥形底座的圆形底面为环形凸起,所述的圆锥形底座的内部为凹陷的孔洞。

所述的第一连接头通过第二凸起与第一支撑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的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的第二连接头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连接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丝扣,所述的第二凸起的缓冲外层和第二支撑圆盘两面的第三凸起的缓冲外层设置有内丝扣;所述的支撑杆分别与第二凸起和第二支撑圆盘的一个第三凸起通过所述的丝扣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卡槽为十字形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圆锥形底座的内部通过十字隔断形成四个凹陷的孔洞。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端设置有外丝扣。

进一步的,所述的圆锥形底座与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凸起的上表面设置为内凹槽结构,所述的内凹槽具有水平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分别通过多个加固板与第一支撑圆盘的中心两面相连接,所述的第三凸起通过多个加固板与第二支撑圆盘相连接。

其中,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优选钢管,配套连接的第一连接头、第二连接头以及圆锥形底座优选聚氨酯或硬质塑料材质,而第二凸起和第三凸起共有的连接内层优选与第一支撑杆相同的材质,这样产生的效果是,连接内层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连接的同时成为一体,连接更牢固,有效避免墙体浇筑时保温材料产生位移,同时连接内层外部的缓冲外层采用聚氨酯或硬质塑料材质具有缓冲因外界温度的变化带来的连接件的涨缩变化,保证了连接件的使用寿命和加强效果。

圆锥形底座的内部设计为凹陷的孔洞,形成一个漏斗的形状,以及第一凸起的上表面设置为内凹槽结构;这种凹陷孔洞以及内凹槽的结构,在墙体浇筑时水泥等制品会充分的填入,保证了不会残留浇筑的空隙和死角。圆锥形底座的圆形底面为环形凸起以及内凹槽具有的水平边缘,这种结构最大程度的减小了底座在墙体的外露面积,使涂覆在表面的外加涂层材料等不易脱落。

在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与支撑圆盘相连接的部位再通过加固板连接,使整个支撑圆盘的结构更为牢固,延长使用寿命。

整个连接杆由第一连接头、第一支撑杆、第二连接头、第二支撑杆活动连接而成,方便组装和拆卸,在运输的过程中,第一连接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连接头可与保温材料预先组装,在施工现场可直接安装第二支撑杆后直接使用,方便快速安装,提高了现场工作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固性强,使保温层与墙体的连接牢固度大大增强,承受力也大大增强,在墙体浇筑时保温层不易位移提高了安全性能,延长了连接件的使用寿命。在运输的过程中,第一连接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连接头可与保温材料预先组装,在施工现场可直接安装第二支撑杆后直接使用,方便快速安装,提高了现场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2为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头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的第二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的圆锥形底座的截面图。

图5为图2的俯视图。

图6为图2的剖面图。

其中,1为第一连接头,2为第一支撑杆,3为第二连接头,4为第二支撑杆,5为保温层,101为第一支撑圆盘,102为第一凸起,103为第二凸起,104为卡槽,105为连接内层,106为缓冲外层,107为内凹槽,108为水平边缘,109为加固板,301为第二支撑圆盘,302为第三凸起,401为圆锥形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如图1-4所示,一种可快速安装的加强型墙体保温层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头1、第一支撑杆2、第二连接头3和第二支撑杆4;第一连接头1包括第一支撑圆盘101,第一支撑圆盘101的中心两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凸起102和第二凸起103,第一凸起102和第二凸起103还分别通过四个三角形的加固板109与第一支撑圆盘101上下两面相连接,用以稳固整个结构;第一凸起102上设置有十字形的卡槽104,卡槽104将第一凸起102的上表面分割成四部分,每部分为内凹槽107的结构,内凹槽107具有水平边缘108。第二凸起103包括连接内层105和缓冲外层106。

第二连接头3包括第二支撑圆盘301,第二支撑圆盘301的中心两面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起302,两个第三凸起302通过四个三角形的加固板109与第二支撑圆盘301上下两面相连接,用以稳固整个圆盘结构,第三凸起302包括连接内层105和缓冲外层106。

第二支撑杆4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端,另一端设置有圆锥形底座401,圆锥形底座401与第二支撑杆4固定连接为一体,也可以通过丝扣将圆锥形底座401与第二支撑杆4活动连接;圆锥形底座401的圆形底面为环形凸起,圆锥形底座401的内部通过十字隔断形成四个凹陷的孔洞。

第一支撑杆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外丝扣,第二凸起103的缓冲外层106和第二支撑圆盘301两面的第三凸起302的缓冲外层106设置有内丝扣;支撑杆2分别与第二凸起103和第二支撑圆盘301的一个第三凸起302通过丝扣活动连接。

第一连接头1通过第二凸起103与第一支撑杆2的一端相连接,第一支撑杆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头3与第二支撑杆4的连接端相连接。

其中,第一支撑杆2为长度是5-8cm,直径为8mm的钢筋制成,第一支撑杆2的两端都设有外丝扣;第二支撑杆4为长度是20-22cm,直径为8mm的钢筋制成;配套连接的第一连接头1、第二连接头3以及圆锥形底座401为聚氨酯材质,而第二凸起103和第三凸起302共有的连接内层105也由钢筋制成。

在现场使用时,可以先将第一连接头1、第一支撑杆2和第二连接头3与保温层5预先组装,即将第一支撑杆2由内至外横穿在保温材料内,第一支撑杆2与保温层5内侧接触的一端连接上第一连接头1,将第一支撑圆盘101卡在保温层5的内表面,第一支撑杆2与保温层5外侧接触的一端连接上第二连接头3,将第二支撑圆盘301卡在保温层5的外表面。在施工现场直接将第二支撑杆4的连接端与第二连接头3相连接,即完成连接件的组装。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