毂节点结构及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5065发布日期:2019-06-26 00:41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毂节点结构及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间结构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毂节点结构及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



背景技术:

网架中的杆件通常需要通过毂节点连接。

中国专利文献CN205206414U公开了一种具有榫卯加强连接构件的钢结构冷却塔,包括桁架、若干网壳和毂节点等,其中第一桁架、第二横架和网壳中至少一者由若干钢管通过毂节点连接而成,毂节点的外周壁上具有若干凹槽,钢管的锥形端头与凹槽配合,以使各个钢管通过毂节点连接为一体;毂节点的两端还设有压盖,压盖盖合在毂节点的两端,从而将安装于凹槽中的钢管压紧;毂节点还包括连接件和周向贯通的连接孔,连接件贯穿连接孔,并与两端的压盖固定连接,进而将压盖轴向压紧。

在新型毂节点网架设计过程中,个别位置的螺杆在承载基本荷载组合的工况下还需承受更大的拉力,例如在施工吊装过程中,起吊位置为盖板所在位置处,这样连接两个盖板的螺杆就会受到的较大拉力,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必须使起吊位置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

如果增大螺杆的直径,那么便可以提高螺杆的抗拉承载能力,进而起吊位置处也就能够承载较大的拉力,然而螺杆直径的增大受到铝合金中心开孔最大直径的限制,无法增大到所需的直径以提供足够的承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及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起吊位置的承载力较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毂节点结构,包括:节点本体、两个盖板和多个第一连接件,节点本体外周壁上适于安装有多个杆件;两个盖板分别设于节点本体的两端;盖板具有凸沿,凸沿为盖板沿径向伸出对应的节点本体的端面的部分;多个第一连接件分别连接两个盖板的凸沿。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连接件之间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与节点本体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与两个盖板分别垂直。

进一步地,盖板的面积大于对应的节点本体的端面面积。

进一步地,凸沿呈环状。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沿凸沿的周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为螺纹连接件。

进一步地,节点本体的中心具有轴向延伸的连接通孔;毂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伸置于连接通孔中并连接两个盖板。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为螺纹连接件。

进一步地,节点本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可供杆件插入的凹槽,多个凹槽沿节点本体的周向分布。

进一步地,每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节点本体上对应设置一个凹槽。

进一步地,节点本体为圆柱形或多棱柱形。

进一步地,盖板的横截面与对应的节点本体的端面形状相匹配,且盖板的板面的形心与对应的节点本体的端面的形心重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包括上述的毂节点结构及杆件。

进一步地,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为网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包括:节点本体、两个盖板和多个第一连接件。节点本体外周壁上适于安装有多个杆件。两个盖板分别设于节点本体的两端,盖板具有凸沿,凸沿为盖板沿径向伸出对应的节点本体的端面的部分。多个第一连接件分别连接两个盖板的凸沿。一方面,多个第一连接件将两个盖板及节点本体紧固为一体,进而确保杆件与节点本体牢靠地固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在两个盖板的凸沿上设置多个连接件会使盖板处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这种设置方式也不受铝合金中心开孔最大直径的限制,因此,将这种毂节点结构设置在起吊位置会提高起吊位置的抗拉承载能力。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第一连接件与两个盖板分别垂直。当有向上的拉力施加在盖板上时,第一连接件上的受力方向为垂直向上,不会产生其它方向的分力,这样便使得第一连接件在自身承载拉力的范围内承受最大拉力,进而使得盖板处可以承载最大拉力。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盖板的面积大于对应的节点本体的端面面积。这样便于在盖板的凸沿处设置第一连接件而不会与节点本体发生干涉。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节点本体的中心具有轴向延伸的连接通孔;毂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伸置于连接通孔中并连接两个盖板。设置第二连接件进一步提高了盖板处的抗拉承载能力。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节点本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可供杆件插入的凹槽,多个凹槽沿节点本体的周向分布。设置凹槽便于杆件通过凹槽固定在节点本体上,多个凹槽沿节点本体周向分布,便于位于任意位置的杆件通过凹槽固定在节点本体上。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每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节点本体上对应设置一个凹槽。这样设置避免了杆件与第一连接件发生干涉。

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包括上述的毂节点结构及杆件。多个杆件通过这种毂节点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便可以提高该位置的承载拉力的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毂节点结构安装有杆件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毂节点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10、节点本体;11、凹槽;20、盖板;21、凸沿;30、第一连接件;40、第二连接件;50、杆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毂节点结构,包括:节点本体10、两个盖板20和多个第一连接件30。

节点本体10外周壁上适于安装有多个杆件50。

两个盖板20分别设于节点本体10的两端,盖板20具有凸沿21,凸沿21为盖板20沿径向伸出对应的节点本体10的端面的部分。

多个第一连接件30分别连接两个盖板20的凸沿21。

一方面,多个第一连接件30将两个盖板20及节点本体10紧固为一体,进而确保杆件50与节点本体10牢靠地固定在一起;另一方面,在两个盖板20的凸沿21上设置多个连接件会使盖板20处能够承受更大的拉力,这种设置方式也不受铝合金中心开孔最大直径的限制,因此,将这种毂节点结构设置在起吊位置会提高起吊位置的抗拉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连接件30之间间隔设置。这种便可以为杆件50预留一定空间,便于杆件50设置在两个第一连接件30之间。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30与节点本体10之间具有间隙。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30与两个盖板20分别垂直。当有向上的拉力施加在盖板20上时,第一连接件30上的受力方向为垂直向上,不会产生其它方向的分力,这样便使得第一连接件30在自身承载拉力的范围内承受最大拉力,进而使得盖板20处可以承载最大拉力。

本实施例中盖板20的面积大于对应的节点本体10的端面面积。这样便于在盖板20的凸沿21处设置第一连接件30而不会与节点本体10发生干涉。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节点本体10端面为圆形,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凸沿21呈环状。这样便于在在盖板20上均匀的设置第一连接件30。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沿凸沿21的周向均匀分布。这种便可以使得两个盖板20的各个位置处连接牢靠,并且各个位置处能够承受相同大小的拉力。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件30为螺纹连接件。当然,也可以是便于将两个盖板20及节点本体10连接在一起的其它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节点本体10的中心具有轴向延伸的连接通孔;毂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0,第二连接件40伸置于连接通孔中并连接两个盖板20。设置第二连接件40进一步提高了盖板20处的抗拉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连接件40为螺纹连接件。当然,也可以是便于将两个盖板20及节点本体10连接在一起的其它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节点本体10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可供杆件50插入的凹槽11,多个凹槽11沿节点本体10的周向分布。设置凹槽11便于杆件50通过凹槽11固定在节点本体10上,多个凹槽11沿节点本体10周向分布,便于位于任意位置的杆件50通过凹槽11固定在节点本体10上。

本实施例中的杆件50的插入凹槽11的部分具有多个凸肋,凹槽11内壁结构与凸肋相匹配,以使多个杆件50通节点本体10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每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30之间的节点本体10上对应设置一个凹槽11。这样设置避免了杆件50与第一连接件30发生干涉。

节点本体10的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为圆柱形或多棱柱形等。在本实施例中,节点本体10为圆柱形。

作为变形,节点本体10也可以是三棱柱形,三棱柱形的节点本体10的盖板20与节点本体10的底面为同心三角形且盖板20的面积大于节点本体10底面的面积。

本实施例中的盖板20的横截面与对应的节点本体10的端面形状相匹配,且盖板20的板面的形心与对应的节点本体10的端面的形心重叠。这样设置便于在节点本体10上均匀地设置凹槽11,也便于在盖板20上均匀的设置第一连接件30。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包括上述的毂节点结构及杆件50。多个杆件50通过这种毂节点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便可以提高该位置的承载拉力的能力。

本实施例中,具有毂节点结构的装置为网架。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