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轻复合隔音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8505发布日期:2020-02-18 14:21阅读:665来源:国知局
超轻复合隔音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隔音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轻复合隔音板。



背景技术:

隔音板是一种作用于隔音效果的板块。有建筑物隔音与构筑物隔音分类。隔音板并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阻隔,物体都有固有共振频率,接近物体共振频率的声音,隔音板的隔音效果显著降低。隔音板有隔空气声与振动声的区别。空气声隔音板,即阻隔的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的板材。振动声隔音板即阻隔的是在刚性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整体式房屋)中传播的声音的板材和系统。目前常见的隔音板的缺点在于抗弯强度较低,对于高频噪音较为敏感,钢板共振难以解决,噪声透射问题严重;且结构较为复杂,厚度较低,重量较重,施工过程容易产生有害尘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超轻复合隔音板,以起到提高抗弯强度、阻隔效高频噪音、阻止钢板共振、吸收中低频噪声的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超轻复合隔音板,包括下金属薄板、上金属薄板、硅胶层以及金属卡条;所述下金属薄板、上金属薄板、硅胶层构成三明治结构,所述下金属薄板位于下部、所述上金属薄板位于上部,所述硅胶层位于所述下金属薄板与所述上金属薄板的中间,所述下金属薄板上压制有竖向条纹,所述上金属薄板上压制有横向条纹,所述金属卡条固定在所述三明治结构的边缘。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下金属薄板、上金属薄板的厚度为0.5mm。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下金属薄板、上金属薄板的材质为镀锌钢板或304不锈钢板。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硅胶层的厚度为0.8mm。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下金属薄板、上金属薄板通过所述硅胶层粘合。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金属卡条呈u型,将所述下金属薄板、上金属薄板、硅胶层夹住。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两层金属薄板粘合,两层薄板具有相互垂直的机械压纹,可以在横竖两个方向相互支撑,整体具有一定抗弯强度;整体厚度仅为2mm左右,结构轻薄,方便裁剪,便于现场施工;两层金属薄板对于高频噪音具有一定阻隔效果,中间硅胶层一方面可有效阻止钢板共振,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吸收中低频噪声,防止噪声透射;技术拓展空间大,可根据不同噪声特性或使用环境,定制不同厚度的金属厚度及夹胶厚度;可单独敷设隔音也可与其他吸声材料复合隔音,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设计成多层叠加形式,有效减薄隔声体厚度,降低隔声材料重量;具有防火、绝缘特性,施工过程不产生有害尘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超轻复合隔音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下金属薄板(压竖向条纹);2、上金属薄板(压横向条纹);3、硅胶层;4、金属卡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组成部件包括:下金属薄板(压竖向条纹)1、上金属薄板(压横向条纹)2、硅胶层3、金属卡条4。产品结构为:下金属薄板1、上金属薄板2、硅胶层3构成三明治结构,下方为下金属薄板1、上方为上金属薄板2,下金属薄板1与上金属薄板2中间为硅胶层3,金属卡条4固定在三明治结构的边缘。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加工方式为:采用压花设备将一层0.5mm镀锌钢板(或304不锈钢板)压制竖向条纹,在薄板一面喷涂0.8mm硅胶材料,采用压花设备将另一层0.5mm镀锌钢板(或304不锈钢板)压制横向条纹。将两块薄板在硅胶一面粘合在一起,夹板边缘修剪整齐后用金属卡条4进行固定和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特点:

1、采用两层金属薄板粘合,两层薄板具有相互垂直的机械压纹,可以在横竖两个方向相互支撑,整体具有一定抗弯强度;

2、整体厚度仅为2mm左右,结构轻薄,方便裁剪,便于现场施工;

3、两层金属薄板对于高频噪音具有一定阻隔效果,中间硅胶层一方面可有效阻止钢板共振,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吸收中低频噪声,防止噪声透射;

4、技术拓展空间大:可根据不同噪声特性或使用环境,定制不同厚度的金属厚度及夹胶厚度;可单独敷设隔音也可与其他吸声材料复合隔音,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设计成多层叠加形式,有效减薄隔声体厚度,降低隔声材料重量;

5、具有防火、绝缘特性,施工过程不产生有害尘埃;

6、本产品仅适用于铆接使用场合,不可焊接。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