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环保防震的建筑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66135发布日期:2020-04-28 22:07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环保防震的建筑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防震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色环保防震的建筑板。



背景技术:

在重大地震灾害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都是由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起的。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公告号为cn20553097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震建筑板,包括复合层、保温防水层、隔音层、防震层、第一连接扣、第二连接扣、钢板、加劲肋、钢筋、缓冲粘贴层,复合层位于保温防水层左侧,保温防水层位于复合层和隔音层之间,防震层位于隔音层右侧,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都位于防震层前方,钢板位于防震层内部,加劲肋固定于钢板边缘,钢筋位于加劲肋一侧,缓冲粘贴层位于防震层右侧。

这种防震建筑板具有较好的保温防水效果和隔音效果,同时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是其抗震能力完全依赖于作为主体结构的防震层的强度,只能强行吸收地震时传递至建筑上的能量,不能有效地将其释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若震级较高,超过防震层的承受上限,仍会导致防震层被破坏。此外,地震过后往往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余震,能量在防震层上不断累积,也容易使防震层的结构崩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色环保防震的建筑板,具有在地震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吸收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及时将能量疏导出去,从而大大增强其抗震性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绿色环保防震的建筑板,包括防震层,所述防震层包括上板体和下板体,所述上板体与下板体的分界面水平,上板体与下板体之间设有粘弹性阻尼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防震层拆分为上板体和下板体,并在二者之间设置粘弹性阻尼层,受到强烈震动后,上板体和下板体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错位,并在此过程中带动粘弹性阻尼层的上部和下部发生相对运动,粘弹性阻尼层内部各区域在相对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摩擦,将机械能转换为热能,逐渐将传递至防震层上的动能消除掉,使防震层不易破裂;在地震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吸收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及时将能量疏导出去,从而大大增强其抗震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下板体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限位槽,所述上板体的下表面对应设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直径小于限位槽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嵌于限位槽内,其与限位槽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使上板体和下板体能够沿水平方向发生相对错位,同时对上板体和下板体进行限制,使二者无法偏移过多,维持防震层的整体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块周围环设有若干钢筋,所述钢筋沿竖直方向设置,钢筋顶端穿入上板体,底端穿入限位槽的槽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钢筋将上板体与下板体连接,使防震层在未受震时保持规则形状;由于钢筋具有较好的强度和韧度,当防震层受到强烈震动时,钢筋随着上板体和下板体的错位而弯曲变形,并在震动结束后恢复原状。

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体内预埋有上螺纹管,所述下板体内预埋有下螺纹管,所述钢筋顶端设有左旋螺纹部,底端设有右旋螺纹部,分别与上螺纹管和下螺纹管螺纹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板体内预埋上螺纹管,在下板体内预埋下螺纹管,与钢筋螺纹连接,可以极大地增强钢筋与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抗拉拔强度,将上板体与下板体稳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体的下表面开设有若干上凹槽,所述下板体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下凹槽,所述粘弹性阻尼层将上凹槽与下凹槽填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粘弹性阻尼层填充在上凹槽和下凹槽内,与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增强,上板体和下板体移动时,能够有效地带动粘弹性阻尼层的上部和下部移动,使粘弹性阻尼层内部各区域相互挤压、摩擦。

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体和下板体均为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在保证防震层具有足够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其质地较轻,能够减轻建筑自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上有比较密集的气孔,声波传递在蒸压加气混凝土板上时,在气孔内来回反射,能量逐渐传递至气孔内壁上,故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本身即具有较好的隔音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防震层的外侧壁上铺设有防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防水层设置在防震层的外侧壁上,可以较好地阻止外界环境中的水分渗入防震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震层的内侧壁上铺设有岩棉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震层在消音和防震过程中,分别将空气振动的机械能和自身震动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其需要一定的散热能力,故将岩棉层设置在防震层内侧,在达到一定的建筑保温效果的情况下,不影响防震层散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地震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吸收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及时将能量疏导出去,从而大大增强其抗震性能;

2.通过设置钢筋,使防震层在未受震时能够较好地保持规则形状,且上板体与下板体之间的抗拉拔强度大大增加;

3.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制作上板体和下板体,具有结构强度高、质轻、隔音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剖面图。

图中,1、防震层;2、上板体;3、下板体;4、粘弹性阻尼层;5、钢筋;6、防水层;7、岩棉层;21、限位块;22、上螺纹管;23、上底板;24、上凹槽;31、限位槽;32、下螺纹管;33、下底板;34、下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绿色环保防震的建筑板,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防水层6、防震层1和岩棉层7。其中,防震层1包括上板体2、粘弹性阻尼层4和下板体3,三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如图1所示,防水层6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铺设在防震层1的外侧壁上,二者之间通过胶粘剂连接。

如图1所示,上板体2和下板体3均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制成,粘弹性阻尼层4则采用混有细砂和锯末的沥青制成。

如图1所示,上板体2与粘弹性阻尼层4之间、粘弹性阻尼层4与下板体3之间的分界面整体保持水平。此外,上板体2的下表面开设有多个上凹槽24,下板体3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下凹槽34。粘弹性阻尼层4的上部嵌入上凹槽24内,下部嵌入下凹槽34内,与上板体2和下板体3紧密连接。

如图1所示,下板体3的上表面开设有多个圆形限位槽31,相应地,上板体2的下表面固设有限位块21。限位块21呈圆柱形,其直径小于限位槽31的内径,并嵌入限位槽31内。此外,限位块21与限位槽31之间的空隙由粘弹性阻尼层4填充。

如图1所示,限位块21周围环设有多根钢筋5,各钢筋5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并沿限位块21的周向均匀分布。

如图1所示,上板体2内预埋有上螺纹管22,上螺纹管22顶端固接有上底板23,其管口朝下。钢筋5顶端穿入上板体2,并设有左旋螺纹部,与上螺纹管22螺纹配合。

如图1所示,下板体3内预埋有下螺纹管32,下螺纹管32底端固接有下底板33,其管口朝上。钢筋5底端穿入限位槽31的槽底,并设有右旋螺纹部,与下螺纹管32螺纹配合。

将上板体2与下板体3拼接在一起时,使钢筋5与上螺纹管22和下螺纹管32对齐,然后旋拧钢筋5,将其顶端旋入上螺纹管22,底端旋入下螺纹管32,最后在上板体2和下板体3之间的空隙填充粘弹性阻尼层4。

如图1所示,岩棉层7铺设在防震层1的内侧壁上,使建筑板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的同时,不影响防震层1散热。

具体实施过程:

当建筑板受到强烈震动后,上板体2和下板体3发生一定程度的错位,并在此过程中带动粘弹性阻尼层4的上部和下部发生相对运动。粘弹性阻尼层4内部各区域在相对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摩擦,将机械能转换为热能,逐渐将传递至防震层1上的动能消除掉,使防震层1不易破裂,大大增强其抗震性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