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1041发布日期:2020-07-29 01:3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exteriorpanelsforconstructionandassemblystructurethereof)。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外隔热材使用于发电厂、工厂、购物中心、住宅等多方面的建筑物。用作代表性的建筑物外隔热材的夹心板、金属板、铝薄板等是轻量材料,可通过干式工艺进行施工,目前还广泛使用于建筑物的大型化及高层化趋势的变化。并且,相比于其他原材料,具有经济性、隔热性、缩短工期的优点。

相反,夹心板、金属板、铝薄板等在原材料特性上施工时形成板与板相连接的连接部(joint),该部分是结露现象及漏水频繁发生的隐患,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例的建筑用外板包括:前面钢板,在上部具有前面上端卡止部和从前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前面突出部;背面钢板,以厚度方向与前面钢板隔开,两侧面沿着水平方向相互错开地配置,在上部具有背面上端卡止部和从背面上端卡止部向上部方向突出的背面突出部;上部支架,配置在前面钢板的上部与背面钢板的上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第1侧面支架,配置在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与背面钢板的第1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的外侧突出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第2侧面支架,配置在作为与第1侧面相反的侧面的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与背面钢板的第2侧面之间,沿着垂直方向进行延伸,并包括以向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的内侧凹陷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以及下部支架,配置在前面钢板的下部与背面钢板的下部之间,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并具有以上部方向凹陷的下部凹陷部,在上部支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1水密垫或第2水密垫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第1水密垫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第1边缘区域,上述第2水密垫沿着水平方向与第1水密垫隔开,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第2边缘区域。

其中,第1水密垫还可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前面钢板及背面钢板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第1侧面支架的上部一部分区域,第2水密垫还可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前面钢板及背面钢板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第2侧面支架的上部一部分区域。

其中,上部支架包括:上部本体面,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并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第1上部支撑部,从上部本体面的前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以及第2上部支撑部,从上部本体面的背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上部本体面还可包括上部排水渠和上部垫圈槽,上述上部排水渠以下部方向凹陷,上述上部垫圈槽在上部本体面中位于上部排水渠的背面处,并以下部方向凹陷,供上部垫圈插入。

并且,下部支架包括:第1下部支架部分,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延伸,形成下部凹陷部的底面;第2下部支架部分,从第1下部支架的前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第3支架部分,从第2下部支架的下部末端向前面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第4下部支架部分,从第1下部支架的背面末端向下部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以及第5下部支架部分,从第4下部支架的下部末端向背面方向进行弯曲而延伸;以及第1下部支撑部,从第3支架部分的前面末端向上部方向进行弯曲,第1下部支架部分还可包括下部垫圈槽,上述下部垫圈槽以上部方向凹陷,供下部垫圈插入。

其中,在上部支架中,与上部排水渠及上部垫圈重叠的区域及与下部垫圈重叠的区域不形成第1水密垫、第2水密垫,可使上部本体面及上部垫圈暴露。

并且,第1侧面支架包括: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与前面钢板的第1侧面相接;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相比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位于向第1侧面的外侧更突出的部分,与背面钢板的第1侧面相接;第1侧面延伸部分,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末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至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末端;第1侧面第1支撑部,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的前面末端向第2侧面方向进行弯曲;第1侧面第2支撑部,从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背面末端向第2侧面方向进行弯曲,在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还包括以第2侧面方向凹陷的第1侧面排水渠,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还可包括以厚度方向凹陷而供第1侧面垫圈插入的第1侧面垫圈槽。

其中,第1水密垫以覆盖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上部和第1侧面排水渠的上部并能够覆盖上述第1侧面垫圈的上部截面的方式进一步延伸。

并且,第2侧面支架包括: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与前面钢板的第2侧面相接;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沿着厚度方向具有宽度,相比于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位于向第2侧面的内侧更凹陷的部分,与背面钢板的第2侧面相接;第2侧面延伸部分,从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末端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至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末端;第2侧面第1支撑部,从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的前面末端向第1侧面方向进行弯曲;以及第2侧面第2支撑部,从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背面末端向第1侧面方向进行弯曲,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还可包括第2侧面排水渠,上述第2侧面排水渠以第1侧面方向凹陷。

其中,第2水密垫能够以覆盖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上部和第2侧面排水渠的上部的方式进一步延伸。

而且,前面钢板包括:前面本体,沿着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较宽地形成,前面上端卡止部,从前面本体的上部末端向背面钢板所处的厚度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前面突出部,从前面上端卡止部的末端向上部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前面上部支架盖,从前面突出部的末端向后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上部支架的前面侧上部外侧面一部分,以及前面下部支架盖,从前面本体的下部末端向后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下部支架的前面侧下部外侧面一部分,前面突出部的上部方向进行延伸宽度可大于背面突出部的上部方向进行延伸宽度。

并且,背面钢板包括:背面本体,沿着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较宽地形成,背面上端卡止部,从背面本体的上部末端向前面钢板所处的前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背面突出部,从背面上端卡止部的末端向上部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背面上部支架盖,从背面突出部的末端向前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上部支架的背面侧上部外侧面一部分;背面下部支架盖,从背面本体的下部末端向前面方向进行弯曲及延伸,覆盖下部支架的背面侧下部外侧面一部分,在背面上部支架盖与上部支架之间及背面下部支架盖与下部支架之间可设置隔热性部件。

其中,第1水密垫以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前面上部支架盖、前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背面上部支架盖及背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延伸,第2水密垫能够以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前面上部支架盖、前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背面上部支架盖及背面突出部的一部分区域的方式进行延伸。

而且,本实用新型的一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组装结构包括:形成为如上结构的第1建筑用外板、第2建筑用外板、第3建筑用外板;以及下持金属器件,一侧固定于外壁,另一侧与第1建筑用外板、第2建筑用外板相结合而支撑多个建筑用外板,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和第2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相对置而结合,具体地,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和设在第2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支架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可相对置而结合。

其中,在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与第2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支架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相对置的部分中,第1建筑用外板的第2水密垫的一部分和第2建筑用外板的第1水密垫的一部分可相互重叠。

而且,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的下部支架的下部凹陷部插入第3建筑用外板的前面钢板的前面突出部、背面钢板的背面突出部及上部支架而结合,第1水密垫、第2水密垫可位于下部凹陷部与上部支架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例的建筑用外板及其组装结构具有在上部支架中覆盖第1边缘区域或第2边缘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的水密垫,由此可更加提高建筑用外板的水密及气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组装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表示图1中的多个建筑用外板组装结构的水平方向x-x’形态及垂直方向形态。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建筑用外板的各部分结合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至图3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1实施例的图。

图34至图3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1实施例的多种变形例的图。

图38至图4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2实施例的图。

图44至图45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变形例的图。

图46至图4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上部支架及下部支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实施。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不同方式实现,而不局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并且,在附图中为了明确说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与说明无关的部分,通过说明书全文,对于类似的部分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

在附图中为了明确表现多个层及区域,放大表示厚度。

所谓前面是指板的前面,所谓后面是指板的后面,所谓前面方向是指向板前面处的方向,所谓后面方向是指向板后面处的方向,所谓厚度方向是指与板的厚度并排的方向,均包含前面方向和后面方向。

所谓上部方向是指以板的中心为基准向上侧的方向,所谓下部方向是指以中心为基准向下侧的方向,所谓垂直方向均包括上部方向和下部方向。

所谓第1侧面是指板的水平方向x-x’两侧侧面中的某一侧面,所谓第2侧面是指板的水平方向x-x’两侧侧面中的剩余侧面。

所谓第1侧面方向是指向第1侧面处的方向,所谓第2侧面方向是指向第2侧面处的方向,所谓水平方向x-x’是指将板水平结合的方向,即均包括第1侧面方向、第2侧面方向。

而且,某一部分的内侧面或内部面是指板的内面即板的芯材所处的面,某一个部分的外侧面或外部面是指板的外面。

并且,某一个部分的宽度或长度相同的意思是某一部分的宽度或长度在10%以内的误差范围内相同。

图1为用于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组装的建筑用外板组装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的(a)表示图1中的多个建筑用外板组装结构的水平方向x-x’形态,图2的(b)表示图1中的多个建筑用外板组装结构的垂直方向形态。

并且,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建筑用外板的各部分结合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垂直侧面的图,图5的(a)为察看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的形状,图5的(b)为察看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的形状。图6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水平侧面的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例的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组装结构可包括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和下持金属器件30。

其中,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可将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以垂直方向y-y’及水平方向x-x’结合而形成。

例如,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如图2的(a)所示,建筑用外板的各个上部面和下部面相接而结合,或者如图2的(b)所示,水平方向x-x’的两侧面中的某一个第1侧面和相反侧第2侧面可相接而结合。

作为一例,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2侧面和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第1侧面可相对置而结合,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下部面和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上部面可相对置而结合。

如上的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可固定于下持金属器件30。

其中,下持金属器件30的一侧在建筑物的外壁以垂直方向y-y’较长地预先固定而形成的状态下,根据额外的紧固单元20可结合在下持金属器件30的另一侧。

作为一例,如图2的(a)及(b)所示,螺丝之类的紧固单元20贯通各个外板,固定于下持金属器件30,由此可将外板固定支撑在下持金属器件30。

其中,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各个由图3所示的前面钢板500、背面钢板600及多个支架100、200、300、400组装及结合而成,如图4所示可形成为一体。

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能够以厚度方向z-z’相互隔开配置。即,背面钢板600能够以前面钢板500的后面方向z’隔开配置,前面钢板500与背面钢板600之间的上下及左右各个末端以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可结合多个支架100、200、300、400。

如上的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可由包含钢铁材质的钢板的各末端弯曲而形成,从外板前面来看,整体平面形状可具有四角形形状。

其中,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厚度可形成在0.25mm~2.0mm之间,作为一例,可形成为0.35mm左右。

并且,在图3及图4中作为一例表示在前面钢板500的表面不形成凹凸而平坦的情况,但是在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表面可形成多个凹凸或皱纹。

作为一例,沿着垂直方向y-y’或者沿着水平方向x-x’,可在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表面较长地形成具有500谷至1000谷左右的谷的皱纹。

其中,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各个第1侧面可以为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左侧面,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各个第2侧面可以为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右侧面,但这只是一例,且不局限于此。

这种前面钢板500在上部可具有前面上端卡止部520和从前面上端卡止部520向上部方向突出的前面突出部530,背面钢板600沿着水平方向x-x’与前面钢板500进行两侧面相互错开的配置,并在上部可具有背面上端卡止部620和从背面上端卡止部620向上部方向突出的背面突出部630。

由此,因前面钢板500的前面上端卡止部520和前面突出部530及背面钢板600的背面上端卡止部620和背面突出部630的形状,可在外板的上部形成上部突出部11。

关于这种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的具体结构,在图24至图27中更具体地说明。

而且,设在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之间的多个支架100、200、300、400如图3所示,可包括上部支架100、下部支架200、第1侧面支架300及第2侧面支架400来形成。

这种多个支架100、200、300、400各个可由含铝的金属材质形成。但并不是一定要局限于此,多个支架100、200、300、400各个还可在不燃性原材料包含导热性低的金属材质或绝缘性材质来形成。

作为一例,多个支架100、200、300、400还可包含热固化性塑料材质或碳材质来形成。

其中,上部支架100如图3及图4所示,配置在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上部末端之间进行结合,沿着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可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关于这种上部支架100的具体结构,在图8至图10中更具体地说明。

下部支架200如图3及图4所示,配置在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下部末端之间进行结合,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沿着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根据下部支架200本身的形状可具有以上部方向凹陷的下部凹陷部13。

关于这种下部支架200的具体结构,在图11至图13中更具体地说明。

第1侧面支架300如图3及图4所示,配置在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各个水平方向x-x’两侧末端之一的第1侧面的末端进行结合,沿着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可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

其中,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相互错开配置,相比于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位于向外侧方向更突出的部分,第1侧面支架300可包含以向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进行水平延伸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

关于这种第1侧面支架300的具体结构,在图14至图16中更具体地说明。

第2侧面支架400如图3及图4所示,配置在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各个水平方向x-x’两侧末端中的剩余第2侧面的末端进行结合,沿着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可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

其中,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相互错开配置,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相比于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位于向内侧方向更凹陷的部分,因此第2侧面支架400可包括以向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的内侧凹陷的方式进行水平延伸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

关于这种第2侧面支架400的具体结构,在图17至图19中更具体地说明。

这种建筑用外板为了更加提高外板的水密效果及气密效果,在上部支架100上可具有第1水密垫810或第2水密垫820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第1水密垫810在上部支架100中,能够以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第1边缘区域的方式形成,第2水密垫820在上部支架100中,能够以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第2边缘区域的方式形成,并沿着水平方向x-x’可与第1水密垫810隔开。

这种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通过更加提高建筑用外板的水密及气密效果,可更有效地阻断冷空气或湿气从建筑用外板的前面流入到建筑用外板的背面,由此可防止建筑物的外壁与多个建筑用外板之间的空间或建筑物外壁的内侧形成结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作为一例说明一同具有上部支架100上的第1水密垫810和第2水密垫820的情况。

这种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包含软质的合成树脂材质,作为一例,可包括泡沫胶带材质、硅胶发泡材质或橡胶材质中的至少一个来形成,根据情况,在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分别与外板接触的部分还可具有粘结剂。

这种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的厚度可形成在上部支架100厚度的0.5倍~8倍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将水密垫设在上部支架100的第1边缘区域、第2边缘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当建筑用外板以垂直方向y-y’结合时,可从第1侧面、第2侧面填充位于上部的第1建筑用外板10a与位于下部的第2建筑用外板10b之间空隙或空间。

当建筑用外板以水平方向x-x’结合时,可填充位于外板的侧面的垫圈不能填充的空隙或空间。由此可更加提高建筑用外装的气密及水密功能。

这种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如图3所示的上部支架100、下部支架200、第1侧面支架、第2侧面支架、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相互组装及结合之后,如图4所示,在上部支架100的第1边缘区域、第2边缘区域可粘结或附着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中的至少一个而形成。

而且,如图5的(a)及(b)所示,在建筑用外板各个上部结合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及上部支架100,可形成上部突出部11,在建筑用外板各个下部结合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及下部支架200,可形成下部凹陷部13。

由此,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分别如图1及图2的(a)所示,形成在上部面的上部突出部11与形成在下部面的下部凹陷部13可相接而插入及结合。

其中,在外板的上部突出部11中,从外板的前面钢板500上部的前面上端卡止部520至上部面的第1突出长度h11a如图5所示更长于从背面钢板600上部的背面上端卡止部620至上部面的第2突出长度h11b。

并且,在外板的下部凹陷部13中,从前面钢板500的下部面末端至凹陷面的第1凹陷深度h13a大于从背面钢板600的下部面末端至凹陷面的第2凹陷深度h13b,且可更小于上部突出部11的第1突出长度h11a。

由此,当外板的上部面与下部面相接而结合时,外板的上部突出部11可插入到下部凹陷部13的内侧而结合,因相对大的第1突出长度h11a,以垂直方向y-y’在外板的前面结合多个外板时,这看似以水平方向x-x’隔开,由此可更突出显示外板的外观。

其中,上部突出部11的前面上端卡止部520形成在前面钢板500,背面上端卡止部620可形成在背面钢板600,第1侧面支架300、第2侧面支架400能够形成为覆盖上部突出部11的第1侧面、第2侧面的结构。而且,下部凹陷部13可根据下部支架200本身的截面形状形成。

而且,如图5的(a)及图6所示,在建筑用外板各个第1侧面结合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及第1侧面支架300,可形成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末端相比于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末端以水平方向x-x’更突出的第1侧面突出部15。

并且,如图5的(b)及图6所示,在建筑用外板各个第2侧面结合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及第2侧面支架400,可形成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末端相比于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末端以第1侧面方向x更凹陷的第2侧面凹陷部17。

其中,第1侧面突出部15的形状可根据第1侧面支架300本身的截面形状形成,第2侧面凹陷部17的形状可根据第2侧面支架400本身的截面形状形成。

而且,上部支架100的第1侧面、第2侧面末端形状可形成第1侧面突出部15的上部和第2侧面凹陷部17的上部,下部支架200的第1侧面、第2侧面末端形状可形成第1侧面突出部15的下部和第2侧面凹陷部17的下部。

在这种第1侧面突出部15中,从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末端突出的第1侧面突出长度w15可与从第2侧面凹陷部17凹陷的第2侧面凹陷长度w17相同。

并且,在上部突出部11的上部面,如图5及图6所示,可具有向外板的内侧凹陷且沿着水平方向x-x’延伸而较长地形成至外板的第1侧面、第2侧面的上部排水渠110。

而且,在第1侧面突出部15的突出的第1侧面可形成与上部排水渠110相连接而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至外板的下部面的第1侧面排水渠340,在第2侧面凹陷部17的凹陷的第2侧面可形成与上部排水渠110相连接而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至外板的下部面的第2侧面排水渠440。

这种上部排水渠110和第1侧面、第2侧面排水渠的连接结构,阻断从外板的前面向后面方向z’流入的水,并引向外板的下部方向,可阻断或防止外板的漏水。

并且,在上部突出部11中的上部面中,如图5及图6所示,在与上部排水渠110隔开的位置可具有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至外板的第1侧面、第2侧面的上部垫圈130。

这种上部垫圈130从上部排水渠110向板的背面处隔开设置,并可插入到设在上部支架100的上部垫圈130槽。

并且,在下部凹陷部13的下部面中,在与上部排水渠110及上部垫圈130错开的位置可具有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至外板的第1侧面、第2侧面的下部垫圈270。

当这种下部垫圈270与外板垂直结合时,以防止下部垫圈270与上部垫圈130或上部排水渠110重叠的方式,位于板的前面而不是位于上部排水渠110,并可插入到设在下部支架200的下部垫圈270槽。

而且,如图5的(a)及图6所示,以从第1侧面突出部15向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的外侧突出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x-x’延伸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可具有向外板的厚度方向z-z’突出的第1侧面垫圈360。这种第1侧面垫圈360可从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的上部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至下部。

但是,如图5的(b)及图6所示,在第2侧面凹陷部17有可能不形成垫圈,这与上部突出部11、下部凹陷部13及第1侧面突出部15不同。

这是因为,当相互结合多个外板时,可将各个外板推向水平方向x-x’而使各外板的第1侧面、第2侧面相接而结合,当在外板的第1侧面突出部15和第2侧面凹陷部17均具有垫圈时,施工时会成为妨碍。

因此,在图5及图6中作为一例说明了在第1侧面突出部15具有垫圈,而在第2侧面凹陷部17不具有垫圈的情况,但与此不同地,还可以在第2侧面凹陷部17具有垫圈,而在第1侧面突出部15不具有垫圈。

况且,作为一例说明了在上部突出部11的上部排水渠110的后面具有上部垫圈130,在下部凹陷部13的上部排水渠110的前面具有下部垫圈270的情况,但与此不同地还可以在上部突出部11的上部排水渠110的前面具有上部垫圈130,在下部凹陷部13的上部排水渠110的后面具有下部垫圈270。

其中,第1水密垫810以覆盖上部突出部11的第1边缘区域及第1侧面突出部15的上部的方式进行设置,第2水密垫820能够以覆盖上部突出部11的第2边缘区域及第2侧面凹陷部17的上部的方式进行设置。

更具体地,第1水密垫810不仅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上部支架100的第1边缘区域,而且还可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第1侧面支架300的上部一部分区域。第2水密垫820不仅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上部支架100的第2边缘区域,而且还可覆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的上部一部分区域及第2侧面支架400的上部一部分区域。

其中,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的水平方向x-x’最大延伸长度w810、w820可形成在上部支架100的水平方向x-x’延伸长度的1/50~1/5之间,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的垂直方向y-y’最大延伸长度h810、h820可大于上部排水渠110的深度且短于前面突出部530的长度。

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图8按图5及图6所示更具体说明外板的各部分。

而且,如上构成外形的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可在内部具有用于隔热的芯材。

图7为用于说明设在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内部的芯材40。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如上所述,可将前面钢板500、背面钢板600、上部支架100、下部支架200、第1侧面支架300及第2侧面支架400相互结合而形成为一体。

由此,外板的内部可以是空的,为了更加提高外板的隔热功能,在外板的内部可内装用于隔热的芯材40。

这种芯材40利用(1)熔融玻璃原石,进行人工纤维化,由sio2系化学组合物形成的玻璃棉(glasswool)),(2)以约1500℃以上的高热熔解玄武岩等火成岩,进行人工纤维化,由sio2-al2o3-cao系化学组合物形成的矿渣棉(minealwool)或聚氨酯泡沫等,或者可利用(3)微珠法隔热材(eps,expandedpolystyren,可发性聚苯乙烯)等。

但是,这种芯材40不局限于此,只要有隔热功能,就与材质无关地可使用,在一个外板内仅使用一种芯材40,或者还可复合使用多种芯材40。

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当从前面钢板500处观看外板时,在外板的中心部处设置聚氨酯泡沫或微珠法隔热材40a,在外板的边缘处可设置玻璃棉40b。

即,对于外板内部而言,垂直方向y-y’两侧侧面中的上部边缘及下部边缘内部设置玻璃棉40b,在上下部边缘之间的中心部可设置聚氨酯泡沫或微珠法隔热材40a。

而且,对于外板内部而言,水平方向x-x’两侧侧面中的第1侧面、第2侧面内部设置玻璃棉40b,在第1侧面、第2侧面之间的中心部可设置聚氨酯泡沫或微珠法隔热材40a。

并且,与所示的不同的是,当以厚度方向z-z’观看外板时,在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处的前面边缘及后面边缘设置玻璃棉40b,在前后面边缘之间的中心部可设置聚氨酯泡沫或微珠法隔热材40a。

由此,可更加减少外板的制备费用,又能最佳地维持外板的隔热功能。

以下,更详细说明这种建筑用外板的各结构部分。

图8至图10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上部支架100的图。

图8是为了说明建筑用外板的上部支架100,从外板的第1侧面处观看上部支架100、第1侧面支架300、前面钢板500、背面钢板600及第1水密垫810分解形状的图,图9为上部支架100的剖视图及俯视图,图10为在上部支架100结合第1侧面支架300的外板的立体图。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上部支架100包括上部本体面101、上部排水渠110、上部垫圈槽120、上部垫圈130、第1上部支撑部140及第2上部支撑部150,在上部支架100中除了上部垫圈130以外的剩余部分可通过挤压成型(extrusionmolding)之类的方式等形成为一体。

在这种上部支架100的第1边缘区域可设置第1水密垫810,在第2边缘区域可设置第2水密垫820。图8及图10是从第1侧面处观看外板的形状,在图8及图10的说明中,对第1水密垫810进行说明,当说明第2侧面支架400时一起说明第2水密垫820。

这种上部支架100可形成设在外板的上部突出部11的突出的末端的上部面。即,上部支架100本身的形状并不具有上部突出部11的形状,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分别具有上端卡止部和突出部,上部支架100可形成位于上部突出部11的末端而突出的上部面。

故而,由于上部支架100整体上均呈插入到下部支架200的下部凹陷部13内的结构,因此上部支架100的厚度方向z-z’宽度w100有可能比下部支架200的下部凹陷部13的宽度wr200更窄。

并且,本实用新型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或者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下部支架200之间中的至少一个部分可设置隔热性部件700。

因此,隔热性部件700:(1)可设置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或者(2)可设置在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下部支架200之前,或者(3)可设置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以及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下部支架200之间。

以下,作为一例说明隔热性部件700均具备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以及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下部支架200之间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如前述(1)、(2)情况具备隔热性部件700。

这种,为了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设置隔热性部件700,在上部支架100的上部本体面101的背面方向末端部和第2上部支撑部150的外侧面可粘结或粘接地设置隔热性部件700。对上部支架100的各结构部分进行说明之后,更具体地说明这种隔热性部件700。

而且,进一步而言,在上部支架100的内部面还可一体地具有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160。在图20至图24中具体地说明设在这种上部支架100的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160。

这种上部支架100如图8至图10所示,在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上部末端沿着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可沿着水平方向x-x’具有较长地延伸的面。

上部本体面101可以是沿着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的面。

上部排水渠110从上部本体面101的外部面向垂直方向y-y’的内侧凹陷形成,并可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上部垫圈槽120从上部支架100的外部面向下部方向y’凹陷,并可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设置,能够以厚度方向z-z’与上部排水渠110隔开。

作为一例,上部垫圈槽120相比于上部排水渠110可更相邻于背面钢板600。

其中,上部垫圈槽120入口的宽度有可能比上部垫圈槽120的内部面更窄。

在这种上部垫圈槽120插入紧固上部垫圈130,上部垫圈130以上部支架100的上部方向y突出,可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因此,在上部支架100中的上部垫圈130与后述的下部垫圈270的投影区域之间可具有上部排水渠110。

由此,上部垫圈130可阻断从外板的前面钢板500外部流入到背面钢板600后侧的外部空气,由此可更提高外板的热电桥阻断功能,可彻底阻断从外部流入到外板之间的空间的水流向外板的后侧。

其中,上部垫圈130可包括上部本体部133、上部头部131及上部连接部135而可形成为一体,上部本体部133具有四角形截面,可插入到上部垫圈槽120内,上部头部131具有圆形截面,能够以上部支架100的上部方向y突出,上部连接部135可相互连接上部本体部133与上部头部131。

其中,上部连接部135的宽度有可能比上部本体部133及上部头部131的宽度更窄。由此,可将上部垫圈130插入固定于上部垫圈槽120,通过结合多个建筑用外板10a、10b、10c、10d而施工于建筑物外壁时,无需另行施工上部垫圈130,由此可更容易施工。

第1上部支撑部140可从上部支架100的前面末端向下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并可沿着水平方向x-x’从上部支架100的第1侧面100s1较长地延伸至第2侧面100s2。

这种第1上部支撑部140以覆盖前面钢板500的上部末端的方式进行配置,第1上部支撑部140可支撑前面钢板500的上部末端的内部面。

第2上部支撑部150可从上部支架100的后面末端向下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并可沿着水平方向x-x’从上部支架100的第1侧面100s1较长地延伸至第2侧面100s2。

这种第2上部支撑部150以覆盖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的方式进行配置,第2上部支撑部150可支撑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的内部面。

这种上部支架100的平面形状如图9的(b)所示,为了形成第1侧面突出部15及第2侧面凹陷部17的上部面,上部支架100的前面处一部分能够以水平方向x-x’进行突出或凹陷形成,具有上部排水渠110的第1侧面100s1、第2侧面100s2的两侧末端能够以水平方向x-x’凹陷形成。

另一方面,在前述的上部支架100中,在上部本体面101的背面方向末端和第2上部支撑部150的外侧面粘结或粘接隔热性部件700,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这样,隔热性部件700所处的状态下,如图8所示,背面钢板600能够以覆盖上部支架100的背面方向末端的方式进行结合。

其中,覆盖上部支架100的背面方向末端的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可以是背面突出部630的上部末端和背面上部支架盖640。对于这种背面钢板600的具体结构进行后述。

由此,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可设置隔热性部件700。

这种隔热性部件700位于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由此可防止可发生在外板的背面侧上部末端的结露。

即,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外壁,在外板中,建筑物内部的暖热气和从建筑物外部进入的冷空气可在背面钢板600处相遇,由此,相比于板的前面钢板500处,背面钢板600处发生结露的可能性会更高。

更具体地,在背面钢板600中,以垂直方向y-y’及水平方向x-x’较宽地形成的背面本体610与热传导率相对低的内部芯材相接触,发生结露的可能性会低。

但是,在背面钢板600中,与热传导率相对大的上部及下部支架100、200相接的部分,因通过支架传递的冷空气而会导致容易发生结露。

但是,如本实用新型所述,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与上部支架100之间设置隔热性部件700时,可防止可发生在背面钢板600上部末端的结露。

这种隔热性部件700可具有粘结部701和隔热部703。粘结部701粘结在上部支架100的外侧面,隔热部703的一面粘结在粘结部701,在另一面可紧贴背面钢板600的上部内侧面。其中,隔热部703可包含聚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e)发泡泡沫材质而形成。

更具体地,粘结部701在上部支架100的上部本体面101的背面末端和第2上部支撑部150的外侧面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粘结,在隔热部703可紧贴背面钢板600的背面突出部630上部末端和背面上部支架盖640的内侧面而结合。

第1水密垫810如图8及图10所示,可包括第1a垫部810a、第1b垫部810b、第1c垫部810c、第1d垫部810d,第1a垫部810a、第1b垫部810b、第1c垫部810c及第1d垫部810d可形成为一体。在第1a垫部810a可形成未形成第1水密垫810的第1暴露部分n1a、n2a、n3a。

第1a垫部810a可沿着上部支架100的本体面,可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上部支架100的第1边缘区域,第1b垫部810b可覆盖与第1侧面相邻的前面钢板500上部一部分区域即前面钢板500中与第1侧面相邻的前面上部支架盖540及前面突出部530的一部分区域。为此,第1b垫部810b可沿着前面上部支架盖540和前面突出部530的外侧面进行弯曲。

第1c垫部810c可覆盖背面钢板600的上部一部分区域、与第1侧面相邻的背面上部支架盖640及背面突出部630的一部分区域。为此,第1c垫部810c可沿着背面上部支架盖640及背面突出部630的外侧面进行弯曲。

第1d垫部810d可覆盖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的上部和第1侧面排水渠340的上部。由此,第1d垫部810d可沿着第1侧面支架300的外侧面而形成,可垂直地在第1a垫部810a、第1c垫部810c弯曲。

由此,第1水密垫810部在外板的第1侧面中,以覆盖(1)上部支架100和第1侧面支架300相互交叉的连接部分和(2)上部支架100与前面钢板500之间的连接部分及(3)上部支架100与背面钢板60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方式形成,由此防止雨水等流入到外板内部,可更提高外板的耐久性。

而且,在第1a垫部810a中,未形成第1水密垫810的第1暴露部分n1a、n2a、n3a可具有第1a暴露部n1a、第1b暴露部n2a、第1c暴露部n3a。

其中,第1a暴露部n1a位于与设在上部支架100的上部垫圈130重叠的区域,防止与上部垫圈130的干涉,并可使上部垫圈130暴露于板的上部,第1b暴露部n2a位于与上部排水渠110重叠的区域,可使上部排水渠110暴露,第1c暴露部n3a位于与设在下部支架200的下部垫圈270重叠的区域,防止与下部垫圈270的干涉,并可使上部支架100的第1边缘区域中的一部分暴露。

图11至图1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下部支架200的图。

图11为用于说明建筑用外板的下部支架200的分解图,图12为下部支架200的剖视图及俯视图,图13为在下部支架200结合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及第1侧面支架300的外板的立体图。

下部支架200包括第1至第5下部支架部分210、220、230、240、250、下部垫圈槽260、下部垫圈270及第1下部支撑部281,在下部支架200中除了下部垫圈270之外的剩余部分可通过挤压成型之类的方式等形成为一体。

其中,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可形成外板的下部凹陷部13。即,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可形成下部凹陷部13的底面,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可形成下部凹陷部13的垂直侧面。

而且,进而,可在下部支架200的内部面进一步一体地具有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160。在图20至图24中具体地说明设在这种下部支架200的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290。

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从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各个下部末端向上部方向y凹陷设置,形成下部凹陷部13的底面,可具有以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且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的面。

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从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的前面方向z末端向下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形成下部凹陷部13的前面处垂直侧面,并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第3下部支架部分230从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末端向前面方向z弯曲而可延伸至前面钢板500,并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这种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的一部分和第3整体下部支架部分230与前面钢板500相结合时,可覆盖前面钢板500的下部末端内部面。

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可从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的后面方向z’末端向下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形成下部凹陷部13的背面处垂直侧面,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从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末端向后面方向z’进行弯曲而延伸至背面钢板600,并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这种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的一部分和整体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与背面钢板600相结合时,可覆盖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内部面。

下部垫圈槽260在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的外部面向上部方向y的内侧凹陷形成,并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

而且,下部垫圈270插入而紧固在下部垫圈槽260,并可向下部支架200的下部方向y’突出。这种下部垫圈270也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从下部支架200的第1侧面200s1较长地延伸至第2侧面200s2。

其中,如图13所示,下部垫圈槽260可与上部排水渠110的位置及上部垫圈槽120的位置交叉设置。

作为一例,下部垫圈槽260可位于上部排水渠110的前面处,下部垫圈270也可位于上部排水渠110的背面处。

因此,在下部垫圈270与上部垫圈130的投影区域之间可设置设在上部支架100的上部排水渠110。

但是,下部垫圈槽260的位置并不是一定要局限于此,上部垫圈130相比于上部排水渠110更接近前面钢板500的情况下,下部垫圈槽260的位置与如图所示不同地相比于上部排水渠110还可更接近背面钢板600。

这种下部垫圈槽260的入口宽度可更窄于下部垫圈槽260的内部面宽度。由此,下部垫圈270不从下部垫圈槽260脱离,可固定在下部垫圈槽260。

这种下部垫圈270可包括下部本体部273、下部头部271及下部连接部275而形成为一体。

下部本体部273具有四角形截面,插入而固定于下部垫圈槽260,下部头部271具有圆形截面,从下部支架200的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向下部方向y’突出而形成,下部连接部275可相互连接下部本体部273和下部头部271。

其中,下部连接部275的宽度可窄于下部本体部273及下部头部271的宽度,由此可将下部垫圈270固定于下部垫圈槽260。

第1下部支撑部281从第3下部支架部分230的前面末端向上部方向y弯曲及延伸,并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从下部支架200的第1侧面200s1较长地延伸至第2侧面200s2。

这种第1下部支撑部281以覆盖前面钢板500的下部末端的方式进行配置,第1下部支撑部281可支撑前面钢板500的下部末端的内部面。

这种下部支架200的平面形状如图12的(a)所示,为了形成第1侧面突出部15及第2侧面凹陷部17的下部面,上部支架100的前面处一部分能够以水平方向x-x’突出或者凹陷形成,以垂直方向y-y’与上部排水渠110重叠的第1侧面200s1、第2侧面200s2的两侧末端能够以水平方向x-x’凹陷而形成。

而且,为了使上部突出部11插入到下部凹陷部13内,下部支架200的下部凹陷部13的宽度有可能大于上部支架100的厚度方向z-z’宽度。

而且,为了防止可发生在背面钢板600与下部支架200之间的结露,在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下部支架200之间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设置隔热性部件700。

如上所述,位于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下部支架200之间的隔热性部件700可具有粘结部701和隔热部703,材质可与位于上部支架100的背面末端的隔热性部件700的材质相同。

如上所述,位于下部支架200的外侧面的隔热性部件700的粘结部701可粘结在位于下部支架200的背面处的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的外侧面,隔热部703位于粘结在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的外侧面的粘结部701上,并可紧贴结合背面钢板600。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中,第1侧面支架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或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中的某一个可包括粘结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或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外侧面,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的缓冲部件,或者还可具有插入固定于设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或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的垫圈槽的侧面垫圈。

以下,作为一例,说明具有插入固定于设在第1侧面支架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或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中的第1侧面支架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的垫圈槽的侧面垫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一定要局限于此,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还可包括缓冲部件,在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还可具有侧面垫圈或缓冲部件。

更具体如下说明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具有侧面垫圈的第1侧面支架300。

图14至图16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图。

图14为用于说明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分解图,图15为第1侧面支架300的剖视图及俯视图,图16为在第1侧面支架300结合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及其他支架的外板的立体图。

第1侧面支架300包括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第2部分320、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第1侧面排水渠340、第1侧面垫圈槽350、第1侧面垫圈360、第1侧面第1支撑部370及第1侧面第2支撑部380,在第1侧面支架300中除了第1侧面垫圈360之外的剩余部分可通过挤压成型之类的方式等形成为一体。

而且,进而,在第1侧面支架300的内部面还可一体地具有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390。图20至图24中具体地说明设在这种第1侧面支架300的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390。

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与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末端相接,以外板的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上部面延伸至下部面。

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与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100s1末端相接,以外板的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相比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位于以水平方向x-x’突出的部分,并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外板的上部面延伸至下部面。

在这种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的外部面可具有在与上部排水渠110的末端相接的部分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的第1侧面排水渠340。

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连接在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末端和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末端,可具有沿着水平方向x-x’进行延伸的宽度。

而且,第1侧面支架300根据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第2部分320和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可形成从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末端以水平方向x-x’突出的第1侧面突出部15的端部。

而且,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相比于后述的前面钢板500的前面突出部530更位于背面处。

这种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第2部分320及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的垂直上部末端面可与上部支架100第1侧面末端的内部面相接地结合在上部支架100,垂直下部末端面可与下部支架200第1侧面末端的内部面相接地结合在下部支架200。

而且,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以覆盖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500s1末端中的向后面方向z’弯曲的部分的方式,可结合第1侧面支架300和前面钢板500,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以覆盖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600s1末端中的向前面方向z弯曲的部分的方式,可结合第1侧面支架300和背面钢板600。

如上所述,在第1侧面支架300结合前面钢板500、背面钢板600、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可形成第1侧面突出部15。

第1侧面排水渠340在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的外部面中可位于与上部排水渠110的末端相接的部分,向第2侧面方向x’内侧凹陷,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第1侧面支架300的上部末端较长地延伸至下部末端。

这种第1侧面排水渠340的宽度大于上部排水渠110的宽度,引向上部排水渠110的水通过第1侧面排水渠340可沿着外板的下部方向y’顺利流动。

第1侧面垫圈槽350位于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的外部面,可向外板的后面方向z’凹陷形成,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第1侧面支架300的上部末端较长地延伸至下部末端。

这种第1侧面垫圈槽350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中相比于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可更接近第2部分320。

而且,第1侧面垫圈槽350的入口的宽度可窄于第1侧面垫圈槽350的内部面的宽度。由此,第1侧面垫圈360可稳定地固定于第1侧面垫圈槽350。

在这种第1侧面垫圈槽350可插入紧固向前面方向z突出的第1侧面垫圈360。

这种第1侧面垫圈360可一体地形成第1侧面本体部363、第1侧面头部361及第1侧面连接部365而设置。

第1侧面本体部363插入而固定于第1侧面垫圈槽350内部,第1侧面头部361从第1侧面支架300第3部分向外板的前面方向z突出,第1侧面连接部365可相互连接第1侧面本体部363和第1侧面头部361。

其中,第1侧面连接部365的宽度可窄于第1侧面本体部363及第1侧面头部361的宽度。

而且,通过第1侧面连接部365连接在第1侧面本体部363的第1侧面头部361可以为多个,作为一例,如图所示,2个第1侧面头部361能够以水平方向x-x’隔开设置。

第1侧面第1支撑部370可通过将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从以厚度方向z-z’与前面钢板50相接的末端向第2侧面方向x’进行弯曲及延伸而形成。

这种第1侧面第1支撑部370以覆盖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500s1处前面末端的方式进行配置,第1侧面第1支撑部370可支撑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500s1处前面末端的内部面。

而且,第1侧面第2支撑部380可通过将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从以厚度方向z-z’与背面钢板600相接的末端向第2侧面方向x’进行弯曲及延伸而形成。

这种第1侧面第2支撑部380以覆盖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600s1处后面末端的方式进行配置,第1侧面第2支撑部380可支撑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600s1处后面末端的内部面。

这种第1侧面支架的第1支撑部370、第2支撑部380在为了将外板施工于外壁而准备的过程中,以使外板的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可防止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形状被外板的重量而变形或受损。

第1水密垫810的第1d垫部810d可覆盖第1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320的上部和第1侧面排水渠340的上部及背面钢板600的上部一部分,但是第1d垫部810d有可能不覆盖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及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

而且,第1水密垫810的第1a垫部810a中的一部分以覆盖第1侧面垫圈360的上部截面的方式可更向前面方向突出。

图17至图19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图。

图17为用于说明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分解图,图18为第2侧面支架400的剖视图及俯视图,图19为在第2侧面支架400结合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及其他支架的外板的立体图。

第2侧面支架400包括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第2部分420、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第2侧面排水渠440、第2侧面第1支撑部450及第2侧面第2支撑部460,通过挤压成型之类的方式等可形成为一体。

而且,进而,在第2侧面支架400的内部面可一体地具有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470。图20至图24中具体地说明设在这种第2侧面支架400的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470。

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与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末端相接,以外板的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外板的第2侧面的上部末端延伸至下部末端。

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420与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末端相接,位于相比于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向第2侧面的内侧方向即第1侧面方向x更凹陷的部分,以外板的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外板的第2侧面的上部末端延伸至下部末端。

在这种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420的外部面可具有与上部排水渠110的末端相接的部分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的第2侧面排水渠440。

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连接在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末端和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420的末端,可具有沿着水平方向x-x’进行延伸的宽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例中,作为一例示出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的外侧面平坦的情况,但是与此不同的是,在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的外侧面还可具有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形成槽的多个凹凸。图44中后述关于其的内容。

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第2部分420及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可形成外板的第2侧面凹陷部17的端部。

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第2部分420及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的垂直上部末端的截面可与上部支架100第2侧面末端的内部面相接地结合在上部支架100,垂直下部末端的截面可与下部支架200第2侧面末端的内部面相接地结合在下部支架200。

这种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末端中的向后面方向z’弯曲的部分以覆盖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的方式可结合第2侧面支架400和前面钢板500,在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末端中的向前面方向z弯曲的部分以覆盖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420的方式可结合第2侧面支架400和背面钢板600。

如上所述,在第2侧面支架400结合前面钢板500、背面钢板600、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可形成第2侧面凹陷部17。

第2侧面排水渠440在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420的外部面中位于与上部排水渠110的末端相接的部分,向第1侧面方向x内侧凹陷,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外板的上部末端较长地延伸至下部末端。

这种第2侧面排水渠440的宽度大于上部排水渠110的宽度,可与第1侧面排水渠340的宽度相同地形成,引向上部排水渠110的水通过第2侧面排水渠440可沿着外板的下部方向顺利流动。

与第1侧面支架300不同地,在这种第2侧面支架400可具有垫圈槽或垫圈。由此,以水平方向结合多个板的情况下,可减少与设在第1侧面支架300的垫圈的干涉。

第2侧面第1支撑部450通过将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从以厚度方向z-z’与前面钢板500相接的末端向第1侧面方向x弯曲及延伸而形成。

这种第2侧面第1支撑部450以覆盖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处前面末端的方式进行配置,第2侧面第1支撑部450可支撑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处前面末端的内部面。

第2侧面第2支撑部460通过将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420从以厚度方向z-z’与背面钢板相接的末端向第1侧面方向x弯曲及延伸而形成。

这种第2侧面第2支撑部460以覆盖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处背面末端的方式进行配置,第2侧面第2支撑部460可支撑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处背面末端的内部面。

这种第2侧面支架的第1支撑部450、第2支撑部460为了将外板施工于建筑物外壁而准备的过程中,以使外板的前面钢板500和背面钢板600相接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可防止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形状被外板的重量而变形或受损。

如图17及图19所示,第2水密垫820包括第2a垫部820a、第2b垫部820b、第2c垫部820c、第2d垫部820d,第2a垫部820a、第2b垫部820b、第2c垫部820c及第2d垫部820d,可形成为一体。在第2a垫部820a可形成未形成第2水密垫820的第2暴露部分n1b、n2b、n3b。

第2a垫部820a可沿着上部支架100的本体面遮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上部支架100的第2边缘区域,第2b垫部820b可遮盖与第2侧面相邻的前面钢板500上部一部分区域,即前面钢板500中与第2侧面相邻的前面上部支架盖540及前面突出部530的一部分区域。为此,第2b垫部820b可沿着前面上部支架盖540和前面突出部530的外侧面进行弯曲。

第2c垫部820c可遮盖背面钢板600的上部一部分区域、与第2侧面相邻的背面上部支架盖640及背面突出部630的一部分区域。为此,第2c垫部820c可沿着背面上部支架盖640及背面突出部630的外侧面进行弯曲。

第2d垫部820d可覆盖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的上部和第2侧面排水渠的上部。由此,第2d垫部820d可沿着第2侧面支架400的外侧面形成,并可与第2a垫部820a、第2c垫部820c垂直地进行弯曲。

由此,第2水密垫820在外板的第2侧面中以覆盖(1)上部支架100与第2侧面支架400相交叉的连接部分、(2)上部支架100与前面钢板500之间的连接部分及(3)上部支架100与背面钢板60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方式形成,从而防止雨水等流入到外板内部,可更加提高外板的耐久性。

而且,第2d垫部820d可覆盖第2侧面支架的第2部分420的上部和第2侧面排水渠440的上部及背面钢板600的上部一部分,但是第2d垫部820d有可能不覆盖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及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

进而,在第2水密垫820中未形成第2水密垫820的第2暴露部分n1b、n2b、n3b可具有第2a暴露部n1b、第2b暴露部n2b、第2c暴露部n3b。

其中,第2a暴露部n1b位于与设在上部支架100的上部垫圈130相重叠的区域,从而防止与上部垫圈130的干涉,并可使上部垫圈130暴露于板的上部,第2b暴露部n2b位于与上部排水渠110相重叠的区域,从而可使上部排水渠110暴露,第2c暴露部n3b位于与设在下部支架200的下部垫圈270相重叠的区域,从而防止与下部垫圈270的干涉,并可使上部支架100的第2边缘区域中一部分暴露。

就这种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而言,在以垂直方向y-y’相对置的上部100及下部200或以水平方向x-x’相对置的第1侧面支架对300、第2侧面支架对400中的一对支架的内部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在另一对支架的内部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分别设在一对支架的内部面的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可插入到分别设在另一对支架的内部面的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

作为一例,如前面出现的图8至图19中所说明,在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的内部面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160、290,在第1侧面支架300及第2侧面支架400的内部面可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390、470。

更具体地,就上部支架100而言,以上部排水渠110为中心向前面方向z处及后面方向z’处,在上部支架100的内部面可形成多个内部突出部160。

而且,就下部支架200而言,以上部排水渠110以垂直方向y-y’投影的区域为中心向前面方向z处及后面方向z’处,在下部支架200的内部面可形成多个内部突出部290。

并且,就第1侧面支架300而言,以第1侧面排水渠340为中心向前面方向z处及后面方向z’处,在第1侧面支架300的内部面可形成多个内部凹陷部390。

就第2侧面支架400而言,以第2侧面排水渠440为中心向前面方向z处及后面方向z’处,在第2侧面支架400的内部面可形成多个内部凹陷部470。

像这样,分别设在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的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160、290可插入到分别设在第1侧面支架300及第2侧面支架400的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390、470而结合。

对此,参照图20至图24进行说明如下。

图20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上部支架100与第1侧面支架300相结合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1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上部支架100与第2侧面支架400相结合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2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下部支架200与第1侧面支架300相结合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下部支架200与第2侧面支架400相结合的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20所示,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的上部支架100的第1侧面末端与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上部末端可交叉结合。

此时,设在上部支架1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突出部160可插入到设在第1侧面支架3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凹陷部390。

而且,如图21所示,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的上部支架100的第2侧面末端与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上部末端可交叉结合。

此时,设在上部支架1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突出部160可插入到设在第2侧面支架4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凹陷部470。

并且,如图22所示,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的下部支架200的第1侧面末端与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下部末端可交叉结合。

此时,设在下部支架2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突出部290可插入到设在第1侧面支架3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凹陷部390。

并且,如图23所示,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延伸的下部支架200的第2侧面末端与沿着垂直方向y-y’交叉地延伸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下部末端可交叉结合。

此时,设在下部支架2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突出部290可插入到设在第2侧面支架400的内部面的多个内部凹陷部390。

像这样,将分别设在相对置的一对支架(作为一例,上部支架100和下部支架200)的内部面的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160、290插入到分别设在相对置的另一对支架(作为一例,第1侧面支架300和第2侧面支架400)的内部面的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390、470,当制造外板时,可更加容易制造外板。

更具体地,当制造外板时,在配置成背面钢板600的外部面向地面且内部面向地面上的状态下,多个支架可分别配置于背面钢板600的上下部末端的内部面及第1侧面、第2侧面的末端的内部面而进行竖立。

此时,将分别设在一对支架的内部面的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插入到分别设在另一对支架的内部面的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从而可使一对支架和另一对支架相互进行支撑,以防止各个支架倒下。

由此,设在各个支架的内部突出部及内部凹陷部可更容易制造外板。

进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将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具有内部突出部160、290,且在第1侧面支架300、第2侧面支架400具有内部凹陷部的情况作为一例,但与其不同,在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可具有内部凹陷部390、470,还可在第1侧面支架300、第2侧面支架400具有内部突出部。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中前面钢板500及背面钢板6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4至图2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前面钢板500的结构的图。

其中,图24为前面钢板500的整体立体图,图25的(a)示出图24中沿着y-y’线的前面钢板500的垂直方向y-y’截面,图25的(b)示出图24中沿着x-x’线的前面钢板500的水平方向x-x’截面,图26的(a)示出图25中500k1部分的前面放大图,图26的(b)示出图25中500k1部分的后面放大图,图27的(a)为图25中500k2部分的前面放大图,图26的(b)示出图25中500k2部分的后面放大图。

前面钢板500位于前述的4个支架的前面,可形成外板的前面,这种前面钢板500可包括前面本体510、前面上端卡止部520、前面突出部530、前面上部支架盖540、第1前面下部支架盖550、第2前面下部支架盖560、前面钢板500第1侧面570及前面钢板第2侧面580而形成为一体。

即,前面钢板500的各个部分可弯曲一个钢板来形成为一体。

其中,如图25的(a)、图26、图27所示,前面本体510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及水平方向x-x’较宽地形成于外板的前面,前面上端卡止部520可从前面本体510的上部末端向背面钢板600所处的厚度方向z-z’进行弯曲及延伸。

前面突出部530可从前面上端卡止部520的末端向上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前面上部支架盖540可从前面突出部530的上部末端向背面钢板600所处的后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

这种前面上部支架盖540可覆盖上部支架100的上部面一部分来与上部支架100相结合,可防止因强风或台风之类的强外力而导致前面钢板500从上部支架100脱离的现象。

并且,第1前面下部支架盖550可从前面本体510的下部末端向后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第2前面下部支架盖560可从第1前面下部支架盖550的后面方向z’末端向上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

这种第1前面下部支架盖、第2前面下部支架盖覆盖下部支架200的下部面及凹陷垂直面,可与下部支架200相结合,可防止因强风或台风之类的强外力而导致前面钢板500从下部支架200脱离的现象。

而且,如图25的(b)、图26、图27所示,前面钢板500第1侧面570可从前面本体510的水平方向x-x’第1侧面侧末端向后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前面钢板第2侧面580可从前面本体510的水平方向x-x’第2侧面侧末端向后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

这种前面钢板500第1侧面570、第2侧面580覆盖第1侧面支架300、第2侧面支架400的第1侧面、第2侧面,可与第1侧面支架300、第2侧面支架400相结合。

其中,前面突出部530的上部方向y延伸宽度h530可大于上端卡止部的厚度方向z-z’延伸宽度w520,上端卡止部的厚度方向z-z’延伸宽度w520可相同或大于第1前面下部支架盖550的延伸宽度w550。

前面突出部530的上部方向y延伸宽度h530可大于下部支架200的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的下部方向y’延伸宽度。

由此,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形成线,使得当以垂直方向y-y’结合多个建筑用外板时,从前面观看多个外板,可见以垂直方向y-y’结合的多个建筑用外板之间看似隔开。由此,可使多个建筑用外板的外观变得更加美丽。

并且,前面钢板500第1侧面570、第2侧面580的厚度方向z-z’延伸宽度w580可相同或大于前面上端卡止部520的厚度方向z-z’延伸宽度w520。

图28至图31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背面钢板600的结构的图。

其中,图28为背面钢板600的整体立体图,图29的(a)示出图28中沿着y-y’线的背面钢板600的垂直方向y-y’截面,图29的(b)示出图28中沿着x-x’线的背面钢板600的水平方向x-x’截面,图30的(a)为图28中600k1部分的前面放大图,图30的(b)示出图28中600k1部分的后面放大图,图31的(a)为图28中600k2部分的前面放大图,图31的(b)示出图28中600k2部分的后面放大图。

背面钢板600位于前述的4个支架的后面,可形成外板的后面,这种背面钢板600可包括背面本体610、背面上端卡止部620、背面突出部630、背面上部支架盖640、第1背面下部支架盖650、第2背面下部支架盖660、背面钢板600第1侧面670及背面钢板第2侧面680来形成为一体。

即,背面钢板600的各个部分可弯曲一个钢板来形成为一体。

其中,如图29的(a)、图30、图31所示,背面本体610可沿着垂直方向y-y’及水平方向x-x’较宽地形成于外板的后面,背面上端卡止部620可从背面本体610的上部末端向前面钢板500所处的厚度方向z-z’进行弯曲及延伸。

背面突出部630可从背面上端卡止部620的末端向上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背面上部支架盖640可从背面突出部630的末端向前面钢板500所处的前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

由此,背面突出部630的上部末端覆盖上部支架100的第2上部支撑部150及上部本体面101的背面末端,可与上部支架100相结合。

此时,如上所述,在背面钢板600与上部支架100之间具有隔热性部件700,从而可防止有可能在背面钢板600与上部支架100之间产生的结露。

这种背面上部支架盖640覆盖上部支架100的上部面一部分,可与上部支架100相结合,可防止因强风或台风之类的强外力而导致背面钢板600从上部支架100脱离的现象。

并且,第1背面下部支架盖650可从背面本体610的下部末端向前面钢板500所处的前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第2背面下部支架盖660可从第1背面下部支架盖650的后面方向z’末端向上部方向y进行弯曲及延伸。

由此,第1背面下部支架盖650覆盖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第2背面下部支架盖660覆盖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可与下部支架200相结合。

此时,在第1背面下部支架盖650与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之间及第2背面下部支架盖660与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之间具有如上所述的隔热性部件700,从而可防止在背面钢板600与下部支架200之间的结合部分产生结露的现象。

而且,如图29的(b)、图30、图31所示,背面钢板600第1侧面670可从背面本体610的水平方向x-x’第1侧面侧末端向前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背面钢板第2侧面680可从背面本体610的水平方向x-x’第2侧面侧末端向前面方向z进行弯曲及延伸。

这种背面钢板600第1侧面670、第2侧面680覆盖第1侧面支架300、第2侧面支架400的一部分,可与第1侧面支架300、第2侧面支架400相结合。

其中,背面上端卡止部620的厚度方向z-z’宽度w620可与第1背面下部支架盖650的延伸宽度w650相同。

而且,背面上端卡止部620的厚度方向z-z’宽度w620可小于前面上端卡止部520的厚度方向z-z’宽度w520。

而且,背面上端卡止部620可位于相比于前面上端卡止部520更接近上部支架100处的位置。因此,背面突出部630的上部方向y延伸宽度h630可小于前面突出部530的上部方向y延伸宽度h530。

而且,第1背面下部支架盖650的垂直方向y-y’位置可位于第1前面下部支架盖550的上部方向y,而不是位于第1前面下部支架盖550的垂直方向y-y’位置。

这种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由前面钢板500、背面钢板600、上部支架100、下部支架200、第1侧面支架300及第2侧面支架400组装及结合,可形成为一体。

而且,就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而言,根据背面钢板600、上部支架100、下部支架200、第1侧面支架300及第2侧面支架400的各个独特形状,在外板的上部可具有上部突出部11,在外板的下部可具有下部凹陷部13,在第1侧面可具有第1侧面突出部15,在第2侧面可具有第2侧面凹陷部17。

进而,就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而言,在除了第2侧面凹陷部17之外的上部突出部11的突出的上部面、下部凹陷部13的凹陷的下部面、第1侧面突出部15的突出的侧面各个部分可具有垫圈,就各个垫圈而言,将外板相结合来施工于建筑物的外壁时,预先一体地固定于外板的垫圈可使施工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可防止施工过程受到垫圈的妨碍。

以下,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多个建筑用外板以上下方向及水平方向x-x’结合的一例。

图32为用于说明多个建筑用外板以垂直方向y-y’结合的状态的图,图32的(a)放大示出垂直结合的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图32的(b)放大示出垂直结合的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图33放大示出多个建筑用外板以水平方向x-x’结合的状态。

如图32所示,多个建筑用外板能够以垂直方向y-y’组装来相结合,此时,在设在多个外板中位于上部的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下部支架200的下部凹陷部13中,设在位于下部的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前面钢板500的前面突出部530、背面钢板600的背面突出部630及借助上部支架100来形成的上部突出部11进行插入及结合。

进而,如图32所示,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上部突出部11与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下部凹陷部13之间可因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下部垫圈270和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上部垫圈130而以垂直方向y-y’进行隔开。

其中,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在垂直结合的建筑用外板的各个第1侧面、第2侧面中可位于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下部凹陷部13与形成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上部突出部11的上部支架100之间。

由此,即使通过垂直结合的建筑用外板的各个第1侧面、第2侧面中位于上部的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1侧面排水渠340、第2侧面排水渠440流动的水向下部方向进行流动,也可借助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来防止水向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下部凹陷部13与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上部突出部11之间的空间或第3建筑用外板10c内部流动。

并且,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前面钢板500的下部末端和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前面上端卡止部520之间及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背面上端卡止部620之间可以隔开。

其中,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前面钢板500的下部末端与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前面上端卡止部520之间的第1隔开间隔d1可大于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与第3建筑用外板10c的背面上端卡止部620之间的第2隔开间隔d2。而且,在图32中,将形成有第2隔开间隔d2的情况作为一例来示出,但与其不同,也可不形成第2隔开间隔d2。

像这样,就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组装结构而言,即使第1建筑用外板10a与第3建筑用外板10c之间以垂直方向y-y’隔开,也可借助位于上部排水渠110的前面及后面的下部垫圈270和上部垫圈130来有效阻断凉空气或湿气从多个外板的前面外部向建筑物外壁所处的后面方向z’流入的现象。

进而,在下部垫圈270和上部垫圈130的第1侧面、第2侧面处一同结合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从而可更加提高水密及气密效果。

进而,上部排水渠110位于上部垫圈130与下部垫圈270之间,即使从外部向外板之间的空间流入,也可预先阻断有可能在建筑物外壁与外板之间的空间产生漏水的可能性。

并且,如图32及图33所示,可使向上部排水渠110流入的水通过第1侧面排水渠340、第2侧面排水渠440向外板的下部方向y’进行流动。

如图33所示,多个建筑用外板能够以水平方向x-x’组装来相结合,此时,多个外板中以水平方向x-x’位于一个侧面的第1建筑用外板10a和水平位于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2侧面的第2建筑用外板10b能够以水平方向进行结合。

其中,形成于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1侧面的第1侧面突出部15可与形成于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第2侧面的第2侧面凹陷部17相接而进行插入及结合。

此时,如图33所示,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1侧面突出部15与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第2侧面凹陷部17之间使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1侧面垫圈360与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第2侧面凹陷部17相接,可提高水密及气密效果。

进而,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和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第1侧面支架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相对置的部分中,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2水密垫820的一部分和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第1水密垫810的一部分可相重叠,可与第1侧面垫圈360的截面重叠而被遮挡。

由此,几乎大部分去除形成于第1建筑用外板10a及第2建筑用外板10b之间空间的缝隙,可更加提高建筑用外板的水密及气密效果。

此时,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末端与设在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末端之间可由第3隔开间隔d3隔开,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末端与设在第2建筑用外板10b的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末端之间可由第4隔开间隔d4隔开。其中,第3隔开间隔d3和第4隔开间隔d4可相同。

像这样,就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组装结构而言,即使第1建筑用外板10a与第2建筑用外板10b之间以水平方向x-x’隔开,也可借助设在第1建筑用外板10a的第1侧面突出部15的第1侧面垫圈360来有效阻断凉空气从多个外板的前面外部向建筑物外壁所处的后面方向z’流入的现象。

并且,就本实用新型的外板而言,并非是在向水平方向x-x’的两侧面具有垫圈,而是只有在两侧面中的一侧面具有第1侧面垫圈360,当以水平方向x-x’组装多个外板时,可使垫圈从不妨碍组装施工过程。

即,如图33所示,当组装多个外板时,可使外板以水平方向x-x’移动来进行结合,当在外板的第1侧面突出部15和第2侧面凹陷部17两侧均具有垫圈时,垫圈相互卡定,导致有可能不便于施工,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仅形成于外板的第1侧面突出部15和第2侧面凹陷部17中的第1侧面突出部15,从而可更加容易进行施工。

而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将侧面垫圈形成于第1侧面突出部15的情况作为一例来进行说明,但也可形成于第2侧面凹陷部17,而不是形成于第1侧面突出部15。

以上,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来说明在外板的上部具有上部突出部11,在外板的下部具有下部凹陷部13,在第1侧面具有第1侧面突出部15,在第2侧面具有第2侧面凹陷部17的情况。

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一定要局限于此,为了更容易与配置于建筑物的外壁的窗户相结合,4个支架中的一部分支架的形态可发生变形。

作为一例,为了与窗户相结合,在外板的第1侧面中省略第1侧面突出部15,第1侧面的形状整体上可平坦地形成,或者在外板的第2侧面中省略第2侧面凹陷部17,第2侧面的形状整体上可平坦地形成。

由此,可使外板更加容易地与窗户的窗框相结合。

以下,对如此分别在外板的第1侧面、第2侧面中省略第1侧面突出部15或省略第2侧面凹陷部17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34至图35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其中,图34为用于说明省略了第1侧面突出部15的第一变形例的建筑用外板的图,图35的(a)及(b)为用于说明省略了第1侧面突出部15的外板的第1侧面中使用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如图34所示,第一变形例的建筑用外板除了省略第1侧面突出部15之外,上部突出部11、下部凹陷部13及第2侧面凹陷部17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如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在第一变形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2侧面可形成第2气密垫。

其中,省略第1侧面突出部15,形成上部突出部11的上部支架100’的第1侧面处的平面形状及形成下部凹陷部13的下部支架200的第1侧面处的平面形状可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地形成。

即,上部支架100’的第1侧面处的平面形状不以水平方向x-x’突出,除了形成上部排水渠110的部分之外,第1侧面末端线能够以直线形成,在下部支架200中,第1侧面处的平面形状也能够不以水平方向x-x’突出,第1侧面末端线能够以直线形成。

而且,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末端的位置和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末端的位置可相同。

并且,省略了第1侧面突出部15的外板的第1侧面中使用的变形的第1侧面支架300’与第一实施例的第1侧面支架300相比,可省略第3部分,第1侧面支架300’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可位于相同的垂直方向y-y’线上,可省略第1侧面垫圈槽和第1侧面垫圈360。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变形例变形的第1侧面支架300’包括第1侧面支架主体320’、第1侧面排水渠340、第1侧面第1支撑部370及第1侧面第2支撑部380,可形成为一体。

而且,进而,在第1侧面支架主体320’的内部面可一体地还具有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390。

其中,第1侧面支架主体320’可与前面钢板500的第1侧面末端及背面钢板600的第1侧面末端相接,以外板的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上部末端延伸至下部末端。

进而,在第1侧面支架主体320’的外部面中,与上部排水渠110的末端相啮合的部分可具有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延伸的第1侧面排水渠340。

而且,根据第一变形例变形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剩余第1侧面排水渠340、第1侧面第1支撑部370、第2支撑部380及内部凹陷部390可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地形成。

进而,根据图35的(a)所示的第一变形例变形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平面形状也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36至图3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建筑用外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其中,图36为用于说明省略了第2侧面凹陷部17的第二变形例的建筑用外板的图,图37的(a)及(b)为用于说明省略了第2侧面凹陷部17的外板的第2侧面中所使用的第2支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和剖视图。

如图36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省略了第2侧面凹陷部17,除此之外,上部突出部11、下部凹陷部13及第2侧面凹陷部17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维持。因此,如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在第二变形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可形成第1气密垫。

其中,省略第2侧面凹陷部17,形成上部突出部11的上部支架100”的第2侧面处的平面形状及形成下部凹陷部13的下部支架的第2侧面处的平面形状可与第一实施例不同。

即,上部支架100”的第2侧面处的平面形状不以水平方向x-x’进行凹陷,除了形成上部排水渠110的部分之外,第2侧面末端线能够以直线形成,在下部支架中,第2侧面处的平面形状也能够不以水平方向x-x’进行凹陷,第2侧面末端线能够以直线形成。

而且,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末端的位置可与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末端的位置相同。

并且,省略了第2侧面凹陷部17的外板的第2侧面中所使用的变形的第2侧面支架400与第一实施例的第1侧面支架300相比,省略第3部分,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和第2部分420可位于相同的垂直方向y-y’线上。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变形例变形的第2侧面支架400包括第2侧面支架主体420’、第2侧面排水渠440、第2侧面第1支撑部450及第2侧面第2支撑部460,可形成为一体。

而且,进而,在第2侧面支架主体420’的内部面可一体地还具有至少一个内部凹陷部470。

其中,第2侧面支架主体420’可与前面钢板500”的第2侧面末端及背面钢板600”的第2侧面末端相接,以外板的厚度方向z-z’具有宽度,并能够沿着垂直方向y-y’从上部末端延伸至下部末端。

进而,在第2侧面支架主体420’的外部面中,与上部排水渠110的末端相啮合的部分可具有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进行延伸的第2侧面排水渠440。

而且,根据第二变形例变形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剩余第2侧面排水渠440、第2侧面第1支撑部450、第2支撑部460及内部凹陷部470可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地形成。

进而,根据图37的(a)所示的第二变形例变形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平面形状也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这种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的建筑用外板中省略第1侧面突出部15,或者省略第2侧面凹陷部17,从而可更加容易而紧密地与窗户相结合。

在上面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将在上部支架100和第1侧面支架、第2侧面支架具有排水渠的情况作为一例来进行说明,但为了节减板的制造费用,还可省略设在上部支架100的排水渠110。

以下,将像这样建筑用外板中省略了排水渠的情况作为一例来进行说明。

图38至图43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二实施例的图。

图38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垂直侧面,图39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建筑用外板的水平上部面。

而且,图4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上部支架100的剖视图,图4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下部支架200的剖视图,图4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剖视图,图41示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剖视图。

如图38及图3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可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不同地,在外板的上部面不具有排水渠,上部面中曾具有排水渠的部分平坦地构成。而且,在外板的第1侧面、第2侧面中,第1侧面排水渠340、第2侧面排水渠440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设置。

由此,如图40所示,在上部支架100中可省略排水渠,第一实施例中曾具有排水渠的上部本体面101可平坦地设置。

由此,上部支架100能够以省略上部排水渠110的状态包括上部本体面101、上部垫圈槽120、上部垫圈130、第1上部支撑部140、第2上部支撑部150来形成,在上部支架100的内部面可具有一个突出部160。

而且,在上部支架100中,在上部本体面101的背面末端及第2上部支撑部150的外侧面具有如上所述的隔热性部件700,从而可防止在背面钢板600的上部末端和上部支架100的结合部分产生结露的问题。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第2侧面可具有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

只是,在上部支架100不具有排水渠,因而可以不具有设在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的第1a垫部810a及第2a垫部820a的第1暴露部分、第2暴露部分中第1b暴露部n2a和第2b暴露部n2b,仅可具有剩余暴露部。

而且,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上部支架100的剩余各个结构部分的说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内容相同,故而省略。

而且,如图41所示,就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下部支架200的结构而言,设在下部支架200的内侧面的内部突出部290为一个,除此之外,可与第一实施例的下部支架200的结构相同。

因此,下部支架200可具有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第3下部支架部分230、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下部垫圈槽260、下部垫圈270及第1下部支撑部281及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290。

这种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下部支架200的具体说明由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下部支架200的说明代替。

进而,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下部支架200中,在第4、第5下部支架200的外侧面也可具有隔热性部件700,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可紧贴于具有隔热性部件700的第4下部支架240、第5下部支架250的外侧面来相结合。

由此,可防止在背面钢板600的下部末端和下部支架200的结合部分产生结露的问题。

并且,如图4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1侧面支架300中,第1侧面排水渠340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维持不变。

由此,第1侧面支架300包括第1侧面排水渠340、第1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310、第2部分320、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第1侧面垫圈槽350、第1侧面垫圈360、第1侧面第1支撑部370及第1侧面第2支撑部380,并通过挤压成型之类的方式等可形成为一体,在第1侧面支架300的内部面可一体地具有一个内部凹陷部390。

而且,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1侧面支架300的剩余各个结构部分的说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内容相同,故而省略。

并且,如图4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2侧面支架400中,第2侧面排水渠440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维持不变。

由此,第2侧面支架400包括第2侧面排水渠440、第2侧面支架的第1部分410至第2部分420、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第2侧面第1支撑部450及第2侧面第2支撑部460,并通过挤压成型之类的方式等可形成为一体,在第2侧面支架400的内部面可一体地具有一个内部凹陷部470。

而且,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剩余各个结构部分的说明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内容相同,故而省略。

在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目前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在设在第1侧面支架300的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具有垫圈,设在第2侧面支架400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平坦地设置,将此情况作为一例来进行说明,但与其相反,在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可具有垫圈,还可平坦地设置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

进而,当在第1侧面延伸部分330具有垫圈时,在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还可具有多个凹凸。

对此的说明更具体为如下。

图44至图45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的第2侧面支架400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44的a及图45所示,为了在第2侧面支架400中形成第2侧面凹陷部17,在沿着水平方向x-x’进行延伸的部分,即在第2侧面支架的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的外侧面可形成多个凹凸430p。

这种多个凹凸430p能够以水平方向x-x’反复形成突出部和凹陷部,形成多个凹凸的各个突出部和凹陷部沿着垂直方向y-y’较长地进行延伸。

其中,如图44的(b)所示,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是当将两个建筑用外板施工于下持金属器件30前面时,相邻的建筑用外板的第1侧面支架的第1侧面垫圈360相接的部分。

由此,在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的外侧面形成多个凹凸430p时,可更加紧密地阻断有可能通过相接而施工的两个建筑用外板之间的侧面产生的热交。

其中,如图44的(a)所示,在第2侧面延伸部分430的外侧面,多个凹凸430p能够以水平方向x-x’由突出部和凹陷部交替形成,突出部和凹陷部可分别具有曲面来形成,或者,如图45所示,突出部和凹陷部可分别呈作为有角形状的四角形。

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中,将在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分别具有垫圈槽和垫圈的情况作为一例来进行说明,但为了更加节减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的制造费用,在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中还可分别省略垫圈槽和垫圈。对此的说明更具体为如下。

图46至图47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用外板中的上部支架100及下部支架200的变形例的图。

在图46及图47中,省略与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并以其他部分为主进行说明。

图46为上部支架10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47示出下部支架200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如图46所示,上部支架100的变形例中省略上部垫圈槽120及上部垫圈130,并可包括上部本体面101、第1上部支撑部140、第2上部支撑部150及隔热性部件700来形成,在上部支架100的内部面可具有一个突出部160。

而且,在变形例的上部支架100的上部本体面101可具有至少一个缓冲部件100p。在图46中,将具有2个缓冲部件100p的情况作为一例来图示。

这种缓冲部件100p可利用与上面说明的隔热性部件700相同的材质。因此,缓冲部件100p可具有粘结于上部本体面101的粘结部和一体地形成于粘结部上的缓冲部,缓冲部可由聚氯乙烯(pvc,polyvinylchloride)发泡泡沫材质形成。

这种缓冲部件100p能够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进行配置,可在上部本体面101上以厚度方向z-z’进行隔开。

其中,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进行配置的2个缓冲部件100p可形成上部支架100中省略的排水渠。即,2个缓冲部件100p之间的空间可执行如同排水渠的作用。

因此,以厚度方向z-z’进行隔开的2个缓冲部件100p能够以使形成于外板的第1侧面的第1侧面排水渠340和形成于外板的第2侧面的第2侧面排水渠440与2个缓冲部件100p之间的空间垂直相接的方式进行设置。

即,在上部本体面101中位于2个缓冲部件100p之间,沿着水平方向x-x’较长地进行延伸的区域的第1侧面末端可与第1侧面排水渠340相接,第2侧面末端可与第2侧面排水渠440相接。

由此,即使上部支架100不具有额外的排水渠,在上部支架100具有缓冲部件100p,具有如同具有排水渠的功能,并可节减上部支架100的制造费用。

像这样,当上部支架100具有2个缓冲部件,以代替上部排水渠110时,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的形状也可变更一部分,以解除与起到如同上部排水渠110的作用的2个缓冲部件的干涉,并执行2个缓冲部件的作用。

即,为了在第1水密垫810中解除与2个缓冲部件的干涉,并使2个缓冲部件之间的空间执行排水渠作用,第1水密垫810、第2水密垫820可分别相同地具有前述的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多个垫部,但第1暴露部分、第2暴露部分的形状发生部分变形,还可设置用于避免与2个缓冲部件的干涉的暴露部分。

因此,作为一例,第1水密垫810包括第1a垫部810a、第1b垫部810b、第1c垫部810c、第1d垫部810d,第1a垫部810a包括第1a暴露部n1a、第1b暴露部n2a、第1c暴露部n3a,此外,还可包括用于避免与2个缓冲部件的干涉的2个暴露部。而且,第2水密垫820包括第2a垫部820a、第2b垫部820b、第2c垫部820c、第2d垫部820d,第2a垫部820a包括第2a暴露部n1b、第2b暴露部n2b、第2c暴露部n3b,此外,还可包括用于避免与2个缓冲部件的干涉的2个暴露部。

进而,如图47所示,变形例的下部支架200省略下部垫圈槽260及下部垫圈270,并可具有第1下部支架部分210、第2下部支架部分220、第3下部支架部分230、第4下部支架部分240、第5下部支架部分250、第1下部支撑部281、至少一个内部突出部290及隔热性部件700。

如上所述,变形例的下部支架200省略下部垫圈槽260及下部垫圈270,可更加节减下部支架200的制造费用。

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中,按各个实施例分开说明各个结构上的特征,但各个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特征并非仅局限于相应的实施例,除非多个特征相互冲突,各个实施例的多个特征还可混淆于其他实施例来使用。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利用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概念所做的多种变形及改良形态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