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停车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
背景技术:
在停车设备的各种类型中,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是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类型,同时也是单车位占地面积最小、出入车速度较快的一种设备。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驱动方式一般采用电机钢丝绳卷筒方式、电机钢丝绳曳引方式及电机链条方式。在这些驱动方式中,选用的电机功率一般都较大,造成能耗大且后期运行维护成本很高。
在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中,轿厢的升降通过驱动装置来实现,驱动装置采用驱动减速电机加主传动轴、主传动链轮组、传动链条等结构,即通过布置在钢结构梁上的驱动减速电机带动主传动轴转动,使装配在主传动轴的主传动链轮组的升降链条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轿厢的完成升降的动作。在上述驱动装置中,当负载不同或是不均衡时,以及由于链条伸长率的不同,会造成升降链条产生不同步的情况,从而导致轿厢发生倾斜,此外,由于链轮啮合齿数较少,易出现共振及抖动,造成对轿厢运行的不平稳性,严重地影响停车设备的安全性,从而造成以车辆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轿厢易发生倾斜导致轿厢运动不平稳及损害车辆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包括:
梁架,限定出相邻的垂直通道及配重通道;
轿厢,活动设于所述垂直通道,并用于承载运输车辆;
驱动系统,安装于所述梁架上,并用于驱动所述轿厢于所述垂直通道内垂直升降;
配重系统,活动设于所述配重通道;
平衡系统,连接于所述轿厢与所述配重系统之间,所述轿厢上设有多个平衡点,各所述平衡点均匀分布于所述轿厢上,所述平衡系统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平衡点与所述配重系统之间的吊绳以将所述轿厢的重量均匀分配至所述配重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轿厢上设有四个平衡点,各所述平衡点分别设于所述轿厢顶部的各边角处,所述平衡系统包括四根分别连接于各所述平衡点与所述配重系统之间的吊绳。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系统包括两平衡装置,两所述平衡装置分别对称设于所述垂直通道沿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配重系统包括两配重箱,两配重箱分别设于所述配重通道中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两所述平衡装置分别连接于所述轿厢与两所述配重箱之间以平衡所述轿厢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配重。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装置包括平衡滑轮组、第一钢丝绳及第二钢丝绳,所述平衡滑轮组安装于所述梁架上;
所述第一钢丝绳一端与所述轿厢上第一平衡点连接,中间绕设于所述平衡滑轮组上,另一端与所述配重箱连接;
所述第二钢丝绳一端与所述轿厢上第二平衡点连接,中间绕设于所述平衡滑轮组上,另一端与所述配重箱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平衡点与所述第二平衡点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平衡滑轮组包括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平衡轮、第二平衡轮及第三平衡轮,所述第三平衡轮安装于所述梁架上并位于所述配重箱的上方,所述第三平衡轮为双轮结构并具有第一轮部及第二轮部,所述第一钢丝绳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一平衡轮及所述第一轮部上,所述第二钢丝绳依次绕设于所述第二平衡轮及第二轮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衡轮、第二平衡轮及第三平衡轮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钢丝绳位于所述第一平衡轮与所述轿厢的部分竖直设置,所述第二钢丝绳位于所述第二平衡轮与所述轿厢的部分竖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及分别与所述电机连接的两传动装置,两传动装置分别对称设于所述垂直通道沿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并用于分别驱动所述轿厢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竖直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链轮、第一从动链轮、第二从动链轮、链轮收盘、第一链条及第二链条;
所述第一链条一端与所述轿厢连接,所述第一链条依次与所述第一从动链轮及主动链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链条另一端绕设于所述链轮收盘上;
所述第二链条一端与所述轿厢连接,所述第二链条依次与所述第二从动链轮及主动链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链条另一端绕设于所述链轮收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链轮收盘、第一从动链轮、第二从动链轮及主动链轮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且所述主动链轮与所述链轮收盘均为双轮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与所述配重系统分别设于所述垂直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包括梁架、轿厢、驱动系统、配重系统及平衡系统,平衡系统连接于轿厢与配重系统之间,轿厢上设有多个平衡点,各平衡点均匀分布于轿厢上,平衡系统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各平衡点与配重系统之间的吊绳,平衡系统用于将轿厢的重量均匀分配至配重系统,这样,通过平衡系统将轿厢及轿厢内车辆的总重量均匀配送至配重系统,其一方面保证了轿厢在运送过程中各个平衡点受力平衡,不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实现了轿厢的同步提升,同时减少了能耗,达到提高安全性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减少了该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同时,轿厢的重量大部分可以通过平衡系统与配重系统平衡,从而使驱动系统中各链条的受力大大减小,从而减速电机选用的功率可以大大减小,且链条规格可以减小,链轮和轴承座的规格也可以减少,同时还能提高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驱动层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i局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ii局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车辆;1-梁架;2-轿厢;3-驱动系统;4-配重系统;5-平衡系统;6-取车机构;7-填车位系统;8-控制及检测系统;11-垂直通道;12-配重通道;13-横梁;14-纵梁;15-驱动室;16-车辆摆放区;31-电机;32-传动装置;33-联轴器;34-传动轴;41-配重箱;51-平衡装置;321-主动链轮;322-第一从动链轮;323-第二从动链轮;324-链轮收盘;325-第一链条;326-第二链条;511-第一钢丝绳;512-第二钢丝绳;513-第一平衡轮;514-第二平衡轮;515-第三平衡轮;5151-第一轮部;5152-第二轮部;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进行说明。
该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包括梁架1、轿厢2、驱动系统3、配重系统4及平衡系统5。
梁架1限定出垂直通道11及配重通道12,垂直通道11与配重通道12相邻设置,且垂直通道11与配重通道12均为自下向上的竖直通道,轿厢2活动设于垂直通道11并用于承载运输车辆100,配重系统4活动设于配重通道12中,驱动系统3安装于梁架1上并用于驱动轿厢2于垂直通道11内垂直升降。平衡系统5连接于轿厢2与配重系统4之间,轿厢2上设有多个平衡点,各平衡点均匀分布于轿厢2上,平衡系统5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各平衡点与配重系统4之间的吊绳,平衡系统5用于将轿厢2的重量均匀分配至配重系统4。
在本实施例中,配重系统4的配重总量设置为轿厢2的重量加上轿厢2额定负载二分之一的重量,如此,轿厢2在垂直升降的过程中,其大部分重量可通过配重系统4平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包括梁架1、轿厢2、驱动系统3、配重系统4及平衡系统5,平衡系统5连接于轿厢2与配重系统4之间,轿厢2上设有多个平衡点,各平衡点均匀分布于轿厢2上,平衡系统5包括多根分别连接于各平衡点与配重系统4之间的吊绳,平衡系统5用于将轿厢2的重量均匀分配至配重系统4,这样,通过平衡系统5将轿厢2及轿厢2内车辆100的总重量均匀配送至配重系统4,其一方面保证了轿厢2在运送过程中各个平衡点受力平衡,不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实现了轿厢2的同步提升,减少了能耗,达到提高安全性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减少了该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同时,轿厢2的重量大部分可以通过平衡系统5与配重系统4平衡,从而使驱动系统3中各链条的受力大大减小,从而减速电机选用的功率可以大大减小,且链条规格可以减小,链轮和轴承座的规格也可以减少,同时还能提高安全系数。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梁架1设置为钢结构,并有多根横梁13及纵梁14相互交叉连接形成。本实施例通过将梁架1设置为钢结构,从而保证了整个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的梁架1强度,保证在车辆100存储过程中不会出现变形及倒塌等情况。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垂直通道11设于整个梁架1的中间位置,而配重通道12设于垂直通道11的后侧,配重通道12与垂直通道11平行,当轿厢2在垂直通道11内做垂直升降运动时,配重系统4同样在配重通道12中做垂直升降运动,且配重系统4的运动方向刚好与轿厢2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此实现轿厢2重量的配重平衡。此外,为了保证驱动系统3的各结构安装强度,同时保证驱动系统3不会对车辆100的停放产生干涉,上述梁架1还限定出驱动室15,驱动室15设于垂直通道11的前侧并与垂直通道11平行设置,驱动室15用于驱动系统3中大部分结构的安装,且驱动室15与配重通道12分别设于轿厢2的相对两侧,从而防止同一梁架1上同时承受重量较重的驱动系统3及配重系统4,保证梁架1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轿厢2上设有四个平衡点,各平衡点分别设于轿厢2顶部的各边角处,平衡系统5包括四根分别连接于各平衡点与配重系统4之间的吊绳。本实施例通过将轿厢2顶部的四个边角均通过吊绳与配重系统4进行连接,从而可以保证轿厢2在运送过程中,其四个边角处的受力平衡,进而保证整个轿厢2平稳运输。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根据轿厢2的实际形状及具体要求,上述轿厢2上也可以设置三个、五个或五个以上平衡点,只要各平衡点被吊起之后能够保证轿厢2平衡即可,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优选地,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平衡系统5包括两平衡装置51,两平衡装置51分别对称设于垂直通道11沿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侧。配重系统4包括两配重箱41,两配重箱41分别设于配重通道12中并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两平衡装置51分别连接于轿厢2与两配重箱41之间以平衡轿厢2沿第一方向x上的配重。本实施例通过两平衡装置51及两配重箱41的设置,其一方面能够实现轿厢2沿第一方向x上均匀配重,保证轿厢2运行中沿第一方向x不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平衡装置51的结构简单,运行平稳。
具体的,请参阅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平衡装置51包括平衡滑轮组、第一钢丝绳511及第二钢丝绳512,平衡滑轮组安装于梁架1上。第一钢丝绳511一端与轿厢2上第一平衡点连接,中间绕设于平衡滑轮组上,另一端与配重箱41连接;第二钢丝绳512一端与轿厢2上第二平衡点连接,中间绕设于平衡滑轮组上,另一端与配重箱41连接,第一平衡点与第二平衡点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且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互垂直。如此,本实施例中的平衡系统5一共包括两平衡滑轮组、两第一钢丝绳511及两第二钢丝绳512,其中,两第一钢丝绳511及两第二钢丝绳512即为上述的四根吊绳,轿厢2上设有两第一平衡点及两第二平衡点,共四个平衡点,同时通过平衡滑轮组将第一钢丝绳511及第二钢丝绳512进行拉紧,从而实现轿厢2的平衡配重。
具体的,请参阅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平衡滑轮组包括第一平衡轮513、第二平衡轮514及第三平衡轮515,第一平衡轮513、第二平衡轮514及第三平衡轮515均安装于梁架1上并位于同一高度,且第三平衡轮515位于配重箱41的上方,第三平衡轮515为双轮结构并具有第一轮部5151及第二轮部5152,第一钢丝绳511依次绕设于第一平衡轮513及第一轮部5151上,第二钢丝绳512依次绕设于第二平衡轮514及第二轮部5152上,这样,第一钢丝绳511的中间将会经过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一平衡轮513及第一轮部5151的张紧作用,进而保证第一钢丝绳511的承载强度,其平衡效果更好。同样的,第二钢丝绳512的中间将会经过位于同一高度的第二平衡轮514及第二轮部5152的张紧作用,进而保证第二钢丝绳512的承载强度,其平衡效果更好。
请参阅图4,优选地,第一轮部5151及第二轮部5152共轴设置,第一轮部5151、第二轮部5152、第一平衡轮513及第二平衡轮514的中心等高,且第一轮部5151、第二轮部5152、第一平衡轮513及第二平衡轮514的半径相等。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轮部5151、第二轮部5152、第一平衡轮513及第二平衡轮514的中心也可以不等高,且第一轮部5151、第二轮部5152、第一平衡轮513及第二平衡轮514的半径也可以不相等,此处不做唯一限定。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平衡轮513、第二平衡轮514及第三平衡轮515沿第二方向y依次设置,且第一平衡轮513与第一轮部5151在第一方向x上重合设置,第二平衡轮514与第二轮部5152在第一方向x上重合设置,第一轮部5151与第二轮部5152在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第一平衡轮513与第二平衡轮514在第一方向x上间隔设置,从而防止第一钢丝绳511与第二钢丝绳512出现结构干涉。此外,第一钢丝绳511位于第一平衡轮513与轿厢2的部分竖直设置,第二钢丝绳512位于第二平衡轮514与轿厢2的部分竖直设置,当第一钢丝绳511及第二钢丝绳512竖直设置,则其对轿厢2的承载力是百分之百,进而使得配重箱41对轿厢2的配重效果最佳。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系统3包括电机31及两传动装置32,电机31设于梁架1上,电机31设于两传动装置32之间的位置,电机31优选为减速电机,电机31分别通过两传动轴34与两传动装置32连接,传动轴34一端通过联轴器33与电机31连接,传动轴34另一端通过联轴器33与传动装置32连接。两传动装置32分别对称设于垂直通道11沿第一方向x上的相对两侧,并用于分别驱动轿厢2沿第一方向x上的两侧竖直运动。
具体的,请参阅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传动装置32包括主动链轮321、第一从动链轮322、第二从动链轮323、链轮收盘324、第一链条325及第二链条326,主动链轮321、第一从动链轮322、第二从动链轮323及链轮收盘324分别固定于梁架1上,主动链轮321与传动轴34连接。
第一链条325一端与轿厢2连接,第一链条325依次与第一从动链轮322及主动链轮321啮合连接,第一链条325另一端绕设于链轮收盘324上,当电机31转动时,通过传动轴34带动主动链轮321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链条325移动,进而带动轿厢2一侧做升降运动,第一从动链轮322及链轮收盘324在第一链条325的带动下转动,且链轮收盘324可将第一链条325进行收放以保证第一链条325始终处于绷紧状态。
第二链条326一端与轿厢2连接,第二链条326依次与第二从动链轮323及主动链轮321啮合连接,第二链条326另一端绕设于链轮收盘324上。当电机31转动时,通过传动轴34带动主动链轮321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链条326移动,进而带动轿厢2另一侧做升降运动,第二从动链轮323及链轮收盘324在第二链条326的带动下转动,且链轮收盘324可将第二链条326进行收放以保证第二链条326始终处于绷紧状态。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链轮收盘324设于配重通道12上方,链轮收盘324、第一从动链轮322、第二从动链轮323及主动链轮321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且主动链轮321与链轮收盘324均为双轮结构,如此,主动链轮321及链轮收盘324均可同时用于第一链条325及第二链条326的传动工作,使得整个传动装置32结构简单,且第一链条325及第二链条326之间不会产生干涉。
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链条325位于第一从动轮与轿厢2的部分竖直设置,第二链条326位于第二从动轮与轿厢2的部分竖直设置,当第一链条325及第二链条326竖直设置,则其对轿厢2的承载力是百分之百,进而使得驱动系统3对轿厢2的驱动效果最佳。
优选地,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电机31与配重系统4分别设于垂直通道11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侧,从而使得梁架1上的重量能够平衡分布,保证梁架1不会因某一部分承载重量太重而出现变形及塌方现象。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还包括取车机构6、填车位系统7、控制及检测系统8。梁架1还限定出两车辆摆放区16,两车辆摆放区16分布设于垂直通道11的相对两侧,车辆摆放区16用于摆放车辆100。取车机构6设于轿厢2上并用于将轿厢2上的车辆100取出以进行分布,填车位系统7用于控制车辆100的停放,控制及检测系统8用于控制整个垂直升降类停车设备中各系统的工作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