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楼梯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3082发布日期:2020-08-14 19:56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楼梯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板模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楼梯模板。



背景技术:

楼梯是建筑物中楼层间垂直交通用的构件,用于楼层之间和高度差较大时的交通联系。目前,以钢筋混凝土楼梯的应用最为普遍,钢筋混凝土楼梯的施工方法有现场浇注的和预制装配的两种,现场浇注的楼梯刚性较好,但模板耗费大,施工期较长,需要人工在楼梯表面剔槽做毛,费工费力,产生的污水粉尘和噪音现象严重。预制楼梯是在工厂提前预制成形,到施工现场后直接进行安装,不需要支设模板和浇水养护,节省了水资源和养护时间,有利于缩短工期。

现有的预制楼梯模板(如图1所示)包括下模1和盖设在下模1上的上模2,上模2和下模1相向一端均开设有型腔3,浇筑预制楼梯时,将上模2和下模1拼合在一起在型腔3内放置钢筋,并将混凝土浇筑入型腔3内,待混凝土凝固稳定后拆除上模2和下模1,完成预制楼板的浇筑。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楼梯比较大整块的上模和下模比较重,不方便吊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楼梯模板,能够将上模和下模均分成两半,方便浇筑预制楼梯时,上模和下模的吊装和搬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预制楼梯模板,包括下模和盖设在下模上的上模,上模和下模相向一端均开设有型腔,所述上模包括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所述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互为镜像设置,所述下模包括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互为镜像设置,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之间设置有若干组固定机构,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通过固定机构互相固定,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之间设置有若干组固定机构,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通过固定机构互相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和下模均分成两半,方便浇筑预制楼梯时,上模和下模的吊装和搬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片和固定螺栓,所述固定片放置于上模背离下模一侧或下模背离上模一侧,所述固定螺栓有两个分别穿设在固定片两端,两个固定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上或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机构用于固定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以及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在浇筑预制楼梯时能够使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的相互固定、以及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的相互固定,保证正常浇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上模体和第一下模体朝向第二上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一侧均固设有若干插杆,所述第二上模体和第二下模体朝向第一上模体和第一下模体一侧均开设有若干插孔,第一上模体上的插孔于第二上模体上的插孔一一对应且插接在第二上模体上的插孔内,第一下模体上的插孔于第二下模体上的插孔一一对应且插接在第二下模体上的插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杆和插槽的设置能够使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以及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所述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能够进行密封,防止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以及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之间的缝隙出现水泥泄漏,保证了浇筑环境节约了资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宽度方向的两侧固设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挡设在下模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对浇筑的预设楼梯宽度方向进行固定,同时能防止混凝土从下模宽度方向两侧泄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块所述挡板相对一侧开设有导向槽,所述上模宽度方向的两侧固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朝向靠近或远离下模方向滑移于导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槽配合导向块使上模跟下模的配合更加紧密,防止上模偏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长度方向的两端铰接有端板,所述端板远离铰接一端安装有连接螺栓,所述连接螺栓穿设端板且螺纹连接在上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端板铰接设置能够在长度方向限制混凝土,起到固定混凝土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启方便混凝土的浇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板远离铰接一端开设有腰形通孔,所述连接螺栓贯穿腰形通孔且在通孔内滑移,连接螺栓朝向靠近或远离铰接一端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腰形通孔的开设方便调节型腔的大小,从而控制上模和下模的固定,浇筑出不同厚度的预设楼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上模和下模均分成两半,方便浇筑预制楼梯时,上模和下模的吊装和搬运;

固定机构用于固定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以及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在浇筑预制楼梯时能够使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的相互固定、以及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的相互固定,保证正常浇筑;

插杆和插槽的设置能够使第一上模体和第二上模体以及第一下模体和第二下模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

挡板挡设在下模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对浇筑的预设楼梯宽度方向进行固定,同时能防止混凝土从下模宽度方向两侧泄漏;

端板铰接设置能够在长度方向限制混凝土,起到固定混凝土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启方便混凝土的浇筑。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下模;101、第一下模体;102、第二下模体;2、上模;201、第一上模体;202、第二上模体;3、型腔;4、固定机构;401、固定片;402、固定螺栓;5、插杆;6、插孔;7、密封垫;8、挡板;9、导向槽;10、端板;11、连接螺栓;12、腰形通孔;13、导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种预制楼梯模板,包括下模1和盖设在下模1上的上模2,上模2和下模1相向一端均开设有型腔3,上模2包括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互为镜像设置,下模1包括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互为镜像设置,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之间设置有三组固定机构4,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通过固定机构4互相固定,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之间设置有三组固定机构4,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通过固定机构4互相固定,上模2和下模1均分成两半,方便浇筑预制楼梯时,上模2和下模1的吊装和搬运。

参照图2和图3,固定机构4包括放置于上模2背离下模1一侧或下模1背离上模2一侧的固定片401和固定螺栓402,固定螺栓402有两个分别穿设在固定片401两端,两个固定螺栓402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上或分别螺纹连接在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上,固定机构4用于固定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以及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在浇筑预制楼梯时能够使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的相互固定、以及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的相互固定,保证正常浇筑。

参照图2和图3,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一下模体101朝向第二上模体202和第二下模体102一侧均固设有三根插杆5,第二上模体202和第二下模体102朝向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一下模体101一侧均开设三个插孔6,第一上模体201上的插孔6于第二上模体202上的插孔6一一对应且插接在第二上模体202上的插孔6内,第一下模体101上的插孔6于第二下模体102上的插孔6一一对应且插接在第二下模体102上的插孔6内,插杆5和插槽的设置能够使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以及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7,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之间设置有密封垫7,密封垫7能够进行密封,防止第一上模体201和第二上模体202以及第一下模体101和第二下模体102之间的缝隙出现水泥泄漏,保证了浇筑环境节约了资源。

参照图2,下模1宽度方向的两侧固设有挡板8,挡板8挡设在下模1宽度方向的两侧,能对浇筑的预设楼梯宽度方向进行固定,同时能防止混凝土从下模1宽度方向两侧泄漏;两块挡板8相对一侧开设有导向槽9,上模2宽度方向的两侧固设有导向块13,导向块13朝向靠近或远离下模1方向滑移于导向槽9内,导向槽9配合导向块13使上模2跟下模1的配合更加紧密,防止上模2偏移,同时能够调节上模2和下模1之间的距离调节型槽的大小。

参照图2,下模1长度方向的两端铰接有端板10,端板10远离铰接一端安装有连接螺栓11,连接螺栓11穿设端板10且螺纹连接在上模2上,端板10铰接设置能够在长度方向限制混凝土,起到固定混凝土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启方便混凝土的浇筑;端板10远离铰接一端开设有腰形通孔12,连接螺栓11贯穿腰形通孔12且在通孔内滑移,连接螺栓11朝向靠近或远离铰接一端滑移,腰形通孔12的开设方便调节型腔3的大小,从而控制上模2和下模1的固定,浇筑出不同厚度的预设楼梯。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第一下模1板和第二下模1板拼合在一起并用固定机构4固定,用桁车将第一上模2板吊至下模1上并放置在下模1上,在将第二上模2板吊至下模1上并放置在下模1上,使用固定机构4将第一上模2版和第二上模2板固定,转动一端端板10并通过连接螺栓11固定在上模2上,在型腔3内放置钢筋,并在另一端浇筑混凝土直至型腔3被填满,在将另一端端板10转动并用连接螺栓11固定在上模2上,待混凝土凝固固定后将上模2板拆除,将预制楼梯取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