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01376发布日期:2020-06-23 19:2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住房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土地资源的缺乏,多层建筑房屋的推广更适合于城乡发展需要,既节约了土地面积,提升了土地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也更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变生活环境,提升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而现有多层建筑外墙多采用开放阳台,存在高空坠物的隐患,不利于实现安全的居住环境。此外,居住者也会采用玻璃窗的安装进行通风口的防护,该操作方法成本较大,并且窗框介体通常为金属材质,具有高传导性,且其连接密封性较差,从而导致其阻挡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以及温度的传递。而该结构的传导能力会降低住户所需的室内升温或降温需求,进而增大冬夏的电力及煤矿燃气等供能资源的应用。此外,有的采用玻璃幕墙体对其进行防护操作,但照射在玻璃幕墙体上的太阳光一部分进入室内,另一部分会被玻璃反射到地面,进一步增加了地表温度,同时增加了城市温度,给居民室外活动造成温度不适应,上述玻璃幕及玻璃窗是造成城市沙漠温的主要原因。此外,现在的房屋通风是前后通风的结构形式,阳光被房屋墙体阻挡后,则后方的通风口处于阴影,进而使其对应空间降温变成了低压,此时,后墙通风口变成了进风口。此外,当北风多于南风,被阻挡的墙体上的进风口就变成了泄压口,特别是多层连体建筑。而被加压的进风口就有了携带力量,大量尘土、致病菌、沙尘暴天气细沙都会由后方的进风口进入室内。由于室内空间变大、室内墙体分隔阻挡以及出风口的变压,进入室内的空气减缓流动速度,尘埃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从而形成了室内顶部为干净空气,而下方的空气质量较差。同时因空气减慢流动,由前通风口流出去的都是最干净的空气,室内就变成空气净化器的收集箱,对居住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提升温控节能效果以及户内空气质量的的多层阳光节能房。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地下层、若干居住层以及顶层,所述地下层、居住层和顶层包括朝向南面作为采阳面的前墙体以及朝向北面作为背阳面的后墙体;

所述与居住层相对应的前墙体的外侧设置有玻璃幕墙,所述玻璃幕墙与前墙体之间形成蓄热空间,所述蓄热空间内置有若干开设有通风口的分隔层,所述分隔层的一端连接于玻璃幕墙,另一端连接于前墙体,所述分隔层将蓄热空间划分形成与居住层一一对应的蓄热单元层,所述位于蓄热空间底端利用分隔层对其进行密封操作,并利用通风孔作为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蓄热空间下进风口;

所述顶层包括朝向前墙体倾斜设置的透光顶板,所述透光顶板的一端连接于玻璃幕墙的端部,另一端与后墙体相连,所述玻璃幕墙和/或透光顶板的外侧设置有若干角度可调的阳光收集板;

所述前墙体于地下层和居住层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若干通风口,从而形成地下进风口和居住出风口;

所述后墙体的外侧设置有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的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顶层和地下层并分别开设通风口作为上出风口和下进风口,所述后墙体于地下层、居住层以及顶层的对应位置开设有与通风管道相连通的若干通风口,以作为地下出风口、居住进风口和顶层出风口;

所述通风口设置有可控开关门。

该多层阳光节能房,分别由地下层、居住层和顶层组成,并利用安装于前墙体的玻璃幕墙和安装于后墙体的通风管道形成封闭式结构,减少了高空坠物的安全隐患。该房屋的建筑结构一方面提升了内部储热性能,另一方面实现立体通风,提升了空气流通效果。在应用过程中,用户可通过阳光收集板的角度调控以及通风口的开闭,实现对入射光线路径的改变以及内部温度的调控操作,极大地提升了与环境的适配性,保证了用户的体感舒适度,且减少了生活能源的应用,实现了生活成本的降低,且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的实现。

进一步的是,所述分隔层包括承载蓄热顶板和轻质保温材料,所述开设有蓄热空间下进风口的分隔层水平设置于地下层与居住层的交界处,其余分隔层的承载蓄热顶板为朝向前墙体的倾斜设置并于其上方与前墙体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内储空间,所述轻质保温材料填充于承载蓄热顶板的上方。

进一步的是,所述阳光收集板包括反光镜、保温板、金属结构骨架、连接套筒、角度调节拉杆以及限位拉杆,所述金属结构骨架、连接套筒、角度调节拉杆和限位拉杆分别形成支撑加强结构,所述反光镜和保温板依次分层铺设于金属结构骨架,所述金属结构骨架的一端通过连接套筒铰接于玻璃幕墙,另一端通过连接键连接于角度调节拉杆,所述限位拉杆用于实现对金属结构骨架的辅助定位操作。

进一步的是,所述位于透光顶板的阳光收集板可向下旋转呈上下搭接形式覆盖于透光顶板。

进一步的是,所述玻璃幕墙和/或透光顶板采用钢结构骨架支撑,所述金属结构骨架的一端通过连接套筒铰接于钢结构骨架,所述限位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钢结构骨架和金属结构骨架。

进一步的是,所述玻璃幕墙的钢结构骨架设置有连接于前墙体的拉杆。

进一步的是,所述玻璃幕墙为双层保温玻璃幕墙,所述透光顶板为pc耐力透明板或钢化玻璃。

进一步的是,所述前墙体的外侧以及分隔层的表面喷涂为深色,所述前墙体和后墙体为保温墙。

进一步的是,所述后通风管道为封闭式结构。

进一步的是,所述通风口设置有过滤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阳光节能房通过前墙玻璃幕以及后墙体处的通风管道达到封闭式建筑结构,减少了高空坠物的安全隐患,提升了安全防护性,且可通过对通风口的开关实现内部空气流通路径的灵活调整,易于满足不同的环境需求,并实现了立体通风,提升了内部控制流通效果,此外可利用角度可调的阳光收集板保证调节灵活性,与通风路径相配合进一步提高了内部温控效果;

2、地下层的通风口设置一方面可提供空气入风口,使其满足污染天气以及严寒天气的环境需求,与通风管道相配合易于提升室内空气清洁度,同时南向入风设置可利用阳光增高入室温度,易于配合实现严寒天气的升温需求,此外蓄热空间可用于物品的存放及植物种植,提升土地利用率以及空间分配合理性;

3、顶层的设置,一方面可利用该空间进行种植、物品放置或其他用户活动的进行,提升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可对建筑的上层进行调温以及防水操作,保证了上层居住层的居住舒适度,并与玻璃幕墙和前墙体形成的蓄热空间相连通,进一步提升了内部环境均衡性调控;

4、该装置利用阳光收集板,一方面可增加光照收集面积,同时可利用角度的调整对玻璃幕墙以及透光顶板反射的光照进行收集操作,减少光污染的产生,并可进一步利用反射原理将光照反射至蓄热空间的前墙体以及分隔层的上部和下部,与此同时利用玻璃幕以及透光顶板对光照的热量进行存储阻隔,进而使其存储于蓄热空间内,提升储热效果,此外该装置利用通风口实现配合温控,易于提升体感舒适度,满足用户需求;

5、分隔层的结构设置,并使用蓄热性能较好的轻质保温材料对其进行填充,进一步利用斜置安装状态提高了吸光蓄热面,提升了结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顶层阳光收集板处于关闭覆盖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的平面结构分布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实施例一的冬季风流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阳光收集板与玻璃幕墙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阳光收集板与透光顶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实施例一的夏季风流示意图;

图8为图7中阳光收集板与玻璃幕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实施例二的冬季风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实施例二的夏季风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种多层阳光节能房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地下层;11、地下进风口;12、地下出风口;2、居住层;21、居住进风口;22、居住出风口;3、顶层;31、顶层出风口;32、透光顶板;4、前墙体;41、玻璃幕墙;42、分隔层;43、蓄热空间下进风口;44、拉杆;5、后墙体;6、通风管道;61、上出风口;62、下进风口;63、隔断通风口;7、阳光收集板;71、反光镜;72、保温板;73、铰接键;74、角度调节拉杆;75、限位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多层阳光节能房的结构如图1至12所示,包括依次设置的地下层1、居住层2和顶层3,居住层2的数量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图中为两层的居住层2。其地下层1也可根据需求进行尺寸以及楼层数的设置。该多层阳光节能房为南北座向,进而满足采阳通风需求,其座向角度可根据实际应用地域的不同进行微调,以保证节能房与应用地区光照的最佳配合效果。其前墙体4朝向南面作为采阳面,而后墙体5位于房屋的背阳面,即朝向北面设置。为保证房屋的保温效果,该前墙体4和后墙体5均采用保温墙结构,用户可根据对应需求进行保温墙的材料以及结构的选配,此外,房屋的其他墙体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前墙体4的外侧设置有玻璃幕墙41。该玻璃幕墙41可选为双层保温玻璃幕墙,则其中间为中空腔体,为了进一步达到保温,可对中空腔体进行充填氩气、氮气的填充,也可利用抽真空等方式实现透光保温需求。为保证结构强度,该玻璃幕墙41由玻璃组件和钢结构骨架组成,进而利用钢结构骨架对其进行支撑加固,从而实现结构强度的提升,保证应用安全,同时可进一步利用密封胶带、粘贴胶等方式实现玻璃组件与钢结构骨架的整合连接稳固性的提升,保证结构连接质量,提升结构实用性。该钢结构骨架与前墙体4之间可通过拉杆44进行连接,进一步提升建筑整合强度,提升应用安全性。此时,玻璃幕墙41与前墙体4之间形成蓄热空间,则蓄热空间的两侧墙体为由内侧蓄热保温混凝土墙体形成的前墙体4以及双层玻璃形成的玻璃幕墙41。蓄热空间内侧墙体最佳色是黑色,因为黑色是光的反色,最容易吸收光,也可以使用深一点的其它颜色,尽量避免白色的应用。蓄热空间内置有若干开设有分割通风口的分隔层42。该分隔层42将蓄热空间划分形成与居住层2一一对应的蓄热单元层,即分隔层42位于多层楼房的交接处。分隔层42的一端连接于玻璃幕墙41,另一端连接于前墙体4。为保证蓄热空间的保温效果,该蓄热空间底端可直接利用分隔层42对其进行密封操作,并利用该处的通风口作为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蓄热空间下进风口43。此外,应避免玻璃幕墙41以及分隔层42对地下层1的功能影响,保证地下进风口11的通风效果,因此玻璃幕墙41的底端如图所示设置于地下层1于居住层2的连接处,此时,玻璃幕墙41的底端也可直接利用垂直设置的结构进行密封设置,进而提升整合结构强度,以及建筑结构的优化。

上述分隔层42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照射面积,并进一步利用通风口实现层间热储存量的均衡性。当建筑内部的温度较高时,一方面可利用通风口进行空气的流通,进而提升降温均温效果。而当处于天气不好或温度较低的气候状态时,可利用该处的通风口的闭合减缓空气流通速度,提升蓄热效果。分隔层42包括朝向前墙体4倾斜设置的承载蓄热顶板以及轻质保温材料,轻质保温材料填充于承载蓄热顶板的上方,进一步提升分隔板42的保温性能。该分隔层42设置于每层住房的交界处,为满足生活防水承重需求,其承载蓄热顶板由钢筋混凝土浇灌形成。此时,承载蓄热顶板的底部与每层的房间顶板一体相连、上口向上,从而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如图8所示,上述用于连接玻璃幕墙41钢结构支架和前墙体4的拉杆44可设置于分隔层42的开口处。该分割板42的倾斜角度应按照每个地区光照射角度设计,由于每个地区地理位置的不同,光照角度角度也不相同,因此建设前可到当地气象局进行有关信息的询问,也可以自己测量。此处提供一简单测量方法:首先,用户于一空旷底面立一根一米标准杆,冬至前后5天内,测量时间内形成的阴影面积数据,并计算出倾斜角度。因11月份和3月份阳光照角大于冬至的阳光照角度,因此建设分隔层42的倾斜角度大于计算得出的阳光照角度5到10度,不可过大,以防影响夏季采光效果。在建设过程中,该分隔层42的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承载蓄热顶板与每层的房间顶板的钢筋混凝土相连,进而保证了结构强度。其分隔层42的外侧边缘可由立柱支撑相连,外侧边缘高于内侧边缘而形成一个倾斜面的底面可以被冬季阳光照射角度照射,而夏天的阳光照射角度只可照射到上面,进而降低夏季高温状态下的受热面积。为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率,用户可于分隔层42与前墙体4形成的三角空间内进行保温材料或者适合植物生长的植物种植基培土壤的填置,进一步提升阳光照射率,加大被光照面积,同时可利用该空间进行。该分隔层42与前墙体4形成的三角空间可进行工具的放置或蔬菜、花草的种植操作,增加居住乐趣,减少居住饮食材料开资,增加土地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面积。

上述蓄热空间的两端均利用端部分别连接于前墙玻璃幕板41和前墙体4的分隔层42实现连接密封,同时可利用通风口的开闭保证空气流通性。而顶层3朝向前墙体4倾斜设置的透光顶板32的一端连接于玻璃幕墙41的端部,其另一端连接于向上延伸出的后墙体5的端部。此时,顶层3可利用分隔层42的通风口的开启实现与蓄热空间内部空气的流通。为保证顶层3的采光效果,该透光顶板32可采用pc耐力透明板或钢化玻璃,同时利用金属支架提升结构强度,保证使用寿命。其金属支架的设置可同上述玻璃幕墙41的钢结构骨架。顶层3的设置可对上层居住房屋实现保温、防水,并利用顶层空间对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抬升,改变传统建设方式。用户可在顶层3进行种植操作、生活废水及有机垃圾的处理等,提升了土地利用面积。顶层3作为冬季保温、夏季降温层,除上述设置方法,也可由后墙体5、倾斜保温墙、透光顶板32依次连接,则后墙体5采用是钢筋混凝土保温墙,倾斜保温墙下侧立在后墙上,上侧由立柱支撑。此时,透光顶板32的一端与倾斜保温墙上侧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玻璃幕墙41。为保证结构强度,该透光顶板32的钢结构骨架与墙体玻璃幕墙41的钢结构骨架连接。上述透光顶板32同时也可以使用透光好的塑胶替代。

为保证室内的通风效果,该前墙体4于地下层1和居住层2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通风口,从而形成地下进风口11和居住出风口22。后墙体5的外侧设置有通风管道6,其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顶层3和地下层1并分别开设有通风口,作为上出风口61和下进风口62。后墙体5于地下层1、居住层2以及顶层3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有与通风管道6相连通的若干通风口,以作为地下出风口12居住进风口21和顶层出风口31。如图3所示,居住进风口22和居住出风口21为对应关系,从而保证内部气流的流通效果。上述分别开设于分隔层42、前墙体4、后墙体5以及通风管道6处的通风口均设置有可控开关门,此时,用户可通过通风口处可控开关门的开闭进行空气流通路径的调节,更易于满足不同环境状态的调节需求。且通风口可进行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市售过滤结构以及材质的选择,以满足不同的住户空气质量需求。为保证室内采光效果,上述玻璃幕墙41的玻璃组件与前墙体4的居住出风口22相对应,从而保证通风口的采光需要,此时,该通风口也为居住房的采光窗口,因此需尽量减少钢结构骨架的遮挡。与此同时,该阳光节能房的后墙体5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承重保温墙,其外侧的通风管道6是由钢结构骨架、轻质防火板以及双层玻璃幕组成。通风管道6的双层玻璃幕与后墙体5处开设的通风口相对应,从而保证采光效果。通风管道6与承重墙对应的地方使用防火板材、保温板,外侧进行水泥沙浆的涂抹。除上述设置方法,通风管道6也可整体利用全双层玻璃幕的结构设置。当该建筑应用于严寒地区时,通风管道6的双层玻璃幕的中部空腔可进行氩气的填充或真空、中空等处理。而对于南方地区也可直接使用单层玻璃,只要能达到立体防护通风功能即可。此时,后墙体5的通风口为由型材制作的格框,并于格框内扣压玻璃。为保证通风以及防护效果,该格框设置有可控开启的开关,一方面保证了采光效果,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风流路径可控性。

为提升房屋整体性能效果,该玻璃幕墙41的外侧均设置有若干角度可调的阳光收集板7。阳光收集板7包括反光镜71、保温板72、金属结构骨架、连接套筒、角度调节拉杆74以及限位拉杆75。金属结构骨架、连接套筒、角度调节拉杆74和限位拉杆75分别形成支撑加强结构,反光镜71和保温板72依次分层铺设于金属结构骨架。该金属结构骨架的一端通过连接套筒铰接于玻璃幕墙41的钢结构骨架并形成铰接键73,另一端通过连接键连接于角度调节拉杆74,进而通过角度调节拉杆74实现角度调控操作。该限位拉杆75用于实现对金属结构骨架的辅助定位操作,为保证应用稳定性。在应用过程中,限位拉杆7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钢结构骨架和金属结构骨架,以保证定位强度。为提升结构的环境适应性,该阳光收集板7的金属结构骨架采用钢结构骨架,并设置有轻质防水板或防水布结构。该防水板或防水布布置于钢结构骨架上,然后进行保温板72、反光镜71的依次放置,然后垫压胶垫并用螺栓使其紧固一体。安装于玻璃幕墙41的阳光收集板7的反光镜71朝上设置,以保证对光线的承接反射操作。在应用过程中,阳光收集板7为多层均匀布设在玻璃幕墙41的外侧,进而形成如图12所示的建筑结构,此外,可于最下层的阳光收集板7处进行限位拉杆75的设置。在严寒地区可于其顶层3的透光顶板32的外侧也进行阳光收集板7的设置,则该处的反光镜71安装于阳光收集板7靠近前墙体4的侧面,进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建筑结构。此时,阳光节能房屋顶部担负增温及降温的作用,同时可以种植蔬菜花草,解决了城市土地紧缺问题。阳光收集板7除上述结构设置方法,也可由钢结构骨架、防护底板、玻璃反光镜、固定卡、橡胶垫、粘贴胶、调整角度拉杆、活动套筒组成。此时连接于阳光收集板的钢结构骨架一侧活动套筒与玻璃幕墙41的钢结构骨架进行连接,一侧与角度调整拉杆74连接。阳光收集板7的钢结构骨架上依次进行防护底板、玻璃反光镜的放置,然后利用固定卡实现与钢结构骨架的卡扣连接。同时,橡胶垫位于卡扣的内侧面,以防压烂玻璃反光镜。

由于目前还没有100%的透明材料,玻璃、塑料膜只能说是半透明体。当光照射到透明玻璃时,30%的光是被反射。此时,可利用阳光收集板7的角度倾斜,使其反光镜71重新把光反射到透明玻璃上。与此同时,反光镜72所占用的光照空间也可直接对阳光进行反射,提升采光效果。因反光镜72的背侧面是阻挡的,因此其所接收的光照不会穿透,反光镜72结收的光利用倾斜角度反射到透明玻璃上,二次反射的少量光照重新反射回去。其光线反射原理如图6所示,进而根据其应用特征进行顶层3的阳光收集板7的角度设置。同理,蓄热空间外的阳光收集板7也可以利用阳光照射到玻璃幕墙41上的反射光再在阳光收集板7上进行反射,其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进而对冬季或低温环境下的阳光收集板7的角度设置。在角度调节过程中,阳光收集板7的外沿通过角度调节拉杆74向上拉起,从而保证阳光可照射到整个反光镜71的表面,同时其产生的阴影宽度应使其不超过阳光收集板7厚度的三倍。位于顶层3的阳光收集板7的角度也可进行同理设置,此时,顶层3处的阳光收集板7的外沿利用角度调节拉杆74进行角度调整,保证其一方面可收集透光顶板32的反射光,另一方面可增加了阳光照射面积,让阳光进入阳光收集板7的收集面内,减少反射角度流失。此外,透光顶板32的防水角度不易太大,否则会增加光收集板背影阴面积,影响光收集的收集效果。该阳光收集板7一个侧面是反光镜71,为了节约成本,也可以使用反光膜,则其背侧面为保温板。上述阳光收集板7利用限位拉杆75与角度调节拉杆74相配合提升阳光收集角度稳定性,为保证阳光收集的最优效果,每10天到15天需对其阳光收集角度进行调整,保证与阳关入射角度的配合效果。该限位拉杆75主要是防止风吹对阳光收集板7的稳定性影响,白天在应用过程中如图4所示,限位拉杆75向后将阳光收集板7拉起,进而对顶层3进行加温操作。当夜晚时,可将阳光收集板7放下,此时反光镜72朝向透光顶板32并进行覆盖,而保温层朝上,对顶层3进一步保温蓄热,减少内部热量流失量,且可对反光镜72实现防护操作,减少闲置磨损,提升使用寿命。上述位于透光顶板32的阳光收集板7可对透光顶板32进行且呈上下搭接的形式,一方面提升覆盖效果以及顶层引流效果,另一方面避免了相邻阳光收集板7的角度调节阻碍状况的出现,保证了角度调节操作的顺畅性。

而冬季状态的的空气流向如图4所示,其蓄热空间下进风口43以及下进风口62均进行关闭。此时,空气通过地下进风口11流进地下层1,然后通过地下出风口11进入通风管道6内,空气沿通风管道6通过居住进风口21进入各个居住层2内,并进一步通过分隔层42的通风口进行层间空间流通,并进一步进入顶层3内,然后通过顶层出风口31流入通风管道6的上出风口61排出。该图中仅描述了大方向的空气流通效果,此外也可根据空气远离进行各通风口的内部空气流通,进而形成内部空气小循环。通风口的过滤装置的设置,保证了内部空气的洁净度,则用户可根据自身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进行不同过滤装置的选择,同时也可对其安装通风口的位置进行选配,以提升生活舒适度。此外,地下出风口12设置于后墙体5的底端,过滤装置可对其进行过滤操作,同时竖直设置的通风管道6内质量较大的尘土杂质可在重力作用下进行下落,而细小的尘埃杂质被通风管道6内流动的气流抽出,并进一步通过上出风口61排出。因居住空间的通风口设置在通风管道6的内侧,向上流动的风速大,横向进入室内的风速慢于通风管道6内的速度,可进一步提升室内空气纯洁度。而污染环境下可同上述寒冷天气下进行同样的空气路径设置,进而让空气由地下出风口12进入通风管道6,然后通过通风管道6进入每个居住房间。

夏季居住空间不再需要高温,其通风路径如图7所示,该通风口均处于打开状态。空气可通过地下进风口11、蓄热空间下进风口43和下进风口62进入建筑内,进而通过顶层出风口31、上出风口62流出。图中仅为大方向的空气流通,建筑内的通风口可形成一定的空气内循环。位于玻璃幕墙41上的阳光收集板7的反光镜71面向太阳光照角度,进而将阳光反射到空中减少阳光对地面摩擦,减少城市沙漠温以及光污染。此外,该玻璃幕墙41上的阳光收集板7的角度调整可如图所示增加其背面阴影面积,进一步对阳光进行阻挡减少光照面积,提升蓄热空间的凉爽度。且与通风管道6上下正负压的烟囱效应的拉风,进一步减少夏热感。此时,顶层3的阳光收集板7可如图7所示,也可将其反光镜71向上平放在透光顶板32上,形成如图11所示的结构形式。当反光镜71向后翻时,最前一排后翻后留出了前排空间,进而使其前端没有光照阻挡,进一步保证了顶层3的透光需要。而后方的透光顶板32在阳光收集板7的作用下被隔挡,进而使该区域的透明塑料膜等材质的透光顶板32不被夏季阳光照射,进一步增加透光顶板32的使用寿命。此外,也可直接如图2所示的方法进行阳光收集板7的向前放平,并进行固定做好防风准备。此时,阳光收集板的背侧面所产生的阴影会对后方进行遮挡,进而避免了该区域的强光照射,从而使其对应空间的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因为热空气是向上流动,而空间内的下进上出形成所产生的管道效果拉动空气流速,有效提升了内部空间的凉爽度,同时节约了夏季空调的使用,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流动的空气更利于室内空气的清洁,易于实现高质量的健康生活环境的实现。

该通风管道6可进行竖直式密封结构,进而利于立体通风效果的实现,此外也利于内部积液以及杂物的排空,便于内部通道的清洁提升通道整洁性,更易于保证流通空气质量的保持,易于保证住户的健康生活环境。此外,通风管道6于居住层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隔断通风口63,其隔断通风口63可对通风管道6内部气流空间进行划分,并可利用该对应的开关门进行内部通道的封闭和开启操作,提升了内部空间的调控效果。如图9至12所示,该顶层出风口31、上出风口61和地下出风口12、下进风口62分别位于两个隔断通风口63的外侧。在冬季严寒状态下,可将下进风口62、蓄热空间下进风口43以及上端的隔断通风口63进行关闭,此时通过地下层1进入通风管道6内的空气只可通过进驻进风口21进入居住层,进而通过分隔层42的通风口进入顶层3,最后沿顶层出风口31、上出风口61排出。该上端的隔断通风口63对内部气流流向进行了调控,避免了内部气流直接从通风管道6的上出风口61溢出,保证了建筑内部空间的气流更换质量,保证了通风效果。与此同时,也可利用下端的隔断通风口63对空气实现进一步的过滤净化操作。当夏季炎热天气时,将所有的通风口均打开,此时空气的流通效果如图11所示。在应用过程中,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通风口的开闭进行调控。除上述设置方式,安装于后墙体5的通风管道6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路径的排设,以及通风口的设置,从而满足多种环境需求。

该多层阳光节能房利用阳光收集板7,增加光照收集面积,同时收集被玻璃幕墙41及透光顶板32反射的光照,进一步趋近阳光零反射,让太阳光照射到蓄热空间的墙体以及分隔层42的上部和下部,进一步利用玻璃幕墙41及透光顶板32隔挡光照的热量,使其储存在内部空间内,并通过通风口把所需热输入居室,减少甚至避免冬季寒冷为居住所需取暖所用的煤炭、天燃气、石油、电等资源投入使用,更利于资源的节约以及成本的缩减,利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理念的实现。同时利用夏季及冬季阳光照射角度不同,把蓄热空间的每层分隔层42建设为倾斜角度.冬季阳光照射角度小,倾斜角度大于冬季阳光照射角度,进一步增加冬季阳光照射面积,提高蓄热空间温度。且蓄热空间为非居住空间,空间内所生产的高温不会影响居住舒适度。为了更大面积的提高冬季蓄热面积,顶层3内空间同步设置成为蓄热空间。该顶层3接收阳光照射产生高温,并可利用透光顶板32和阳光收集板7相配合提升蓄热以及保温效果。该多层建筑中的地下层1可用于沙尘暴天气、雾霾天气、流传性空气传染性病毒的空气净化及物质存放。当空气被沙尘暴,雾霾,传染性病毒污染或极寒天气时,关闭蓄热空间下进风口43和下进风口62,然后将地下层1的地下进风口11和地下出风口12打开,进而使空气流入通风管道6内。该地下层1的通风口处安装消毒过滤网,进一步保证通风管道6及室内空间的空气干净卫生。居住层2为居住空间,而顶层3一方面可提升土地使用率以及蓄热保温效果,另一方面可对上层的居住层2进行调温防水,提升居住舒适度。

该多层阳光节能房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举例:玻璃幕墙41和前墙体4形成的蓄热空间的宽度在1.2米到1.5米,房屋内侧高度在2.6米到2.8米,层高是2.8米到3.2米,分隔层42是向上倾斜的,倾斜高度0.7米到0.9米。此时,分隔层42上部就形成了内低外高的三角形,如果不填充平,阳光就照射不到分隔层上层面,更不利于空间利用,填充后空间高度就减少了0.7米到0.9米。空间高度只1.9米,也就是内侧高度2.6米的房子分隔层的宽度不可超过1.2米。身高超过1.9米的人可以进第一层蓄热空间,超过1.9米的人是少数人群体,不可为了个别人的需要浪费太多资源,每栋房有一层,完全可以实现整体需要。因为地下层1不考虑底部蓄热,则建设于该处顶部的分隔层42为平面设置,外侧高度是3.3米,内侧是2.6米。根据房屋宽度所需,顶层3钢结构骨架可使用立柱增加顶层钢结构骨架的强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