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模板组件和建筑模板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62926发布日期:2021-04-06 12:11阅读:82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模板组件和建筑模板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模板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对于墙体浇筑环节,常按照施工段的划分,采用散支散拆的模板支设方式。该方式需要根据施工情况反复的进行模板的拼装与拆除作业,例如在剪力墙施工前进行面板的配置,在剪力墙施工完毕后逐个松开背楞并移走面板。该种方法下施工的工作量较大,并且需要多次转运材料,施工效率较低,同时模板拆除的过程中安全风险高,容易出现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模板组件,可实现模板的整体移动和便携收纳,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的可移动模板组件,包括由面板和背楞构成的模板体系和由滚轮支撑的底座,所述模板体系底部支撑在所述底座上并可跟随所述底座整体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模板组件还包括倾斜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模板体系,所述倾斜支撑件一端与所述模板体系固定连接但可转动调节,另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但可转动调节,所述倾斜支撑件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可调;所述模板体系底部与所述底座铰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移动模板组件还包括倾斜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模板体系,所述倾斜支撑件一端与所述模板体系固定连接但可转动调节,另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但可转动调节,所述倾斜支撑件沿轴向方向的长度可调;所述底座可滑动支撑所述模板体系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支撑件包括多个斜撑,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模板体系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斜撑为第一伸缩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支撑件包括多个液压剪刀撑,所述液压剪刀撑包括第二伸缩杆和液压部,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模板体系铰接,所述液压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和所述液压部活动铰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倾斜支撑件包括多个斜撑和多个液压剪刀撑,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模板体系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斜撑为第一伸缩杆;所述倾斜支撑件包括多个液压剪刀撑,所述液压剪刀撑包括第二伸缩杆和液压部,所述第二伸缩杆的一端与所述模板体系铰接,所述液压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铰接,所述第二伸缩杆和所述液压部活动铰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可拆卸的配重块。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板体系顶部设置吊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铰接点两侧各设置限位插销。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可移动模板组件,该移动模板组件包括模板体系;运输可移动模板组件至施工现场;模板体系就位后固定可移动模板组件,安装对拉丝杆,浇筑混凝土;完成浇筑作业后,拆除模板体系上的对拉丝杆;水平移动可移动模板组件;使模板体系倾斜并被支撑以收纳可移动模板组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模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可移动模板组件,该移动模板组件包括模板体系和底座;运输可移动模板组件至施工现场;模板体系就位后固定可移动模板组件,安装对拉丝杆,浇筑混凝土;完成浇筑作业后,拆除模板体系上的对拉丝杆;在所述底座上水平移动模板体系;使模板体系倾斜并被支撑,以收纳可移动模板组件。

上述可移动模板组件将建筑施工中的面板和背楞固定为一个整体模板体系,并可在模板拆除时通过底部带有滚轮的底座方便快捷的对模板体系实现快速移动,并对整体模板体系进行收纳,不需要进行反复的模板拼装或拆除作业,极大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是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4是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底座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6是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是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2吊环

3对拉丝杆

10面板

11木方背楞

12钢制背楞

20底座

21滚轮

22限位插销

25凹槽

30剪刀撑

31第二伸缩杆

32液压部

40斜撑

41旋杆

46第一斜撑

47第二斜撑

50配重块

100模板体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下面所述附图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发明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此外,不同实施方式下的变换方式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一种可移动模板组件包括模板体系100和由滚轮21支撑的底座20,模板体系100底部支撑在底座20上并可跟随底座20整体移动,可有效减少材料的二次转运,降低现场施工的劳动强度。滚轮21包括但不限于带有自锁功能的万向轮。

模板体系100由面板10和背楞构成,在图1和图2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背楞包括木制背楞11和钢制背楞12,多根木制背楞11交叉固定在面板10的背面,多根钢制背楞12固定在木制背楞11背面,面板10、木制背楞11和钢制背楞12形成整体模板体系100。优选的,每个模板体系100的上、中、下位置各设置三排水平钢制背楞122,竖向设置两条竖向钢制背楞121。各钢制背楞12均穿孔,采用螺栓与木制背楞11固定连接。此外,面板10、木制背楞11和钢制背楞12均开有相匹配的通孔,以供对拉丝杆3穿过。

优选地,建筑过程中相邻模板体系100拼接处采用角铁连接片进行加固,可有效防止面板错缝,避免胀模和漏浆,保证混凝土浇筑成型的观感质量。

在图1至图4所示底座的第一个实施例中,底座20与钢制背楞12的竖向钢制背楞121铰接,模板体系100可以以此为铰接点转动。优选地,底座20的铰接点两侧各设置有限位插销22,限位插销22用于限制模板体系100的转动范围,避免出现模板体系100过度倾斜而产生安全隐患。

在图5至图7所示的底座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底座20可以在一端设有凹槽25,模板体系100的底端置于凹槽25内并可在凹槽25内滑动。若模板体系100由图2中所示的木制背楞11和钢制背楞12组成,则竖向钢制背楞121的底端伸入凹槽25内并可在凹槽25内滑动。底座20也可以其它的连接方式滑动支撑模板体系100,例如分别在底座20和模板体系100上设置滑轨和与滑轨配合的轮等,只要可以起到滑动支撑的作用即可。

可移动模板组件还包括倾斜支撑件70,用于支撑模板体系100。在图1所示的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一实施例中,底座20与钢制背楞12的竖向钢制背楞121铰接,倾斜支撑件70包括多个斜撑40,斜撑40的一端与模板体系100铰接,另一端与底座20铰接,斜撑40为第一伸缩杆,轴向长度可调节。斜撑40可以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在模板体系100背侧并排布置多个。当模板体系100向外倾斜时,缩短斜撑40的轴向长度,可以有效支撑模板体系100。当斜撑40的轴向缩短长度越长,模板体系100向外倾斜的角度越大。第一伸缩杆可以为带螺纹的丝杠,丝杠轴向套设旋杆41,当人工拧动旋杆41时,丝杠的长度可以轴向调节。第一伸缩杆也可以为采用弹簧或阻尼结构的机械伸缩杆,只要起到轴向长度可调的作用即可。

底座20上设有可拆卸的配重块50。配重块50用于在移动模板体系100的过程中加强底座20的重心,以保证底座20的稳固移动。模板体系100顶部设置吊环2。吊环2用于可移动模板组件的整体移动,通过塔吊可以吊装整个可移动模板组件,并将其移动到下一个施工段,进行周转使用。

在图2和图3所示的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二实施例中,底座20与钢制背楞12的竖向钢制背楞121铰接,倾斜支撑件70包括多个液压剪刀撑30。液压剪刀撑30包括第二伸缩杆31和液压部32,第二伸缩杆31的一端与模板体系100铰接,液压部32的一端与底座20铰接,第二伸缩杆31和液压部32活动铰接。液压剪刀撑30与竖向钢制背楞121形成三角结构。第二伸缩杆31和液压部32的轴向长度均可以调节,采用液压剪刀撑30通过液压系统可以安全支撑模板体系100,同时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模板体系100向外倾斜时,可以同时调节第二伸缩杆31和液压部32的轴向长度,以实现对模板体系100的有效支撑。

在图4所示的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三实施例中,底座20与钢制背楞12的竖向钢制背楞121铰接,倾斜支撑件70同时包括多个斜撑40和多个液压剪刀撑30,斜撑40和液压剪刀撑30共同支撑模板体系100。斜撑40的一端与模板体系100铰接,另一端与底座20铰接,斜撑40为第一伸缩杆;液压剪刀撑30包括第二伸缩杆31和液压部32,第二伸缩杆31的一端与模板体系100铰接,液压部32的一端与底座20铰接,第二伸缩杆31和液压部32活动铰接。斜撑40和液压剪刀撑30同时使用,可以在模板体系100倾斜的过程中提供更佳的支撑效果,同时增加液压部32可以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模板体系100由于过快倾斜而出现倾倒的危险。在施工现场,由两方工作人员同时调节斜撑40和液压剪刀撑30的长度,以精确调整模板体系100的倾斜角度。

在图6所示的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四实施例中,模板体系100的底端置于凹槽25内并可在凹槽25内滑动。倾斜支撑件70包括多个斜撑40,多个斜撑40的分别固定在模板体系100和底座20的不同位置。如图6所示,第一斜撑46和第二斜撑47分别固定在模板体系100和底座20的外侧和内侧。当建筑浇筑作业完成后,同时调节第一斜撑46和第二斜撑47的长度时,模板体系100可以在底座20不移动的情况下实现水平向外的平移,从而脱离浇筑面。继续调节第一斜撑46,使其轴向长度的缩短速度比第二斜撑47的长度缩短速度更快时,模板体系100可以由垂直状态变为倾斜状态,并由第一斜撑46和第二斜撑47共同支撑,直至倾斜角度达到收纳或运输要求。

在图7所示的可移动模板组件的第五实施例中,模板体系100的底端置于凹槽25内并可在凹槽25内滑动,调节液压剪刀撑30和斜撑40可以改变模板体系100的水平位置,使模板体系100在凹槽25内滑动一定距离,产生水平位移以脱离成型浇筑物。随后继续以不同的速度缩短液压剪刀撑30和斜撑40的轴向长度,使模板体系100倾斜,直至达到合适的收纳角度。

可以联想到的是,在更多实施例中,倾斜支撑件70还可以仅通过多个液压剪刀撑30对模板体系100起到水平调节和倾斜支撑作用,关于具体步骤的说明可参照前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一种建筑模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可移动模板组件,该移动模板组件包括模板体系。在建筑浇筑前,在木工加工棚内进行模板体系的配置,根据待浇筑墙的尺寸,计算面板的长度和块数及背楞的间距,并在面板上放线定位开孔。优选地,面板采用15mm厚胶合板,背后采用木方背楞和钢制背楞,通过螺栓相互固定,形成整体模板体系;同时设置好滚轮和倾斜支撑件的数目。

(2)运输可移动模板组件至施工现场。可以通过塔吊吊装模板体系顶部设置的两个吊耳以垂直运输可移动模板组件,或通过人工推动底座实现地面上的移动。运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3)模板体系就位后固定可移动模板组件,安装对拉丝杆,浇筑混凝土。从模板体系上的孔洞处穿好对拉丝杆,校正模板的尺寸及垂直度,拧紧螺母,调节倾斜支撑件的长度以加固模板体系,同时固定底座的滚轮,避免底座出现移动。对于相邻模板体系拼缝之间的缝隙,安装角铁连接片。优选地,角铁连接片竖向拼缝通长设置,横向拼缝间隔500mm设置一道。模板体系安装加固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安排专人看模,发现螺栓及支撑杆松动时及时加固,以防胀模的发生。

(4)完成浇筑作业后,拆除模板体系上的对拉丝杆。待砼达到拆模强度后,松开对拉丝杆的螺母,抽出对拉丝杆。

(5)水平移动可移动模板组件。调节滚轮使其可以移动,逐渐往外侧移动底座,使模板组件脱离已浇筑好的墙面并形成一定空隙。

(6)使模板体系倾斜并被支撑以收纳可移动模板组件。在模板组件与已浇筑好的墙面形成空隙后,逐渐缩短倾斜支撑件的长度,使得模板组件可以向外倾斜并被倾斜支撑件支撑,直至倾斜角度满足收纳或运输要求。后移走已倾斜的可移动模板组件至仓库或其它施工地点,便于继续使用。

另一种建筑模板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可移动模板组件,该移动模板组件包括模板体系。在建筑浇筑前,在木工加工棚内进行模板体系的配置,根据待浇筑墙的尺寸,计算面板的长度和块数及背楞的间距,并在面板上放线定位开孔。优选地,面板采用15mm厚胶合板,背后采用木方背楞和钢制背楞,通过螺栓相互固定,形成整体模板体系;同时设置好滚轮和倾斜支撑件的数目。

(2)运输可移动模板组件至施工现场。可以通过塔吊吊装模板体系顶部设置的两个吊耳以垂直运输可移动模板组件,或通过人工推动底座实现地面上的移动。运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3)模板体系就位后固定可移动模板组件,安装对拉丝杆,浇筑混凝土。从模板体系上的孔洞处穿好对拉丝杆,校正模板的尺寸及垂直度,拧紧螺母,调节倾斜支撑件的长度以加固模板体系,同时固定底座的滚轮,避免底座出现移动。对于相邻模板体系拼缝之间的缝隙,安装角铁连接片。优选地,角铁连接片竖向拼缝通长设置,横向拼缝间隔500mm设置一道。模板体系安装加固完成后,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安排专人看模,发现螺栓及支撑杆松动时及时加固,以防胀模的发生。

(4)完成浇筑作业后,拆除模板体系上的对拉丝杆。待砼达到拆模强度后,松开对拉丝杆的螺母,抽出对拉丝杆。

(5)在所述底座上水平移动模板体系。固定滚轮使底座固定,逐渐缩短倾斜支撑件的长度使模板组件水平脱离已浇筑好的墙面。

(6)使模板体系倾斜并被支撑以收纳可移动模板组件。在模板组件与已浇筑好的墙面形成空隙后,继续缩短倾斜支撑件的长度,使得模板组件被倾斜支撑件支撑直至倾斜角度满足收纳或运输要求。后移走已倾斜的可移动模板组件至仓库或其它施工地点,便于继续使用。

上述建筑模板施工方法采用可以滑动的底座直接移动模板体系,不需要对模板进行反复拆装与拆除,减少了现场材料的二次转运,显著降低了工作量,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避免了模板拆除过程中可能掉落的风险,提高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