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轨枕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
背景技术:
无砟轨道在新建高速铁路干线中大量铺设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其中,双块式轨枕应用比较成熟。双块式轨枕通常在厂房内利用循环生产线生产,模具以连续的闭合循环形式运作。轨枕在成型后需要进行模具翻转、制件脱模等一系列后续工序。现有的模具翻转为固定式,轨枕养护工序完成后,需要将模具吊运到翻转工位进行翻转,再进入到脱模工位进行脱模工序。但是现有的双块模具的使用环境复杂,在使用过程中要经受500摄氏度的高温,经多次使用后模具会由于高温表面氧化而导致模具表面黑色化,造成双块模具在使用时难以快速的识别,严重影响双块轨枕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旨在解决现有的双块轨枕模具在长时间使用后难以快速识别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包括模具本体、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侧面用于与识别组件位置相匹配的编码区域、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编码区域内的编码孔,所述模具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机构。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编码区域内还设置有多个呈矩形阵列排布且与识别组件的位置相匹配的编码点位,所述编码孔均分布在多个所述编码点位中的一处或多处。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定位机构为多个设置在所述模具本体底部用于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模具本体包括模具框架、多个位于所述模具框架内部且并列设置的成型腔体,所述成型腔体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用于枕轨成型的承轨台壳。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成型腔体内还设置有压板组件,所述压板组件设置在两承轨台壳之间。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压板组件包括固设在所述成型腔体底部的安装底座、活动设置在所述安装底座上的转动压板、以及设置在安装底座与转动压板之间的弹性件。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承轨台壳包括固设在所述成型腔体底部的冲压底壳、设置在所述冲压底壳两端的固定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冲压底壳两侧的固定立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冲压底壳为钣金冲压成型制件,所述固定立板与所述冲压底壳以及所述固定端板均为焊接固定,所述固定端板与所述冲压底壳也为焊接固定。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还包括用于识别所述编码区域内所述编码孔位置的识别组件。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识别组件包括移动支架、多个滑动设置在移动支架上且位置与所述编码点位的位置相对应的弹性探针、以及多个用于检测弹性探针状态的感应开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模具本体的侧面设置有编码区域,在编码区域内部设置有多个编码孔,并且模具本体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机构,本实用新型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在模具使用时首先通过定位机构将模具本地固定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可以通过识别组件对编码区域内编码孔的位置以及数量进行识别,并与预先编辑设置的编码孔的位置以及数量所对应的模具进行比对,从而实现模具本体的快速编码识别,提高了模具的识别速度,也提高了双块轨枕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识别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具本体;11、成型腔体;12、承轨台壳;13、压板组件;2、编码孔;3、定位孔;4、识别组件;41、移动支架;42、弹性探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进行说明。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包括模具本体1、设置在模具本体1侧面用于与识别组件4位置相匹配的编码区域、以及至少一个设置在编码区域内的编码孔2,模具本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机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模具本体1的侧面设置有编码区域,在编码区域内部设置有多个编码孔2,并且模具本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机构,本实用新型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在模具使用时首先通过定位机构将模具本地固定到相应的位置,然后可以通过识别组件4对编码区域内编码孔2的位置以及数量进行识别,并与预先编辑设置的编码孔2的位置以及数量所对应的模具进行比对,从而实现模具本体1的快速编码识别,提高了模具的识别速度,也提高了双块轨枕的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编码区域内还设置有多个呈矩形阵列排布且与识别组件4的位置相匹配的编码点位,编码孔2均分布在多个编码点位中的一处或多处。编码孔2采用此种排列方式使对模具本体1的编码更简单方便,也使编码孔2的加工更加快捷方便。优选的,编码点位通常采用4乘2的排列方式,编码点位与识别组件4上弹性探针42的位置排列向匹配。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定位机构为多个设置在模具本体1底部用于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孔3。定位孔3的口部还设置有导向斜角,定位孔3与安装平台上设置的定位销相匹配,可以快速对模具本地的位置进行定位与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模具本体1包括模具框架、多个位于模具框架内部且并列设置的成型腔体11,成型腔体11的两端部均设置有用于枕轨成型的承轨台壳12。可以同时加工多个双块轨枕,也使模具本体1更加牢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成型腔体11内还设置有压板组件13,压板组件13设置在两承轨台壳12之间。压板组件13的设置使钢筋桁架的固定更牢固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压板组件13包括固设在成型腔体11底部的安装底座、活动设置在安装底座上的转动压板、以及设置在安装底座与转动压板之间的弹性件。压板组件13采用此种结构,可以通过转动所述转动压板的角度来实现钢筋桁架的固定与拆卸,使桁架固定牢固的同时也使双块轨枕的脱模更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承轨台壳12包括固设在成型腔体11底部的冲压底壳、设置在冲压底壳两端的固定端板、以及设置在冲压底壳两侧的固定立板。承轨台壳12采用此种结构使承轨台壳12的结构更加牢固轻便,制作更加节省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冲压底壳为钣金冲压成型制件,固定立板与冲压底壳以及固定端板均为焊接固定,固定端板与冲压底壳也为焊接固定。承轨台壳12采用此种结构使承轨台壳12的结构更加牢固轻便,制作更加节省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还包括用于识别编码区域内编码孔2位置的识别组件4。识别组件4的设置使模具本体1的识别更加方便,即使在模具长时间使用后依然可以通过识别组件4对模具进行快速识别,利于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双块轨枕的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编码识别双块轨枕模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识别组件4包括移动支架41、多个滑动设置在移动支架41上且位置与编码点位的位置相对应的弹性探针42、以及多个用于检测弹性探针42状态的感应开关。在进行识别时,通过驱动机构(例如气缸液压缸等装置)驱动移动支架41相靠近模具本体1的方向移动,然后弹性探针42抵靠在模具本体1的侧面上并与编码点位的位置相对应,然后移动支架41继续向靠近模具本体1的方向上移动,如果某一个编码点位处有编码孔2,此时弹性探针42会继续运动,如果编码点位处没有编码孔2,弹性探针42会受到模具本体1的挤压而与移动支架41之间产生滑动,此时感应开关会将每个弹性探针42的运动状态发送给处理器,从而得出模具本体1上编码孔2的数量与位置,进而与预设的数值进行比较即可完成模具的识别,使模具识别更加快捷。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探针42包括滑动设置在移动支架41上的滑动顶针、以及套装在滑动顶针外部用于将滑动顶针向远离移动支架41方向推动的弹性件,滑动顶针垂直于模具本体1的侧面设置,并且均可沿自身轴心滑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